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焦頭爛額
關燈
小
中
大
未央宮的煩惱
定都确定鹹陽後,劉邦同樣不忘搞工程建設,他花巨資打造舉世無雙的浩大工程——未央宮。
這項工程大概可以和秦始皇的幾大工程相媲美了。
鹹陽宮的工程修複和未央宮的創建都是由後勤部部長蕭何全權負責的。
事實證明,蕭何果然具有房地産開發商的商業才華,幾個月後工程就竣工了。
竣工後,“驗工”的事自然要交給劉邦了,當他走進未央宮看到宮中的豪華氣派時,一雙眼睛突然變得賊亮賊亮。
不過,他心裡雖然很滿意,但對一直陪在他身邊驗工的蕭何卻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被認為是劉邦最正經的一句話):“天下未定,連年苦戰,成敗還不可知,為什麼要把宮殿建造得這麼豪華?”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在訓斥蕭何。
而聰明的蕭何并沒有慌張,他是這樣回答的:“非壯麗不足以表達天子的尊重與莊嚴!” 劉邦聽了後馬上轉“怒”為“喜”,他的作秀表演到此結束。
後劉邦下令在未央宮四周添築城垣,作為京邑,改稱長安。
随後文武百官皆從栎陽遷往長安。
然而,未央宮雖然豪華,劉邦卻無心居住,因為此時邊關的匈奴一直讓他寝食難安。
這個時候的冒頓對漢朝已是很不屑了,認為不過爾耳,他派了幾萬人馬給韓信,讓他對漢的邊疆進行了不斷的騷擾戰術。
面對不斷求救的文書,劉邦真想找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大将去迎擊韓王,然而此時放眼整個朝廷,隻有一個人能完成這項任務。
這個人就是韓信(再次提醒一下,此韓信非投降匈奴人的那個韓信)。
劉邦的内心其實是痛苦的:這個已降為淮陰侯的韓信再也用不起了。
他雖然對上次被困于白登山的事心有餘悸,但此時朝中無大帥,他思來想去,最終隻得自己再度挂帥親征去平叛匈奴了。
這韓信雖然身經百戰,也算是個風雲人物,但聽說劉邦的漢軍又來了,便學會了匈奴人的戰略思想,不敢來“真情對對碰”,而是玩起了“讓你猜猜我是誰”的遊戲來。
就這樣,可憐的劉邦勞師動衆,忍着酷寒在邊疆轉了一個多月連個匈奴人的影子都沒有見到。
此時邊疆北風呼呼地吹,一種叫寒冷的東西整天包圍着劉邦,劉邦知道自己再這樣下去,隻怕沒有等來匈奴人,自己就會先凍成僵屍了。
于是乎,一個月後,劉邦帶着衆将呼啦啦地打道回府了。
然而就在回來的路上,劉邦遭到了刺客的刺殺。
隐形的刺客 說起被刺的原因,故事還得往前推進一年。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親自率大軍出征,後因輕敵中了冒頓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圍困于白登山,後利用陳平之計成功逃脫,但在回來的路上,他把全部怒氣發洩在了趙王張敖身上。
這張敖是張耳的兒子。
他生得唇紅齒白面如冠玉,那叫一個玉樹臨風。
呂後見他一表人才,通過多方面觀察和研究,最終認為他“誠實可信”,後與劉邦一番商議後,便決定把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他。
因此,這個張敖說白了已是劉邦的“準女婿”了。
當時,面對準嶽父的到來,張敖心裡那個激動啊,他熱情地把吃了敗仗灰頭土臉的劉邦迎進府中後,極盡恭維之能事。
别的不多說,他甚至連端茶送飯的事都親自來做,為的隻是想讨準嶽父的歡心。
看着忙忙碌碌、進進出出的張敖,劉邦心裡有想法了:這樣的男人簡直就跟婦道人家一樣,哪裡有半點王者之氣?我當初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看來真是看走了眼啊。
他在張府住了幾天,見張敖天天都是這樣的獻殷勤,更是打心眼裡看不起他。
一天喝了酒後,他就把張敖大罵了一頓,然後“怒氣沖沖”地起程回洛陽去了。
這段小插曲大概就是這樣。
然而,令劉邦想不到的是,去年他在趙王府中當衆謾罵張敖,随後拂袖而去,張敖不斷地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他手下的人就有看法了。
其中丞相貫高和趙午等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德高望重之輩,他們跟随張敖的父親張耳多年,都是忠心耿耿之人,張耳死後,他們又輔助張敖,看了主子受到了天大的辱罵,這口氣他們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
他們本來想馬上就造反。
但想到張敖忠厚老實,又是劉邦的“準女婿”,知道他肯定不會同意。
于是他們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刺殺劉邦。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成功了,就都留在張敖身邊,輔佐他治國安邦;而如果失敗了,他們情願承擔由此帶來的所有責任和後果。
