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空轉小說家
關燈
小
中
大
西本來就是糊弄人的”。
說真的,《四疊半神話大系》動畫化之後,我的節奏也有些被打亂。
我過去是抱着“不可能影視化”的心态在寫作,而現在寫着寫着,腦袋裡就會閃過影視化的想法。
這并不是“指着影視化而寫作”。
還沒有到那麼露骨的程度。
這就好比悄聲潛伏在我背後的淡淡邪念。
然而正因為是些微的邪念,才更加惡質。
在無意識間,我所寫的文章或故事就會偏向影視化。
寫文章時,我就會被這種想法絆住腳。
我頻頻會想,千萬不能輸給影視化。
不過,影視化又是件讓人高興的事。
有人認可我的作品有投入金錢大費周章轉移到“影像”這個新容器中的價值,就說明還是存在着某些意義。
況且,它還能讓我接觸到新讀者。
還有個純粹的自尊心問題,動畫在電視上播出時,用大字打出了自己的名字,讓我純粹覺得很開心。
不論如何,都算是有好有壞吧。
第六回·關于文具 文具令人快樂。
對我來說,這種快樂建立在妄想的基礎上。
大約是五年前,有段時期我特别想要筆記本和便箋本。
工作回家的路上,我會在文具店閑逛,瘋了似的買了又買。
之前買的東西還沒用上,就買了下一批。
就連圓珠筆、文件收納、信息卡都很講究。
到最後,連普通的一沓白紙都顯得很誘人。
我為什麼會沉溺其中呢?是因為誤認為用起好文具之後,就能文思如泉湧。
買了新的筆記本,腦海裡就浮現出填滿了一整本的創作靈感,仿佛自己也成了被靈感所眷顧的人。
當然,那不過是妄想。
筆記本上若沒有真的填滿靈感,就毫無意義。
那年的年末,我被母親訓斥了: “你文具買太多了吧!适可而止一點!” 當時母親正在為我的報稅計算所需經費。
“這一定是上瘾了。
”我心想。
從那以後就收斂了一些。
買再多文具也沒讓我寫小說更順利,沒讓我變成被靈感所眷顧的人。
将小說的構想彙總在一本筆記中,就好比是一場美夢。
盡管我囤積了那麼多的筆記本和便箋本,卻幾乎沒在筆記本上構思出小說來。
大多數都是寫到一半就開始敷衍了事,不知不覺随手記在了其他紙上。
況且最終的原稿是用電腦寫的,用不着筆記本。
最終我餘下了一大堆空白筆記本。
比筆記本更平易近人的還有信息卡。
就是過去用來做圖書館索引的那種卡片。
我對它也很是向往。
在小小的卡片上記下許多靈感,積攢一陣子之後,将靈感聯結起來,不就能源源不斷地寫出小說了嗎?我對此暗自期待。
但是,卡片收拾起來特别麻煩,把卡片擺放在一起“叮”一下靈光閃現這種事從來沒有過。
假如要靠擺出大堆卡片才能靈光一閃,還不如在複印紙背面亂塗亂畫更有效率呢。
構思小說最好的方式還是讓靈感都飄浮在腦海中,發現有聯結的迹象就瞬時捕捉才最好。
結果,我剩下了許多空白卡片。
我用得最得心應手的筆記方式隻有一種,那就是“胡亂筆記”。
從不确定該寫什麼。
不經意間想到的點子、日記形式的文字、喜歡的書摘等等,什麼都能寫。
形式夠敷衍才能持續下去。
然而,每當我想“就用這冊筆記本來構思吧!”的時候,立刻會覺得喘不過氣。
我也漸漸開始讨厭那冊筆記。
所以我從不寫構思筆記。
有的作家能在旅途中攜帶一冊筆記,随時在筆記本上進行記錄,并以此構思出一本小說。
我很崇拜那種作家,自己卻無論如何都做不到。
真是很不甘心。
寫不出構思筆記該如何是好呢?其實最近我用電腦比較多。
說是“用”,倒也沒使用什麼特殊功能。
純粹就是将能用上的點子用鍵盤敲打下來。
