第十九章 一鍋粥
關燈
小
中
大
,審食其也不是吃素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一上任就開始排除異己,提出了三個“凡是”:凡是不忠于朝廷的一律撤職;凡是不聽他和呂後話的一律下崗;凡是看着不順眼的一律退休。
而禦史大夫趙堯便有幸成了審食其第一個開涮的對象。
趙堯犯了什麼罪呢?審食其給他定的罪是:趾高氣揚,看着不爽(符合三個凡是中的最後一條)。
太後當即給情人出氣了,撤了趙堯的職務,讓她沛縣的親信人物任敖走馬上任。
就這樣,劉盈死後,太後通過培養親信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把大漢江山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上。
呂後極力打造的大漢“呂氏春秋”即将浮出水面。
我不封王誰封王 曾有這樣一句流行用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到了呂後那裡就變成:我呂家人不封王誰能封王? 王陵光榮地下崗離職後,陳平和周勃礙于頭上的烏紗帽,對呂後的所作所為敢怒不敢言。
而呂後“投石問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後,随後又進行了“小試牛刀”,追封太後之父、臨泗侯呂公為宣王,追封其兄周呂侯呂澤為悼武王。
雖然是追封已經死去了的人為王,然而兩王一封天下嘩然,各地民間團體紛紛來函對呂後的公然違備“歃血同盟”的錯誤行為表示最嚴厲的譴責,呼籲呂後盡早停止這種錯誤的野蠻行為。
面對鋪天蓋地的譴責聲,呂後知道“衆怒不可違”,她采用了迂回戰術,首先做了一個“悅民政策”,取消了兩大極刑:“三族罪”和“妖言令”。
“三族罪”是指犯罪的人不但要株連九族,而且行刑極為殘忍。
要先刺面、削鼻、砍去手腳四肢,把犯人折磨得生不如死後,然後再動用鞭子,一鞭一鞭地把罪人鞭打緻死。
注意這個過程要掌握用鞭的力度。
太快了,如果隻一兩鞭就打死了犯人,會引起上級的不滿,達不到“殺雞吓猴”的效果;而如果太慢了,打了半天,犯人還是呼吸均勻,并沒有實現行刑目的。
這個刑法鞭死犯人後,并沒有就此結束。
這時還要對犯人進行折磨,那就是砍下犯人的頭懸于高竿上招搖過市。
示衆後,再把罪人的屍體切成肉塊,撒向祖國的五湖四海,來個“天葬”。
“妖言令”實際上是對天下百姓進行“禁口令”。
天下百姓隻能對朝廷說好,什麼“大漢帝國萬歲”,什麼“呂後萬歲”,說這樣的話的人是要表揚的,是要升官發财的。
而如果有說朝廷不好的,有不和諧的聲音,對不起,你的口無遮攔惹禍了,因為你說壞話犯了“诽謗罪”。
妖言惑衆的“诽謗罪”一旦成立,對不起,你隻能乖乖地待在家裡并且長年累月地躺在床上了,原因很簡單,被砍了雙足的人還能走路嗎?一句話的代價可能就是要用一雙腳來償還,這個“妖言令”不簡單吧? 因此,這兩大對天下老百姓來說深惡痛絕的極刑被廢掉後,天下人頓時對呂後歌功頌德起來,而關注呂後破例封侯的事就少了。
堵住衆口後,呂後又想辦法來堵住朝中人的口。
于是她對劉邦現存的五個兒子都進行了“王侯”加封:劉疆被封為淮陽王,劉不疑被封為恒山王,劉山被封為襄城侯,劉朝被封為轵侯,劉武被封為壺關侯。
拉攏了民心,又分封了劉邦的幾個兒子後,呂後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她不再等待了,接下來該是動真格的時候了。
當然,呂後在提出正式分封呂家人為王侯時,采用的是“腦筋急轉彎”的戰術。
她沒有直接來這些事,而是找了朝中一個叫張釋的大臣,由他負責去陳平那裡“吹風”,讓識相的陳平提出來,那就“名正言順”了。
陳平那是啥人,張釋的耳邊風一吹後,他馬上就明白了,這是呂後的意思。
當初王陵就是反對呂後分封呂台、呂産為王,結果被結束了其光輝而短暫的仕途。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陳平就真的犯難了。
說實在的,他打心眼裡并不希望分封呂家的人為王,因為他的血液裡也流有“歃血同盟”的血。
然而,呂後的淫威他又不是不知道,不達到目的絕不善罷甘休。
于是他召集府中的門客來讨論這件事,最後的結論很簡單:東風無力摧花殘。
