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

關燈
物資全部付之一炬,然後全身而退,凱旋回國。

     尚結贊萬萬沒料到,他在唐朝境内搶得熱火朝天,李晟卻趁其不備在背後狠狠捅了他一刀,還把他們幾年來從唐朝擄掠的東西燒了個精光! 尚結贊知道後方戰敗,軍心必然浮動,隻好率部北撤。

    十月十七日,尚結贊撤到合水(慶陽縣東),當晚在合水北面紮營。

     此時的尚結贊當然不會知道,已經有一支唐軍在夜色的掩護下逼近了他的大營。

     這是邠甯節度使韓遊環派遣的一支奇襲小分隊。

     就在吐蕃人呼呼大睡之際,唐軍突然殺入營中,片刻之間就砍翻了數百人。

    等到吐蕃人回過神來,唐軍又忽然撤退,一下子消失在了夜色裡。

    尚結贊大怒,立刻集合部隊,出營追擊。

     此刻,韓遊環已經在不遠處一個叫平川的地方擺好了陣勢,而且命人攜帶大量戰鼓藏在西面的山谷之中。

    尚結贊大軍追到平川時,才發現唐軍已在此嚴陣以待,而且西山又突然響起隆隆戰鼓。

    尚結贊擔心中了唐軍的埋伏,慌忙掉轉馬頭,帶着部衆連夜向北奔逃,把此次入寇所擄掠的糧食财帛全部丢棄在了大營裡。

     看來,吐蕃人并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強大。

     這是李晟和韓遊環不約而同得出的結論。

     貞元二年冬,韓遊環奏請德宗,要求主動出擊吐蕃,克複不久前被吐蕃人占領的鹽州(今陝西定邊縣)、夏州(今陝西靖邊縣北)等地,同時要求馬燧的河東軍配合出兵,攻擊吐蕃人的側翼。

    德宗當即準奏,命韓遊環、馬燧、渾瑊、駱元光等人聯合行動。

     十二月中旬,馬燧率部進至石州(今山西離石縣)。

    河曲六胡州(統稱宥州,今内蒙古鄂克托旗)素聞馬燧威名,遂望風歸降。

     得知唐軍數路出兵,尚結贊大懼。

    正所謂屋漏偏逢連陰雨,這一年冬春之交,吐蕃境内又爆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羊馬多死,糧運不繼”,尚結贊萬般無奈,隻好屢屢派遣使臣向唐朝求和。

     德宗當然知道這隻是吐蕃人的緩兵之計,于是斷然拒絕。

     尚結贊一看此路不通,随即又派人攜帶一份厚禮和一封言辭極度謙卑的信去見馬燧,承諾要将這幾年侵占的唐朝城邑和土地拱手奉還。

     馬燧心動了。

     既然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奪回被占領的城池,現在吐蕃人願意主動歸還,那又何必動刀動槍、勞師傷财呢? 馬燧随即駐兵石州,不再向吐蕃境内推進,同時上奏德宗,極力主張與吐蕃議和。

     朝中的文武大臣就此分成兩派:主戰派是李晟、韓遊環,以及不久前入朝為相的韓滉;主和派是馬燧和另一個宰相張延賞。

     馬燧和張延賞之所以極力主和,除了對時局的判斷與主戰派不同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都和李晟有過節,所以刻意和他唱反調。

     盡管有主和派的掣肘,可剛開始,主戰派還是占了上風。

    因為李晟和韓遊環堅持認為:吐蕃人向來無信,“弱則求盟,強則入寇”,此時求和,必定有詐!德宗對此深以為然。

    而韓滉為了加強德宗的信心,更是主動提出——與吐蕃開戰的軍費和糧饷通通由他去籌措,不需要德宗勞心費神。

     此時韓滉仍然兼任江淮轉運使,有了他的财政支持,德宗自然是底氣十足,于是否決了馬燧的議和要求,并敦促他繼續進兵。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春,正當主戰派摩拳擦掌、準備大舉出擊的時候,形勢忽然發生重大逆轉——朝廷的“錢袋子”、德宗時下最倚重的财政大臣韓滉于這一年二月染病身亡,主和派趁機發起反撲,開始從兩個方面對德宗施加影響。

     這兩個方面,一個涉及外交,一個事關内政,也可以說是德宗身上的兩個軟肋。

     外交方面,德宗與回纥有舊怨,主和派與吐蕃人當然要對此充分加以利用;内政方面,德宗對功高望重的李晟已日漸生出猜忌之心,打心眼裡不希望李晟在此次對吐作戰中再次建功,而主和派恰恰可以利用這一點扳倒李晟、促成和議。

     馬燧和張延賞相信,隻要死死抓住這兩個軟肋,就不難改變德宗的想法。

     關于德宗與回纥人的舊怨,時間要回溯到25年前。

    當時是代宗寶應元年,安史之亂尚未平定,史朝義仍然盤踞在東都洛陽,德宗李适的身份是雍王、天下兵馬元帥。

    那一年,回纥的登裡可汗親率大軍南下,本來是想劫掠關中,後來經過仆固懷恩斡旋,答應幫唐朝攻打史朝義。

    雍王李适當時駐兵陝州,出于地主之誼,親自帶人前往黃河對岸的回纥大營會見登裡可汗。

     雙方見面時,雍王李适以平等之禮晉見登裡可汗,不料登裡可汗大怒,強調李适必須向他行“拜舞之禮”,也就是臣對君的禮儀。

    李适及其手下官員當然不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