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四落四起,一代良相李泌
關燈
小
中
大
戰争與和平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天,曆時五年的諸藩之亂終于塵埃落定,可德宗李适還來不及享受一下久違的安甯,西北邊境就傳來了令人心驚的戰報。
戰報中說,吐蕃宰相尚結贊悍然發兵,大舉入寇泾州(今甘肅泾川縣)、隴州(今陝西隴縣)、邠州(今陝西彬縣)、甯州(今甘肅甯縣)等地,大肆擄掠人畜,強行收割莊稼,以緻邊境騷然,各州縣莫之能禦,紛紛閉城自保。
内憂方平,外患又起,這大唐帝國真的是永無甯日了! 接到戰報後,德宗匆忙下诏,命渾瑊率一萬人、駱元光率八千人,即日進駐鹹陽,以防吐蕃趁勢入侵關中。
九月中旬,吐蕃前鋒的遊騎兵果然深入到了好畤(今陝西乾縣西北)一帶,距長安僅一百五十裡路。
德宗大為震恐,慌忙下令京師戒嚴,又派左金吾将軍張獻甫開赴鹹陽,加強防守。
雖然陸續派出了三個大将駐防長安門戶,但是,二十多年前(代宗廣德元年)吐蕃入寇長安的一幕還是不斷在德宗眼前閃現。
當年的曆史會重演嗎? 德宗感到了恐懼。
幾天後,長安坊間忽然謠言四起,說天子李适已經備好行裝、帶齊幹糧,随時準備逃離長安。
宰相齊映意識到這樣的傳言不會純屬捕風捉影,趕緊入宮去見德宗,說:“皇上,坊間流言紛飛,都說您打算離開京城,現在整個京師已經人心惶惶!皇上啊,兩年前您巡幸奉天,雖有幸得返長安,但這樣的福氣還會有第二次嗎?萬望皇上三思,凡事與臣等商議之後再作定奪。
” 說完,齊映跪伏在地,涕淚交流。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坊間之所以流言洶洶,當然是因為德宗已經動了逃跑的心思,而且确實已經吩咐宦官着手準備了。
其實德宗這麼做,心裡也是很矛盾的。
如果唐軍将士能夠阻遏吐蕃人的兵鋒,他怎麼可能想去過那種丢棄京城、四處流亡的生活呢? 一想到流亡,兩年前倉皇辭廟的酸楚不禁再度湧上李适的心頭。
齊映說得沒錯,如果輕易放棄長安,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什麼時候才可以再回來。
思忖良久,李适終于聽從齊映的勸谏,打消了逃跑的念頭。
九月下旬,尚結贊親率大軍進抵汧城(今陝西隴縣南),兵鋒直指鳳翔。
時任鳳翔節度使的李晟決定在汧城打一個伏擊戰,殺殺吐蕃人的威風。
李晟命麾下勇将王佖挑選了三千精銳士卒,讓他在吐蕃大軍的必經之路上埋伏。
王佖出發前,李晟對他面授機宜:“敵人進入伏擊圈時,不要攻擊他的先頭部隊,因為敵軍主力緊跟着就會殺到,你肯定抵擋不住。
所以,要讓他的先頭部隊過去,等到舉五色旗、穿虎豹衣的部隊過來時,那才是他們的中軍主力,你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定能大獲全勝。
” 随後,王佖遵照李晟的計劃,果然把吐蕃人打了個措手不及。
吐蕃中軍被王佖的伏兵打得暈頭轉向,大敗而逃。
由于唐軍将士都不認識尚結贊,他才得以在混亂中逃出一命。
若非如此,這個堂堂的吐蕃宰相恐怕這一仗就挂掉了。
逃離險境後,尚結贊又驚又怒地對左右說:“唐之良将,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 數日之後,尚結贊重新集結了兩萬餘人的軍隊,浩浩蕩蕩開進鳳翔境内。
令鳳翔軍民大為詫異的是,此次吐蕃人居然一反常态,一路上軍令嚴明,對唐朝百姓秋毫無犯。
抵達鳳翔城下後,尚結贊并不攻城,而是親自跑到城門口,對着城頭上的守軍大喊:“李令公(李晟的中央官職是中書令)既然以密信召我前來,為何不出來迎接犒勞?” 城上的唐軍将士一個個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不知道尚結贊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他們随即把尚結贊的搞怪言行向李晟作了禀報。
李晟冷笑。
這是尚結贊玩的反間計,不過玩得有些拙劣。
李晟告訴将士們:大家堅守不出,看他還能玩什麼! 尚結贊在鳳翔城下紮營住了一宿,第二天一看,城上守軍守備森嚴,顯然對他這個略顯小兒科的計策無動于衷。
尚結贊很失望,可又不敢發動攻擊,隻好下令全軍撤退,折往邠州、慶州(今甘肅慶陽縣)一帶繼續遊掠。
有來無往非禮也。
尚結贊給李晟來了一次親密問候,李晟當然也要有所表示。
十月初,李晟再次派遣王佖等人率步騎五千,直插唐吐邊境,目标是奇襲吐蕃人的軍事重鎮摧砂堡(今甯夏海原縣)。
