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
關燈
小
中
大
是據理力争。
雙方就此鬧僵。
回纥人随即将李适手下官員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四人拉出帳外,每人鞭打一百,并把李适逐出大營,遣回陝州。
第二天,魏琚和韋少華便因傷重不治而雙雙斃命。
這件事情對年輕的李适來講,當然是難以忘懷的奇恥大辱,當時的李适便暗暗發誓,有朝一日即位登基,必定要雪洗前恥。
如今,吐蕃千方百計想要求和,當然要拿這件事來做文章了。
韓滉去世不久,馬燧便親自陪同吐蕃使者入朝,強烈表示要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回纥人。
德宗内心的天平開始傾斜了。
與此同時,張延賞也利用德宗對李晟的猜忌之心,在朝中大造輿論,聲稱吐蕃人去年入寇時,大肆劫掠邠、甯等地,卻唯獨對李晟的轄區鳳翔秋毫無犯,這足以證明李晟與吐蕃人之間,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聽到謠言後,李晟大感憂懼,他絕沒想到尚結贊那個近似小兒科的反間計,竟然會在此刻發揮可怕的作用。
尤其讓他感到無奈的是,天子李适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對于這類謠言,他向來是甯信其有、不信其無的。
李晟為此寝食難安,随即派遣子侄入朝,上表請求削發為僧。
德宗當然是好言勸慰,駁回了他的請求。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德宗對李晟的猜忌已經有所減輕。
李晟很清楚這一點,随後便親自入朝,以身患足疾為由,堅決要求辭去鳳翔節度使的職務。
一開始,德宗并沒有批準,但是禁不住張延賞一直在耳邊吹風,說什麼“李晟不宜久典兵”雲雲,便下定決心解除李晟的兵權,同時與吐蕃議和。
貞元三年三月,德宗召李晟入朝,和顔悅色地說:“朕為了西北地區的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決定與吐蕃議和。
你去年曾與吐蕃交兵,不适合再擔任邊境節度使,最好是留在朝廷,朝夕輔佐朕。
至于鳳翔的職務,你自己選一個人接替吧。
” 該來的終于還是來了。
這一刻,李晟黯然神傷,同時也如釋重負。
三月下旬,德宗加授李晟為太尉,仍兼中書令,保留原有的勳階和爵位,其餘兼職一概免除。
五月初一,德宗任命渾瑊為會盟使、兵部尚書崔漢衡為副使、宦官宋奉朝為都監,命其率步騎二萬餘人前往清水(今甘肅清水縣),與吐蕃簽訂和平協定。
渾瑊出發前,李晟一再告誡他,一定要在會盟地加強戒備,千萬不可輕信吐蕃人。
張延賞聽說後,馬上去向德宗告狀,說:“李晟企圖阻撓此次會盟,所以才讓渾瑊嚴加戒備。
皇上,我方一旦露出懷疑形迹,對方必然也會懷疑我們。
這樣彼此懷疑,還談什麼會盟?” 德宗随即召見渾瑊,嚴厲要求他一定要對吐蕃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萬不可心懷猜疑,破壞吐蕃人和解的誠意。
數日後,渾瑊奏稱,已經和吐蕃商定,于這一年閏五月十九日會盟。
德宗馬上批複同意。
張延賞随即召集文武百官,把渾瑊的奏章拿給衆人傳閱,得意洋洋地說:“李太尉堅持他的成見,認為唐吐兩國無法達成和議,可結果怎麼樣呢?這是渾侍中的奏章,會盟日期已定,皇上也已批複。
不知李太尉作何感想?” 張延賞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李晟耳中。
李晟搖頭苦笑,對親信說:“我生長在西北邊陲,熟悉吐蕃的情況,也了解吐蕃人的心思,所以才會反對和議。
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朝廷被吐蕃诓騙,從而蒙受恥辱!” 此時此刻,上自德宗、下至百官,都認為唐吐會盟已經是鐵闆釘釘的事了,還有誰會去理會李晟的擔憂呢? 五月初六,渾瑊等人按預定計劃離開長安,前往會盟地點。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直到渾瑊走了半個多月之後,亦即五月二十二日,吐蕃才忽然派人來到長安,說:“清水不是吉祥的地方,請改在原州的土梨樹(今甘肅鎮原縣東)會盟,一旦盟約簽訂,我方即刻歸還鹽、夏二州。
” 德宗沒有多想,立刻派快馬去追趕渾瑊,通知他地點已改變。
吐蕃人為什麼突然改變會盟地點呢? 滿朝文武幾乎沒人對此産生懷疑,隻有神策軍一個叫馬有麟的将領向德宗提出:“土梨樹地勢險惡,吐蕃人很容易在那裡埋設伏兵,最好是改在原州的平涼川(今甘肅平涼市西北),那裡地勢平坦開闊,比較安全。
” 德宗聞言,心裡隐約生出了一絲不祥的預感,但他說不清這種預感是什麼。
