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炎之死
關燈
小
中
大
當時的宰相蕭嵩就在這裡蓋了一座家廟,可玄宗認為這裡是長安官民休閑遊樂的風景勝地,不适合建私人祠堂,就讓蕭嵩把家廟遷到别處去了。
抓住這個證據後,盧杞如獲至寶,随即上奏德宗:“楊炎家廟所在的這塊地,曆來就有王氣,所以玄宗皇帝當初才會命蕭嵩搬遷。
楊炎明明知道這一點,卻故意在此地建廟,顯然是包藏禍心,圖謀不軌!” 好了,啥也别說了。
皇帝非常生氣,後果非常嚴重! 建中二年十月,德宗斷然下令,将左仆射楊炎一下子貶到了天涯海角——崖州。
崖州,就是今天海南的瓊山市。
現在,海南是無數“驢友”趨之若鹜的熱帶天堂、度假勝地,可在當時,這裡卻是未經開發的蠻荒之地,終年瘴氣肆虐、疾病流行。
被貶到這裡的官員,十個要挂掉九個,剩下那一個,就算有生之年能回長安,差不多也隻剩半條命了。
所以,在當時所有官員的心目中,崖州幾乎就是地獄的代名詞。
這年冬天,某個北風嗚咽的清晨,楊炎坐在一駕吱吱作響的馬車上,凄凄惶惶地走上了不歸之路。
在途經廣西一個叫“鬼門關”的地方,文章聖手楊炎滿懷悲涼地寫下了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
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
楊炎知道,被貶崖州就意味着死。
然而楊炎并不知道——他甚至已經不能活着走到崖州了。
德宗皇帝派出的使者,在距離崖州一百裡的地方追上了他。
然後,一條冰冷的繩索就不由分說地套上了他的脖頸…… 數日後,河南尹趙惠伯被貶費州(今貴州思南縣),還沒走到貶所,就遭遇了跟楊炎一樣的命運。
誅殺楊炎後,德宗李适終于去掉了一塊心病。
接下來,他終于可以集中精力對付那些跋扈藩鎮了。
李适是一個胸懷大志、自視甚高的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對肅、代兩朝的政治亂象深感不滿。
他實在搞不明白,自玄宗末年以來,天下諸藩,尤其是河北諸鎮,憑什麼如此嚣張跋扈、為所欲為,動不動就自立自專、興兵反叛?而李唐中央又為何如此軟弱無力,屢屢被臣藩玩弄于股掌之間? 面對這一切,李适很憤怒。
所以自從登基之後,李适就一直在等待機會,以便鏟除那些“名為藩臣,實如異域”的跋扈藩鎮,将權力收歸中央。
要想達成這個目标,最方便的入手處,當然就是廢除諸藩“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制了。
在李适看來,隻要那些強藩一死,朝廷拒絕承認強藩子弟的世襲權力,李唐中央的權威就有了重塑的可能。
建中二年正月,德宗李适等待已久的機會終于出現——成德(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縣)節度使李寶臣死了,其子李惟嶽向朝廷上表,企圖繼任節度使職。
李适意味深長地笑了。
他給出了一個世界上最言簡意赅的回答—— 不![1]根據《通典》卷七“曆代戶口盛衰”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将近九百萬,至代宗大曆中期僅餘一百三十萬。
[2]可事實上在執行過程中,各州府均以大曆年間當地賦稅收入最高的那一年為準,因此各地額度參差不齊,全國也沒有形成統一的稅額。
[3]一說是根據“地、戶兩稅”而得名1唐朝給予功臣後代的一種政治待遇,不經科舉考試便可授予官職。
[4]自玄宗時代起,尚書省的左、右仆射已經變成沒有實權的虛職。
抓住這個證據後,盧杞如獲至寶,随即上奏德宗:“楊炎家廟所在的這塊地,曆來就有王氣,所以玄宗皇帝當初才會命蕭嵩搬遷。
楊炎明明知道這一點,卻故意在此地建廟,顯然是包藏禍心,圖謀不軌!” 好了,啥也别說了。
皇帝非常生氣,後果非常嚴重! 建中二年十月,德宗斷然下令,将左仆射楊炎一下子貶到了天涯海角——崖州。
崖州,就是今天海南的瓊山市。
現在,海南是無數“驢友”趨之若鹜的熱帶天堂、度假勝地,可在當時,這裡卻是未經開發的蠻荒之地,終年瘴氣肆虐、疾病流行。
被貶到這裡的官員,十個要挂掉九個,剩下那一個,就算有生之年能回長安,差不多也隻剩半條命了。
所以,在當時所有官員的心目中,崖州幾乎就是地獄的代名詞。
這年冬天,某個北風嗚咽的清晨,楊炎坐在一駕吱吱作響的馬車上,凄凄惶惶地走上了不歸之路。
在途經廣西一個叫“鬼門關”的地方,文章聖手楊炎滿懷悲涼地寫下了一生中的最後一首詩: 一去一萬裡,千之千不還。
崖州何處在?生度鬼門關。
楊炎知道,被貶崖州就意味着死。
然而楊炎并不知道——他甚至已經不能活着走到崖州了。
德宗皇帝派出的使者,在距離崖州一百裡的地方追上了他。
然後,一條冰冷的繩索就不由分說地套上了他的脖頸…… 數日後,河南尹趙惠伯被貶費州(今貴州思南縣),還沒走到貶所,就遭遇了跟楊炎一樣的命運。
誅殺楊炎後,德宗李适終于去掉了一塊心病。
接下來,他終于可以集中精力對付那些跋扈藩鎮了。
李适是一個胸懷大志、自視甚高的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對肅、代兩朝的政治亂象深感不滿。
他實在搞不明白,自玄宗末年以來,天下諸藩,尤其是河北諸鎮,憑什麼如此嚣張跋扈、為所欲為,動不動就自立自專、興兵反叛?而李唐中央又為何如此軟弱無力,屢屢被臣藩玩弄于股掌之間? 面對這一切,李适很憤怒。
所以自從登基之後,李适就一直在等待機會,以便鏟除那些“名為藩臣,實如異域”的跋扈藩鎮,将權力收歸中央。
要想達成這個目标,最方便的入手處,當然就是廢除諸藩“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世襲制了。
在李适看來,隻要那些強藩一死,朝廷拒絕承認強藩子弟的世襲權力,李唐中央的權威就有了重塑的可能。
建中二年正月,德宗李适等待已久的機會終于出現——成德(治所恒州,今河北正定縣)節度使李寶臣死了,其子李惟嶽向朝廷上表,企圖繼任節度使職。
李适意味深長地笑了。
他給出了一個世界上最言簡意赅的回答—— 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