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德宗李适初政
關燈
小
中
大
禮法之争的背後
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二十三日,太子李适即皇帝位,是為德宗。
新天子登基,該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治理朝政,而是服喪。
在古代,服喪可是一件天大的事。
按照儒家傳下來的禮法,無論哪個人遭逢父母之喪,都要守孝三年,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學名叫“丁憂”。
也就是說,不管你當再大的官,碰到爹娘死了,你也得老老實實回家去丁憂三年,除了吃飯睡覺看書寫字之外,幾乎啥事也不能幹。
可是,這事要是擱在皇帝頭上,就有點不太靠譜了。
道理很簡單:宰相要是回家三年,别人還可以替他處理政務;皇帝要是三年不上朝,誰來替他君臨天下? 為了解決這個不靠譜的問題,大概從漢文帝開始,就有了一個從權變通的辦法,把皇帝的服喪時間從三年縮短為象征性的三十六天(代替三十六個月)。
唐朝自高宗以後,都遵照這個辦法執行,到了玄、肅二朝,更進一步縮短為二十七天。
代宗臨終之前,也在遺诏中表示,新君服喪二十七天,帝國各級官員則隻需哀悼三天,“天下吏人,三日釋服”。
總之,大家意思意思就行了,三天後該幹嗎幹嗎去,别耽誤了工作和學習,當然也别耽誤了娛樂。
代宗這個遺诏顯然是通情達理的,滿朝文武極力擁護,都表示要堅決執行。
可是,偏偏有人對此提出了異議。
他認為,所有官員都必須跟新君一樣,服滿二十七天,一天也不能少! 這個人就是宰相常衮。
常衮是代宗晚年頗為倚重的大臣,和當時的名臣楊绾同時入相,可楊绾沒多久就病逝了,于是常衮就成了獨秉朝政的首席宰相。
在常衮之前,當政的人是弄權宰相元載。
衆所周知,元載這家夥是出了名的腐敗,不僅貪贓枉法、賣官鬻爵,而且總是變着法兒損公肥私。
比如當時宰相上班,中午都是留在政事堂吃工作餐的,元載嫌飯菜不好,就公然向代宗提出,每天的工作餐都要由禦膳房提供,吃的東西必須跟皇帝一樣,而且每頓都要準備十個人的量。
除此之外,還要求朝廷給宰相及公卿大臣們發放特别津貼——每年綢緞三千六百匹。
代宗雖然心裡不滿,但還是硬着頭皮答應了。
随後,這兩項待遇就形成了慣例。
常衮上台後,為了樹立清正廉潔的形象,就主動向代宗提出:“朝廷發給宰相和大臣們的餐費已經足夠了,應該讓禦膳房停止供應膳食。
”代宗很高興,馬上就批準了。
不久,常衮又建議廢除特别津貼,結果一下子就犯了衆怒。
要知道,朝中的大臣們雖然厭惡元載,但沒有人會厭惡特别津貼。
說白了,當初大夥沒跟着元載吃肉,至少還能跟着混口湯喝,可如今你常衮一來,就讓大夥勒緊腰帶喝西北風,你憑什麼呀? 此議遭到衆人的強烈反對,常衮隻好閉嘴,此事遂不了了之。
事後,公卿百官都在背後大罵常衮,說:“朝廷厚祿,所以養賢。
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
”(《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朝廷高薪是為了養廉,你如果自認無能,對不起這份高薪,那就幹脆辭職走人,何必自命清高地辭薪呢? 就這樣,常衮一上台就把同僚們都給得罪了,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性剛急,為政苛細,不合衆心。
”簡言之就是不會做人。
可是,常衮真的不會做人嗎?一個混了大半輩子官場、最後混到首席宰相的人,會連最起碼的團結群衆都不會嗎? 其實,常衮之所以觸犯衆怒,不是因為他不會做人,而是因為他太急于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了,從而不自覺地損害了百官的利益。