然而之後又無法徹底在電腦中完成工作。
否則就會喘不過氣,什麼都想不出來。
我會将鍵盤打下的内容打印在紙上,将其在桌上攤開,一邊閱讀打出的文章,一邊用魔術筆在各處寫注釋。
有時還會亂塗亂畫。
漸漸地,紙面就被注釋和亂塗亂畫填滿了,難以分辨它的原狀。
實在沒辦法,又隻能将手寫的内容用鍵盤重打一遍。
然後再打印出來,繼續手寫。
這樣的反複折騰根本輪不到漂亮的筆記本出馬。
我總是在複印紙上徘徊悱恻。
我也覺得“這一點都不浪漫”,但不這麼做就想不出寫什麼。
這是情不得已。
若是為了美學而犧牲掉工作本身,就本末倒置了。
于是我留着一大堆筆記本沒用。
按照一冊能構思出一部作品來換算,也至少夠我再寫出一百本小說。
我到底該如何利用它們呢?可如果真的用起來,漂亮的筆記本就太可憐了。
第七回·關于在書桌上冒險 寫小說是件愉快的事。
首先,寫文章本身就很愉快。
現在的我已經有點勁頭不足,可不久之前的我就算面朝書桌一整天,寫得筋疲力盡,也隻要酣眠一晚,第二天就又想寫了。
并不是因為我有必須寫的東西而想寫,純粹隻是心癢癢地想産出文章來。
我曾經在書上讀到過某漫畫家說“光是看到微微顫抖的線條就想畫漫畫”。
我的感受也與此類似。
并不是有必須表達的東西而想表達,反倒是因為想表達而創作出内容來表達。
我的身體中仿佛存在一種神秘的精力之源,讓我覺得寫什麼都行。
而我日後也将這股精力之源用到了實踐中。
另一方面,寫小說的一大樂趣就是讓登場角色去完成我所力不能及的冒險。
當然,并不是說在幻想中就能胡編亂造。
登場角色的行動必須符合邏輯,也有種種限制。
但是他們全都比我更積極活躍。
多虧了他們,我才能一步不離自己的書桌,就随着登場角色們一同在妄想之眼所見的世界中展開冒險。
況且這場冒險還是在原本空無一字的白紙上展開,我所體驗的冒險還能讓讀者也體驗到。
沒有比這更有趣的事了。
冒險皆在書桌上。
因為我過的就是這種生活,所以在寫自己身邊的事物時便有諸多困擾。
小說中,我能讓登場角色充分展開行動,而現實中的自己卻寸步難行。
恐怕正因為如此,别人讓我寫寫自己,我就不太想動筆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事。
幾年前,作家同伴萬城目學老師送了我一套“螞蟻觀察套裝”。
透明的亞克力闆中間填充了果凍狀的物質,隻要把從公園抓來的螞蟻裝進去,就能從側面觀察它們築巢的情形。
為什麼萬城目學老師要送我這種東西?完全不得而知。
我心懷感恩地收下了,可我害怕昆蟲,一想到螞蟻可能從容器中逃出來,背後就直發癢,便将它束之高閣了。
于是又過了幾年,“螞蟻觀察套裝”不知去了哪裡。
真是很對不起人家。
另一邊的萬城目學老師就真的抓來了螞蟻,觀察它們築巢。
最終,容器被不小心撞倒,果凍連同螞蟻撒了一地,就如同我害怕的那樣,他被逃出來的螞蟻吓得不輕。
盡管出逃的螞蟻去了哪兒令人很好奇,但萬城目學老師終究還是實踐了螞蟻觀察。
這就是我與他之間的截然不同之處。
難得收到的“螞蟻觀察套裝”都沒用上。
我果真是個一離開書桌就極力逃避冒險的人。
不太寫這類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的。
最近我最大的一場冒險就是照看高燒卧床的妻子一整天。
妻子發燒那麼嚴重還是結婚以來頭一遭,她在受高熱折磨時還說出了“腦漿懸浮在空中”這種令人費解的話,吓得我膽戰心驚。
