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人生如夢

關燈
的父親大家相比都比較熟悉,叫臧荼。

    臧荼被劉邦除掉後,他兒子臧衍逃到了匈奴。

    這個時候臧衍就對同樣是黃皮膚黑眼睛的張勝進行了攻心政策。

    他說的話就是引用韓信的那句經典的警世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其實面對張勝這樣聰明的人,根本就不需要再解釋什麼了。

    因為此時臧衍的這句話的含義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一旦陳豨真的被消滅了,劉邦的下一目标就輪到你燕王燕國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臧衍的話不無道理啊!那劉邦是啥人物,行軍打仗的本事沒有,猜忌、多疑、心狠手辣卻是他的特長。

     權衡利弊後,張勝的心開始動搖了。

    于是接下來發生了這樣一幕,說服官張勝本來是來說服匈奴人不幫陳豨,讓他自生自滅,但到了冒頓面前說的話卻是完全相反,居然強烈要求匈奴人出兵去救陳豨。

     在張勝的煽風點火下,原本決定“中立”的匈奴人再也坐不住了,他們馬上發兵去支持陳豨。

    幸好素來以雷厲風行著稱的周勃早已趁張勝和匈奴人周旋期間,就快刀斬亂麻,把陳豨給解決了,并不給匈奴人有交鋒的機會就班師回朝了。

    按理說這件事應該畫上一個小小的句号了,但周勃回到朝廷後,馬上遞給劉邦一個奏折:燕王有造反的迹象啊! 當時的盧绾被蒙在鼓裡,等張勝回來知道情況後,心中暗叫“苦也”!而張勝卻轉念了韓信那幾句話。

     盧绾也不是傻子,劉邦屠殺功臣的事他也是極為關注。

    雖然他仗着“同年同月同日生”這個護身符暫時得以安全。

    但“山雨欲來風滿樓”,面對腥風血雨陣陣撲面而來,這時的盧绾也頭腦開竅起來,他最終決定聽從臧衍和張勝的建議,和匈奴聯盟。

     匈奴方面正求之不得呢!燕國和匈奴相毗鄰,平時的壓力本來就大,匈奴人一旦侵犯中原就肯定要與他來個親密接觸,與其到那時再親密接觸,倒不如現在就來個親密接觸更實際更劃算些。

    但他這種和匈奴人若即若離的關系并沒有維持多久,因為劉邦很快就來了個“大捉奸”。

     劉邦因平叛英布時受的箭傷并不輕,回來後時常複發的緣故,他沒有親自來辦這些事,而是耍了兩個小動作。

     1.派出了手下兩個親信審食其和趙堯去燕地搞調查(至于調查什麼,想必大家都清楚)。

     2.下诏書召盧绾入京(這個是劉邦的慣用伎倆)。

     這便是病中的劉邦的“雙管齊下”。

    這個審食其和當年劉邦手下最優秀的外交官郦食其的字是一模一樣,隻是姓氏不同而已。

    但兩人卻各有千秋,郦食其口若懸河,一張嘴巴能說會道,有“鐵嘴”之稱。

    而審食其卻長相英俊,一雙眼睛含情脈脈,綽号少婦殺手。

    至于為什麼會有這個綽号,後面的章節會講述到的,因為大漢第一皇後呂後也跟他有一腿。

     審食其此時雖然還沒有達到大紅大紫的地步,但已跟呂後對上了眼,但因為劉邦尚且健在,他們還隻是停留在“暗送秋波”的分上,并沒有其他的越軌行為。

    也正是因為這樣,審食其說話的分量可想而知了。

     接到诏書後,盧绾就犯難了,韓信當年被擒那一幕又出現在眼前。

    去還是不去,讓他左右為難。

    最終他的心腹手下都力勸他千萬别去自投羅網。

    于是怕極了的盧绾最終還是決定拒絕入京。

    他甚至還産生了和當初英布一樣的想法,等有機會再向劉邦去解釋。

    然而,稍有頭腦的人就會知道,他這個解釋的機會是不可能會得到的。

     審食其去調查也隻是走了一下過場,然後抓住盧绾不肯去京城問題上大做文章,直接上奏:盧绾不肯來京城,其造反之心已昭然若揭。

     劉邦聽了後,大怒,什麼“同年同月同日生”,什麼兄弟情義都統統見鬼去吧!敢跟我作對,我不會給你好果子吃的。

    于是他還是使用先前平定其他諸侯王的相關經驗,來了個先斬後奏,立皇子劉建為燕王,然後再派出他的連襟樊哙帶兵去平定盧绾。

     然而這次事情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樊哙走到半途時,他自己也将面臨人生中的一場大浩劫。

     原來,樊哙帶兵出發後,劉邦手下一個親信侍衛,因為當年一點個人私怨而忌恨樊哙,又見病重期間的劉邦對戚姬很是憐愛,對呂後大為反感,甚至一見到呂後和太子就會發起無名的火來,深惡痛絕的态度很明顯。

    于是這個侍衛就乘機進讒言,說呂後和樊哙因為“血緣”關系,他們“勾搭”在一起,準備等陛下您死了之後,謀權奪位,讓劉氏天下變成呂氏天下。

     此時已病入膏肓的劉邦聽了大吃一驚,他心裡歎道:看來這年頭除了自己,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相信了。

    于是,他馬上把陳平和周勃兩大心腹叫來。

    讓他們兩個馬上去把樊哙的人頭提來見他。

    當時劉邦吩咐的還有闆有眼,陳平負責捉拿樊哙,周勃去負責平定盧绾之亂。

     陳平和周勃哪裡料到劉邦突然要殺他的連襟,這一驚非同小可。

    但劉邦此時已是“難得糊塗”了,知道再勸也沒有用。

    于是他兩人合議了一下。

    決定把劉邦的“砍人頭”先變成“抓住人”再說,至于其他的隻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而事實也正是因為他們兩個私自變通,才最終保住了樊哙的性命。

    因為劉邦不久就撒手西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