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殒星

關燈
第二次廢立太子 第一次廢立太子,劉邦面對大臣們“衆志成城”的反對,最終不得不放下皇帝“至高無上”的架子,堅持最民主的“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在周昌的笑語中順水推舟地宣告廢立太子一事暫時告一段落。

     但此時因為箭傷複發而感到來日不多的劉邦,看着整天梨花帶雨的戚姬戚美人衣不解帶地守在自己身邊,他的心裡也不好受。

    他知道憑着呂後的心狠手辣,一旦他撒手而去,呂後仗着皇後和新皇帝他媽的雙重身份,戚姬便會如同一隻螞蟻一樣任她蹂躏。

     迫不得已之下,他決定再次更換太子,以确保他最愛的女人——戚姬在他死後不受一點點傷。

    于是,順應形勢的需要,第二次罷免太子大會馬上舉行了。

     會議主持:劉邦(帶病主持,敬業精神堪稱典範)。

     參會人員:朝中重臣(大抵是封王封侯的重量級人物)。

     特邀嘉賓:張良(難得他這次還願意出山)。

     嚴禁參會人員:呂後。

     會議一開始,劉邦也不拐彎抹角,直接就把會議的中心議程擺在大家面前:廢立太子。

     劉邦是這樣闡述他廢立太子的理由的:太子劉盈生性柔弱,哪裡有一國之君的陽剛之氣?朕決定把太子改換成如意,各位意下如何? 衆人一起發言:陛下萬萬不可廢掉太子。

    随後大臣們的發言跟第一次廢立太子的發言别無二緻:什麼廢長立幼乃是取亂之道,什麼劉盈心慈仁厚将來是個明君,什麼大秦王朝就是前車之鑒。

    總之,他們的态度很明确:堅決反對廢立太子。

     對于群臣的一緻反對,劉邦在會前就有了充分的估計,所以與會時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張良請來了,他想利用張良在朝中的威信來助他一臂之力。

    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當劉邦向張良投去詢問的眼神時,張良居然也反對廢立太子一事。

    這差點沒氣得劉邦吐出血來。

     即使是這樣,劉邦還是不想讓他的女人失望,他一口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決要廢掉太子。

    衆臣們眼看他們的建議劉邦竟熟視無睹,他們自然也不會輕易妥協了。

     讀者朋友看到這裡,定然會以為将會演變成一場新版的“劉邦舌戰群儒”的故事來。

    但此時一個人的出現,讓這一幕推遲到幾百年後的三國時期才上演。

    這個人就是太子太傅叔孫通。

     叔孫通雖然滿腹經綸,但和周昌一樣,也不善言辭,因此,會議開始後,他沒有說一句話。

    但此時眼看劉邦來軟的不吃,幹脆就來硬的了。

    他刷地拔出劍,頓時劍光閃閃,寒氣逼人。

     就在群臣們吃驚的時候,叔孫通并沒有把刀架到劉邦脖子上,而是不急不慢地架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如果陛下非要改立太子,臣與其看到我大好江山不久就動亂而敗亡,不如臣這就先去一步吧!” 廢立太子一事,眼看就要鬧出人命案來了。

    劉邦沒轍了,他深深地體會到了“孤掌難鳴”這句話的深切含義,于是他最終隻好妥協了:罷了,罷了,廢立太子的事就此作罷。

     劉邦第二次廢立太子的事就這樣草草收場了,結果是劉邦和戚姬再度失敗。

    而這也是戚姬最後一次反擊呂後的機會。

    從這以後,戚姬隻能希望劉邦能長生不老,永遠也不要死去,否則……戚姬根本就不敢往下再想。

     善解人意的劉邦自然察覺到了戚姬的憂郁,于是在一天,他看着一直陪在自己身邊而眼睛卻哭腫得像水蜜桃似的戚姬,他有感而發,吟出了千古佳句來:鴻鹄高飛,一舉千裡。

     羽翮已就,橫絕四海。

     橫絕四海,當可奈何? 雖有矰繳,尚安所施?當年項羽被困垓下,吟出了“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愛妾虞姬聽後,跟他對了一首:“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言畢,虞姬來了個一劍穿喉。

    可以說虞姬的選擇是非常明智的,證明她忠貞勇敢的同時,也使他避免了随着項羽失敗後,落入敵手可能會出現的慘劇。

     而此時已明明知道“前途兇險”的戚姬并沒有像虞姬一樣,在劉邦面前來個大殉情,成就一個烈女的形象。

    也正是因為這樣,才有後來戚姬被呂後折騰得不成人樣子的“人彘”事件,讓她受盡了活罪才明明白白地死去。

    這是後話,這裡暫不多提。

     絕招 劉邦知道自己來日不多了,然而,此時他已對呂後以及呂氏家族的強大感到了很大的壓力。

    他此時擔心的不僅僅是他最心愛的女人的問題了,還擔心一個問題就是:他死後,他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能不能保得住。

    呂後自從誅殺韓信、誘殺彭越後,劉邦對這個多年來的結發妻子終于有了清醒的認識。

     心狠手辣,這是劉邦對呂後的最終評價。

    他已敏銳地感覺到,他死後呂後将是對大漢江山威脅最大的人。

    太子劉盈不但懦弱,而且尚在年少。

    他繼位後,呂後獨攬大權局面也是必然的。

    也正是這樣,病危中的劉邦對呂後極為反感,甚至一見到呂後他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