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空轉小說家
關燈
小
中
大
争強好勝,就容易遭遇嚴重的失敗。
說得沒錯,我失敗了。
連載的小說失去了方向,無窮無盡的截稿日在身後追趕,耗費了半年多才勉強寫完。
這真是一段凄慘的經曆。
我也許根本不适合寫連載小說。
我産生了“再也不寫報刊連載小說了”的想法,實在很對不起讀者朋友們。
直接拿來出版是不可能的。
之後我又病倒了,怎麼都重寫不好。
想要重寫一遍也不知該從何處着手。
漫無目的寫就的小說,就像一塊被胡亂啃過的奶酪一樣。
它沒有一根貫穿中心的軸。
這麼一來就隻好先把亂糟糟的孔洞填上,然後再花時間挖掘一條新的洞穴。
這是比寫新小說更困難、更煩人的工作。
“該怎麼辦才好?” 煩惱不已的過程中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當我下定決心“抛棄所有連載原稿,從頭到尾重新寫”的時候,已經是二〇一二年五月。
我從那時開始寫,直到二〇一三年二月才總算全寫完。
花費了九個月。
那段時間裡,我幾乎沒做其他工作。
寫完一本小說能讓人長噓一口氣。
“愉快”的感覺自然有,但“得救了”的感覺更強烈。
不論何時我都擔心“這真的能歸攏到一本小說裡嗎”,哪天寫不下去了都不奇怪。
特别是長時間單獨寫作時,信心會逐漸喪失。
我也想信任自己的小說,可依然會萌生疑念:“是不是隻有我一個人誤以為它很有趣呢?”我時常有所體驗,加不加某個場景或是稍稍改動一下故事的叙述順序,就會影響到整部小說,動搖我的自信心。
也許昨天才剛走投無路,今天又覺得“這很有趣”而充滿了自信。
反過來也常有。
從無數失敗的可能性之間穿行而過,寫完小說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得救了”。
這就好比駕船渡過一片滿是暗礁的海域,終于到達了對岸。
往日我沒有如今的技術,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渡過的這片海到處都有暗礁,反倒意外地風平浪靜。
但是現在我已經知曉這裡暗礁叢生。
對我來說,小說是在他人閱讀之後才算作完成。
我所追求的目标深藏于内心中,但還未被讀過就不算完成。
這概念确實很模糊。
如果是短篇,我就立即能讓人閱讀到,而長篇小說就很難獲得誇獎,所以很痛苦。
才半年左右我就想慘叫了,那些花好幾年來寫長篇小說的人簡直堪比雲上的仙人。
我覺得他們很像靠一艘遊艇橫渡太平洋的人。
我終究是做不到的。
我對自己所寫作品是否成功的判斷基準之一,就是在重讀作品時是否會想“我再也不會寫這個了”。
我在寫小說的時候,存在能夠預計的部分和無法預計的部分,我關注的是無法預計的部分是否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
無法預計的部分就是寫作時來自内心的即興産物。
如果它融入得恰到好處,這本書應該會成為“再也不會寫”的作品。
假如僅靠預計就能組織成書,隻要我不怕費功夫,就能再一次寫出同樣的作品。
《神聖懶漢的冒險》姑且算是“再也不會寫”的小說了。
到了這個程度,在我心目中已經合格了。
之後就請讀者來品讀吧。
第十六回·關于美酒 我喝不了酒。
并不是一滴都不能沾,但立刻就會臉紅。
如果強行喝酒,臉色還會從紅變青。
所以我稱不上嗜好飲酒。
我喜歡的是與酒一同上桌的美食,還有飲酒之後就變得開朗的人。
所以我不會單獨飲酒,也不會和酒品差的人一起飲酒。
不愉快就沒有意義。
自己能不能喝醉并不是很重要。
雖說我自己不喝酒,我身邊倒是有不少喝酒的人。
祖父曾是個酒豪,父親也是個酒豪。
學生時期的朋友不論男女都有能喝的,況且我妻子在得病之前也是個不知宿醉的酒豪。
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有不少愛酒者。
