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諸藩自立為王
關燈
小
中
大
隻有一個——武力聯合,對抗中央!
建中二年五月,諸藩率先動手了。
魏博節度使田悅命兵馬使孟佑率五千步騎北上增援李惟嶽,同時命兵馬使康愔率八千人進攻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命别将楊朝光率五千人在邯鄲西北紮營,阻擊昭義方向來的朝廷軍,而他本人則親率數萬大軍圍攻臨洺(今河北永年縣)。
與此同時,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出兵扼守徐州、甬橋(今安徽宿州市)及渦口(今安徽懷遠縣淮河入口)一帶,與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遙相呼應,封鎖了朝廷的江淮運輸線。
德宗沒料到諸藩居然趕在他前面動了手,頓時勃然大怒,立刻與朝臣們制訂了一個平叛計劃。
六月初,德宗發布作戰命令,準備在南、中、北三條戰線上與叛亂藩鎮全面開戰。
南線戰場,由于淮甯節度使李希烈屢屢主動要求征讨梁崇義,德宗感其忠義,遂晉封他為南平郡王,加授漢南、漢北兵馬招讨使,命其統率諸道軍隊進攻山南東道。
中路戰場,德宗命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治所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李晟,組成聯合兵團向魏博的田悅發起進攻。
北線戰場,德宗把進攻李惟嶽的任務交給了幽州留後朱滔。
朱滔二話不說,欣然領命。
本來,幽州與成德、魏博(并稱河北三鎮)一直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可自從代宗大曆十年,魏博田承嗣誘使成德李寶臣偷襲幽州的朱滔後,幽州鎮就與成德鎮結下了梁子。
如今朝廷要讨伐李惟嶽,朱滔當然要借這個機會報仇雪恨了。
濃密的戰争烏雲,又一次在帝國上空迅速聚集、劇烈翻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大戰爆發前夕,亦即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大唐帝國的頭号功臣、四朝元老郭子儀終于走完了他滄桑而輝煌的一生,病逝于長安家中,享年八十五歲。
在平定安史之亂、挽救李唐社稷的那批功臣中,郭子儀是活得最久的一個,也是聲譽最隆、威望最著、功業最盛的一個。
其實,郭子儀身邊不乏嫉恨他的小人,比如魚朝恩、程元振等,都曾經不擇手段地算計他,甚至想置他于死地,可郭子儀每次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這首先當然要歸功于上天賜給他的好運氣,但同時也跟他的處世之道息息相關。
說起郭子儀的為人處世之道,不外乎這四個關鍵詞:謹慎,低調,寬容,堅忍。
他之所以能夠在驚濤駭浪、大起大落的一生中屢屢化險為夷,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這幾條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的處世原則。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 郭子儀的一生,未嘗不可作如是觀。
和他同時代的很多武将、文臣和宦官,為了功名利祿争得頭破血流,最後卻大多死于非命。
可郭子儀很少主動去争什麼,到頭來卻擁有了世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權力、地位、名望、富貴、平安、長壽、妻妾成群、子孫滿堂…… 史稱,郭子儀僅“中書令”一職就兼任了二十四年,光朝廷發給的俸祿每月就多達兩萬缗(兩千萬錢),加上各種渠道的私人收入,可謂富甲一方,所以家裡的庫房總是“珍貨山積”。
郭子儀不僅門庭顯赫,而且人丁也異常興旺。
在他的長安大宅内,家人、族人,連同奴婢、仆從加起來,足足有三千人,相當于今天正規部隊的兩個團! 郭子儀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婿,“皆為朝廷顯官”;孫子有數十個,每次請安的時候,郭子儀連認都認不過來,隻好保持同一個表情,對每個孫子都微笑點頭。
曾擔任郭子儀副将的仆固懷恩、李懷光、渾瑊等人,雖貴為王公,也經常被郭子儀呼來喝去,甘願受其驅使,以至連郭子儀的家人,也把這幾個大将視同家裡的仆從差役。
蓋棺論定之際,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對郭子儀做了這樣的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
