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師之變 從天而降的劫難
關燈
小
中
大
建中四年十月初三,天氣異常寒冷,長安城被籠罩在迷蒙的雨雪之中。
這一天,奉調出關的泾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士兵途經京師,由于在天寒地凍中跋涉多日,士兵們都顯得疲憊不堪。
在這支無精打采的隊伍中,還夾雜着一些半大的孩子。
他們是士兵的子弟,反正留在家鄉也沒飯吃,索性跟着父兄一塊走,以免在家裡活活餓死。
除此之外,士兵們也是想多拉幾個人頭來湊數,以便多分一些賞賜養家糊口。
按慣例,部隊離開本鎮到外地作戰,朝廷都是要給予額外賞賜的。
然而,他們的期望落空了。
當泾原軍抵達長安郊外時,負責接待的京兆尹王翃隻給他們提供了一頓極其簡陋的飯菜:飯是連皮帶殼的糙谷米,菜也隻是幾盤青菜,連塊肉都沒有,更别提什麼額外的賞賜了。
衆人心裡不約而同地燃起了怒火。
他們開始發出抱怨,緊接着就出現了騷動。
有人踢翻了飯菜,破口大罵:“我們就要死在敵人手上,卻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憑什麼讓大夥拿小命去對抗白刃?聽說皇宮中有瓊林和大盈兩座寶庫,金銀布帛堆得像山一樣高,不如去把它劫了再說!” 士兵們一呼百應,立刻披上铠甲,扛起軍旗,鑼鼓喧天地湧向了長安城。
一場劫難就這樣從天而降。
當時,節度使姚令言正在宮中向皇帝辭行,聞訊疾馳出宮,在長樂阪(長安東面)遇上了嘩變的士兵。
還沒等他開口制止,就有人朝他放箭。
姚令言吓得趴在馬背上,抱着馬鬃突入亂兵之中,聲嘶力竭地大喊:“你們犯下大錯了!東征立功,還怕沒有榮華富貴嗎?為什麼幹出這種滅族的事來?” 可這種時候,節度使的話已經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亂兵們強行簇擁着姚令言,吵吵嚷嚷地向長安沖去。
德宗聽說姚令言已經無力制止,慌忙下令賜給泾原士兵每人兩匹絹帛。
沒想到傳令的使臣剛剛走出城門,就被迎面而來的嘩變的士兵亂箭射死了。
德宗再派宦官出宮宣慰,亂兵已經沖到了通化門(長安東北第一門)。
宦官來不及開口宣旨,就被喪失理智的亂兵們砍成了肉醬。
德宗大恐,又下令裝上滿滿二十車的金銀絹帛賜給他們。
遺憾的是,這麼做已經沒有用了。
此時亂兵已沖入城中,一個個眼冒綠光,唯一的目标就是宮中的府庫,根本沒把這區區二十車财寶放在眼裡。
長安的百姓被這場突如其來的騷亂吓壞了,紛紛驚惶奔走,四散逃命。
亂兵們大喊:“你們不用怕,我們不會搶你們的财産,更不會要你們繳納間架稅和陌錢稅!” 百姓們一聽這口号,心頭的恐懼頓時減輕了大半。
非但如此,老百姓心裡甚至生出了一絲慶幸。
假如這夥亂兵真的把這句口号付諸行動,那他們就不叫亂兵了,簡直就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義兵”啊! 稍後,德宗又派了皇子普王李誼和翰林學士姜公輔出面安撫,但此時亂兵已經沖到皇宮的丹鳳門外,随時可能破門而入,和平解決此次兵變的希望非常渺茫。
與此同時,數以萬計的長安百姓則聚集在周圍看熱鬧。
意識到危險已經迫在眉睫,德宗李适慌忙下令禁軍緊急集合。
可是,德宗李适一連下了好幾道命令,卻始終不見一名禁軍前來護駕。
負責傳令的宦官窦文場和霍仙鳴跑了好幾趟,最後都是哭喪着臉回來禀報——皇上,根本無兵可調啊! 李适傻眼了。
怎麼回事?朝廷長年累月供着這幫養尊處優的禁軍,如今大難臨頭,居然無兵可調? 其實李适不必驚訝,因為他确實擁有畫在紙上、每月按時領取薪饷的禁軍名額,但并不擁有真正在職的禁軍兵員。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很簡單:神策軍使白志貞并不是德宗想象中的能臣幹吏,而是一個渎職貪賄的庸才! 由于深刻認識到肅、代兩朝宦官執掌禁軍所帶來的種種危害,因而德宗李适剛剛即位,就把禁軍兵權從宦官手上收了回來,交給了他認為更值得信任的白志貞。