各社的編輯會在忘年會上齊聚一堂,從第一攤喝到第二攤,最後每個人都醉醺醺的,聽不清他們在說些什麼。
到了第二天,大多數賓客都幾乎不記得忘年會後半段發生了什麼。
我就孤零零地坐在一群醉鬼中間。
并沒有不愉快,隻是看着身邊的人,覺得“真有趣啊”。
“喝吧,喝吧。
”編輯說。
“還要喝嗎?”我說,“反正到了明天就會忘記的。
” “怎麼會忘記呢?” “不,肯定會忘記的。
我憑經驗就知道。
你剛才點的酒,到明天就會忘記。
可你還是會頑固地喝下去。
我問你,不會留在記憶裡的酒,究竟是為什麼而喝?不覺得完全是浪費嗎?” “我才管不了那麼多。
總之就是要喝啦。
” 編輯說着就繼續喝了。
我目瞪口呆。
比起現實中的飲酒,我更喜歡小說世界中的飲酒。
我喜愛閱讀寫酒的文章,也喜愛書寫飲酒之人。
我所寫的小說角色與我不同,不管喝多少也不會臉色發青。
寫豪爽飲酒的人是一件痛快的事。
我在小說中幻想出的京都各處都準備了前所未見的夢幻美酒。
這些酒是怎樣的滋味、喝起來的感覺如何,全都是空想的産物。
比起現實中的酒,文字中的酒更讓我感到舒暢。
不知愛酒之人能不能理解這種感受呢? 我經常會在小說中描寫“酒宴”。
層層加深的混亂、愈發高漲的熱度。
毫無關系的登場角色相互聯結,超越現實的現象就此發生。
登場角色在我的小說中開始飲酒,就代表着通往異世界的通道逐漸敞開。
酒宴就是聯結此世與彼世的通道。
當然了,這種通向非現實的道路還有許多種類。
不過“酒”是用起來最方便的小道具。
正因為自己并非嗜酒之人,才會想去描寫酩酊大醉的景象。
在我心目中,酒宴是幻想般的場合。
對醉鬼們來說,酒究竟有多麼香醇呢?映在醉鬼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有多麼蠱惑人心呢?我想象這些情景的時候,世界就會顯出迥異的一面。
這很令人愉悅。
因為不冒險所以寫冒險,因為看不見幽靈所以寫怪談,因為無法飛翔而在小說中飛翔。
這都是同一個道理。
正因為我不會喝醉,才會寫醉鬼。
如果我與祖父、父親、編輯一樣喜愛喝酒,恐怕就不會在小說中寫那麼多喝酒的人了吧。
畢竟比起寫作,還是去喝酒更愉快。
第十七回·關于花粉症 不知花粉症在海外是否也很普遍呢? 花粉症指的是由飄散于空氣中的花粉引起,以過敏性鼻炎為首的一系列症狀。
每年一到這個季節,日本全國就有許多人深受其害。
我身邊的人将近一半都有花粉症。
我本在思考這回該寫些什麼,卻因為花粉症太嚴重而無法集中精力。
實在太生氣了,便決定寫一寫花粉症。
也許這對讀者朋友們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就原諒我這一次吧。
畢竟我現在腦袋裡隻有花粉症了。
花粉症的一般症狀就是鼻炎。
真是挺悲慘的。
自己的鼻腔深處就像是與另一個宇宙中的大水箱接通了一樣,有時候用紙巾擤了又擤也難以收拾。
垃圾桶立刻會被紙巾填滿。
過于嚴重的時候,不靠藥物就無法維持日常生活。
一邊擤鼻涕就很難集中精力在正事上。
腦袋也像發燒一樣暈乎乎的,總也不暢快。
鼻炎僅僅是症狀之一而已。
因人而異,還有其他許多症狀。
有的人眼睛會發腫,還有的人耳朵裡會發癢。
我則是喉嚨發癢。
這實在難以忍受!難以忍受!煩死人了!花粉啊,快給我住手! 從高中起,一到春天喉嚨就會發癢,我還心想:“這是怎麼了?”我知道花粉症這東西,但身邊沒一個人說過“喉嚨發癢”,我從未想過這竟是花粉症的症狀。
近年來,随着互聯網的普及,我才知道有許多人苦于這種症狀。
我嘗試在Twitter(推特)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此時此刻也有很多人在抱怨“喉嚨癢”。
“啊,同志啊!”我想如此高呼,喉嚨卻奇癢難耐。
一想到日本全國還有那麼多瘙癢的喉嚨,我心裡就毛毛的,讓喉嚨更加癢了。
啊啊! 鼻炎可以靠醫藥來緩解,但喉嚨癢卻很難抑制。
我又不能伸手到喉嚨裡去撓一撓。
我隻能坐立不安,煩躁不堪。
前幾天我與雙親和妹妹一同去了奈良以南的吉野。