為了防備萬一,德宗還是采納了馬有麟的建議,旋即派人告訴吐蕃使者,将會盟地點改在平涼川。
此時,在千裡之外的原州(今甯夏固原縣),吐蕃宰相尚結贊正用一種意味深長的目光遙望着東南方向的長安。
他的嘴角,懸挂着一個同樣意味深長的笑容……
雙方就此鬧僵。
回纥人随即将李适手下官員藥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四人拉出帳外,每人鞭打一百,并把李适逐出大營,遣回陝州。
第二天,魏琚和韋少華便因傷重不治而雙雙斃命。
這件事情對年輕的李适來講,當然是難以忘懷的奇恥大辱,當時的李适便暗暗發誓,有朝一日即位登基,必定要雪洗前恥。
如今,吐蕃千方百計想要求和,當然要拿這件事來做文章了。
韓滉去世不久,馬燧便親自陪同吐蕃使者入朝,強烈表示要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回纥人。
德宗内心的天平開始傾斜了。
與此同時,張延賞也利用德宗對李晟的猜忌之心,在朝中大造輿論,聲稱吐蕃人去年入寇時,大肆劫掠邠、甯等地,卻唯獨對李晟的轄區鳳翔秋毫無犯,這足以證明李晟與吐蕃人之間,肯定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聽到謠言後,李晟大感憂懼,他絕沒想到尚結贊那個近似小兒科的反間計,竟然會在此刻發揮可怕的作用。
尤其讓他感到無奈的是,天子李适是個疑心病很重的人,對于這類謠言,他向來是甯信其有、不信其無的。
李晟為此寝食難安,随即派遣子侄入朝,上表請求削發為僧。
德宗當然是好言勸慰,駁回了他的請求。
然而,這并不意味着德宗對李晟的猜忌已經有所減輕。
李晟很清楚這一點,随後便親自入朝,以身患足疾為由,堅決要求辭去鳳翔節度使的職務。
一開始,德宗并沒有批準,但是禁不住張延賞一直在耳邊吹風,說什麼“李晟不宜久典兵”雲雲,便下定決心解除李晟的兵權,同時與吐蕃議和。
貞元三年三月,德宗召李晟入朝,和顔悅色地說:“朕為了西北地區的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決定與吐蕃議和。
你去年曾與吐蕃交兵,不适合再擔任邊境節度使,最好是留在朝廷,朝夕輔佐朕。
至于鳳翔的職務,你自己選一個人接替吧。
” 該來的終于還是來了。
這一刻,李晟黯然神傷,同時也如釋重負。
三月下旬,德宗加授李晟為太尉,仍兼中書令,保留原有的勳階和爵位,其餘兼職一概免除。
五月初一,德宗任命渾瑊為會盟使、兵部尚書崔漢衡為副使、宦官宋奉朝為都監,命其率步騎二萬餘人前往清水(今甘肅清水縣),與吐蕃簽訂和平協定。
渾瑊出發前,李晟一再告誡他,一定要在會盟地加強戒備,千萬不可輕信吐蕃人。
張延賞聽說後,馬上去向德宗告狀,說:“李晟企圖阻撓此次會盟,所以才讓渾瑊嚴加戒備。
皇上,我方一旦露出懷疑形迹,對方必然也會懷疑我們。
這樣彼此懷疑,還談什麼會盟?” 德宗随即召見渾瑊,嚴厲要求他一定要對吐蕃人推心置腹、以誠相待,萬不可心懷猜疑,破壞吐蕃人和解的誠意。
數日後,渾瑊奏稱,已經和吐蕃商定,于這一年閏五月十九日會盟。
德宗馬上批複同意。
張延賞随即召集文武百官,把渾瑊的奏章拿給衆人傳閱,得意洋洋地說:“李太尉堅持他的成見,認為唐吐兩國無法達成和議,可結果怎麼樣呢?這是渾侍中的奏章,會盟日期已定,皇上也已批複。
不知李太尉作何感想?” 張延賞的話很快就傳到了李晟耳中。
李晟搖頭苦笑,對親信說:“我生長在西北邊陲,熟悉吐蕃的情況,也了解吐蕃人的心思,所以才會反對和議。
我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朝廷被吐蕃诓騙,從而蒙受恥辱!” 此時此刻,上自德宗、下至百官,都認為唐吐會盟已經是鐵闆釘釘的事了,還有誰會去理會李晟的擔憂呢? 五月初六,渾瑊等人按預定計劃離開長安,前往會盟地點。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直到渾瑊走了半個多月之後,亦即五月二十二日,吐蕃才忽然派人來到長安,說:“清水不是吉祥的地方,請改在原州的土梨樹(今甘肅鎮原縣東)會盟,一旦盟約簽訂,我方即刻歸還鹽、夏二州。
” 德宗沒有多想,立刻派快馬去追趕渾瑊,通知他地點已改變。
吐蕃人為什麼突然改變會盟地點呢? 滿朝文武幾乎沒人對此産生懷疑,隻有神策軍一個叫馬有麟的将領向德宗提出:“土梨樹地勢險惡,吐蕃人很容易在那裡埋設伏兵,最好是改在原州的平涼川(今甘肅平涼市西北),那裡地勢平坦開闊,比較安全。
” 德宗聞言,心裡隐約生出了一絲不祥的預感,但他說不清這種預感是什麼。
為了防備萬一,德宗還是采納了馬有麟的建議,旋即派人告訴吐蕃使者,将會盟地點改在平涼川。
此時,在千裡之外的原州(今甯夏固原縣),吐蕃宰相尚結贊正用一種意味深長的目光遙望着東南方向的長安。
他的嘴角,懸挂着一個同樣意味深長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