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光複,李泌歸山
關燈
小
中
大
。
”) 很顯然,李亨是在作秀。
所謂“願歸萬機”、回東宮當太子雲雲,都不可能是真心話。
道理很簡單,作為一個亂世即位的中年皇帝,李亨的智商絕對不會低于常人。
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一道奏表是“很不妥當”的。
可他又故意要那麼寫,然後讓李泌幫他出主意,最後又不厭其煩地再寫一道奏表,目的就是為了向世人表現出他那“願歸萬機”的“至誠”之心。
換言之,李亨是希望給人們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一個如此孝順、如此謙恭、如此真誠的人,怎麼可能從他父親手中搶班奪權呢? 李亨總是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打扮得很傻很天真。
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在這個充滿機心、詭詐和權謀的世界上,聰明外露的人八成是笨蛋,而善于裝傻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智者。
李亨雖然不一定稱得上是智者,但他肯定不是連奏表都寫不好、連太上皇都請不回來的笨蛋。
就在幫肅宗寫完奏表的數日之後,李泌忽然向肅宗提出了辭職請求。
他說:“臣已經報答了陛下的恩德,應該回去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了。
” 在李泌看來,長安既然已經光複,他出山的目的便達到了。
更重要的是,輔佐肅宗的短短一年多來,李泌已經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權力鬥争的旋渦,把肅宗最寵幸的張良娣和李輔國往死裡得罪了,如果不及時逃離這個是非之地,他遲早會步建甯王李倓之後塵。
可是,肅宗卻不想放李泌走。
他說:“朕與先生共曆憂患,如今正要同享安樂,為何這麼快就要走呢?” “臣有五條不可留的理由,願陛下準許臣離開,讓臣免于一死。
”李泌的态度異常堅決。
“哪五條理由?” “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
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資治通鑒》卷二二○) 李泌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就在長安光複後的這幾天裡,肅宗為了表示對他的感激和信任,便天天拉着他一塊飲酒,每晚還與他“同榻而寝”。
天下有哪一個臣子,敢心安理得地享受這樣的恩寵呢?如此絕無僅有的深寵,又豈能不讓宮中的各色人等眼紅? 别人暫且不說,就在幾天前,掌管宮禁大權的宦官李輔國就假惺惺地要把宮中的符契鎖鑰交給李泌。
當然,李泌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并極力向肅宗聲明——隻有李輔國才是執掌宮禁之權的不二人選。
後來肅宗發話,李輔國才作出一副勉為其難的樣子,把那些東西收了回去。
李輔國此舉醋意十足。
李泌很清楚,無論外朝還是内廷,像李輔國這樣對他又妒又恨的人絕不在少數。
倘若不盡早脫身,日後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面對李泌列舉的五條不可留的理由,肅宗無力反駁,隻好悻悻地說:“朕困了,趕緊睡覺,此事改日再議。
” 李泌卻不依不饒:“陛下今日在臣的卧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的請求,何況來日在禦案之前?陛下不讓臣走,就是殺臣!” 肅宗搖頭苦笑:“沒想到卿會如此懷疑朕,像朕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殺害卿呢?莫非卿把朕當成了昏君?” “正因陛下尚未殺臣,臣才能提出要求,倘若真到了那一天,臣還有什麼話好說!再者,殺臣者并非陛下,而是臣方才列舉的五條理由。
一直以來,陛下待臣如此之厚,臣有些事情尚且不敢進谏,何況天下安定之後,臣就更不敢開口了。
” 肅宗一臉不悅,沉默良久,才緩緩地說:“卿是怪朕沒有聽從你的北伐之謀吧?” “非也!”李泌鼓起勇氣說,“臣所不敢言者,乃建甯王也。