吉野的櫻花很有名,到了這個季節會有許多觀光客前往。
我心想一輩子至少得欣賞一次著名的吉野櫻花。
而吉野确實不負盛名,有幾十種櫻花盛開,猶如一片粉色的彩霞鋪滿了山坡,那景色美得如夢似幻。
然而吉野有一片深山老林,生長了許多杉樹和柏樹,說白了就是花粉的一大發源地。
就算吃過治鼻炎的藥,現代醫學的力量面對傾盆大雨般的花粉也是杯水車薪。
父親、妹妹與我都被花粉症擊倒,半路上就沒法兒繼續賞櫻了。
我時刻關注着逐漸減少的紙巾餘量,喉嚨癢得心煩意亂,筋疲力盡地回了家。
我父親雙眼腫脹,拖着鼻涕大發雷霆,叫道:“下次再也不來了!”然而母親因為舊病而吃過免疫抑制劑,并沒有過敏反應,與花粉症一概無緣。
“要是沒這點好處,那生病還有什麼意義呢?”母親說。
被花粉症折磨着在山間行走特别疲憊。
從吉野回來之後,次日我困乏了一整天。
一年中氣候最宜人、景色最美麗的春天,都被花粉症糟蹋了,實在可悲可歎。
甚至無法安穩地賞櫻。
我滿懷對喉嚨癢的煩躁之情,寫了這麼一篇文章。
對讀者朋友們要說聲抱歉,但心情倒是好了點,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連喉嚨癢都好似緩解了一些。
第十八回·關于主題 我在寫小說時需要“主題”。
也許有些天才作家能邊寫邊發現主題,如果哪天我也能做到就太棒了。
但我已經曆過好幾次沉痛的失敗,明白至少現在的自己是做不到的。
我如果沒能在事先确定主題就什麼都寫不出來。
“主題”是小說的根基。
這篇小說是怎樣的小說?哪些要素最吸引自己?在哪些點上與其他小說不同?主題就是規定這些方面的限制條件。
條件并不局限于一條,有好幾條也行,但是要避免太過含糊或抽象。
“這是一本描寫善惡之戰的小說”就太過模棱兩可了。
從“描寫善惡之戰”這一條件能拓展出無數的可能性。
而主題應該用來限制可能性。
假設你現在要建造一棟房屋,為此買了一片土地。
而确定土地邊界的就是主題。
換言之,主題制定邊界并加以限制。
就算你的土地再寬廣,若是每天都在換地方,就不可能造出房屋來。
構思與想寫的題材是數之不盡的。
此刻即有無數,今後還會增添無數。
想法太多并不是值得高興的事。
這會讓你無法判斷該将什麼與什麼組合起來。
想法太多的狀态與沒有想法的狀态是相同的。
假如毫無方針地随意組合想法,我的小說就會混亂到極點,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
發現主題之後,就能從無數的想法中挑選出有用的一部分。
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那麼該如何去尋找主題呢?假如我真的知道切實找到主題的方法,就稱得上商業機密了,是不可能告訴任何人的。
不過确實有基本方針。
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敢于胡來。
在正常聯想下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事物聯結起來的時候,才能生出好的主題。
我寫的《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是從京都的酒吧街與《愛麗絲夢遊奇境》聯結處開始的。
《企鵝公路》是從居住在住宅區的少年與史坦尼斯拉夫·萊姆《索拉裡斯星》這篇科幻小說的聯結處開始的。
想要有意識地胡來是很困難的,但至少在主題上不應該追求邏輯性。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主題隻要美妙、愉快、令人興奮就足夠了。
不必用頭腦來思考,而是要用心來感受。
從莫名其妙卻無比迷人的主題開始工作,最終讓讀者相信“這篇小說有意義”,我的小說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成立的。
