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朝的反擊
關燈
小
中
大
出征
韓信的徹底背叛,激怒了劉邦。
他不顧年老力衰,決定親自挂帥出征,去擒韓信滅冒頓,以解心頭之恨。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劉邦挑選三十萬精兵,從鹹陽直接向太原出發。
由于是劉邦親自出征,很多元老級重臣都跟随他出征了,這其中包括樊哙等武将,也包括陳平等超級謀士。
當然,劉邦手下的“三傑”沒有參與這次軍事行動。
蕭何從來都是管理後方的後勤部部長,前方打仗的事他向來不親自參加,況且他此時還在幫劉邦搞工程建設,他不去在情理之中。
張良迷上了練心術後,整天閉門不出,為此劉邦曾親自上門慰問了這個昔日自己手下的頂梁柱,據劉邦說他見到張良時,他已變得面黃肌弱、瘦骨嶙峋。
因此,他沒有出征也是情有可原。
而韓信連降三級後,已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侯了。
手中既無實權又無多少兵權,就是他想出征立功,劉邦也不會再給他機會的。
因此,他沒有出征是因為情絕義斷。
一個去複仇,一個來入侵。
于是乎,劉邦和韓信在銅鞮相遇,昔日的君臣,如今變成了戰場上的敵人。
但由于當時軍事力量對比太懸殊了,漢軍有三十多萬,韓軍隻有一萬多人馬,因此韓信哪裡是他們的對手。
兩軍一交鋒,韓信就隻有逃的份了。
幸虧韓信的部将王喜拼死保護韓信殺出重圍,犧牲了自己才換得了韓信的性命。
韓信又退到了馬邑,馬上就向冒頓求援。
冒頓心裡就琢磨了,一定得先滅滅漢軍的威風再說。
于是派左賢王和右賢王帶一萬二千人馬去支援。
冒頓以前戰無不勝,滿以為自己這次派這麼多人去已足夠掃平漢軍了。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
左、右賢王的一萬二千鐵騎到達馬邑後,和韓王的殘兵合在一起。
便馬不停蹄地趕到晉陽。
在這裡正好迎來了漢軍。
左、右賢王以前在打東胡征月氏等戰役中幾乎沒有吃過敗戰,這時仍然發揮其慣用伎倆,采取騎兵特有的戰術:高舉高打。
兩軍交戰,閑話少說,開打。
第一批上前的是沖鋒隊。
按左、右賢王的戰略意圖是想把漢軍沖得七零八落,然後再大快朵頤。
以前他的沖鋒隊那可叫一個絕啊!個個都不顧生死沖進敵陣中,把人家好好的陣形攪得一團糟,為随後自己的大舉進攻提供機會。
但此時面對漢軍,他們這一招卻不管用了。
因為他們的沖鋒隊一溜煙地向前沖,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隻有刺耳的慘叫聲讓人明白他們是從地底下發出來的。
不用說,先鋒隊的人都掉入了漢軍早就安排好的陷阱裡去了。
陷阱裡布滿了竹箭等東西,上面又遮蓋了茅草和虛土。
就和獵人狩獵一樣,隻不過規模和工程大很多而已。
沖鋒隊失利後,左、右賢王并沒有灰心喪氣,他們充分發揮了不抛棄、不放棄的《士兵突擊》的精神,馬上派出了第二批敢死隊。
這批敢死隊小心翼翼地繞過剛才的線路,一步一個腳印朝着目标而去,眼看就要跟漢軍有個親密接觸了。
可漢軍對這群狼人并不感興趣,隻聽見一聲炮響,漢軍萬箭齊發,頓時天空中下了一陣箭雨。
箭雨的結果是這批敢死隊差不多都中箭身亡了。
匈奴人既然如狼又似虎,三闆斧豈是浪得虛名?前面兩擊不中,于是使出最後的絕招了,左、右賢王大手一揮,第三批敢死隊拿着刀、背着劍接着奮力殺向前。
避過了陷阱,箭雨也起不了作用了。
因為這一隊的敢死隊吃一塹,長一智了,他們手裡個個拿着一面擋箭牌。
這樣的好處是,擋住了箭雨,也擋住了自己的視線,他們隻能跟着感覺向前沖。
事實上證明這種跟着感覺走的方針并不是最好的,因為很快他們就人仰馬翻。
被摔得缺胳膊斷腿的他們這才發現,原來是地面一根根毫不起眼的繩子惹的禍。
摔倒在地後的他們還來不及站起來,兩邊的溝底又湧現出了漢人的騎兵,上去就是刀劍相加,頓時一片血肉模糊。