” 肅宗一怔,随即俯首長歎:“建甯,朕之愛子,自小英勇果敢,馬嵬北上時建有大功,朕豈能不知!可正因為他自恃有功,遂被小人所教,欲加害其兄長,圖謀儲君之位,朕為了顧全社稷大業,不得已而除之,卿難道不知朕的苦衷?” “假如建甯王真有不軌之心,廣平王必然會心生怨恨,可事實并非如此。
廣平王每次和臣說起建甯王的冤情,無不痛哭流涕,悲不自勝。
臣隻
”) 很顯然,李亨是在作秀。
所謂“願歸萬機”、回東宮當太子雲雲,都不可能是真心話。
道理很簡單,作為一個亂世即位的中年皇帝,李亨的智商絕對不會低于常人。
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第一道奏表是“很不妥當”的。
可他又故意要那麼寫,然後讓李泌幫他出主意,最後又不厭其煩地再寫一道奏表,目的就是為了向世人表現出他那“願歸萬機”的“至誠”之心。
換言之,李亨是希望給人們造成這樣一種印象——一個如此孝順、如此謙恭、如此真誠的人,怎麼可能從他父親手中搶班奪權呢? 李亨總是不遺餘力地把自己打扮得很傻很天真。
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
在這個充滿機心、詭詐和權謀的世界上,聰明外露的人八成是笨蛋,而善于裝傻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的智者。
李亨雖然不一定稱得上是智者,但他肯定不是連奏表都寫不好、連太上皇都請不回來的笨蛋。
就在幫肅宗寫完奏表的數日之後,李泌忽然向肅宗提出了辭職請求。
他說:“臣已經報答了陛下的恩德,應該回去過閑雲野鶴的生活了。
” 在李泌看來,長安既然已經光複,他出山的目的便達到了。
更重要的是,輔佐肅宗的短短一年多來,李泌已經身不由己地卷入了權力鬥争的旋渦,把肅宗最寵幸的張良娣和李輔國往死裡得罪了,如果不及時逃離這個是非之地,他遲早會步建甯王李倓之後塵。
可是,肅宗卻不想放李泌走。
他說:“朕與先生共曆憂患,如今正要同享安樂,為何這麼快就要走呢?” “臣有五條不可留的理由,願陛下準許臣離開,讓臣免于一死。
”李泌的态度異常堅決。
“哪五條理由?” “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寵臣太深,臣功太高,迹太奇。
此其所以不可留也。
”(《資治通鑒》卷二二○) 李泌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就在長安光複後的這幾天裡,肅宗為了表示對他的感激和信任,便天天拉着他一塊飲酒,每晚還與他“同榻而寝”。
天下有哪一個臣子,敢心安理得地享受這樣的恩寵呢?如此絕無僅有的深寵,又豈能不讓宮中的各色人等眼紅? 别人暫且不說,就在幾天前,掌管宮禁大權的宦官李輔國就假惺惺地要把宮中的符契鎖鑰交給李泌。
當然,李泌說什麼也不肯接受,并極力向肅宗聲明——隻有李輔國才是執掌宮禁之權的不二人選。
後來肅宗發話,李輔國才作出一副勉為其難的樣子,把那些東西收了回去。
李輔國此舉醋意十足。
李泌很清楚,無論外朝還是内廷,像李輔國這樣對他又妒又恨的人絕不在少數。
倘若不盡早脫身,日後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面對李泌列舉的五條不可留的理由,肅宗無力反駁,隻好悻悻地說:“朕困了,趕緊睡覺,此事改日再議。
” 李泌卻不依不饒:“陛下今日在臣的卧榻之上,尚且不同意臣的請求,何況來日在禦案之前?陛下不讓臣走,就是殺臣!” 肅宗搖頭苦笑:“沒想到卿會如此懷疑朕,像朕這樣的人,又怎麼可能會殺害卿呢?莫非卿把朕當成了昏君?” “正因陛下尚未殺臣,臣才能提出要求,倘若真到了那一天,臣還有什麼話好說!再者,殺臣者并非陛下,而是臣方才列舉的五條理由。
一直以來,陛下待臣如此之厚,臣有些事情尚且不敢進谏,何況天下安定之後,臣就更不敢開口了。
” 肅宗一臉不悅,沉默良久,才緩緩地說:“卿是怪朕沒有聽從你的北伐之謀吧?” “非也!”李泌鼓起勇氣說,“臣所不敢言者,乃建甯王也。
” 肅宗一怔,随即俯首長歎:“建甯,朕之愛子,自小英勇果敢,馬嵬北上時建有大功,朕豈能不知!可正因為他自恃有功,遂被小人所教,欲加害其兄長,圖謀儲君之位,朕為了顧全社稷大業,不得已而除之,卿難道不知朕的苦衷?” “假如建甯王真有不軌之心,廣平王必然會心生怨恨,可事實并非如此。
廣平王每次和臣說起建甯王的冤情,無不痛哭流涕,悲不自勝。
臣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