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室再造 漸漸消逝的狼煙
關燈
小
中
大
光複長安後,郭子儀乘勝揮師東進,又收複了潼關及華陰(今陝西華縣)、弘農(今河南靈寶市北)二郡。
安慶緒驚聞長安失守,立刻調集洛陽的所有兵力,命嚴莊率領,火速增援陝郡,準備死守這個洛陽門戶。
嚴莊抵達陝郡後,與敗逃至此的張通儒等人合兵一處,共計步騎十五萬人。
至德二載十月十五日,廣平王李俶率唐回聯軍進至曲沃(今三門峽市曲沃鎮)。
郭子儀親自充當前鋒,率部突進,在新店(今三門峽市西南)與燕軍遭遇。
兩軍随即展開激戰,由于燕軍依山布陣,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因而唐軍漸漸不支,開始向後退卻。
燕軍順着山勢俯沖而下,準備對唐軍施以緻命一擊。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燕軍突然發現身後卷起了漫天黃塵。
滾滾塵埃中剛剛射出十幾支箭,燕軍士兵便已相顧駭然。
他們知道,最讓人恐懼的對手來了。
回纥騎兵來了! 原來,回纥兵團趁燕軍從山上往下沖的時候,已經沿着山腳繞了過來,從後背對燕軍發動突襲。
腹背受敵的燕軍官兵再也無心戀戰,紛紛潰逃。
郭子儀回師反攻,與回纥兵團前後夾擊,将燕軍殺得屍橫遍野。
經此一戰,十五萬燕軍死的死,逃的逃,已經所剩無幾。
嚴莊和張通儒等人隻好抛棄陝郡,帶着殘部逃回洛陽。
看着從戰場上僥幸撿回一命的嚴莊,安慶緒知道大勢已去,遂于十六日深夜與嚴莊等人逃出洛陽,亡奔河北。
至德二載十月十八日,東京光複。
廣平王李俶率軍入城後,正在擔心如何兌現承諾,洛陽百姓就獻上了早已準備好的一萬匹羅錦。
李俶又驚又喜,趕緊把羅錦送到了回纥人手中,總算避免了一場劫掠。
二十一日,郭子儀分兵攻克了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河内(今河南沁陽市)二郡。
同一天,安慶緒的逃亡隊伍中有一個人掉隊了。
他帶着一臉棄暗投明、誠惶誠恐的表情,來到郭子儀的軍營中,向唐朝投降了。
這個人就是嚴莊。
短短一個月後,嚴莊就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司農卿。
什麼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嚴莊就是。
該造反的時候就造反,該投降的時候就投降;該弑君的時候就弑君,該背叛的時候就背叛。
所以,嚴莊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這就是亂世的生存法則。
在此後一百五十年的唐朝曆史上,從一而終的人當然不是沒有,但類似嚴莊這種牆頭草似的“俊傑”卻遍地都是。
至德二載十月二十三日,唐肅宗李亨終于回到了闊别一年四個月的長安。
百姓紛紛出城迎駕,從城門一直排出了二十裡外,人人手舞足蹈,高呼萬歲。
肅宗李亨的銮駕進入大明宮後,禦史台立刻将那些曾經投降燕朝的文武官員集中到一起,命他們脫下冠帽鞋襪,赤腳立于含元殿前,捶胸頓首向天子請罪。
他們的周圍,環立着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士兵。
同時,跟随肅宗從鳳翔回到長安的文武百官們,也奉命來到含元殿前圍觀,接受“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背離人民為恥”的現場教育。
十月二十五日,以陳希烈為首的三百多名變節官員也從洛陽被押回長安。
禦史台照舊命他們跟西京的降官們一樣,在含元殿前示衆了一回,然而分别關進大理獄和京兆獄。
二十八日,肅宗本着“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親臨丹鳳門,頒布了一道诏書,宣布:“所有士紳百姓,凡受賊官祿、為賊所用者,由三法司分别查實奏報。
其中,凡作戰中被俘或有其他特殊原因的,隻要向官府自首,一律赦免。
” 十一月初,廣平王李俶和郭子儀從洛陽返回長安,肅宗感慨萬千地對郭子儀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資治通鑒》卷二二○) 數日後,肅宗封回纥王子葉護為司空、忠義王,并再次向他許諾,從今往後,唐朝每年向回纥贈送兩萬匹絹。
從這一刻開始,一直到唐武宗時期,這筆開支每年都會列入唐朝中央的财政預算,成為一項債務性的财政負擔。
不僅如此,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回纥再次出兵,幫唐軍收複了被史朝義占領的洛陽,唐朝又與回纥約定,今後每年向回纥購買數萬至十萬匹馬,每匹馬支付絹四十匹,病弱之馬照價支付。
這就是唐與回纥的“絹馬貿易”。
絹馬貿易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有了,但起初是一種互惠互利的經貿活動。
自安史之亂後,這項貿易活動就再也不是平等交易了。
因為唐朝是以數量大、價值高的絲絹,從回纥購回量小質劣的馬匹。
這與其說是貿易,還不如說是堂堂天可汗在向昔日的藩屬國納貢。
