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 一種“否極泰來”的假象

關燈
事的動機是什麼,對于朝廷來講,他的行為其實就是赤裸裸的兵變。

    這個性質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面對擁兵自立的吳少誠,德宗朝廷又會采取怎樣的應對之策呢? 德宗李适很快就發布一道诏書,任命虔王李諒(德宗第四子)為淮西節度使,同時任命吳少誠為淮西留後。

     這道诏書是什麼意思? 意思明擺着——德宗妥協了。

     所謂任命虔王李諒為淮西節度使,實際上就是朝廷的一面遮羞布而已。

    因為李諒并沒有實際到任,僅僅是名義上的“遙領”。

    既然是遙領,那麼淮西的軍政大權當然就穩穩落在吳少誠手中了。

     至此,我們終于發現——從建中二年(公元781年)五月開始,因德宗對成德李惟嶽開刀而引發的這場諸藩大叛亂,在經曆了五年的戰火洗禮并席卷了大半個帝國之後,與其說是以李唐朝廷的勝利告終,還不如說是以德宗李适的妥協退讓而草草收場! 我們都還記得,這場諸藩大叛亂之所以爆發,其因有二:一是諸藩的目無朝廷和自代自專,二是德宗的銳意中興和志在削藩。

     可是,這場叛亂又是如何終結的呢? 恰恰是朝廷重新承認了諸藩自代自專的合法性,恰恰是德宗放棄了他的中興之志和強硬立場,這一切才宣告終結。

     相對于這場大叛亂的起因,這種終結的方式真是一個絕妙的諷刺! 我們可以想象,倘若魏博的田緒刺殺田悅、擁兵自立之後,倘若幽州的朱滔病死、劉怦自立之後,倘若淮西的陳仙奇殺了李希烈、吳少誠又殺了陳仙奇之後,德宗仍然像當年拒絕李惟嶽那樣拒絕承認他們,那麼,叛亂能就此終結嗎?戰争能就此平息嗎? 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從這場戰争的結果來看,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帝國表面上是勝利了,可德宗企圖維護的帝國綱紀、朝廷尊嚴,以及他本人試圖樹立的強勢天子的形象,卻在無形中一一喪失了;另一方面,那些起兵叛亂的藩鎮首腦是兵敗身死了,可諸藩“擁兵割地、一切自專”的這套規則本身,卻毋庸置疑地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我們當然不會否認,德宗一朝的君臣在這場平叛戰争中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比如德宗李适的真誠罪己,比如謀臣李泌、陸贽審時度勢的智慧和韬略,再如猛将李晟、渾瑊、馬燧等人的舍生忘死和浴血奮戰等等。

    我們也不會否認,在曆經安史之亂和諸藩之亂的重創後,德宗的妥協退讓畢竟為帝國換取了一個休養生息、重建家園的機會。

     然而,我們卻不得不承認:德宗初年的銳意削藩換來的隻是帝國的生靈塗炭和滿目瘡痍;李唐朝廷不顧一切與諸藩大動幹戈的結果,也無非是讓帝國再次回到了代宗時代的原點。

    藩鎮之亂的根源并沒有被鏟除,而諸藩廢立自專、擁兵抗命的局面也并未得到一絲一毫的改善。

    換言之,此時的大唐帝國依舊是層層太阿倒持、遍地驕兵悍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似乎有理由懷疑:所謂的“貞下起元”“否極泰來”隻不過是一種假象。

    除非未來的德宗李适能夠重拾即位之初的雄心壯志和中興夢想,否則帝國的臣民又怎能真正享有暌違已久的太平? [1]李懷光曆年來身兼多職,除朔方節度使外,又兼河中尹、靈州大都督、鎮北大都護,以及邠、甯、慶、晉、绛、慈等多地節度使,俨然就是軍方的一号人物。

     [2]按《舊唐書·職官志》,該職原為從三品,後升為正三品,“掌侍奉規諷,備顧問應對”,相當于皇帝的高級智囊,通常都授予德高望重的元老勳臣。

     [3]韓臯原為從六品,穿綠衣;绯衣即紅衣,淺紅為五品,深紅為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