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烈之亂

關燈
李希烈。

    二月下旬,哥舒曜克複汝州。

    三月,李希烈命親信大将周曾率三萬人進攻哥舒曜。

     李希烈沒有想到,這個周曾早已被山南東道節度使李承策反。

    周曾率軍行至中途,随即與另外幾個當初被一同策反的将領密謀,準備倒戈攻擊李希烈,然後擁立顔真卿為節度使。

    可是,周曾等人的密謀旋即被李希烈獲悉,李希烈立刻派人斬殺了周曾等人。

     建中四年四月,哥舒曜率兵行至颍橋鎮(今河南襄城縣東北),突遇傾盆大雨,不得已而退駐襄城。

    李希烈命部将李光輝出兵攻打,被哥舒曜擊退。

     哥舒曜雖然遏住了李希烈的勢頭,也暫時解除了李希烈對東都洛陽的威脅,但随後的幾個月裡,官軍在河南、河北兩個戰場上都沒能取得任何進展,與叛亂諸鎮形成了對峙态勢,整個戰局一片混沌。

     日漸陷入泥潭的戰争首先帶來的就是龐大的軍費開支。

    當時,河東、澤潞、河陽、朔方四軍長期駐紮在魏縣(今河北大名縣西南)與河北諸鎮對峙,而神策軍及永平、宣武、淮南、浙西、湖南、劍南、嶺南等十餘鎮軍隊,皆環繞在淮甯戰區周圍與李希烈相持。

    這麼多軍隊參戰,其糧饷和後勤補給本來就已經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加上舊制規定,各道軍隊隻要離開本鎮,一切費用全部由中央的财政總署供給,而德宗李适為了表示對參戰将士的體恤,又額外補貼了一份“酒肉錢”。

    這對于原本就捉襟見肘的中央财政無異于雪上加霜。

    更有甚者,各道軍隊還利用這些政策大發其财,總是以平叛之名離境,但一出本道邊境便按兵不動,實際上并未參戰,卻照樣享受比平時多了好幾倍的軍饷和補貼。

     德宗李适無奈地發現——日益惡化的财政狀況正在變成一個可怕的黑洞,即将把整個帝國吞噬。

     當然,朝廷總是有辦法的。

     無論哪朝哪代,國家的财政虧空最終總能轉嫁到老百姓頭上。

     建中四年六月,判度支(财政總監)趙贊奏請德宗,出台了兩項新稅法:“稅間架”和“除陌錢”。

    所謂“稅間架”,實際上就是房産稅,規定每棟房屋以兩根橫梁的寬度為一間,上等房屋每年每間征稅二千,中等一千,下等五百;稅務官員拿着紙筆算盤挨家挨戶實地勘算,若有瞞報者,每隐瞞一間杖打六十,舉報者賞錢五十缗(一缗一千錢)。

     所謂“除陌錢”,則相當于交易稅,無論公私饋贈還是各種商業收入,每缗征稅五十錢。

    若是以物易物,亦當折合時價,按相同稅率征收;隐瞞一百錢的,杖打六十、罰錢兩千;凡有舉報,賞錢十缗,由偷漏稅者承擔。

     新稅法頒布實施後,固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财政壓力,可民間卻是一片怨聲載道。

     當然,百姓的聲音從來都是微弱的,天子一般聽不見。

     除非這些微弱的聲音日漸聚攏,最終彙成改朝換代的轟天巨響,否則統治者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所以,此刻的德宗李适根本聽不到。

     眼下,光是李希烈與河北四鎮稱王稱霸的叫嚣就已夠讓他頭疼了。

     這一年八月初,李希烈親率三萬精銳将士猛攻襄城,哥舒曜向朝廷告急。

    德宗急命淮西招讨使李勉派兵增援。

    李勉認為李希烈此次傾巢出動,總部許州必定空虛,因此向德宗上奏:由神策軍大将劉德信和宣武軍大将唐漢臣直取許州,則襄城之圍自解。

     為抓住戰機,李勉還沒等朝廷下诏便命二将出兵。

    九月十二日,劉、唐二軍進抵許州僅數十裡處時,德宗派遣的宦官就追上了他們,責備他們違抗诏令,擅自行動。

    二将無所适從,隻好沮喪而回,在半路突遭淮甯李克誠部伏擊,士卒死傷過半,唐漢臣逃奔大梁(今河南開封市),劉德信逃奔汝州。

     官軍援兵既破,李希烈更為猖獗,一邊繼續圍攻襄城,一邊派遣遊擊騎兵往洛陽方向一路洗劫,兵鋒直抵洛陽南面十裡處的伊阙。

     眼看中原戰場連連失利,作為東都屏障的襄城也岌岌可危,德宗李适隻好征調關内的各道軍隊緊急出關,增援襄城。

     在奉命出關的諸道軍隊中,有一支部隊來自泾原(治所泾州,今甘肅泾川縣北)。

     此刻的德宗李适當然不會知道,這支部隊即将給長安帶來一場浩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