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光複,李泌歸山
關燈
小
中
大
因決意要走,才敢跟陛下談及此事。
” 肅宗聞言,臉色越發難看,可嘴裡還堅持說:“你不知道,建甯曾在深夜潛入廣平王府邸,企圖行刺。
” 李泌冷笑着說:“這種話都是出自讒人之口,像建甯王如此孝順友愛、聰明智慧之人,豈能做出如此卑劣而愚蠢之事!陛下應該還記得,當初您曾想任命建甯王為元帥,是聽了臣的谏言,才改任廣平王。
如果建甯王真有奪嫡之心,一定會因此記恨于臣,可他非但不記恨,反而認為這是出自臣的忠心,待臣愈發友善。
僅此一事,陛下便足以鑒察其心。
” 聽到這裡,肅宗的兩行清淚已經奪眶而出。
他無言以對,隻好連連擺手說:“先生說得對,可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有道是既往不咎,朕不想再聽了。
” “臣之所以提起此事,非咎既往,而是希望陛下警戒将來……”李泌看了看肅宗,心裡猶豫着要不要說出下面的話,最後還是把心一橫,朗聲說道:“昔日武後有四個兒子,長子是太子弘,當時武後企圖臨朝稱制,對李弘的聰明十分戒懼,遂将其鸩殺,立了次子雍王李賢。
李賢擔心步李弘之後塵,常懷憂懼,便寫了一首《黃瓜台辭》,希望以此感動武後。
可武後不為所動,最後還是将李賢賜死于黔中。
《黃瓜台辭》說:‘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如今陛下已然一摘,慎勿再摘!” 肅宗大為愕然,說:“怎麼會有這種事!你把這首辭抄下來,朕當留在身邊,以便随時警醒。
” “陛下隻要記在心裡就行了,何必形之于外!” 李泌知道,今天這一席話,讓身為皇帝的李亨極為難堪,可他如果不在臨走之前把這番逆耳忠言說出來,廣平王李俶就很可能會有性命之憂!因為肅宗寵幸張良娣,而張良娣又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不但自己想正位中宮,而且一心想把她的兒子拱上儲君之位。
因此,當她和李輔國聯手除掉建甯王李倓、逼走李泌之後,接下來必然會把矛頭指向廣平王李俶。
其實,早在建甯王李倓剛剛遇害時,廣平王李俶就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張良娣對他的威脅,所以他當時就産生了和建甯王一樣的想法——先下手為強,除掉張良娣和李輔國。
但是,李泌阻止了他。
李泌說:“難道王爺還想重蹈建甯王之覆轍?” 李俶憂心忡忡地說:“我擔心的不隻是自己,也包括先生。
” “我和皇上有約,等到京師光複,我就歸山,自然能消災免禍。
” “先生走了,那我豈不是更加危險?” 對于這個問題,李泌心裡也很無奈。
他隻能安慰李俶說:“王爺但盡人子之孝。
至于張良娣,不過是一介婦人,王爺隻要委曲順從她,相信她也不能把你怎麼樣。
” 話雖這麼說,可李泌心裡跟李俶一樣沒底。
他知道,像張良娣這種女人其實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正因為此,所以在歸山之前,李泌無論如何都要把這些話跟肅宗挑明了——這既是出于對廣平王的關愛,也是為了維護李唐社稷的穩定。
李泌執意歸山,肅宗屢屢挽留,兩個人為此打了半個多月的太極。
直到這一年十月,肅宗實在拗不過李泌,才不得不讓李泌歸隐衡山,同時命當地官員在山中給李泌修築了一座宅子,并賜予他三品官待遇。
李泌來得從容,走得潇灑,因為他沒有功名利祿的牽絆。
在他眼中,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是生命中最可寶貴、最值得珍視的東西,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之相提并論。
世人慣于用權力的大小、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去看待一個人,可李泌深知,這是很可笑的。
因為在這個詭谲無常、變幻莫測的世界上,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會永遠保有權力和富貴。
更何況,在追逐并占有這些東西的過程中,你還要不斷付出代價——你必須為之殚精竭慮、牽腸挂肚、如臨如履、患得患失。
而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你不僅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心靈,甚至有可能喪失生命!