如果我從最初就想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主題,一定是我狀态很差的時候。
我追求的是“不管怎麼寫都能順利寫完”的安心感。
可是在這種思路下,就隻能将身邊的事物聯結起來,創造出在常識範圍以内的主題。
沒有飛躍自然很容易想到,也正因此,誰都能輕松想到。
所以會很無趣。
主題理應是極端的、異樣的、愚蠢的、離經叛道的,我不斷如此忠告自己。
當然,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我會對主題展開種種思考。
這會讓幾乎沒有明确意義的事物産生意義。
正因此,寫小說才十分愉快。
在用主題框出的土地上建起一棟房屋。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說。
建造房屋的時候,我祈盼上二樓瞧瞧。
有了二樓之後,又想去三樓。
我能爬上幾層樓取決于建材的堅固度、土地的面積以及施工圖紙。
不過我至少明白,要是從頭到尾光留在一樓瞎轉悠,就可以說這本小說失敗了。
我會在寫小說的過程中尋找樓梯。
那麼“樓梯”究竟是什麼呢? 第十九回·關于故事的創作方法 我自出道時就覺得自己很不擅長創作“故事”。
準确地說,我不明白故事應該怎麼創作。
我寫了這段話,或許有人會說:“你不是已經寫出好幾部來了嗎?”可這就是事實。
我将根據主題收集的構思組合起來随手把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流程,最終成為故事。
雖然其中有經過預計而組合的部分,但關于故事的形成,我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這種創作方式很耗費時間,也讓人很擔憂。
“這樣下去可不行。
” 我這麼想着,嘗試學習效率更高的故事創作法。
我閱讀了各種關于“故事創作方法”的書籍,觀看美國電視劇并分析它們的節奏。
可是,一旦像這樣對故事進行計算并組裝,寫小說就變得無聊起來。
感覺自己寫了一大堆根本沒必要寫的東西。
況且,理論上應該會有趣的内容卻一點都沒意思。
哪怕必須耗費很大的勞力,還是以前那種摸着石頭過河的寫法更愉快,作品也更有趣。
小說與故事之間的關系很像生命體與DNA之間的關系。
小說是有機的生命體。
那麼對故事加以計算并進行組裝,不就很像對DNA進行分析并創造出人工生命體嗎?就如同生命以DNA作為延續的手段那樣,小說延續生命的手段就是故事。
我将想描寫的意象收集起來,并試圖通過組合它們來創造出新世界。
在反複試錯的過程中,過去曾經體驗過的故事以天啟般的形式賦予了我故事的理論——故事與故事交配後會生出下一個故事。
就算以機械化的步驟來組合故事,并主張“這應該有用”,實際發揮不出功能就沒有意義。
搞得不好還會生出弗蘭肯斯坦這種怪物來。
這真是天經地義的事。
假設這裡有一對身體健康的年輕夫婦。
“我們差不多該要個孩子了。
”丈夫說。
“是啊。
生個活潑的孩子吧。
”妻子也表示同意。
“那我去準備試管吧。
接着把我們的DNA分析一下,合成孩子的DNA配對,然後與需要的蛋白質一起放進試管,這樣那樣一下。
” 如果丈夫說出這種話來,造孩子可得繞遠路了。
既然是健康的普通夫婦,他們應該先嘗試一下更快捷的方法。
想要通過計算與組裝來創作故事的我,就有點像這位古怪的丈夫。
對生命來講,最重要的并不是DNA,而是“活着”本身。
DNA隻是活着的手段。
與此相同,對小說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是否能從中感受到一個活着的世界。
故事隻是為達成目的的手段。
以上是我的想法。
小說中的那個世界隻能一邊寫作,一邊去親身體會。
在實際寫出文章之前,那個世界并不存在,寫之前是不可能預想到那是怎樣一個世界的。
“因此,我不再通過計算來創作故事。
” 如果我能這麼寫,那這篇文章就能迎來一個美好的結尾,可是…… 可是要寫出完全不經計算的小說,也是一件挺困難的事。