眼看三闆斧不奏效了,左、右賢王還不知道知難而退,他們發出了決戰的信号,全軍都呼啦啦向前沖去,看架勢非要跟漢軍拼
他不顧年老力衰,決定親自挂帥出征,去擒韓信滅冒頓,以解心頭之恨。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十月,劉邦挑選三十萬精兵,從鹹陽直接向太原出發。
由于是劉邦親自出征,很多元老級重臣都跟随他出征了,這其中包括樊哙等武将,也包括陳平等超級謀士。
當然,劉邦手下的“三傑”沒有參與這次軍事行動。
蕭何從來都是管理後方的後勤部部長,前方打仗的事他向來不親自參加,況且他此時還在幫劉邦搞工程建設,他不去在情理之中。
張良迷上了練心術後,整天閉門不出,為此劉邦曾親自上門慰問了這個昔日自己手下的頂梁柱,據劉邦說他見到張良時,他已變得面黃肌弱、瘦骨嶙峋。
因此,他沒有出征也是情有可原。
而韓信連降三級後,已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侯了。
手中既無實權又無多少兵權,就是他想出征立功,劉邦也不會再給他機會的。
因此,他沒有出征是因為情絕義斷。
一個去複仇,一個來入侵。
于是乎,劉邦和韓信在銅鞮相遇,昔日的君臣,如今變成了戰場上的敵人。
但由于當時軍事力量對比太懸殊了,漢軍有三十多萬,韓軍隻有一萬多人馬,因此韓信哪裡是他們的對手。
兩軍一交鋒,韓信就隻有逃的份了。
幸虧韓信的部将王喜拼死保護韓信殺出重圍,犧牲了自己才換得了韓信的性命。
韓信又退到了馬邑,馬上就向冒頓求援。
冒頓心裡就琢磨了,一定得先滅滅漢軍的威風再說。
于是派左賢王和右賢王帶一萬二千人馬去支援。
冒頓以前戰無不勝,滿以為自己這次派這麼多人去已足夠掃平漢軍了。
然而,他很快就發現自己錯了。
左、右賢王的一萬二千鐵騎到達馬邑後,和韓王的殘兵合在一起。
便馬不停蹄地趕到晉陽。
在這裡正好迎來了漢軍。
左、右賢王以前在打東胡征月氏等戰役中幾乎沒有吃過敗戰,這時仍然發揮其慣用伎倆,采取騎兵特有的戰術:高舉高打。
兩軍交戰,閑話少說,開打。
第一批上前的是沖鋒隊。
按左、右賢王的戰略意圖是想把漢軍沖得七零八落,然後再大快朵頤。
以前他的沖鋒隊那可叫一個絕啊!個個都不顧生死沖進敵陣中,把人家好好的陣形攪得一團糟,為随後自己的大舉進攻提供機會。
但此時面對漢軍,他們這一招卻不管用了。
因為他們的沖鋒隊一溜煙地向前沖,瞬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隻有刺耳的慘叫聲讓人明白他們是從地底下發出來的。
不用說,先鋒隊的人都掉入了漢軍早就安排好的陷阱裡去了。
陷阱裡布滿了竹箭等東西,上面又遮蓋了茅草和虛土。
就和獵人狩獵一樣,隻不過規模和工程大很多而已。
沖鋒隊失利後,左、右賢王并沒有灰心喪氣,他們充分發揮了不抛棄、不放棄的《士兵突擊》的精神,馬上派出了第二批敢死隊。
這批敢死隊小心翼翼地繞過剛才的線路,一步一個腳印朝着目标而去,眼看就要跟漢軍有個親密接觸了。
可漢軍對這群狼人并不感興趣,隻聽見一聲炮響,漢軍萬箭齊發,頓時天空中下了一陣箭雨。
箭雨的結果是這批敢死隊差不多都中箭身亡了。
匈奴人既然如狼又似虎,三闆斧豈是浪得虛名?前面兩擊不中,于是使出最後的絕招了,左、右賢王大手一揮,第三批敢死隊拿着刀、背着劍接着奮力殺向前。
避過了陷阱,箭雨也起不了作用了。
因為這一隊的敢死隊吃一塹,長一智了,他們手裡個個拿着一面擋箭牌。
這樣的好處是,擋住了箭雨,也擋住了自己的視線,他們隻能跟着感覺向前沖。
事實上證明這種跟着感覺走的方針并不是最好的,因為很快他們就人仰馬翻。
被摔得缺胳膊斷腿的他們這才發現,原來是地面一根根毫不起眼的繩子惹的禍。
摔倒在地後的他們還來不及站起來,兩邊的溝底又湧現出了漢人的騎兵,上去就是刀劍相加,頓時一片血肉模糊。
眼看三闆斧不奏效了,左、右賢王還不知道知難而退,他們發出了決戰的信号,全軍都呼啦啦向前沖去,看架勢非要跟漢軍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