不過退燒之後妻子又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我的日常依舊一成不變,沒什麼特别值得寫的。
在寫下一回之前,我打算嘗試來一場小小的冒險。
因為這樣下去實在沒東西寫。
不過,我最近又開始寫起了小說,或許終究無法離開書桌。
我的冒險基本上都在書桌上展開。
那麼,為了慰藉自己的心情,就引用我貼在牆上的弗蘭茲·卡夫卡名言,來一本正經地收尾吧。
“你不需要出門。
留在你的書桌前側耳傾聽吧。
你甚至不需要傾聽,隻需要單純地等待。
甚至不需要等待。
靜靜地,孑然一身吧。
于是世界就會向你展露真面目。
因為世界别無選擇,它隻能委身在你腳下。
” 第八回·關于旅行 上回的文章中,我講述了自己是一個多麼畏懼冒險的人。
我本打算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來一場小小的冒險,卻終日在寫小說或是沉迷RPG(角色扮演)遊戲《勇者鬥惡龍4》,根本沒做過算是冒險的事。
我想外出旅行,卻下不了決心。
我有個編輯朋友,一陣子沒出去旅行心情就會變差。
對他來說,為了維持精神上的平衡,旅遊是不可或缺之物。
而我是最喜歡自家所在的城市的人,不必旅行也能活下去。
我非常厭惡出行的當天早晨。
我本可以暢想着即将開始的旅途而興奮雀躍,卻必定會覺得“好麻煩啊”。
努力克服這道障礙走出去之後,又會逐漸開心起來。
我明知踏上旅途會開心起來,卻每次都想着“好麻煩啊”“為什麼要去旅遊啊”,不情願邁出家門。
我真是難伺候。
寫小說時需要一定程度的構思,不可能漫無計劃就寫出長篇小說來。
然而,在事先構思得太投入,小說就會被沉重的構思壓垮,反倒變得無趣。
我寫過幾本小說之後,發現小說最為有趣的時刻就是偏離事先構思的瞬間。
如果我的小說完全按照事先構思的寫完,就可以斷言它“失敗了”。
正是因為有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東西湧現出來,我日複一日伏案書寫才有意義。
可以說旅行與寫作是異曲同工。
“第一天去這裡,看完名勝A和名勝B,第二天去另一片街區看名勝C……”假設我們制訂了這樣的計劃,然而實際上,旅途給人留下的記憶都是沒能按照預定走的部分。
比如說天降大雪列車開不了了,同行的朋友發了高燒卧床一整天,在當地與朋友吵架分開了。
偏離事先計劃的奇特遭遇才會讓旅行更有旅行味。
沒有發生這種麻煩事,就稱不上旅行。
我在學生時代獨自旅行時就有過這種想法。
總之我特别不适應“觀光旅行”。
我也不擅長事先查閱觀光指南或是預訂旅館。
讓我做那麼麻煩的事情,我就更加沒了外出旅行的勁頭。
我會沒頭沒腦地坐上一輛電車,之後的事之後再想。
日本有一種名叫“青春18車票”的美妙通票,能讓你在一整天内随意乘坐日本全國的JR線普通列車。
半路下車也是自由自在。
用這張通票并且就地決定旅館的話,就能一時興起輕易變更行程。
我很喜歡這種沒有确切計劃,随着電車搖晃前行的感覺。
現在也很喜歡。
讓計劃随性一點,旅行就更有旅行味了。
去海外旅行對我來說是前往未知世界的旅途,想必麻煩事也會接踵而來。
可是我很害怕飛機,所以不會去海外,基本上隻進行國内旅行。
而日本國内的旅行若是遵照計劃就很可能真的照常實現,一旦掉以輕心,往往在玩出旅行味之前就結束了行程。
因此,必須動點腦筋。
最近我時常和喜愛旅行的編輯一同去旅行。
這麼一來,編輯就會幫我制訂種種計劃。