截至目前,我寫的小說有一半都是靠計算組裝而成的。
暫時還不知道它們的比例在将來會産生何種變化。
第二十回·關于龍安寺的石庭 京都有座臨濟宗的寺廟,名叫龍安寺,它的“石庭”很有名。
所謂的石庭,就是一塊土牆圍起來的二百五十平方米的長方形地皮。
地面鋪滿了白沙,用笤帚勾勒出花紋,還零散擺放着大小十五塊石頭。
說是“庭院”,卻頂多長了些苔藓,一根草木都沒有。
來參觀寺院的人會坐在檐廊欣賞庭院。
它的作者是誰、為什麼建造了這個庭院、石塊的布置有何含義,這一切都為未解之謎。
我在京都上學的時候,曾經去過一次。
我坐在檐廊上觀
說得沒錯,我失敗了。
連載的小說失去了方向,無窮無盡的截稿日在身後追趕,耗費了半年多才勉強寫完。
這真是一段凄慘的經曆。
我也許根本不适合寫連載小說。
我産生了“再也不寫報刊連載小說了”的想法,實在很對不起讀者朋友們。
直接拿來出版是不可能的。
之後我又病倒了,怎麼都重寫不好。
想要重寫一遍也不知該從何處着手。
漫無目的寫就的小說,就像一塊被胡亂啃過的奶酪一樣。
它沒有一根貫穿中心的軸。
這麼一來就隻好先把亂糟糟的孔洞填上,然後再花時間挖掘一條新的洞穴。
這是比寫新小說更困難、更煩人的工作。
“該怎麼辦才好?” 煩惱不已的過程中又經過了一段時間,當我下定決心“抛棄所有連載原稿,從頭到尾重新寫”的時候,已經是二〇一二年五月。
我從那時開始寫,直到二〇一三年二月才總算全寫完。
花費了九個月。
那段時間裡,我幾乎沒做其他工作。
寫完一本小說能讓人長噓一口氣。
“愉快”的感覺自然有,但“得救了”的感覺更強烈。
不論何時我都擔心“這真的能歸攏到一本小說裡嗎”,哪天寫不下去了都不奇怪。
特别是長時間單獨寫作時,信心會逐漸喪失。
我也想信任自己的小說,可依然會萌生疑念:“是不是隻有我一個人誤以為它很有趣呢?”我時常有所體驗,加不加某個場景或是稍稍改動一下故事的叙述順序,就會影響到整部小說,動搖我的自信心。
也許昨天才剛走投無路,今天又覺得“這很有趣”而充滿了自信。
反過來也常有。
從無數失敗的可能性之間穿行而過,寫完小說的時候,自然會覺得“得救了”。
這就好比駕船渡過一片滿是暗礁的海域,終于到達了對岸。
往日我沒有如今的技術,根本不知道自己想渡過的這片海到處都有暗礁,反倒意外地風平浪靜。
但是現在我已經知曉這裡暗礁叢生。
對我來說,小說是在他人閱讀之後才算作完成。
我所追求的目标深藏于内心中,但還未被讀過就不算完成。
這概念确實很模糊。
如果是短篇,我就立即能讓人閱讀到,而長篇小說就很難獲得誇獎,所以很痛苦。
才半年左右我就想慘叫了,那些花好幾年來寫長篇小說的人簡直堪比雲上的仙人。
我覺得他們很像靠一艘遊艇橫渡太平洋的人。
我終究是做不到的。
我對自己所寫作品是否成功的判斷基準之一,就是在重讀作品時是否會想“我再也不會寫這個了”。
我在寫小說的時候,存在能夠預計的部分和無法預計的部分,我關注的是無法預計的部分是否巧妙地融入到作品中。
無法預計的部分就是寫作時來自内心的即興産物。
如果它融入得恰到好處,這本書應該會成為“再也不會寫”的作品。
假如僅靠預計就能組織成書,隻要我不怕費功夫,就能再一次寫出同樣的作品。
《神聖懶漢的冒險》姑且算是“再也不會寫”的小說了。
到了這個程度,在我心目中已經合格了。
之後就請讀者來品讀吧。
第十六回·關于美酒 我喝不了酒。
并不是一滴都不能沾,但立刻就會臉紅。
如果強行喝酒,臉色還會從紅變青。
所以我稱不上嗜好飲酒。
我喜歡的是與酒一同上桌的美食,還有飲酒之後就變得開朗的人。
所以我不會單獨飲酒,也不會和酒品差的人一起飲酒。
不愉快就沒有意義。
自己能不能喝醉并不是很重要。
雖說我自己不喝酒,我身邊倒是有不少喝酒的人。
祖父曾是個酒豪,父親也是個酒豪。
學生時期的朋友不論男女都有能喝的,況且我妻子在得病之前也是個不知宿醉的酒豪。
出版社的責任編輯也有不少愛酒者。
各社的編輯會在忘年會上齊聚一堂,從第一攤喝到第二攤,最後每個人都醉醺醺的,聽不清他們在說些什麼。