十月中旬,摧砂堡的吐蕃守軍得到情報,立刻出動二萬人迎擊,與王佖的唐軍展開遭遇戰,卻被王佖打得大敗。
王佖率部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克了摧砂堡,斬殺吐蕃大将扈屈律悉蒙,将堡内囤積的所有糧草和
戰報中說,吐蕃宰相尚結贊悍然發兵,大舉入寇泾州(今甘肅泾川縣)、隴州(今陝西隴縣)、邠州(今陝西彬縣)、甯州(今甘肅甯縣)等地,大肆擄掠人畜,強行收割莊稼,以緻邊境騷然,各州縣莫之能禦,紛紛閉城自保。
内憂方平,外患又起,這大唐帝國真的是永無甯日了! 接到戰報後,德宗匆忙下诏,命渾瑊率一萬人、駱元光率八千人,即日進駐鹹陽,以防吐蕃趁勢入侵關中。
九月中旬,吐蕃前鋒的遊騎兵果然深入到了好畤(今陝西乾縣西北)一帶,距長安僅一百五十裡路。
德宗大為震恐,慌忙下令京師戒嚴,又派左金吾将軍張獻甫開赴鹹陽,加強防守。
雖然陸續派出了三個大将駐防長安門戶,但是,二十多年前(代宗廣德元年)吐蕃入寇長安的一幕還是不斷在德宗眼前閃現。
當年的曆史會重演嗎? 德宗感到了恐懼。
幾天後,長安坊間忽然謠言四起,說天子李适已經備好行裝、帶齊幹糧,随時準備逃離長安。
宰相齊映意識到這樣的傳言不會純屬捕風捉影,趕緊入宮去見德宗,說:“皇上,坊間流言紛飛,都說您打算離開京城,現在整個京師已經人心惶惶!皇上啊,兩年前您巡幸奉天,雖有幸得返長安,但這樣的福氣還會有第二次嗎?萬望皇上三思,凡事與臣等商議之後再作定奪。
” 說完,齊映跪伏在地,涕淚交流。
俗話說:無風不起浪,坊間之所以流言洶洶,當然是因為德宗已經動了逃跑的心思,而且确實已經吩咐宦官着手準備了。
其實德宗這麼做,心裡也是很矛盾的。
如果唐軍将士能夠阻遏吐蕃人的兵鋒,他怎麼可能想去過那種丢棄京城、四處流亡的生活呢? 一想到流亡,兩年前倉皇辭廟的酸楚不禁再度湧上李适的心頭。
齊映說得沒錯,如果輕易放棄長安,誰也不敢保證自己什麼時候才可以再回來。
思忖良久,李适終于聽從齊映的勸谏,打消了逃跑的念頭。
九月下旬,尚結贊親率大軍進抵汧城(今陝西隴縣南),兵鋒直指鳳翔。
時任鳳翔節度使的李晟決定在汧城打一個伏擊戰,殺殺吐蕃人的威風。
李晟命麾下勇将王佖挑選了三千精銳士卒,讓他在吐蕃大軍的必經之路上埋伏。
王佖出發前,李晟對他面授機宜:“敵人進入伏擊圈時,不要攻擊他的先頭部隊,因為敵軍主力緊跟着就會殺到,你肯定抵擋不住。
所以,要讓他的先頭部隊過去,等到舉五色旗、穿虎豹衣的部隊過來時,那才是他們的中軍主力,你出其不意地發起攻擊,定能大獲全勝。
” 随後,王佖遵照李晟的計劃,果然把吐蕃人打了個措手不及。
吐蕃中軍被王佖的伏兵打得暈頭轉向,大敗而逃。
由于唐軍将士都不認識尚結贊,他才得以在混亂中逃出一命。
若非如此,這個堂堂的吐蕃宰相恐怕這一仗就挂掉了。
逃離險境後,尚結贊又驚又怒地對左右說:“唐之良将,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資治通鑒》卷二三二) 數日之後,尚結贊重新集結了兩萬餘人的軍隊,浩浩蕩蕩開進鳳翔境内。
令鳳翔軍民大為詫異的是,此次吐蕃人居然一反常态,一路上軍令嚴明,對唐朝百姓秋毫無犯。
抵達鳳翔城下後,尚結贊并不攻城,而是親自跑到城門口,對着城頭上的守軍大喊:“李令公(李晟的中央官職是中書令)既然以密信召我前來,為何不出來迎接犒勞?” 城上的唐軍将士一個個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不知道尚結贊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他們随即把尚結贊的搞怪言行向李晟作了禀報。
李晟冷笑。
這是尚結贊玩的反間計,不過玩得有些拙劣。
李晟告訴将士們:大家堅守不出,看他還能玩什麼! 尚結贊在鳳翔城下紮營住了一宿,第二天一看,城上守軍守備森嚴,顯然對他這個略顯小兒科的計策無動于衷。
尚結贊很失望,可又不敢發動攻擊,隻好下令全軍撤退,折往邠州、慶州(今甘肅慶陽縣)一帶繼續遊掠。
有來無往非禮也。
尚結贊給李晟來了一次親密問候,李晟當然也要有所表示。
十月初,李晟再次派遣王佖等人率步騎五千,直插唐吐邊境,目标是奇襲吐蕃人的軍事重鎮摧砂堡(今甯夏海原縣)。
十月中旬,摧砂堡的吐蕃守軍得到情報,立刻出動二萬人迎擊,與王佖的唐軍展開遭遇戰,卻被王佖打得大敗。
王佖率部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克了摧砂堡,斬殺吐蕃大将扈屈律悉蒙,将堡内囤積的所有糧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