制訂計劃的階段我基本不參與。
出發之後,我就會想方設法攪亂計劃,提任性的要求。
事先的計劃被攪亂時,我能體會到旅行的真正樂趣,而編輯則叫苦不疊。
或許有人認為沒能好好制訂計劃就會錯過該看的景點。
追求這方面的人自己做好計劃就行,但我至少想避免因追求效率而本末倒置。
旅行是為了旅行,而不是為了消化掉日程表而存在的。
讀小說的時候也一樣,如果總想着“多讀一點”或是“學點有用的東西”,那不論多麼有趣的小說都會立即變得無聊。
如果讀小說的時候錯過了什麼,再讀一遍就好了。
如果認為在旅途中錯過了什麼,再去旅行一次就好。
如果抽不出時間來,一開始就不該讀小說,也不該去旅行。
你該工作了。
第九回·關于初心 我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寫類似小說的東西。
這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原因是送别即将轉校的同學,與朋友們一起演了場連環畫劇。
連環畫劇的标題是《瑪德蓮的冒險》。
主角是一個名叫瑪德蓮的法國小蛋糕,蛋糕身上還長了手腳。
為什麼選蛋糕做主角呢?因為當初我母親經常在家烤瑪德蓮蛋糕給我吃。
不過,就算瑪德蓮蛋糕很好吃,也搞不懂自己是為什麼讓蛋糕長出手腳去冒險的。
小孩子總在想些奇怪的東西。
因為創作連環畫劇,我對“創作故事”這件事産生了興趣。
在那之前我一直想當個造機器人的科學家,但夢想一轉眼就切換了。
如果我繼續以造機器人的科學家為目标進行努力,想必也是挺有趣的一段人生。
畢竟下決定的時候我才小學三年級,現在要說後悔也挺蠢的。
更何況,我對自己成為小說家沒有一絲後悔。
察覺到“兒子好像對寫文章有了興趣”的母親,給我買了所謂的原稿紙。
我開始用鉛筆吱吱地書寫各種故事。
由于我是從連環畫劇入門的,起初沒把繪畫與文章分離開來。
我在原稿紙上寫文章的同時,還會自己畫上插圖。
那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了初中時期。
有趣的是,我并沒有産生“畫漫畫吧”的想法。
不久之後,我不再畫插圖,隻留下文章至今。
在上大學之前,我必定會把寫出來的東西給母親看。
我會在聖誕節或是母親生日将寫出的文章當作禮物,鄭重其事地送給她。
這件事說給别人聽,大多數人都會驚訝。
年輕人寫小說經常會給脾氣相投的朋友閱讀,卻很少會情願給父母看。
在我看來,或許是我下意識地把它當作“文學”了吧。
可是,我給母親閱讀的并非“文學”,裡面沒有社會性的主題也沒有自我意識,有的恐怕隻是“故事”。
所以交給母親閱讀也不會讓我覺得羞恥。
“小學時寫的連環畫劇”與“給母親的禮物”就是我整個創作的出發點。
關于這個,我要提兩件自認為很重要的事。
第一點,我從最初就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在書寫。
第二點,我當時還沒有對“文學”産生覺醒。
我純粹隻是對“用文章編寫故事”産生了興趣。
說白了,我在小學時并未對近代文學有過向往,也并沒有必須通過小說來排解的洶湧自我意識。
我隻是覺得有趣而寫,隻為了取悅母親而寫。
如今回頭一想,我幾乎已經記不清當初是怎麼創作故事的了。
能确切想起的隻是在原稿紙或筆記本上用鉛筆将浮現于腦海中的事物寫下來而已。
根本沒有什麼“構思”。