這項所謂的絹馬貿易,讓中唐以後的曆屆唐朝政府背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額的财政赤字。
回纥幾乎是用傾銷的手段,每年都向唐朝輸送大量劣馬,而唐朝輸入回纥的絲絹始終不抵那些劣馬的價錢,隻好一再拖欠,“中國财力屈竭,歲負馬價”(《新唐書·食貨志一》)。
至德宗建中元年(
安慶緒驚聞長安失守,立刻調集洛陽的所有兵力,命嚴莊率領,火速增援陝郡,準備死守這個洛陽門戶。
嚴莊抵達陝郡後,與敗逃至此的張通儒等人合兵一處,共計步騎十五萬人。
至德二載十月十五日,廣平王李俶率唐回聯軍進至曲沃(今三門峽市曲沃鎮)。
郭子儀親自充當前鋒,率部突進,在新店(今三門峽市西南)與燕軍遭遇。
兩軍随即展開激戰,由于燕軍依山布陣,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因而唐軍漸漸不支,開始向後退卻。
燕軍順着山勢俯沖而下,準備對唐軍施以緻命一擊。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燕軍突然發現身後卷起了漫天黃塵。
滾滾塵埃中剛剛射出十幾支箭,燕軍士兵便已相顧駭然。
他們知道,最讓人恐懼的對手來了。
回纥騎兵來了! 原來,回纥兵團趁燕軍從山上往下沖的時候,已經沿着山腳繞了過來,從後背對燕軍發動突襲。
腹背受敵的燕軍官兵再也無心戀戰,紛紛潰逃。
郭子儀回師反攻,與回纥兵團前後夾擊,将燕軍殺得屍橫遍野。
經此一戰,十五萬燕軍死的死,逃的逃,已經所剩無幾。
嚴莊和張通儒等人隻好抛棄陝郡,帶着殘部逃回洛陽。
看着從戰場上僥幸撿回一命的嚴莊,安慶緒知道大勢已去,遂于十六日深夜與嚴莊等人逃出洛陽,亡奔河北。
至德二載十月十八日,東京光複。
廣平王李俶率軍入城後,正在擔心如何兌現承諾,洛陽百姓就獻上了早已準備好的一萬匹羅錦。
李俶又驚又喜,趕緊把羅錦送到了回纥人手中,總算避免了一場劫掠。
二十一日,郭子儀分兵攻克了河陽(今河南孟州市)、河内(今河南沁陽市)二郡。
同一天,安慶緒的逃亡隊伍中有一個人掉隊了。
他帶着一臉棄暗投明、誠惶誠恐的表情,來到郭子儀的軍營中,向唐朝投降了。
這個人就是嚴莊。
短短一個月後,嚴莊就搖身一變,成了唐朝的司農卿。
什麼叫識時務者為俊傑? 嚴莊就是。
該造反的時候就造反,該投降的時候就投降;該弑君的時候就弑君,該背叛的時候就背叛。
所以,嚴莊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這就是亂世的生存法則。
在此後一百五十年的唐朝曆史上,從一而終的人當然不是沒有,但類似嚴莊這種牆頭草似的“俊傑”卻遍地都是。
至德二載十月二十三日,唐肅宗李亨終于回到了闊别一年四個月的長安。
百姓紛紛出城迎駕,從城門一直排出了二十裡外,人人手舞足蹈,高呼萬歲。
肅宗李亨的銮駕進入大明宮後,禦史台立刻将那些曾經投降燕朝的文武官員集中到一起,命他們脫下冠帽鞋襪,赤腳立于含元殿前,捶胸頓首向天子請罪。
他們的周圍,環立着一隊隊全副武裝的士兵。
同時,跟随肅宗從鳳翔回到長安的文武百官們,也奉命來到含元殿前圍觀,接受“以危害祖國為恥,以背離人民為恥”的現場教育。
十月二十五日,以陳希烈為首的三百多名變節官員也從洛陽被押回長安。
禦史台照舊命他們跟西京的降官們一樣,在含元殿前示衆了一回,然而分别關進大理獄和京兆獄。
二十八日,肅宗本着“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親臨丹鳳門,頒布了一道诏書,宣布:“所有士紳百姓,凡受賊官祿、為賊所用者,由三法司分别查實奏報。
其中,凡作戰中被俘或有其他特殊原因的,隻要向官府自首,一律赦免。
” 十一月初,廣平王李俶和郭子儀從洛陽返回長安,肅宗感慨萬千地對郭子儀說:“吾之家國,由卿再造!”(《資治通鑒》卷二二○) 數日後,肅宗封回纥王子葉護為司空、忠義王,并再次向他許諾,從今往後,唐朝每年向回纥贈送兩萬匹絹。
從這一刻開始,一直到唐武宗時期,這筆開支每年都會列入唐朝中央的财政預算,成為一項債務性的财政負擔。
不僅如此,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回纥再次出兵,幫唐軍收複了被史朝義占領的洛陽,唐朝又與回纥約定,今後每年向回纥購買數萬至十萬匹馬,每匹馬支付絹四十匹,病弱之馬照價支付。
這就是唐與回纥的“絹馬貿易”。
絹馬貿易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前就已經有了,但起初是一種互惠互利的經貿活動。
自安史之亂後,這項貿易活動就再也不是平等交易了。
因為唐朝是以數量大、價值高的絲絹,從回纥購回量小質劣的馬匹。
這與其說是貿易,還不如說是堂堂天可汗在向昔日的藩屬國納貢。
這項所謂的絹馬貿易,讓中唐以後的曆屆唐朝政府背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額的财政赤字。
回纥幾乎是用傾銷的手段,每年都向唐朝輸送大量劣馬,而唐朝輸入回纥的絲絹始終不抵那些劣馬的價錢,隻好一再拖欠,“中國财力屈竭,歲負馬價”(《新唐書·食貨志一》)。
至德宗建中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