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殒星
關燈
小
中
大
會怒氣沖天。
當然,呂後雖然在某些方面心狠手辣,但也并非一點情義也沒有,為了醫好劉邦的病,她花重金請來了南山的一個神醫。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晚年中風時,神醫華佗曾專門來醫治他,并且大膽提出了“劈開頭顱”來治病的超級想法。
應該說這樣的想法還是很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但問題是當時是處于封建社會的時期,這種“赤裸裸”大膽的方式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因此這樣的後果是導緻曹操誤認為神醫華佗想謀殺他。
曹操那是啥人物,想謀殺他,你自己先拿命來吧!曹操一聲令下,一代神醫就升天成神去了。
而這個南山的華太仙,單聽他說話的口氣,隻怕醫術比華佗還要高,他見了劉邦,是這樣說的:“隻要陛下還沒有咽氣,我就可以治好你的病。
” 如果這個華太仙真能把已病入膏肓的劉邦治好,那麼,中國古代最牛的神醫帽子就該從華佗頭上取下來,戴在他頭上。
可惜的是劉邦并沒有給這個華太仙表現的機會。
劉邦拒絕接受華太仙的治療,也許是他在人生的最後關頭不想再欠呂後的人情吧! 劉邦非但不想接受呂後的人情,而且還在病榻中想出了兩個“治服呂後”的絕招。
他甚至有些自負地認為,這兩招能夠确保大漢江山在自己的兒孫手上世代傳接下去。
第一招:飲血酒。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劉邦行軍打仗的本事不怎麼樣,但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會拉攏人。
而他拉攏人心的最常見辦法就是拜把子。
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也不管白天還是夜晚,隻要他認為這個人有利用的價值或者說有挖掘的潛力。
他就會主動和人拜把子,結為異姓兄弟,以後就是靠着這層“兄弟”情義闖天下。
當初項羽就是這樣上了劉邦的賊船的,他和劉邦那一拜,便把天下這大好江山拜給了别人。
而在這個關鍵時候,劉邦隻得又使出了自己的絕招,隻是稍稍改了一下,把“拜把子”改成了“飲血酒”。
他把朝中重臣召進宮來,然後叫人殺了一匹大白馬,再把馬血混合成血酒擺在衆人面前。
劉邦端起了杯,鄭重宣誓:“從今而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 說着也不管大臣們反應如何,答不答應,總之他發揮先下手為強的流氓作風,一口喝幹了杯中的血酒再說。
這一幕有點像當年他逼着項羽和他結拜一樣,他比項羽大十多歲,産生結拜的想法後,二話不說,撲通一聲,先跪下去再說,這使得項羽最終也不得不彎下他寶貴的膝蓋。
劉邦先飲了血酒後,群臣們隻得跟着宣誓道:“從今而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說完也都飲下了血酒。
看到這裡,一臉病态的劉邦臉上終于有了一絲笑意,大夥喝了這杯血酒就意味着要為這個誓言而為劉家朝廷盡忠職守一輩子。
第二招:重用兩個人。
陳平在楚漢之争中最後時刻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說他是劉邦能最終打敗項羽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而且在大漢皇朝成立後,他随劉邦親征讨伐匈奴,劉邦被圍白登山時,他的妙手幫劉邦解了圍。
因此,在劉邦心目中,他的地位是很高的。
關鍵時刻劉邦自然不會忘了這個忠心耿耿的人,劉邦此時派陳平和他手下最為得力的武将灌嬰共同駐守在軍事要地——荥陽。
荥陽是通往關中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換句話說,一旦天下有變,首先就要過荥陽這一關。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劉邦這一招是絕招,在呂氏掌握天下大權,席卷天下時,他們雖然曾風光一時,但正是因為劉邦早就留有這一招,陳平和灌嬰守在荥陽,呂後才不敢把大漢王朝的“劉氏”大旗改成“呂氏”大旗。
王者歸去 做完這兩件事後,劉邦本來已累得夠戗了,但還得回答一次呂後的問話。
劉邦在位時任蕭何為相,這是盡人皆知的。
那麼蕭何之後誰人可以為相呢?呂後也有這樣的問題:“陛下百年後,蕭丞相也百年後,誰人可為相?” “非曹參莫屬。
”劉邦答道。
“曹參之後,誰人可為相?”呂後接着問。
“王陵吧!”劉邦說着歎了一口氣道,“不過,王陵有點直得過了頭,不能單獨用他,須用陳平來輔助他。
隻是陳平智識有餘,厚重不足,須兼用周勃。
” “那王陵之後呢?”呂後接着問。
劉邦沒有再回答了。
此時天際突然墜落一顆耀眼的流星。
公元前195年4月10日,劉邦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一歲。
後來唐代大詩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隐》中将劉邦的一生歸納為:高祖初起,始自徒中。
言從泗上,即号沛公。