就靠信筆書寫填滿了好幾冊筆記本。
如今重讀才發現,我會滿不在乎地從當初影響到自己的電影、漫畫或小說中竊取創意,不過也寫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讓我大吃一驚:“到底是從哪裡發現這種意象的?”盡管筆法稚拙,但不去深究、任故事自行發展也令人倍感清新。
重讀的體驗很愉快。
我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呢?因為最近我厭倦了閱讀長篇小說,正在挑着讀弗蘭茲·卡夫卡的遺作筆記譯本。
卡夫卡不做構思,想到什麼就把什麼寫上筆記本,追在自行發展的故事後面。
覺得沒意思,他就立刻停下寫作,從頭寫另一個故事。
這簡直就跟小時候的我一樣。
我并不是在自诩為卡夫卡。
我隻是想到了自己昔日的寫作方式,感到非常懷念。
從那之後過去了二十多年,我持續寫了不少東西,如今都靠這個吃飯了。
曾經寫不出的東西,現在也能寫出來了。
然而,掌握了技術也代表着我依賴技術。
每當覺得自己“驕傲自大”了,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寫的東西,找回初心。
第十回·寫不下去是怎麼回事? 本連載的第一回是“關于瓶頸期”。
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工作也完全沒進展。
我處于一種對自己手頭工作完全沒頭沒腦的狀态。
無可奈何,我隻得在奈良的家中呆呆地眺望天空。
太陽從奈良盆地的山後升起,緩緩地掠過天空,又沉入山的另一邊。
宏偉的景觀循環往複。
奈良為日本首都是在一千三百年前。
相比一千三百年這段時間,今天這一日隻不過是小小誤差。
懷着這種想法過日子,時間轉瞬間就流走了。
所幸我的身體恢複了,也開始工作了。
我想說現在已經脫離了瓶頸期,但作品尚未完成的時候還無從辯解。
不管是什麼小說,不把它寫完就不知道是怎樣的作品。
我現在不設截稿日,工作進度極其緩慢。
甚至有點過分緩慢。
不被時間逼迫着拼命寫是件好事。
然而,寫不出來就立即逃離書桌是件壞事。
我已經很久沒有悠閑地寫一本長篇小說了。
我時常會為“自己是怎麼寫出小說的
說真的,《四疊半神話大系》動畫化之後,我的節奏也有些被打亂。
我過去是抱着“不可能影視化”的心态在寫作,而現在寫着寫着,腦袋裡就會閃過影視化的想法。
這并不是“指着影視化而寫作”。
還沒有到那麼露骨的程度。
這就好比悄聲潛伏在我背後的淡淡邪念。
然而正因為是些微的邪念,才更加惡質。
在無意識間,我所寫的文章或故事就會偏向影視化。
寫文章時,我就會被這種想法絆住腳。
我頻頻會想,千萬不能輸給影視化。
不過,影視化又是件讓人高興的事。
有人認可我的作品有投入金錢大費周章轉移到“影像”這個新容器中的價值,就說明還是存在着某些意義。
況且,它還能讓我接觸到新讀者。
還有個純粹的自尊心問題,動畫在電視上播出時,用大字打出了自己的名字,讓我純粹覺得很開心。
不論如何,都算是有好有壞吧。
第六回·關于文具 文具令人快樂。
對我來說,這種快樂建立在妄想的基礎上。
大約是五年前,有段時期我特别想要筆記本和便箋本。
工作回家的路上,我會在文具店閑逛,瘋了似的買了又買。
之前買的東西還沒用上,就買了下一批。
就連圓珠筆、文件收納、信息卡都很講究。
到最後,連普通的一沓白紙都顯得很誘人。
