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丘之戰 可怕的張巡

關燈
他們,無奈地點了點頭。

     次日,張巡将玄宗畫像懸挂在大堂上,然後領着所有文武官員一起朝拜。

    大家都以為這是最後一次朝拜唐朝天子了,心中百感交集,無不泣下沾襟。

    就在此時,張巡忽然厲聲大喝,命人将那六個将領當場逮捕,先是責以君臣大義,然後便把他們全部斬首。

     看着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所有文武官員都驚呆了。

    本來想投降的人徹底死心,再也不敢說半個“降”字;而那些不願投降的人則群情振奮,于是士氣更堅。

     然而,雍丘畢竟是一座被圍數月的孤城,長期得不到後勤補給,所以很快就出現了一個嚴重問題——箭沒了。

     經過“斬六将”的事情之後,雖然将士們的戰鬥意志比以前更為堅定,但是光憑意志是沒法打仗的。

    面對器械精良的燕軍,沒有箭的唐軍就像是被剪斷了利爪的蒼鷹,隻有被動挨打的份了。

     将士們為此愁眉苦臉,可張巡卻氣定神閑。

     沒有人知道他葫蘆裡賣的什麼藥。

     幾天後的一個夜晚,巡夜的燕軍士兵忽然發現,雍丘城頭冒出了密密麻麻的黑衣人,粗略估計不下于一千人。

    隻見他們紛紛從城頭上缒下,行動迅速,悄無聲息,顯然又是來偷襲的。

    巡邏兵立刻禀報了令狐潮。

    令狐潮當即召集所有弓箭手,命他們列陣于營前,朝着雍丘城頭萬箭齊發。

     不知道過了多久,令狐潮也記不清弓箭手已經射出了多少支箭,反正城頭上那一千多個黑衣人身上像刺猬一樣紮滿了箭,卻一個個紋絲不動——既不出聲,也不躲避,既不前進,也不後退,簡直跟稻草人一模一樣。

     稻草人…… 就在這三個字躍入腦海的同時,令狐潮也意識到——自己中計了! 氣急敗壞的令狐潮急忙下令士兵停止射擊。

     可是,一切都晚了。

    因為張巡已經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了。

     當守城将士興高采烈地把一千多具稻草人拉上城樓後,清點戰果,居然得箭數十萬支。

     這就是曆史上真實的“草人借箭”的故事。

    必須聲明,張巡先生這一招絕不是從孔明先生那裡學的,因為所謂的“草船借箭”純屬羅貫中先生的文學虛構,是壓根沒影的事。

    如果一定要說張巡的借箭之計是從古人那裡學的,那他的老師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孫權。

     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與孫權對壘于濡須(今安徽巢縣西)。

    初次交戰,曹軍大敗,于是堅守不出。

    有一天,孫權乘輕舟親自來到曹軍前沿,觀察曹軍部署。

    為迷惑曹操,孫權故意鼓樂齊鳴。

    曹操生性多疑,見孫軍甲仗威武整肅,而孫權又如此悠然自得,擔心有詐,不敢出戰,隻喟然長歎道:“生子當如孫仲謀!”随後,曹操下令箭弩齊發,射擊吳船。

    片刻後,孫權的輕舟因一側中箭太多,船身傾斜,有翻覆的危險。

    孫權下令調轉船頭,使另一側再受箭。

    很快,箭均船平,孫權安全返航。

     由此可見,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描寫得繪聲繪色的“草船借箭”,其故事原型正是出自孫權。

    說不定,羅貫中也讀過張巡“草人借箭”的故事,所以就把張巡和孫權的故事合二為一,創作出了“孔明草船借箭”的千古經典。

     令狐潮折騰了一夜,非但沒殺死半個唐兵,反而送給了張巡數十萬支箭,心裡着實懊惱。

    他暗暗發誓,今後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再也不上張巡的當了。

     數日後的一個夜晚,巡邏兵又來報告,說雍丘城頭又缒下五百餘名黑衣人。

    令狐潮冷笑着對左右說:這回八成又是稻草人!不用管他! 可是,令狐潮萬萬沒有料到——張巡這回出動的不是稻草人,而是敢死隊! 五百多名敢死隊員猶如下山的猛虎一樣直撲燕軍軍營,把毫無防備的燕軍士卒砍得人仰馬翻。

    令狐潮大驚失色,慌忙棄營而逃。

    張巡率衆一直追出了十幾裡,方才勒馬回城。

     盡管令狐潮一再上當受騙、損兵折将,可他還是不死心,很快就又帶着援兵卷土重來。

     有道是兵不厭詐,令狐潮現在算是徹底領教張巡之詐了。

     有一天,令狐潮率衆攻城,發現一個叫雷萬春的唐将異常勇猛。

    令狐潮忽然計上心來,決定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