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悲情
關燈
小
中
大
強大無比的訃告
劉邦死後,與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盧绾此時雖然已成“叛臣”,正在逃亡匈奴的途中,但他聽到這個噩耗後,一個大老爺們兒竟然放聲高哭起來。
當盧绾蓄存了幾十年的淚水一次性消耗完畢後,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感化作用,已奉劉邦遺命來砍他人頭的樊哙居然半路就停止了追擊。
當然,樊哙之所以沒有追上來,倒不真是因為盧绾的眼淚感化了他,而是因為他不能再追擊盧绾了——樊哙自己也變成了通緝犯。
他成為通緝犯的原因很簡單,有人把“莫須有”的罪名挂在樊哙身上,已病得神志不清的劉邦下了最後一道聖旨,叫陳平去砍了他這個連襟的頭顱來見他。
陳平當時雖然知道皇帝可能是冤枉了樊哙,但君命難違啊!他隻能帶人把樊哙在半路上劫住了。
然而,劉邦沒有能看到他連襟血淋淋的人頭,因為時間不等人啊!他揮一揮衣袖就這樣走了,卻抛給陳平一道很大的難題。
面對這個已被擒在手中的樊哙,面對劉邦的這個連襟,面對呂後的親妹夫,該如何處置呢? 足智多謀的陳平 話說劉邦說走就走,連半點讨價還價的餘地都不留,隻留下陳平望着滿臉橫肌的樊哙直發呆。
當然他此時的眼神中并非少女般的含情脈脈,而是籠罩着濃濃的憂愁。
對于他來說,劉邦這個頂梁柱突然倒下後,他該不該再按劉邦的聖意辦事,取樊哙的人頭回京城呢? 當然,陳平不是傻子,劉邦還沒死時,他就打定主意隻抓住樊哙,而不是就地砍了他的頭以絕了劉邦的“後悔之路”。
思來想去,陳平最終作出決定:火速回京。
原因很簡單,劉邦死後,大權一定會落在呂後的手上,而呂後的心狠手辣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及時回京把這事的來龍去脈向呂後說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緊跟着劉邦去赴黃泉之路的就是他陳平了。
于是乎,接下來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囚犯樊哙非但不像一個囚犯一樣關在木枷裡,享受非人的折磨,反而是坐在寬大的馬車裡,一路吃香的喝辣的,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完全像在旅遊觀光一樣。
這樣的囚犯誰都想當啊!面對陳平的“格外恩典”,當時樊哙還不知道劉邦已死的消息,所以對陳平的通融很是感激。
可以說,陳平通過一路的小恩小惠已順利求得了樊哙的“諒解”了(樊哙那是啥人物,他雖是奉命捉拿,但誰也得罪不起啊)。
那麼接下來就該面對呂後這一關了(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一關)。
當然,想見呂後還沒那麼容易,因為還沒到京城長安,此時他已接到新诏書了,内容很簡單:命他和灌嬰去守荥陽。
其實這是劉邦臨死前對呂後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後,防止呂後颠覆劉氏江山的絕招。
事實上也證明劉邦就是劉邦,這一招究竟有多絕,大家看到後面就會知道的。
于是陳平在去守荥陽還是去京城問題上又面臨左右為難的選擇。
關鍵時候陳平展現出非凡的魄力,他沒有猶豫多久,他馬上決定“違令”,先回京城去擺平樊哙這件事再說。
他明白,他雖然是奉劉邦之命去抓樊哙的,但劉邦去世後,呂後掌權已是闆上釘釘的事了,現在如果不及時回京到呂後那裡消除“誤會”,那呂後一旦生氣,後果是很嚴重的。