到了第二天,大多數賓客都幾乎不記得忘年會後半段發生了什麼。
我就孤零零地坐在一群醉鬼中間。
并沒有不愉快,隻是看着身邊的人,覺得“真有趣啊”。
“喝吧,喝吧。
”編輯說。
“還要喝嗎?”我說,“反正到了明天就會忘記的。
” “怎麼會忘記呢?” “不,肯定會忘記的。
我憑經驗就知道。
你剛才點的酒,到明天就會忘記。
可你還是會頑固地喝下去。
我問你,不會留在記憶裡的酒,究竟是為什麼而喝?不覺得完全是浪費嗎?” “我才管不了那麼多。
總之就是要喝啦。
” 編輯說着就繼續喝了。
我目瞪口呆。
比起現實中的飲酒,我更喜歡小說世界中的飲酒。
我喜愛閱讀寫酒的文章,也喜愛書寫飲酒之人。
我所寫的小說角色與我不同,不管喝多少也不會臉色發青。
寫豪爽飲酒的人是一件痛快的事。
我在小說中幻想出的京都各處都準備了前所未見的夢幻美酒。
這些酒是怎樣的滋味、喝起來的感覺如何,全都是空想的産物。
比起現實中的酒,文字中的酒更讓我感到舒暢。
不知愛酒之人能不能理解這種感受呢? 我經常會在小說中描寫“酒宴”。
層層加深的混亂、愈發高漲的熱度。
毫無關系的登場角色相互聯結,超越現實的現象就此發生。
登場角色在我的小說中開始飲酒,就代表着通往異世界的通道逐漸敞開。
酒宴就是聯結此世與彼世的通道。
當然了,這種通向非現實的道路還有許多種類。
不過“酒”是用起來最方便的小道具。
正因為自己并非嗜酒之人,才會想去描寫酩酊大醉的景象。
在我心目中,酒宴是幻想般的場合。
對醉鬼們來說,酒究竟有多麼香醇呢?映在醉鬼們眼中的世界究竟有多麼蠱惑人心呢?我想象這些情景的時候,世界就會顯出迥異的一面。
這很令人愉悅。
因為不冒險所以寫冒險,因為看不見幽靈所以寫怪談,因為無法飛翔而在小說中飛翔。
這都是同一個道理。
正因為我不會喝醉,才會寫醉鬼。
如果我與祖父、父親、編輯一樣喜愛喝酒,恐怕就不會在小說中寫那麼多喝酒的人了吧。
畢竟比起寫作,還是去喝酒更愉快。
第十七回·關于花粉症 不知花粉症在海外是否也很普遍呢? 花粉症指的是由飄散于空氣中的花粉引起,以過敏性鼻炎為首的一系列症狀。
每年一到這個季節,日本全國就有許多人深受其害。
我身邊的人将近一半都有花粉症。
我本在思考這回該寫些什麼,卻因為花粉症太嚴重而無法集中精力。
實在太生氣了,便決定寫一寫花粉症。
也許這對讀者朋友們來說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就原諒我這一次吧。
畢竟我現在腦袋裡隻有花粉症了。
花粉症的一般症狀就是鼻炎。
真是挺悲慘的。
自己的鼻腔深處就像是與另一個宇宙中的大水箱接通了一樣,有時候用紙巾擤了又擤也難以收拾。
垃圾桶立刻會被紙巾填滿。
過于嚴重的時候,不靠藥物就無法維持日常生活。
一邊擤鼻涕就很難集中精力在正事上。
腦袋也像發燒一樣暈乎乎的,總也不暢快。
鼻炎僅僅是症狀之一而已。
因人而異,還有其他許多症狀。
有的人眼睛會發腫,還有的人耳朵裡會發癢。
我則是喉嚨發癢。
這實在難以忍受!難以忍受!煩死人了!花粉啊,快給我住手! 從高中起,一到春天喉嚨就會發癢,我還心想:“這是怎麼了?”我知道花粉症這東西,但身邊沒一個人說過“喉嚨發癢”,我從未想過這竟是花粉症的症狀。
近年來,随着互聯網的普及,我才知道有許多人苦于這種症狀。
我嘗試在Twitter(推特)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此時此刻也有很多人在抱怨“喉嚨癢”。
“啊,同志啊!”我想如此高呼,喉嚨卻奇癢難耐。
一想到日本全國還有那麼多瘙癢的喉嚨,我心裡就毛毛的,讓喉嚨更加癢了。
啊啊! 鼻炎可以靠醫藥來緩解,但喉嚨癢卻很難抑制。
我又不能伸手到喉嚨裡去撓一撓。
我隻能坐立不安,煩躁不堪。
前幾天我與雙親和妹妹一同去了奈良以南的吉野。
吉野的櫻花很有名,到了這個季節會有許多觀光客前往。
我心想一輩子至少得欣賞一次著名的吉野櫻花。
而吉野确實不負盛名,有幾十種櫻花盛開,猶如一片粉色的彩霞鋪滿了山坡,那景色美得如夢似幻。
