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匈奴的崛起

關燈
匈奴的變遷 虜陣橫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

    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

    推毂出猛将,連旗登戰場。

    兵威沖絕漠,殺氣淩穹蒼。

    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傍。

    途冬沙風緊,旌旗飒凋傷。

    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

    單于一平蕩,種落自奔亡。

    收功報天子,行歌歸鹹陽。

     ——調寄李白《雜曲歌辭·出自薊北門行》 劉邦對内搞定項羽和其他各大諸侯後,對外将面臨匈奴的惡意挑釁。

    他與項羽的楚漢之争驚心動魄,同樣,他跟匈奴的戰争也是一波三折,充滿懸念。

    這裡,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匈奴的情況。

     一、起源。

    匈奴作為一個對于中國曆史與世界曆史都産生過巨大影響的民族,學術界尚未能确論其起源和來曆,從漢魏以來,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見解。

    歧異産生于《史記·匈奴列傳》的一段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獯鬻,居于北蠻,随畜牧而轉移。

    ”一部分學者根據這段文字的前半部分,認為匈奴是夏之後代。

    《史記索隐》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

    ”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

     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着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另一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猃狁、獯鬻。

    《孟子》趙岐注、《毛詩》鄭玄箋等持此說,到近現代,關于此說的論述更為精密。

    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時的鬼方、昆夷、獯鬻,周時的猃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

    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

     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并未取得統一。

    總之,我們可以下這樣一個結論:匈奴是北方廣大的草原和戈壁灘上的遊牧民族。

     二、生活習慣。

    匈奴人像遊俠一樣漂浮不定,過的是一種遷徙的遊居生活,用一句話概括是:哪裡有水哪有我,哪裡有草哪有我。

     1.維生手段:主營馬、牛、羊、驢、騾、駱駝等牲畜。

    兼營狩獵,包括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走的野獸。

     2.生活方式:隻食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常飲奶酪(誰也不能亂動他們的奶酪)。

     3.生活習慣: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

     三、相貌特征。

    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當提起“亞洲人”這個字眼兒時,容易想到一種“正統”的黃種人形象,他們身材中等偏矮,毛發稀疏,膚色淺黃,細長眼睛,眉脊不很突出,鼻梁比較直但不高…… 而匈奴人的相貌特征概括起來大緻為:“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颌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隻耳環。

    頭部除了頭頂上留着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

    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

    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衩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

    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

    鞋是皮質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

    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着右邊。

    ” 總之,匈奴人一看就是:與衆不同。

     四、主要特點。

     1.獨特的語言:匈奴人沒有文字,沒有書籍(對于厭惡讀書的人來說肯定會對這種民族的生活方式高呼萬歲),隻用語言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都有名無姓,也沒有字)。

    關于匈奴語的來源,由于缺乏資料,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人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有些人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于葉尼塞語系。

     2.不一樣的禮儀:他們的婚姻很自由,可以自由取配。

    做兒子的可以娶後母為妻,做兄弟的也同樣,隻要有死去的,就可以結為夫妻。

     3.自由的信仰: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裡)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薩滿教。

     4.嗜血的風俗: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做戰利品的。

    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敵人的頭顱以及挂在馬缰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據說匈奴人的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的。

    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制成的容器喝血。

    在悼念死者時,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