德宗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就能完全掌控禁軍,從而不會再受到宦官的操縱和脅迫。
然而,德宗萬萬沒想到,白志貞固然沒有把禁軍變成脅迫天子的工具,但他卻把禁軍變
這一天,奉調出關的泾原節度使姚令言率領五千士兵途經京師,由于在天寒地凍中跋涉多日,士兵們都顯得疲憊不堪。
在這支無精打采的隊伍中,還夾雜着一些半大的孩子。
他們是士兵的子弟,反正留在家鄉也沒飯吃,索性跟着父兄一塊走,以免在家裡活活餓死。
除此之外,士兵們也是想多拉幾個人頭來湊數,以便多分一些賞賜養家糊口。
按慣例,部隊離開本鎮到外地作戰,朝廷都是要給予額外賞賜的。
然而,他們的期望落空了。
當泾原軍抵達長安郊外時,負責接待的京兆尹王翃隻給他們提供了一頓極其簡陋的飯菜:飯是連皮帶殼的糙谷米,菜也隻是幾盤青菜,連塊肉都沒有,更别提什麼額外的賞賜了。
衆人心裡不約而同地燃起了怒火。
他們開始發出抱怨,緊接着就出現了騷動。
有人踢翻了飯菜,破口大罵:“我們就要死在敵人手上,卻連一口飽飯都吃不上,憑什麼讓大夥拿小命去對抗白刃?聽說皇宮中有瓊林和大盈兩座寶庫,金銀布帛堆得像山一樣高,不如去把它劫了再說!” 士兵們一呼百應,立刻披上铠甲,扛起軍旗,鑼鼓喧天地湧向了長安城。
一場劫難就這樣從天而降。
當時,節度使姚令言正在宮中向皇帝辭行,聞訊疾馳出宮,在長樂阪(長安東面)遇上了嘩變的士兵。
還沒等他開口制止,就有人朝他放箭。
姚令言吓得趴在馬背上,抱着馬鬃突入亂兵之中,聲嘶力竭地大喊:“你們犯下大錯了!東征立功,還怕沒有榮華富貴嗎?為什麼幹出這種滅族的事來?” 可這種時候,節度使的話已經沒有絲毫約束力了。
亂兵們強行簇擁着姚令言,吵吵嚷嚷地向長安沖去。
德宗聽說姚令言已經無力制止,慌忙下令賜給泾原士兵每人兩匹絹帛。
沒想到傳令的使臣剛剛走出城門,就被迎面而來的嘩變的士兵亂箭射死了。
德宗再派宦官出宮宣慰,亂兵已經沖到了通化門(長安東北第一門)。
宦官來不及開口宣旨,就被喪失理智的亂兵們砍成了肉醬。
德宗大恐,又下令裝上滿滿二十車的金銀絹帛賜給他們。
遺憾的是,這麼做已經沒有用了。
此時亂兵已沖入城中,一個個眼冒綠光,唯一的目标就是宮中的府庫,根本沒把這區區二十車财寶放在眼裡。
長安的百姓被這場突如其來的騷亂吓壞了,紛紛驚惶奔走,四散逃命。
亂兵們大喊:“你們不用怕,我們不會搶你們的财産,更不會要你們繳納間架稅和陌錢稅!” 百姓們一聽這口号,心頭的恐懼頓時減輕了大半。
非但如此,老百姓心裡甚至生出了一絲慶幸。
假如這夥亂兵真的把這句口号付諸行動,那他們就不叫亂兵了,簡直就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義兵”啊! 稍後,德宗又派了皇子普王李誼和翰林學士姜公輔出面安撫,但此時亂兵已經沖到皇宮的丹鳳門外,随時可能破門而入,和平解決此次兵變的希望非常渺茫。
與此同時,數以萬計的長安百姓則聚集在周圍看熱鬧。
意識到危險已經迫在眉睫,德宗李适慌忙下令禁軍緊急集合。
可是,德宗李适一連下了好幾道命令,卻始終不見一名禁軍前來護駕。
負責傳令的宦官窦文場和霍仙鳴跑了好幾趟,最後都是哭喪着臉回來禀報——皇上,根本無兵可調啊! 李适傻眼了。
怎麼回事?朝廷長年累月供着這幫養尊處優的禁軍,如今大難臨頭,居然無兵可調? 其實李适不必驚訝,因為他确實擁有畫在紙上、每月按時領取薪饷的禁軍名額,但并不擁有真正在職的禁軍兵員。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很簡單:神策軍使白志貞并不是德宗想象中的能臣幹吏,而是一個渎職貪賄的庸才! 由于深刻認識到肅、代兩朝宦官執掌禁軍所帶來的種種危害,因而德宗李适剛剛即位,就把禁軍兵權從宦官手上收了回來,交給了他認為更值得信任的白志貞。
德宗以為這樣一來,自己就能完全掌控禁軍,從而不會再受到宦官的操縱和脅迫。
然而,德宗萬萬沒想到,白志貞固然沒有把禁軍變成脅迫天子的工具,但他卻把禁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