我為什麼會沉溺其中呢?是因為誤認為用起好文具之後,就能文思如泉湧。
買了新的筆記本,腦海裡就浮現出填滿了一整本的創作靈感,仿佛自己也成了被靈感所眷顧的人。
當然,那不過是妄想。
筆記本上若沒有真的填滿靈感,就毫無意義。
那年的年末,我被母親訓斥了: “你文具買太多了吧!适可而止一點!” 當時母親正在為我的報稅計算所需經費。
“這一定是上瘾了。
”我心想。
從那以後就收斂了一些。
買再多文具也沒讓我寫小說更順利,沒讓我變成被靈感所眷顧的人。
将小說的構想彙總在一本筆記中,就好比是一場美夢。
盡管我囤積了那麼多的筆記本和便箋本,卻幾乎沒在筆記本上構思出小說來。
大多數都是寫到一半就開始敷衍了事,不知不覺随手記在了其他紙上。
況且最終的原稿是用電腦寫的,用不着筆記本。
最終我餘下了一大堆空白筆記本。
比筆記本更平易近人的還有信息卡。
就是過去用來做圖書館索引的那種卡片。
我對它也很是向往。
在小小的卡片上記下許多靈感,積攢一陣子之後,将靈感聯結起來,不就能源源不斷地寫出小說了嗎?我對此暗自期待。
但是,卡片收拾起來特别麻煩,把卡片擺放在一起“叮”一下靈光閃現這種事從來沒有過。
假如要靠擺出大堆卡片才能靈光一閃,還不如在複印紙背面亂塗亂畫更有效率呢。
構思小說最好的方式還是讓靈感都飄浮在腦海中,發現有聯結的迹象就瞬時捕捉才最好。
結果,我剩下了許多空白卡片。
我用得最得心應手的筆記方式隻有一種,那就是“胡亂筆記”。
從不确定該寫什麼。
不經意間想到的點子、日記形式的文字、喜歡的書摘等等,什麼都能寫。
形式夠敷衍才能持續下去。
然而,每當我想“就用這冊筆記本來構思吧!”的時候,立刻會覺得喘不過氣。
我也漸漸開始讨厭那冊筆記。
所以我從不寫構思筆記。
有的作家能在旅途中攜帶一冊筆記,随時在筆記本上進行記錄,并以此構思出一本小說。
我很崇拜那種作家,自己卻無論如何都做不到。
真是很不甘心。
寫不出構思筆記該如何是好呢?其實最近我用電腦比較多。
說是“用”,倒也沒使用什麼特殊功能。
純粹就是将能用上的點子用鍵盤敲打下來。
然而之後又無法徹底在電腦中完成工作。
否則就會喘不過氣,什麼都想不出來。
我會将鍵盤打下的内容打印在紙上,将其在桌上攤開,一邊閱讀打出的文章,一邊用魔術筆在各處寫注釋。
有時還會亂塗亂畫。
漸漸地,紙面就被注釋和亂塗亂畫填滿了,難以分辨它的原狀。
實在沒辦法,又隻能将手寫的内容用鍵盤重打一遍。
然後再打印出來,繼續手寫。
這樣的反複折騰根本輪不到漂亮的筆記本出馬。
我總是在複印紙上徘徊悱恻。
我也覺得“這一點都不浪漫”,但不這麼做就想不出寫什麼。
這是情不得已。
若是為了美學而犧牲掉工作本身,就本末倒置了。
于是我留着一大堆筆記本沒用。
按照一冊能構思出一部作品來換算,也至少夠我再寫出一百本小說。
我到底該如何利用它們呢?可如果真的用起來,漂亮的筆記本就太可憐了。
第七回·關于在書桌上冒險 寫小說是件愉快的事。
首先,寫文章本身就很愉快。
現在的我已經有點勁頭不足,可不久之前的我就算面朝書桌一整天,寫得筋疲力盡,也隻要酣眠一晚,第二天就又想寫了。
并不是因為我有必須寫的東西而想寫,純粹隻是心癢癢地想産出文章來。
我曾經在書上讀到過某漫畫家說“光是看到微微顫抖的線條就想畫漫畫”。
我的感受也與此類似。
并不是有必須表達的東西而想表達,反倒是因為想表達而創作出内容來表達。
我的身體中仿佛存在一種神秘的精力之源,讓我覺得寫什麼都行。
而我日後也将這股精力之源用到了實踐中。