嘯命豪傑,奮發材雄。
彤雲郁砀,素靈告豐。
龍變星聚,蛇分徑空。
項氏主命,負約棄功。
王我巴蜀,實憤于衷。
三秦既北,五兵遂東。
氾水即位,鹹陽築宮。
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當然,呂後雖然在某些方面心狠手辣,但也并非一點情義也沒有,為了醫好劉邦的病,她花重金請來了南山的一個神醫。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曹操晚年中風時,神醫華佗曾專門來醫治他,并且大膽提出了“劈開頭顱”來治病的超級想法。
應該說這樣的想法還是很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但問題是當時是處于封建社會的時期,這種“赤裸裸”大膽的方式是無法讓人接受的。
因此這樣的後果是導緻曹操誤認為神醫華佗想謀殺他。
曹操那是啥人物,想謀殺他,你自己先拿命來吧!曹操一聲令下,一代神醫就升天成神去了。
而這個南山的華太仙,單聽他說話的口氣,隻怕醫術比華佗還要高,他見了劉邦,是這樣說的:“隻要陛下還沒有咽氣,我就可以治好你的病。
” 如果這個華太仙真能把已病入膏肓的劉邦治好,那麼,中國古代最牛的神醫帽子就該從華佗頭上取下來,戴在他頭上。
可惜的是劉邦并沒有給這個華太仙表現的機會。
劉邦拒絕接受華太仙的治療,也許是他在人生的最後關頭不想再欠呂後的人情吧! 劉邦非但不想接受呂後的人情,而且還在病榻中想出了兩個“治服呂後”的絕招。
他甚至有些自負地認為,這兩招能夠确保大漢江山在自己的兒孫手上世代傳接下去。
第一招:飲血酒。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劉邦行軍打仗的本事不怎麼樣,但他最大的優勢就是會拉攏人。
而他拉攏人心的最常見辦法就是拜把子。
不管什麼人,不管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也不管白天還是夜晚,隻要他認為這個人有利用的價值或者說有挖掘的潛力。
他就會主動和人拜把子,結為異姓兄弟,以後就是靠着這層“兄弟”情義闖天下。
當初項羽就是這樣上了劉邦的賊船的,他和劉邦那一拜,便把天下這大好江山拜給了别人。
而在這個關鍵時候,劉邦隻得又使出了自己的絕招,隻是稍稍改了一下,把“拜把子”改成了“飲血酒”。
他把朝中重臣召進宮來,然後叫人殺了一匹大白馬,再把馬血混合成血酒擺在衆人面前。
劉邦端起了杯,鄭重宣誓:“從今而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 說着也不管大臣們反應如何,答不答應,總之他發揮先下手為強的流氓作風,一口喝幹了杯中的血酒再說。
這一幕有點像當年他逼着項羽和他結拜一樣,他比項羽大十多歲,産生結拜的想法後,二話不說,撲通一聲,先跪下去再說,這使得項羽最終也不得不彎下他寶貴的膝蓋。
劉邦先飲了血酒後,群臣們隻得跟着宣誓道:“從今而後,非劉氏而王,非有功而侯者,天下共擊之!”說完也都飲下了血酒。
看到這裡,一臉病态的劉邦臉上終于有了一絲笑意,大夥喝了這杯血酒就意味着要為這個誓言而為劉家朝廷盡忠職守一輩子。
第二招:重用兩個人。
陳平在楚漢之争中最後時刻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說他是劉邦能最終打敗項羽的不可或缺的人物。
而且在大漢皇朝成立後,他随劉邦親征讨伐匈奴,劉邦被圍白登山時,他的妙手幫劉邦解了圍。
因此,在劉邦心目中,他的地位是很高的。
關鍵時刻劉邦自然不會忘了這個忠心耿耿的人,劉邦此時派陳平和他手下最為得力的武将灌嬰共同駐守在軍事要地——荥陽。
荥陽是通往關中的咽喉,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換句話說,一旦天下有變,首先就要過荥陽這一關。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劉邦這一招是絕招,在呂氏掌握天下大權,席卷天下時,他們雖然曾風光一時,但正是因為劉邦早就留有這一招,陳平和灌嬰守在荥陽,呂後才不敢把大漢王朝的“劉氏”大旗改成“呂氏”大旗。
王者歸去 做完這兩件事後,劉邦本來已累得夠戗了,但還得回答一次呂後的問話。
劉邦在位時任蕭何為相,這是盡人皆知的。
那麼蕭何之後誰人可以為相呢?呂後也有這樣的問題:“陛下百年後,蕭丞相也百年後,誰人可為相?” “非曹參莫屬。
”劉邦答道。
“曹參之後,誰人可為相?”呂後接着問。
“王陵吧!”劉邦說着歎了一口氣道,“不過,王陵有點直得過了頭,不能單獨用他,須用陳平來輔助他。
隻是陳平智識有餘,厚重不足,須兼用周勃。
” “那王陵之後呢?”呂後接着問。
劉邦沒有再回答了。
此時天際突然墜落一顆耀眼的流星。
公元前195年4月10日,劉邦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一歲。
後來唐代大詩人司馬貞在《史記索隐》中将劉邦的一生歸納為:高祖初起,始自徒中。
言從泗上,即号沛公。
嘯命豪傑,奮發材雄。
彤雲郁砀,素靈告豐。
龍變星聚,蛇分徑空。
項氏主命,負約棄功。
王我巴蜀,實憤于衷。
三秦既北,五兵遂東。
氾水即位,鹹陽築宮。
威加四海,還歌大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