然而吉野有一片深山老林,生長了許多杉樹和柏樹,說白了就是花粉的一大發源地。
就算吃過治鼻炎的藥,現代醫學的力量面對傾盆大雨般的花粉也是杯水車薪。
父親、妹妹與我都被花粉症擊倒,半路上就沒法兒繼續賞櫻了。
我時刻關注着逐漸減少的紙巾餘量,喉嚨癢得心煩意亂,筋疲力盡地回了家。
我父親雙眼腫脹,拖着鼻涕大發雷霆,叫道:“下次再也不來了!”然而母親因為舊病而吃過免疫抑制劑,并沒有過敏反應,與花粉症一概無緣。
“要是沒這點好處,那生病還有什麼意義呢?”母親說。
被花粉症折磨着在山間行走特别疲憊。
從吉野回來之後,次日我困乏了一整天。
一年中氣候最宜人、景色最美麗的春天,都被花粉症糟蹋了,實在可悲可歎。
甚至無法安穩地賞櫻。
我滿懷對喉嚨癢的煩躁之情,寫了這麼一篇文章。
對讀者朋友們要說聲抱歉,但心情倒是好了點,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連喉嚨癢都好似緩解了一些。
第十八回·關于主題 我在寫小說時需要“主題”。
也許有些天才作家能邊寫邊發現主題,如果哪天我也能做到就太棒了。
但我已經曆過好幾次沉痛的失敗,明白至少現在的自己是做不到的。
我如果沒能在事先确定主題就什麼都寫不出來。
“主題”是小說的根基。
這篇小說是怎樣的小說?哪些要素最吸引自己?在哪些點上與其他小說不同?主題就是規定這些方面的限制條件。
條件并不局限于一條,有好幾條也行,但是要避免太過含糊或抽象。
“這是一本描寫善惡之戰的小說”就太過模棱兩可了。
從“描寫善惡之戰”這一條件能拓展出無數的可能性。
而主題應該用來限制可能性。
假設你現在要建造一棟房屋,為此買了一片土地。
而确定土地邊界的就是主題。
換言之,主題制定邊界并加以限制。
就算你的土地再寬廣,若是每天都在換地方,就不可能造出房屋來。
構思與想寫的題材是數之不盡的。
此刻即有無數,今後還會增添無數。
想法太多并不是值得高興的事。
這會讓你無法判斷該将什麼與什麼組合起來。
想法太多的狀态與沒有想法的狀态是相同的。
假如毫無方針地随意組合想法,我的小說就會混亂到極點,連自己都不知道想表達什麼。
發現主題之後,就能從無數的想法中挑選出有用的一部分。
一切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那麼該如何去尋找主題呢?假如我真的知道切實找到主題的方法,就稱得上商業機密了,是不可能告訴任何人的。
不過确實有基本方針。
首先最為重要的就是敢于胡來。
在正常聯想下不可能走到一起的事物聯結起來的時候,才能生出好的主題。
我寫的《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是從京都的酒吧街與《愛麗絲夢遊奇境》聯結處開始的。
《企鵝公路》是從居住在住宅區的少年與史坦尼斯拉夫·萊姆《索拉裡斯星》這篇科幻小說的聯結處開始的。
想要有意識地胡來是很困難的,但至少在主題上不應該追求邏輯性。
這是我的經驗之談。
主題隻要美妙、愉快、令人興奮就足夠了。
不必用頭腦來思考,而是要用心來感受。
從莫名其妙卻無比迷人的主題開始工作,最終讓讀者相信“這篇小說有意義”,我的小說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成立的。
如果我從最初就想創造一個有意義的主題,一定是我狀态很差的時候。
我追求的是“不管怎麼寫都能順利寫完”的安心感。
可是在這種思路下,就隻能将身邊的事物聯結起來,創造出在常識範圍以内的主題。
沒有飛躍自然很容易想到,也正因此,誰都能輕松想到。
所以會很無趣。
主題理應是極端的、異樣的、愚蠢的、離經叛道的,我不斷如此忠告自己。
當然,在寫小說的過程中,我會對主題展開種種思考。
這會讓幾乎沒有明确意義的事物産生意義。
正因此,寫小說才十分愉快。
在用主題框出的土地上建起一棟房屋。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小說。
