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伴君如伴虎
關燈
小
中
大
三軍,那又如何?能“決勝千裡之外”、能打下這江山嗎?
外族人分封完畢,接下來劉邦還對自己家族的人進行了分封。
長兄劉伯早逝,無封。
次兄劉仲封為代王,管轄代地。
小弟劉交封為楚王,管轄淮河以西。
堂兄劉賈封為荊王,管轄淮河以東。
劉肥(劉邦的情婦曹氏生的兒子),被封為齊王。
呂後的兒子劉盈早就定為太子了,這裡就不用再分封了。
分封完畢後,劉邦的老爹劉老公不服了。
他提出了抗議,說是自己的大兒子劉伯盡管英年早逝,也應該追封他一個侯爵,不應該什麼都沒有。
其實,劉邦當年當流氓時,大嫂對他很是冷淡,一年四季想到他家打打牙祭都不行,對此劉邦懷恨在心,這次分封自然沒答理他們。
但劉老爹畢竟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因此對劉邦進行了苦苦相求。
劉邦最後被逼急了,又礙于老爹的顔面,最後決定還是封一個侯給他當:武哀侯。
封他的兒子劉信為羹颉侯。
不過劉信被封為侯後卻喜怒交加。
喜的是自己終于也被封為侯了,怒的是誰當了這個侯也不會好受。
這倒不是說劉信封的侯空有侯名沒有實權,相反實權還很大,但問題是這個侯的封号太不雅觀了點——羹颉的意思是吝啬。
說話的技巧 英雄大會後,對于封王封侯,雖然有些人心中不滿,但畢竟礙于劉邦的身份和地位,拐彎抹角的稍稍提了一下意見後,見沒有回應,就不敢再提了。
但對劉邦的分封最為不滿的人就是韓信。
當年他攻打各大諸侯,直至最後統率三軍在垓下徹底擊敗項羽,可以說現在封王封侯的人都是他實實在在的部下啊。
此時見他們居然跟自己平起平坐,他心裡就不平衡了。
而劉邦呢,他雖然分封了各位功臣,但他心裡也是不安的。
他知道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
于是他對手下的三大重量級人物韓信、張良、蕭何分别進行了逐一考核。
劉邦第一個考核對象是韓信。
鑒于他超強的軍事才能,劉邦一直對這個危險人物處處提防。
從統率三軍的将帥降到楚王,然後又從楚王降到現在的淮陰侯。
可謂連降三級。
但饒是如此,劉邦對他還是總是戴有色眼鏡來看待。
此次的考核,劉邦首先找來韓信,以拉家常式的聊天為開頭。
韓信剛開始還盤算着“來者不善,善者不來”這八個字的含義。
但見劉邦盡和他扯一些無足輕重的陳年舊事,慢慢地也就放松了警惕。
後來的話題就順着劉邦的思路談到了行軍打仗上來了,此時的韓信哪裡知道他馬上面臨嚴峻的考驗。
“你看夏侯嬰将軍能帶多少兵啊!”劉邦試探性地問道。
這個夏侯嬰是劉邦最心腹的人,劉邦這樣問自然是有目的的。
“三萬吧。
”韓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樊哙呢?”劉邦把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同時也是自己的連襟拿出來了。
“五萬左右吧。
”韓信一臉平靜地回答。
“那朕呢?”劉邦的提問進一步升級。
“最多十萬。
”韓信當時腦筋也許是短路了,依然實話實說起來。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罷,但劉邦提最後一問時,事情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那你自己呢?”劉邦使出了撒手锏。
“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帶。
”韓信隻想起垓下和項羽大決戰時的無限風光,但卻忘了此時和他說話的人正是要考核他的頂頭上司。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被朕所擒?”劉邦臉上雖然還是不動聲色,但心中已有想法了。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
”如果此時韓信換一種方式和語氣來說話,或許還有回
長兄劉伯早逝,無封。
次兄劉仲封為代王,管轄代地。
小弟劉交封為楚王,管轄淮河以西。
堂兄劉賈封為荊王,管轄淮河以東。
劉肥(劉邦的情婦曹氏生的兒子),被封為齊王。
呂後的兒子劉盈早就定為太子了,這裡就不用再分封了。
分封完畢後,劉邦的老爹劉老公不服了。
他提出了抗議,說是自己的大兒子劉伯盡管英年早逝,也應該追封他一個侯爵,不應該什麼都沒有。
其實,劉邦當年當流氓時,大嫂對他很是冷淡,一年四季想到他家打打牙祭都不行,對此劉邦懷恨在心,這次分封自然沒答理他們。
但劉老爹畢竟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因此對劉邦進行了苦苦相求。
劉邦最後被逼急了,又礙于老爹的顔面,最後決定還是封一個侯給他當:武哀侯。
封他的兒子劉信為羹颉侯。
不過劉信被封為侯後卻喜怒交加。
喜的是自己終于也被封為侯了,怒的是誰當了這個侯也不會好受。
這倒不是說劉信封的侯空有侯名沒有實權,相反實權還很大,但問題是這個侯的封号太不雅觀了點——羹颉的意思是吝啬。
說話的技巧 英雄大會後,對于封王封侯,雖然有些人心中不滿,但畢竟礙于劉邦的身份和地位,拐彎抹角的稍稍提了一下意見後,見沒有回應,就不敢再提了。
但對劉邦的分封最為不滿的人就是韓信。
當年他攻打各大諸侯,直至最後統率三軍在垓下徹底擊敗項羽,可以說現在封王封侯的人都是他實實在在的部下啊。
此時見他們居然跟自己平起平坐,他心裡就不平衡了。
而劉邦呢,他雖然分封了各位功臣,但他心裡也是不安的。
他知道打天下難,守天下更難。
于是他對手下的三大重量級人物韓信、張良、蕭何分别進行了逐一考核。
劉邦第一個考核對象是韓信。
鑒于他超強的軍事才能,劉邦一直對這個危險人物處處提防。
從統率三軍的将帥降到楚王,然後又從楚王降到現在的淮陰侯。
可謂連降三級。
但饒是如此,劉邦對他還是總是戴有色眼鏡來看待。
此次的考核,劉邦首先找來韓信,以拉家常式的聊天為開頭。
韓信剛開始還盤算着“來者不善,善者不來”這八個字的含義。
但見劉邦盡和他扯一些無足輕重的陳年舊事,慢慢地也就放松了警惕。
後來的話題就順着劉邦的思路談到了行軍打仗上來了,此時的韓信哪裡知道他馬上面臨嚴峻的考驗。
“你看夏侯嬰将軍能帶多少兵啊!”劉邦試探性地問道。
這個夏侯嬰是劉邦最心腹的人,劉邦這樣問自然是有目的的。
“三萬吧。
”韓信一字一句地回答道。
“樊哙呢?”劉邦把自己的另一個心腹,同時也是自己的連襟拿出來了。
“五萬左右吧。
”韓信一臉平靜地回答。
“那朕呢?”劉邦的提問進一步升級。
“最多十萬。
”韓信當時腦筋也許是短路了,依然實話實說起來。
如果僅僅是這樣也罷,但劉邦提最後一問時,事情就再也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那你自己呢?”劉邦使出了撒手锏。
“多多益善,多少兵我都可以帶。
”韓信隻想起垓下和項羽大決戰時的無限風光,但卻忘了此時和他說話的人正是要考核他的頂頭上司。
“既然如此,你為什麼還被朕所擒?”劉邦臉上雖然還是不動聲色,但心中已有想法了。
俗話說:“滿招損,謙受益。
”如果此時韓信換一種方式和語氣來說話,或許還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