另一方面,寫小說的一大樂趣就是讓登場角色去完成我所力不能及的冒險。
當然,并不是說在幻想中就能胡編亂造。
登場角色的行動必須符合邏輯,也有種種限制。
但是他們全都比我更積極活躍。
多虧了他們,我才能一步不離自己的書桌,就随着登場角色們一同在妄想之眼所見的世界中展開冒險。
況且這場冒險還是在原本空無一字的白紙上展開,我所體驗的冒險還能讓讀者也體驗到。
沒有比這更有趣的事了。
冒險皆在書桌上。
因為我過的就是這種生活,所以在寫自己身邊的事物時便有諸多困擾。
小說中,我能讓登場角色充分展開行動,而現實中的自己卻寸步難行。
恐怕正因為如此,别人讓我寫寫自己,我就不太想動筆了。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一件事。
幾年前,作家同伴萬城目學老師送了我一套“螞蟻觀察套裝”。
透明的亞克力闆中間填充了果凍狀的物質,隻要把從公園抓來的螞蟻裝進去,就能從側面觀察它們築巢的情形。
為什麼萬城目學老師要送我這種東西?完全不得而知。
我心懷感恩地收下了,可我害怕昆蟲,一想到螞蟻可能從容器中逃出來,背後就直發癢,便将它束之高閣了。
于是又過了幾年,“螞蟻觀察套裝”不知去了哪裡。
真是很對不起人家。
另一邊的萬城目學老師就真的抓來了螞蟻,觀察它們築巢。
最終,容器被不小心撞倒,果凍連同螞蟻撒了一地,就如同我害怕的那樣,他被逃出來的螞蟻吓得不輕。
盡管出逃的螞蟻去了哪兒令人很好奇,但萬城目學老師終究還是實踐了螞蟻觀察。
這就是我與他之間的截然不同之處。
難得收到的“螞蟻觀察套裝”都沒用上。
我果真是個一離開書桌就極力逃避冒險的人。
不太寫這類東西也是理所當然的。
最近我最大的一場冒險就是照看高燒卧床的妻子一整天。
妻子發燒那麼嚴重還是結婚以來頭一遭,她在受高熱折磨時還說出了“腦漿懸浮在空中”這種令人費解的話,吓得我膽戰心驚。
不過退燒之後妻子又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我的日常依舊一成不變,沒什麼特别值得寫的。
在寫下一回之前,我打算嘗試來一場小小的冒險。
因為這樣下去實在沒東西寫。
不過,我最近又開始寫起了小說,或許終究無法離開書桌。
我的冒險基本上都在書桌上展開。
那麼,為了慰藉自己的心情,就引用我貼在牆上的弗蘭茲·卡夫卡名言,來一本正經地收尾吧。
“你不需要出門。
留在你的書桌前側耳傾聽吧。
你甚至不需要傾聽,隻需要單純地等待。
甚至不需要等待。
靜靜地,孑然一身吧。
于是世界就會向你展露真面目。
因為世界别無選擇,它隻能委身在你腳下。
” 第八回·關于旅行 上回的文章中,我講述了自己是一個多麼畏懼冒險的人。
我本打算在寫這篇文章之前來一場小小的冒險,卻終日在寫小說或是沉迷RPG(角色扮演)遊戲《勇者鬥惡龍4》,根本沒做過算是冒險的事。
我想外出旅行,卻下不了決心。
我有個編輯朋友,一陣子沒出去旅行心情就會變差。
對他來說,為了維持精神上的平衡,旅遊是不可或缺之物。
而我是最喜歡自家所在的城市的人,不必旅行也能活下去。
我非常厭惡出行的當天早晨。
我本可以暢想着即将開始的旅途而興奮雀躍,卻必定會覺得“好麻煩啊”。
努力克服這道障礙走出去之後,又會逐漸開心起來。
我明知踏上旅途會開心起來,卻每次都想着“好麻煩啊”“為什麼要去旅遊啊”,不情願邁出家門。
我真是難伺候。
