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匈奴的崛起
關燈
小
中
大
5.貪婪的個性:匈奴人從小就能騎馬善射術,有馬背上長大的民族之稱。
他們的單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
正是因為“能騎馬善射術”,他們為了擴大地盤,到處掠奪奴隸,搶奪财物。
貪婪是匈奴人最為鮮明的特點。
因此,中原這塊物美豐鮮的地方就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地方了。
糾纏史 戰國時亂世紛争,給了匈奴人可乘之機,他們多次發兵侵入中原。
每次來都是空着手而來(除了必要的兵器),去時卻滿載而歸。
什麼金銀财寶、绫羅綢緞、糧食牲畜,當然還包括美女佳人應有盡有。
嘗到了甜頭的匈奴人自然來中原來得更勤更快了,每次來都變本加厲,胃口越來越大。
俗話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當時的秦昭王下了一道命令,修建了一項強大的抵禦匈奴人的工程——長城(也就是後來秦始皇的萬裡長城的前身)。
但由于當時處于混亂時期,即便是這樣仍然不能有效地阻止匈奴人南下。
這下可激怒了趙國的邊将李牧。
李牧二話不說,直接就和匈奴人幹上了。
但匈奴人不像漢人這樣滿口仁義道德,他們在戰略上達到了超我境界,人多勢衆時就打,勢單力孤時就逃。
而且他們内部還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逃跑不算恥辱,反而是英雄。
誰逃得最快最好,隻要能确保自己不死于戰中,就是英雄。
李牧雖然很想一舉殲滅他們,但無奈他們吃了點虧後,就變成了縮頭烏龜,和他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
常常在這裡打了一槍,換一個地方,然後再在那裡打一槍後,又換一個地方,如此一來李牧空有豪情壯志,也拿他們沒辦法,到後來隻能采取“防守反擊”的政策。
這就好比貓和老鼠一樣,就算貓再好,如果老鼠太狡猾,能躲的地方太多,還是一樣拿他沒辦法。
“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這樣消極的避戰方針和态度,趙王就不滿意了。
不滿意的後果是,直接就撤了李牧的職務。
代替他的人自然誠惶誠恐,既然趙王不喜歡消極防守的人,那他就隻有華山一條路可以走了——主動出擊。
因此,每次匈奴“常回家看看”時,他就會還以顔色。
但問題是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一旦發起飙來那可不是鬧着玩的,因此反擊的結果往往陪了财物又折兵。
這可不是趙王所願意看到的結果。
他沒轍了,再次找到李牧,語氣誠懇地對他說,還是你小子上吧。
言外之意是别人比你更差。
沒有最差,隻有更差。
李牧本來是想建功立業,做出一番流芳百世的功績來,但一聽這話心裡就不是滋味了。
趙軍現在一敗塗地,你才又想到找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于是他就推托不肯再上任了。
此時的趙王見他越是推托,就越是認為他是一個人才,越是要他去做“邊防大元帥”。
最終,李牧礙于趙王的面子也不好再推托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王必用臣,臣如前。
”意思就是說,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去守那邊關,我隻能采取閉關防守的老辦法。
趙王此時就怕他不肯再去守邊關,不說一個條件就算一百個條件也會答應。
就這樣李牧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最前線。
李牧第二次上任後,還是和以前一樣,關起門來主動躲開匈奴,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樣子。
因此匈奴人也逐漸對他大意起來,有時甚至公然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摸幾隻雞偷幾隻狗,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
但這一切李牧都熟視無睹,是他真的太懦弱,還是别有用心?一切答案等到三年後才解開。
這一天,匈奴人又來占便宜了,一直關着門坐城觀天的李牧突然打開了那扇一直緊閉的大門,和匈奴人來了一個硬對硬。
匈奴人在他出其不意的出擊下吃了大虧,他們哪裡肯善罷甘休,于是回頭叫上十餘萬人馬雄赳赳、氣昂昂地來了,大有報仇雪恨之勢。
李牧不跟氣勢洶洶的匈奴人正面接觸,發出軍令:風緊,撤呼!“撤呼”的後果是很快就連丢了幾座城。
匈奴人得了城池後,心裡那個美啊,沒法形容,并且還有感歎發出:中原人不過如此耳。
于是他們乘勝接着追擊李牧,非要把這個“難剃頭”往死裡趕:你追啊追,我逃啊逃,無根的野草…… 當他們追到一個狹窄的小山谷時,李牧終于露出了猙獰的面目,他的計謀一步一步實現了,封住谷口,然後就毫不客氣把他們送上西天了。
數十萬匈奴人瞬間灰飛煙滅。