而守荥陽,現在有灌嬰在那裡,已無什麼大礙了。
所以他作出了抗旨入京的決定。
按理說,到了京城,呂後已是近在咫尺,陳平應該馬上直奔呂後的後宮去“解釋”該“解釋”的才對。
但陳平卻沒有這麼做,以他的聰明才智,他知道如果直接就去找呂後解釋,事情隻會越描越黑。
本來是無辜的他,最後變成
當盧绾蓄存了幾十年的淚水一次性消耗完畢後,果然起到了很好的感化作用,已奉劉邦遺命來砍他人頭的樊哙居然半路就停止了追擊。
當然,樊哙之所以沒有追上來,倒不真是因為盧绾的眼淚感化了他,而是因為他不能再追擊盧绾了——樊哙自己也變成了通緝犯。
他成為通緝犯的原因很簡單,有人把“莫須有”的罪名挂在樊哙身上,已病得神志不清的劉邦下了最後一道聖旨,叫陳平去砍了他這個連襟的頭顱來見他。
陳平當時雖然知道皇帝可能是冤枉了樊哙,但君命難違啊!他隻能帶人把樊哙在半路上劫住了。
然而,劉邦沒有能看到他連襟血淋淋的人頭,因為時間不等人啊!他揮一揮衣袖就這樣走了,卻抛給陳平一道很大的難題。
面對這個已被擒在手中的樊哙,面對劉邦的這個連襟,面對呂後的親妹夫,該如何處置呢? 足智多謀的陳平 話說劉邦說走就走,連半點讨價還價的餘地都不留,隻留下陳平望着滿臉橫肌的樊哙直發呆。
當然他此時的眼神中并非少女般的含情脈脈,而是籠罩着濃濃的憂愁。
對于他來說,劉邦這個頂梁柱突然倒下後,他該不該再按劉邦的聖意辦事,取樊哙的人頭回京城呢? 當然,陳平不是傻子,劉邦還沒死時,他就打定主意隻抓住樊哙,而不是就地砍了他的頭以絕了劉邦的“後悔之路”。
思來想去,陳平最終作出決定:火速回京。
原因很簡單,劉邦死後,大權一定會落在呂後的手上,而呂後的心狠手辣他又不是不知道,如果不及時回京把這事的來龍去脈向呂後說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緊跟着劉邦去赴黃泉之路的就是他陳平了。
于是乎,接下來出現了這樣的一幕,囚犯樊哙非但不像一個囚犯一樣關在木枷裡,享受非人的折磨,反而是坐在寬大的馬車裡,一路吃香的喝辣的,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完全像在旅遊觀光一樣。
這樣的囚犯誰都想當啊!面對陳平的“格外恩典”,當時樊哙還不知道劉邦已死的消息,所以對陳平的通融很是感激。
可以說,陳平通過一路的小恩小惠已順利求得了樊哙的“諒解”了(樊哙那是啥人物,他雖是奉命捉拿,但誰也得罪不起啊)。
那麼接下來就該面對呂後這一關了(這才是最最重要的一關)。
當然,想見呂後還沒那麼容易,因為還沒到京城長安,此時他已接到新诏書了,内容很簡單:命他和灌嬰去守荥陽。
其實這是劉邦臨死前對呂後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後,防止呂後颠覆劉氏江山的絕招。
事實上也證明劉邦就是劉邦,這一招究竟有多絕,大家看到後面就會知道的。
于是陳平在去守荥陽還是去京城問題上又面臨左右為難的選擇。
關鍵時候陳平展現出非凡的魄力,他沒有猶豫多久,他馬上決定“違令”,先回京城去擺平樊哙這件事再說。
他明白,他雖然是奉劉邦之命去抓樊哙的,但劉邦去世後,呂後掌權已是闆上釘釘的事了,現在如果不及時回京到呂後那裡消除“誤會”,那呂後一旦生氣,後果是很嚴重的。
而守荥陽,現在有灌嬰在那裡,已無什麼大礙了。
所以他作出了抗旨入京的決定。
按理說,到了京城,呂後已是近在咫尺,陳平應該馬上直奔呂後的後宮去“解釋”該“解釋”的才對。
但陳平卻沒有這麼做,以他的聰明才智,他知道如果直接就去找呂後解釋,事情隻會越描越黑。
本來是無辜的他,最後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