建造房屋的時候,我祈盼上二樓瞧瞧。
有了二樓之後,又想去三樓。
我能爬上幾層樓取決于建材的堅固度、土地的面積以及施工圖紙。
不過我至少明白,要是從頭到尾光留在一樓瞎轉悠,就可以說這本小說失敗了。
我會在寫小說的過程中尋找樓梯。
那麼“樓梯”究竟是什麼呢? 第十九回·關于故事的創作方法 我自出道時就覺得自己很不擅長創作“故事”。
準确地說,我不明白故事應該怎麼創作。
我寫了這段話,或許有人會說:“你不是已經寫出好幾部來了嗎?”可這就是事實。
我将根據主題收集的構思組合起來随手把玩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個流程,最終成為故事。
雖然其中有經過預計而組合的部分,但關于故事的形成,我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
這種創作方式很耗費時間,也讓人很擔憂。
“這樣下去可不行。
” 我這麼想着,嘗試學習效率更高的故事創作法。
我閱讀了各種關于“故事創作方法”的書籍,觀看美國電視劇并分析它們的節奏。
可是,一旦像這樣對故事進行計算并組裝,寫小說就變得無聊起來。
感覺自己寫了一大堆根本沒必要寫的東西。
況且,理論上應該會有趣的内容卻一點都沒意思。
哪怕必須耗費很大的勞力,還是以前那種摸着石頭過河的寫法更愉快,作品也更有趣。
小說與故事之間的關系很像生命體與DNA之間的關系。
小說是有機的生命體。
那麼對故事加以計算并進行組裝,不就很像對DNA進行分析并創造出人工生命體嗎?就如同生命以DNA作為延續的手段那樣,小說延續生命的手段就是故事。
我将想描寫的意象收集起來,并試圖通過組合它們來創造出新世界。
在反複試錯的過程中,過去曾經體驗過的故事以天啟般的形式賦予了我故事的理論——故事與故事交配後會生出下一個故事。
就算以機械化的步驟來組合故事,并主張“這應該有用”,實際發揮不出功能就沒有意義。
搞得不好還會生出弗蘭肯斯坦這種怪物來。
這真是天經地義的事。
假設這裡有一對身體健康的年輕夫婦。
“我們差不多該要個孩子了。
”丈夫說。
“是啊。
生個活潑的孩子吧。
”妻子也表示同意。
“那我去準備試管吧。
接着把我們的DNA分析一下,合成孩子的DNA配對,然後與需要的蛋白質一起放進試管,這樣那樣一下。
” 如果丈夫說出這種話來,造孩子可得繞遠路了。
既然是健康的普通夫婦,他們應該先嘗試一下更快捷的方法。
想要通過計算與組裝來創作故事的我,就有點像這位古怪的丈夫。
對生命來講,最重要的并不是DNA,而是“活着”本身。
DNA隻是活着的手段。
與此相同,對小說來講,最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是否能從中感受到一個活着的世界。
故事隻是為達成目的的手段。
以上是我的想法。
小說中的那個世界隻能一邊寫作,一邊去親身體會。
在實際寫出文章之前,那個世界并不存在,寫之前是不可能預想到那是怎樣一個世界的。
“因此,我不再通過計算來創作故事。
” 如果我能這麼寫,那這篇文章就能迎來一個美好的結尾,可是…… 可是要寫出完全不經計算的小說,也是一件挺困難的事。
截至目前,我寫的小說有一半都是靠計算組裝而成的。
暫時還不知道它們的比例在将來會産生何種變化。
第二十回·關于龍安寺的石庭 京都有座臨濟宗的寺廟,名叫龍安寺,它的“石庭”很有名。
所謂的石庭,就是一塊土牆圍起來的二百五十平方米的長方形地皮。
地面鋪滿了白沙,用笤帚勾勒出花紋,還零散擺放着大小十五塊石頭。
說是“庭院”,卻頂多長了些苔藓,一根草木都沒有。
來參觀寺院的人會坐在檐廊欣賞庭院。
它的作者是誰、為什麼建造了這個庭院、石塊的布置有何含義,這一切都為未解之謎。
我在京都上學的時候,曾經去過一次。
我坐在檐廊上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