這是戰國時期,中原人民抗擊匈奴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勝利。
從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收斂了許多,邊關也暫時獲得了安穩。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匈奴人
他們的單于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
正是因為“能騎馬善射術”,他們為了擴大地盤,到處掠奪奴隸,搶奪财物。
貪婪是匈奴人最為鮮明的特點。
因此,中原這塊物美豐鮮的地方就成了他們夢寐以求的地方了。
糾纏史 戰國時亂世紛争,給了匈奴人可乘之機,他們多次發兵侵入中原。
每次來都是空着手而來(除了必要的兵器),去時卻滿載而歸。
什麼金銀财寶、绫羅綢緞、糧食牲畜,當然還包括美女佳人應有盡有。
嘗到了甜頭的匈奴人自然來中原來得更勤更快了,每次來都變本加厲,胃口越來越大。
俗話說:是可忍,孰不可忍?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當時的秦昭王下了一道命令,修建了一項強大的抵禦匈奴人的工程——長城(也就是後來秦始皇的萬裡長城的前身)。
但由于當時處于混亂時期,即便是這樣仍然不能有效地阻止匈奴人南下。
這下可激怒了趙國的邊将李牧。
李牧二話不說,直接就和匈奴人幹上了。
但匈奴人不像漢人這樣滿口仁義道德,他們在戰略上達到了超我境界,人多勢衆時就打,勢單力孤時就逃。
而且他們内部還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逃跑不算恥辱,反而是英雄。
誰逃得最快最好,隻要能确保自己不死于戰中,就是英雄。
李牧雖然很想一舉殲滅他們,但無奈他們吃了點虧後,就變成了縮頭烏龜,和他玩起了捉迷藏的遊戲。
常常在這裡打了一槍,換一個地方,然後再在那裡打一槍後,又換一個地方,如此一來李牧空有豪情壯志,也拿他們沒辦法,到後來隻能采取“防守反擊”的政策。
這就好比貓和老鼠一樣,就算貓再好,如果老鼠太狡猾,能躲的地方太多,還是一樣拿他沒辦法。
“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這樣消極的避戰方針和态度,趙王就不滿意了。
不滿意的後果是,直接就撤了李牧的職務。
代替他的人自然誠惶誠恐,既然趙王不喜歡消極防守的人,那他就隻有華山一條路可以走了——主動出擊。
因此,每次匈奴“常回家看看”時,他就會還以顔色。
但問題是匈奴人也不是吃素的,他們一旦發起飙來那可不是鬧着玩的,因此反擊的結果往往陪了财物又折兵。
這可不是趙王所願意看到的結果。
他沒轍了,再次找到李牧,語氣誠懇地對他說,還是你小子上吧。
言外之意是别人比你更差。
沒有最差,隻有更差。
李牧本來是想建功立業,做出一番流芳百世的功績來,但一聽這話心裡就不是滋味了。
趙軍現在一敗塗地,你才又想到找我,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于是他就推托不肯再上任了。
此時的趙王見他越是推托,就越是認為他是一個人才,越是要他去做“邊防大元帥”。
最終,李牧礙于趙王的面子也不好再推托了,于是,他就提出了一個相當重要的條件:“王必用臣,臣如前。
”意思就是說,如果大王一定要用我去守那邊關,我隻能采取閉關防守的老辦法。
趙王此時就怕他不肯再去守邊關,不說一個條件就算一百個條件也會答應。
就這樣李牧又重新回到了他熟悉的最前線。
李牧第二次上任後,還是和以前一樣,關起門來主動躲開匈奴,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樣子。
因此匈奴人也逐漸對他大意起來,有時甚至公然敢在他眼皮子底下摸幾隻雞偷幾隻狗,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
但這一切李牧都熟視無睹,是他真的太懦弱,還是别有用心?一切答案等到三年後才解開。
這一天,匈奴人又來占便宜了,一直關着門坐城觀天的李牧突然打開了那扇一直緊閉的大門,和匈奴人來了一個硬對硬。
匈奴人在他出其不意的出擊下吃了大虧,他們哪裡肯善罷甘休,于是回頭叫上十餘萬人馬雄赳赳、氣昂昂地來了,大有報仇雪恨之勢。
李牧不跟氣勢洶洶的匈奴人正面接觸,發出軍令:風緊,撤呼!“撤呼”的後果是很快就連丢了幾座城。
匈奴人得了城池後,心裡那個美啊,沒法形容,并且還有感歎發出:中原人不過如此耳。
于是他們乘勝接着追擊李牧,非要把這個“難剃頭”往死裡趕:你追啊追,我逃啊逃,無根的野草…… 當他們追到一個狹窄的小山谷時,李牧終于露出了猙獰的面目,他的計謀一步一步實現了,封住谷口,然後就毫不客氣把他們送上西天了。
數十萬匈奴人瞬間灰飛煙滅。
這是戰國時期,中原人民抗擊匈奴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勝利。
從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收斂了許多,邊關也暫時獲得了安穩。
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匈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