” 肅宗聞言,臉色越發難看,可嘴裡還堅持說:“你不知道,建甯曾在深夜潛入廣平王府邸,企圖行刺。
” 李泌冷笑着說:“這種話都是出自讒人之口,像建甯王如此孝順友愛、聰明智慧之人,豈能做出如此卑劣而愚蠢之事!陛下應該還記得,當初您曾想任命建甯王為元帥,是聽了臣的谏言,才改任廣平王。
如果建甯王真有奪嫡之心,一定會因此記恨于臣,可他非但不記恨,反而認為這是出自臣的忠心,待臣愈發友善。
僅此一事,陛下便足以鑒察其心。
” 聽到這裡,肅宗的兩行清淚已經奪眶而出。
他無言以對,隻好連連擺手說:“先生說得對,可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吧,有道是既往不咎,朕不想再聽了。
” “臣之所以提起此事,非咎既往,而是希望陛下警戒将來……”李泌看了看肅宗,心裡猶豫着要不要說出下面的話,最後還是把心一橫,朗聲說道:“昔日武後有四個兒子,長子是太子弘,當時武後企圖臨朝稱制,對李弘的聰明十分戒懼,遂将其鸩殺,立了次子雍王李賢。
李賢擔心步李弘之後塵,常懷憂懼,便寫了一首《黃瓜台辭》,希望以此感動武後。
可武後不為所動,最後還是将李賢賜死于黔中。
《黃瓜台辭》說:‘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如今陛下已然一摘,慎勿再摘!” 肅宗大為愕然,說:“怎麼會有這種事!你把這首辭抄下來,朕當留在身邊,以便随時警醒。
” “陛下隻要記在心裡就行了,何必形之于外!” 李泌知道,今天這一席話,讓身為皇帝的李亨極為難堪,可他如果不在臨走之前把這番逆耳忠言說出來,廣平王李俶就很可能會有性命之憂!因為肅宗寵幸張良娣,而張良娣又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不但自己想正位中宮,而且一心想把她的兒子拱上儲君之位。
因此,當她和李輔國聯手除掉建甯王李倓、逼走李泌之後,接下來必然會把矛頭指向廣平王李俶。
其實,早在建甯王李倓剛剛遇害時,廣平王李俶就已經明顯感受到了張良娣對他的威脅,所以他當時就産生了和建甯王一樣的想法——先下手為強,除掉張良娣和李輔國。
但是,李泌阻止了他。
李泌說:“難道王爺還想重蹈建甯王之覆轍?” 李俶憂心忡忡地說:“我擔心的不隻是自己,也包括先生。
” “我和皇上有約,等到京師光複,我就歸山,自然能消災免禍。
” “先生走了,那我豈不是更加危險?” 對于這個問題,李泌心裡也很無奈。
他隻能安慰李俶說:“王爺但盡人子之孝。
至于張良娣,不過是一介婦人,王爺隻要委曲順從她,相信她也不能把你怎麼樣。
” 話雖這麼說,可李泌心裡跟李俶一樣沒底。
他知道,像張良娣這種女人其實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正因為此,所以在歸山之前,李泌無論如何都要把這些話跟肅宗挑明了——這既是出于對廣平王的關愛,也是為了維護李唐社稷的穩定。
李泌執意歸山,肅宗屢屢挽留,兩個人為此打了半個多月的太極。
直到這一年十月,肅宗實在拗不過李泌,才不得不讓李泌歸隐衡山,同時命當地官員在山中給李泌修築了一座宅子,并賜予他三品官待遇。
李泌來得從容,走得潇灑,因為他沒有功名利祿的牽絆。
在他眼中,人格的獨立與心靈的自由是生命中最可寶貴、最值得珍視的東西,世界上沒有任何事物可與之相提并論。
世人慣于用權力的大小、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去看待一個人,可李泌深知,這是很可笑的。
因為在這個詭谲無常、變幻莫測的世界上,誰也不敢保證自己會永遠保有權力和富貴。
更何況,在追逐并占有這些東西的過程中,你還要不斷付出代價——你必須為之殚精竭慮、牽腸挂肚、如臨如履、患得患失。
而就在這樣的過程中,你不僅喪失了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心靈,甚至有可能喪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