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宮中雜事

關燈
重用儒生 自從當了皇帝,劉邦可謂是日理萬機,整天忙得不可開交,就在他不斷地考核部下對他忠不忠誠的時候,還有一個問題也擺在了他的面前。

    那就是宮中禮儀問題。

     他手下這些功臣們,倚仗打江山時的勞苦功高,每次入朝宴會,個個都是放縱不羁,場面鬧哄哄的像趕集,有時候談功論戰,有時候說朋道友,更有甚者當衆脫鞋撓腳…… 後經人提醒,劉邦覺得這樣也不成體統,于是苦思良策起來。

    正在這個時候,儒生順應形勢派上用場了。

    劉邦以前很不喜歡儒生,試想,他讀了近十年的書,胸中還是空空如也,因此,對那些滿腹經綸的儒生很有抵觸感。

    後來雖然在西征途中遇到郦食其,對儒生的偏執看法有所緩解,但儒生們仍然得不到他的青睐和重用。

    當然,他不重用儒生,并不代表儒生們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這不,說儒生這裡就來了一位儒生,他的名字叫孫叔通。

    孫叔通一直就在劉邦身邊做事(苦差),劉邦的煩惱他自然知道了。

    于是他毛遂自薦地走到劉邦身前說:“如果陛下想治理好天下,當務之急就是要去找一些儒生來講禮儀。

    ”劉邦正苦惱着,本來孫叔通提起這件事讓他眼前一亮,但他一看到孫叔通儒生的樣子,不知咋的心裡就是不爽。

     “老子用三尺劍騎馬打下的江山,哪用得着儒生呢?”劉邦的态度并不好。

     “陛下在馬上打下江山,難道還能在馬上守天下嗎?”孫叔通進行了反駁。

     這一句反問讓劉邦啞口無言。

    隔了半晌,他才說出苦衷來:“朕一向不太重視儒生,現在需要儒生,又到哪裡去找呢?” 這等于是默認了。

    孫叔通知道機不可失,趕緊道:“魯地乃是儒生之鄉,那裡的名儒多如牛毛,可以到那裡去招儒生。

    ” “喏!”劉邦同意了他的建議。

     于是乎,孫叔通就火速去辦這件事了。

    這孫叔通果然不負衆望,他很快就從魯地帶回了幾百号儒生。

    然後,孫叔通和儒生們商量先列出了朝廷的禮儀大綱,并且制定出了一系列教程。

    待一切準備工作搞定後,接下來就是對朝中大臣開始培訓了。

     第一批學員隻招了百來位朝中重量級大臣,經過一個多月的魔鬼訓練,在衆儒生們言傳身教下,這批學員很快就訓練得有模有樣了。

    據說這批學員畢業時,劉邦還來親自考核。

    當他看到這些手下重臣無論是言談還是舉止都頗顯仁者風範時,他滿意地點了點頭,要的就是這種效果。

    随着第二批、第三批學員都陸續畢業,朝中重臣差不多都參加了“宮廷禮儀培訓”。

    正在這時鹹陽的長樂宮已成功修複了。

    于是劉邦大喜,他率文武大臣回到鹹陽,在長樂宮慶賀元旦。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元月一日,朝賀典禮如期舉行,整個過程秩序井然,大臣們按官高低有序地站着,殿下的士兵也都整齊有序。

    一切布置好後,劉邦乘坐着辇車出來了,随着一聲“皇帝駕到”,群臣們依次跪下,大聲叫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