換言之,常衮的毛病就是自命清高,卻又流于虛僞和矯情。
代宗駕崩後,常衮的虛僞和矯情更是表現得淋漓盡緻。
按照禮制,滿朝文武每天早晚都要到代宗靈前緻哀。
常衮或許是感懷于代宗的知遇之恩,或許是急于給新君李适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總之每天都在靈堂
新天子登基,該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治理朝政,而是服喪。
在古代,服喪可是一件天大的事。
按照儒家傳下來的禮法,無論哪個人遭逢父母之喪,都要守孝三年,三年内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應考,學名叫“丁憂”。
也就是說,不管你當再大的官,碰到爹娘死了,你也得老老實實回家去丁憂三年,除了吃飯睡覺看書寫字之外,幾乎啥事也不能幹。
可是,這事要是擱在皇帝頭上,就有點不太靠譜了。
道理很簡單:宰相要是回家三年,别人還可以替他處理政務;皇帝要是三年不上朝,誰來替他君臨天下? 為了解決這個不靠譜的問題,大概從漢文帝開始,就有了一個從權變通的辦法,把皇帝的服喪時間從三年縮短為象征性的三十六天(代替三十六個月)。
唐朝自高宗以後,都遵照這個辦法執行,到了玄、肅二朝,更進一步縮短為二十七天。
代宗臨終之前,也在遺诏中表示,新君服喪二十七天,帝國各級官員則隻需哀悼三天,“天下吏人,三日釋服”。
總之,大家意思意思就行了,三天後該幹嗎幹嗎去,别耽誤了工作和學習,當然也别耽誤了娛樂。
代宗這個遺诏顯然是通情達理的,滿朝文武極力擁護,都表示要堅決執行。
可是,偏偏有人對此提出了異議。
他認為,所有官員都必須跟新君一樣,服滿二十七天,一天也不能少! 這個人就是宰相常衮。
常衮是代宗晚年頗為倚重的大臣,和當時的名臣楊绾同時入相,可楊绾沒多久就病逝了,于是常衮就成了獨秉朝政的首席宰相。
在常衮之前,當政的人是弄權宰相元載。
衆所周知,元載這家夥是出了名的腐敗,不僅貪贓枉法、賣官鬻爵,而且總是變着法兒損公肥私。
比如當時宰相上班,中午都是留在政事堂吃工作餐的,元載嫌飯菜不好,就公然向代宗提出,每天的工作餐都要由禦膳房提供,吃的東西必須跟皇帝一樣,而且每頓都要準備十個人的量。
除此之外,還要求朝廷給宰相及公卿大臣們發放特别津貼——每年綢緞三千六百匹。
代宗雖然心裡不滿,但還是硬着頭皮答應了。
随後,這兩項待遇就形成了慣例。
常衮上台後,為了樹立清正廉潔的形象,就主動向代宗提出:“朝廷發給宰相和大臣們的餐費已經足夠了,應該讓禦膳房停止供應膳食。
”代宗很高興,馬上就批準了。
不久,常衮又建議廢除特别津貼,結果一下子就犯了衆怒。
要知道,朝中的大臣們雖然厭惡元載,但沒有人會厭惡特别津貼。
說白了,當初大夥沒跟着元載吃肉,至少還能跟着混口湯喝,可如今你常衮一來,就讓大夥勒緊腰帶喝西北風,你憑什麼呀? 此議遭到衆人的強烈反對,常衮隻好閉嘴,此事遂不了了之。
事後,公卿百官都在背後大罵常衮,說:“朝廷厚祿,所以養賢。
不能,當辭位,不當辭祿。
”(《資治通鑒》卷二二五) 朝廷高薪是為了養廉,你如果自認無能,對不起這份高薪,那就幹脆辭職走人,何必自命清高地辭薪呢? 就這樣,常衮一上台就把同僚們都給得罪了,史書對他的評價是:“性剛急,為政苛細,不合衆心。
”簡言之就是不會做人。
可是,常衮真的不會做人嗎?一個混了大半輩子官場、最後混到首席宰相的人,會連最起碼的團結群衆都不會嗎? 其實,常衮之所以觸犯衆怒,不是因為他不會做人,而是因為他太急于在皇帝面前表現自己了,從而不自覺地損害了百官的利益。
換言之,常衮的毛病就是自命清高,卻又流于虛僞和矯情。
代宗駕崩後,常衮的虛僞和矯情更是表現得淋漓盡緻。
按照禮制,滿朝文武每天早晚都要到代宗靈前緻哀。
常衮或許是感懷于代宗的知遇之恩,或許是急于給新君李适留下一個良好的印象,總之每天都在靈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