應該說他們的确是深明大義之人,想法很周密,無論成功與否都不會把張敖給扯進來。
正當他們
這項工程大概可以和秦始皇的幾大工程相媲美了。
鹹陽宮的工程修複和未央宮的創建都是由後勤部部長蕭何全權負責的。
事實證明,蕭何果然具有房地産開發商的商業才華,幾個月後工程就竣工了。
竣工後,“驗工”的事自然要交給劉邦了,當他走進未央宮看到宮中的豪華氣派時,一雙眼睛突然變得賊亮賊亮。
不過,他心裡雖然很滿意,但對一直陪在他身邊驗工的蕭何卻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被認為是劉邦最正經的一句話):“天下未定,連年苦戰,成敗還不可知,為什麼要把宮殿建造得這麼豪華?” 這句話說白了就是在訓斥蕭何。
而聰明的蕭何并沒有慌張,他是這樣回答的:“非壯麗不足以表達天子的尊重與莊嚴!” 劉邦聽了後馬上轉“怒”為“喜”,他的作秀表演到此結束。
後劉邦下令在未央宮四周添築城垣,作為京邑,改稱長安。
随後文武百官皆從栎陽遷往長安。
然而,未央宮雖然豪華,劉邦卻無心居住,因為此時邊關的匈奴一直讓他寝食難安。
這個時候的冒頓對漢朝已是很不屑了,認為不過爾耳,他派了幾萬人馬給韓信,讓他對漢的邊疆進行了不斷的騷擾戰術。
面對不斷求救的文書,劉邦真想找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大将去迎擊韓王,然而此時放眼整個朝廷,隻有一個人能完成這項任務。
這個人就是韓信(再次提醒一下,此韓信非投降匈奴人的那個韓信)。
劉邦的内心其實是痛苦的:這個已降為淮陰侯的韓信再也用不起了。
他雖然對上次被困于白登山的事心有餘悸,但此時朝中無大帥,他思來想去,最終隻得自己再度挂帥親征去平叛匈奴了。
這韓信雖然身經百戰,也算是個風雲人物,但聽說劉邦的漢軍又來了,便學會了匈奴人的戰略思想,不敢來“真情對對碰”,而是玩起了“讓你猜猜我是誰”的遊戲來。
就這樣,可憐的劉邦勞師動衆,忍着酷寒在邊疆轉了一個多月連個匈奴人的影子都沒有見到。
此時邊疆北風呼呼地吹,一種叫寒冷的東西整天包圍着劉邦,劉邦知道自己再這樣下去,隻怕沒有等來匈奴人,自己就會先凍成僵屍了。
于是乎,一個月後,劉邦帶着衆将呼啦啦地打道回府了。
然而就在回來的路上,劉邦遭到了刺客的刺殺。
隐形的刺客 說起被刺的原因,故事還得往前推進一年。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親自率大軍出征,後因輕敵中了冒頓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圍困于白登山,後利用陳平之計成功逃脫,但在回來的路上,他把全部怒氣發洩在了趙王張敖身上。
這張敖是張耳的兒子。
他生得唇紅齒白面如冠玉,那叫一個玉樹臨風。
呂後見他一表人才,通過多方面觀察和研究,最終認為他“誠實可信”,後與劉邦一番商議後,便決定把女兒魯元公主嫁給他。
因此,這個張敖說白了已是劉邦的“準女婿”了。
當時,面對準嶽父的到來,張敖心裡那個激動啊,他熱情地把吃了敗仗灰頭土臉的劉邦迎進府中後,極盡恭維之能事。
别的不多說,他甚至連端茶送飯的事都親自來做,為的隻是想讨準嶽父的歡心。
看着忙忙碌碌、進進出出的張敖,劉邦心裡有想法了:這樣的男人簡直就跟婦道人家一樣,哪裡有半點王者之氣?我當初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看來真是看走了眼啊。
他在張府住了幾天,見張敖天天都是這樣的獻殷勤,更是打心眼裡看不起他。
一天喝了酒後,他就把張敖大罵了一頓,然後“怒氣沖沖”地起程回洛陽去了。
這段小插曲大概就是這樣。
然而,令劉邦想不到的是,去年他在趙王府中當衆謾罵張敖,随後拂袖而去,張敖不斷地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但他手下的人就有看法了。
其中丞相貫高和趙午等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德高望重之輩,他們跟随張敖的父親張耳多年,都是忠心耿耿之人,張耳死後,他們又輔助張敖,看了主子受到了天大的辱罵,這口氣他們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
他們本來想馬上就造反。
但想到張敖忠厚老實,又是劉邦的“準女婿”,知道他肯定不會同意。
于是他們思來想去,最終決定刺殺劉邦。
他們當時的想法是,如果成功了,就都留在張敖身邊,輔佐他治國安邦;而如果失敗了,他們情願承擔由此帶來的所有責任和後果。
應該說他們的确是深明大義之人,想法很周密,無論成功與否都不會把張敖給扯進來。
正當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