其将佐至大官、為名臣者甚衆。
” 終有唐一朝,做人做到這份上的,恐怕也隻有郭子儀一個了。
郭子儀死後,德宗為之辍朝五日,命有關部門為他修建一品陵墓,并在一丈八的高度上诏令再加一丈,所有喪
魏博節度使田悅命兵馬使孟佑率五千步騎北上增援李惟嶽,同時命兵馬使康愔率八千人進攻邢州(今河北邢台市),命别将楊朝光率五千人在邯鄲西北紮營,阻擊昭義方向來的朝廷軍,而他本人則親率數萬大軍圍攻臨洺(今河北永年縣)。
與此同時,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出兵扼守徐州、甬橋(今安徽宿州市)及渦口(今安徽懷遠縣淮河入口)一帶,與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遙相呼應,封鎖了朝廷的江淮運輸線。
德宗沒料到諸藩居然趕在他前面動了手,頓時勃然大怒,立刻與朝臣們制訂了一個平叛計劃。
六月初,德宗發布作戰命令,準備在南、中、北三條戰線上與叛亂藩鎮全面開戰。
南線戰場,由于淮甯節度使李希烈屢屢主動要求征讨梁崇義,德宗感其忠義,遂晉封他為南平郡王,加授漢南、漢北兵馬招讨使,命其統率諸道軍隊進攻山南東道。
中路戰場,德宗命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治所相州,今河南安陽市)節度使李抱真、神策軍先鋒都知兵馬使李晟,組成聯合兵團向魏博的田悅發起進攻。
北線戰場,德宗把進攻李惟嶽的任務交給了幽州留後朱滔。
朱滔二話不說,欣然領命。
本來,幽州與成德、魏博(并稱河北三鎮)一直是同穿一條褲子的,可自從代宗大曆十年,魏博田承嗣誘使成德李寶臣偷襲幽州的朱滔後,幽州鎮就與成德鎮結下了梁子。
如今朝廷要讨伐李惟嶽,朱滔當然要借這個機會報仇雪恨了。
濃密的戰争烏雲,又一次在帝國上空迅速聚集、劇烈翻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大戰爆發前夕,亦即建中二年六月十四日,大唐帝國的頭号功臣、四朝元老郭子儀終于走完了他滄桑而輝煌的一生,病逝于長安家中,享年八十五歲。
在平定安史之亂、挽救李唐社稷的那批功臣中,郭子儀是活得最久的一個,也是聲譽最隆、威望最著、功業最盛的一個。
其實,郭子儀身邊不乏嫉恨他的小人,比如魚朝恩、程元振等,都曾經不擇手段地算計他,甚至想置他于死地,可郭子儀每次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這首先當然要歸功于上天賜給他的好運氣,但同時也跟他的處世之道息息相關。
說起郭子儀的為人處世之道,不外乎這四個關鍵詞:謹慎,低調,寬容,堅忍。
他之所以能夠在驚濤駭浪、大起大落的一生中屢屢化險為夷,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這幾條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的處世原則。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 郭子儀的一生,未嘗不可作如是觀。
和他同時代的很多武将、文臣和宦官,為了功名利祿争得頭破血流,最後卻大多死于非命。
可郭子儀很少主動去争什麼,到頭來卻擁有了世人夢寐以求的一切:權力、地位、名望、富貴、平安、長壽、妻妾成群、子孫滿堂…… 史稱,郭子儀僅“中書令”一職就兼任了二十四年,光朝廷發給的俸祿每月就多達兩萬缗(兩千萬錢),加上各種渠道的私人收入,可謂富甲一方,所以家裡的庫房總是“珍貨山積”。
郭子儀不僅門庭顯赫,而且人丁也異常興旺。
在他的長安大宅内,家人、族人,連同奴婢、仆從加起來,足足有三千人,相當于今天正規部隊的兩個團! 郭子儀有八個兒子、七個女婿,“皆為朝廷顯官”;孫子有數十個,每次請安的時候,郭子儀連認都認不過來,隻好保持同一個表情,對每個孫子都微笑點頭。
曾擔任郭子儀副将的仆固懷恩、李懷光、渾瑊等人,雖貴為王公,也經常被郭子儀呼來喝去,甘願受其驅使,以至連郭子儀的家人,也把這幾個大将視同家裡的仆從差役。
蓋棺論定之際,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對郭子儀做了這樣的評價:“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衆不疾,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終。
其将佐至大官、為名臣者甚衆。
” 終有唐一朝,做人做到這份上的,恐怕也隻有郭子儀一個了。
郭子儀死後,德宗為之辍朝五日,命有關部門為他修建一品陵墓,并在一丈八的高度上诏令再加一丈,所有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