此時跟呂後公然作對那就等于是想赴王陵的後塵。
陳平思來想去,最終沒轍了,還是決定“卑躬屈膝”地迎合呂後。
當然,他還給了自己一個安慰的理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而禦史大夫趙堯便有幸成了審食其第一個開涮的對象。
趙堯犯了什麼罪呢?審食其給他定的罪是:趾高氣揚,看着不爽(符合三個凡是中的最後一條)。
太後當即給情人出氣了,撤了趙堯的職務,讓她沛縣的親信人物任敖走馬上任。
就這樣,劉盈死後,太後通過培養親信達到獨攬大權的目的,把大漢江山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上。
呂後極力打造的大漢“呂氏春秋”即将浮出水面。
我不封王誰封王 曾有這樣一句流行用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到了呂後那裡就變成:我呂家人不封王誰能封王? 王陵光榮地下崗離職後,陳平和周勃礙于頭上的烏紗帽,對呂後的所作所為敢怒不敢言。
而呂後“投石問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後,随後又進行了“小試牛刀”,追封太後之父、臨泗侯呂公為宣王,追封其兄周呂侯呂澤為悼武王。
雖然是追封已經死去了的人為王,然而兩王一封天下嘩然,各地民間團體紛紛來函對呂後的公然違備“歃血同盟”的錯誤行為表示最嚴厲的譴責,呼籲呂後盡早停止這種錯誤的野蠻行為。
面對鋪天蓋地的譴責聲,呂後知道“衆怒不可違”,她采用了迂回戰術,首先做了一個“悅民政策”,取消了兩大極刑:“三族罪”和“妖言令”。
“三族罪”是指犯罪的人不但要株連九族,而且行刑極為殘忍。
要先刺面、削鼻、砍去手腳四肢,把犯人折磨得生不如死後,然後再動用鞭子,一鞭一鞭地把罪人鞭打緻死。
注意這個過程要掌握用鞭的力度。
太快了,如果隻一兩鞭就打死了犯人,會引起上級的不滿,達不到“殺雞吓猴”的效果;而如果太慢了,打了半天,犯人還是呼吸均勻,并沒有實現行刑目的。
這個刑法鞭死犯人後,并沒有就此結束。
這時還要對犯人進行折磨,那就是砍下犯人的頭懸于高竿上招搖過市。
示衆後,再把罪人的屍體切成肉塊,撒向祖國的五湖四海,來個“天葬”。
“妖言令”實際上是對天下百姓進行“禁口令”。
天下百姓隻能對朝廷說好,什麼“大漢帝國萬歲”,什麼“呂後萬歲”,說這樣的話的人是要表揚的,是要升官發财的。
而如果有說朝廷不好的,有不和諧的聲音,對不起,你的口無遮攔惹禍了,因為你說壞話犯了“诽謗罪”。
妖言惑衆的“诽謗罪”一旦成立,對不起,你隻能乖乖地待在家裡并且長年累月地躺在床上了,原因很簡單,被砍了雙足的人還能走路嗎?一句話的代價可能就是要用一雙腳來償還,這個“妖言令”不簡單吧? 因此,這兩大對天下老百姓來說深惡痛絕的極刑被廢掉後,天下人頓時對呂後歌功頌德起來,而關注呂後破例封侯的事就少了。
堵住衆口後,呂後又想辦法來堵住朝中人的口。
于是她對劉邦現存的五個兒子都進行了“王侯”加封:劉疆被封為淮陽王,劉不疑被封為恒山王,劉山被封為襄城侯,劉朝被封為轵侯,劉武被封為壺關侯。
拉攏了民心,又分封了劉邦的幾個兒子後,呂後知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她不再等待了,接下來該是動真格的時候了。
當然,呂後在提出正式分封呂家人為王侯時,采用的是“腦筋急轉彎”的戰術。
她沒有直接來這些事,而是找了朝中一個叫張釋的大臣,由他負責去陳平那裡“吹風”,讓識相的陳平提出來,那就“名正言順”了。
陳平那是啥人,張釋的耳邊風一吹後,他馬上就明白了,這是呂後的意思。
當初王陵就是反對呂後分封呂台、呂産為王,結果被結束了其光輝而短暫的仕途。
有了這個前車之鑒,陳平就真的犯難了。
說實在的,他打心眼裡并不希望分封呂家的人為王,因為他的血液裡也流有“歃血同盟”的血。
然而,呂後的淫威他又不是不知道,不達到目的絕不善罷甘休。
于是他召集府中的門客來讨論這件事,最後的結論很簡單:東風無力摧花殘。
此時跟呂後公然作對那就等于是想赴王陵的後塵。
陳平思來想去,最終沒轍了,還是決定“卑躬屈膝”地迎合呂後。
當然,他還給了自己一個安慰的理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