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政治

關燈
子之命,你們又能改變什麼?” 随後,郭子儀欣然赴約,身邊隻有兩三個家僮跟随。

     魚朝恩親自站在章敬寺門口迎接,一見郭子儀随從那麼少,大感意外,驚問何故。

    郭子儀就把那個“章敬寺設有伏兵”的消息告訴了魚朝恩,然後笑着說:“我之所以不帶多人,就是怕您動手時麻煩。

    ” 你可以把這句話當成毫無含義的玩笑,也可以把它視為大有深意的警告。

    究竟要作何理解,就看你魚朝恩是否真的懷藏陰謀了。

     魚朝恩一聽,趕緊捶胸頓足,賭咒發誓,說絕沒有什麼“伏兵”之事,這都是小人陷害,企圖離間二人關系雲雲。

    最後,魚朝恩緊緊握住郭子儀的手,眼裡擠出幾滴渾濁的老淚,動情地說:“如果郭公不是一位忠厚長者,豈能對我不起疑心啊!” 當天,章敬寺太平無事,跟往常一樣肅穆甯靜。

    賓主雙方攜手禮佛,氣氛輕松融洽,然後共享一頓豐盛精美的素宴,最後盡歡而罷。

     沒有人知道那天的章敬寺裡是否隐藏着全副武裝的刀斧手,也沒人知道究竟是元載陷害了魚朝恩,企圖令魚、郭二人鹬蚌相争,自己坐收漁人之利,還是魚朝恩确實想除掉郭子儀,隻是發現陰謀已經洩露,不得不臨時取消了行動計劃。

     總之,那天什麼都沒有發生。

     盡管如此,通過“章敬寺事件”,我們至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這個三角政治格局并不穩固。

     因為,除了郭子儀之外,魚朝恩和元載都顯得咄咄逼人,大有置其他二人于死地之勢! 換言之,就算郭子儀可以憑借他的明智、謹慎和寬容屢屢避開危險、化解危機,可在魚朝恩和元載之間,卻遲早會爆發一場你死我活的争鬥。

     平心而論,在三個政治強人中,最驕橫、最嚣張的還是魚朝恩。

    史稱其“專典禁兵,寵任無比,上(代宗)常與議軍國事,勢傾朝野”。

    此外,魚朝恩最喜歡在大庭廣衆之下“恣談時政,陵侮宰相”。

    元載在朝堂上雖然也很強勢,可在魚朝恩面前,有時候也不得不低眉拱手,“默不敢應”(《資治通鑒》卷二二四)。

     有一件事頗能說明魚朝恩的張狂。

     那是大曆元年(公元766年),一座新的國子監(國立貴族大學)在多年戰亂後重新落成,“僅能執筆辨章句”的魚朝恩卻“自謂才兼文武”,忙不疊地學人家在講堂上開講經文。

     有一次,國子監舉行祭奠古代聖賢的儀式,禮畢照例要由一些碩學鴻儒升座登壇,為文武百官和學生們開講儒學經典。

    于是,自認為滿腹經綸的魚朝恩就當仁不讓、大搖大擺地上去了。

     那天,魚朝恩開講的是《易經》。

    他專門挑了第五十卦“鼎卦”來講。

    衆所周知,鼎是國寶重器,象征國家權力,而鼎之三足則通常被用來指代宰相。

    魚朝恩就開始借題發揮,大講“鼎足折,覆公餗”。

    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宰相如果不得其人,就形同鼎的三足折斷了,鼎就會傾覆,裡面的食物便被白白糟蹋,猶如朝政被無能的宰相搞得亂七八糟。

     當時在場的宰相有兩個:一個是王缙,還有一個就是元載。

     聽到魚朝恩借講經之機公然侮辱在座的宰相,王缙當即怒形于色,而元載則怡然自得,臉上始終保持着一個矜持的笑容。

     事後,魚朝恩對左右說:“怒者常情,笑者不可測也。

    ”(《資治通鑒》卷二二四)他的意思是:喜怒形于色的人最容易對付,不值得擔憂;恰恰是該怒而不怒、面對侮辱而面不改色的人,才是深不可測、值得提防的對手。

     魚朝恩的判斷沒錯,元載确實是個值得提防、深不可測的對手,但他并沒有料到,元載還是個後發制人、能殺人于無形的對手。

     這種人在時機來臨之前往往很會裝孫子,可以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可以把你施于他的所有侮辱和傷害照單全收,但是反撲的機會一旦成熟,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出手,把當初遭遇的一切加倍返還于你,讓你付出血的代價! 魚朝恩盡管沒有看錯元載,但他畢竟還是低估了這個對手。

     所以,他隻能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