寫小說時需要一定程度的構思,不可能漫無計劃就寫出長篇小說來。
然而,在事先構思得太投入,小說就會被沉重的構思壓垮,反倒變得無趣。
我寫過幾本小說之後,發現小說最為有趣的時刻就是偏離事先構思的瞬間。
如果我的小說完全按照事先構思的寫完,就可以斷言它“失敗了”。
正是因為有自己都始料不及的東西湧現出來,我日複一日伏案書寫才有意義。
可以說旅行與寫作是異曲同工。
“第一天去這裡,看完名勝A和名勝B,第二天去另一片街區看名勝C……”假設我們制訂了這樣的計劃,然而實際上,旅途給人留下的記憶都是沒能按照預定走的部分。
比如說天降大雪列車開不了了,同行的朋友發了高燒卧床一整天,在當地與朋友吵架分開了。
偏離事先計劃的奇特遭遇才會讓旅行更有旅行味。
沒有發生這種麻煩事,就稱不上旅行。
我在學生時代獨自旅行時就有過這種想法。
總之我特别不适應“觀光旅行”。
我也不擅長事先查閱觀光指南或是預訂旅館。
讓我做那麼麻煩的事情,我就更加沒了外出旅行的勁頭。
我會沒頭沒腦地坐上一輛電車,之後的事之後再想。
日本有一種名叫“青春18車票”的美妙通票,能讓你在一整天内随意乘坐日本全國的JR線普通列車。
半路下車也是自由自在。
用這張通票并且就地決定旅館的話,就能一時興起輕易變更行程。
我很喜歡這種沒有确切計劃,随着電車搖晃前行的感覺。
現在也很喜歡。
讓計劃随性一點,旅行就更有旅行味了。
去海外旅行對我來說是前往未知世界的旅途,想必麻煩事也會接踵而來。
可是我很害怕飛機,所以不會去海外,基本上隻進行國内旅行。
而日本國内的旅行若是遵照計劃就很可能真的照常實現,一旦掉以輕心,往往在玩出旅行味之前就結束了行程。
因此,必須動點腦筋。
最近我時常和喜愛旅行的編輯一同去旅行。
這麼一來,編輯就會幫我制訂種種計劃。
制訂計劃的階段我基本不參與。
出發之後,我就會想方設法攪亂計劃,提任性的要求。
事先的計劃被攪亂時,我能體會到旅行的真正樂趣,而編輯則叫苦不疊。
或許有人認為沒能好好制訂計劃就會錯過該看的景點。
追求這方面的人自己做好計劃就行,但我至少想避免因追求效率而本末倒置。
旅行是為了旅行,而不是為了消化掉日程表而存在的。
讀小說的時候也一樣,如果總想着“多讀一點”或是“學點有用的東西”,那不論多麼有趣的小說都會立即變得無聊。
如果讀小說的時候錯過了什麼,再讀一遍就好了。
如果認為在旅途中錯過了什麼,再去旅行一次就好。
如果抽不出時間來,一開始就不該讀小說,也不該去旅行。
你該工作了。
第九回·關于初心 我從小學三年級時開始寫類似小說的東西。
這我還記得清清楚楚。
原因是送别即将轉校的同學,與朋友們一起演了場連環畫劇。
連環畫劇的标題是《瑪德蓮的冒險》。
主角是一個名叫瑪德蓮的法國小蛋糕,蛋糕身上還長了手腳。
為什麼選蛋糕做主角呢?因為當初我母親經常在家烤瑪德蓮蛋糕給我吃。
不過,就算瑪德蓮蛋糕很好吃,也搞不懂自己是為什麼讓蛋糕長出手腳去冒險的。
小孩子總在想些奇怪的東西。
因為創作連環畫劇,我對“創作故事”這件事産生了興趣。
在那之前我一直想當個造機器人的科學家,但夢想一轉眼就切換了。
如果我繼續以造機器人的科學家為目标進行努力,想必也是挺有趣的一段人生。
畢竟下決定的時候我才小學三年級,現在要說後悔也挺蠢的。
更何況,我對自己成為小說家沒有一絲後悔。
察覺到“兒子好像對寫文章有了興趣”的母親,給我買了所謂的原稿紙。
我開始用鉛筆吱吱地書寫各種故事。
由于我是從連環畫劇入門的,起初沒把繪畫與文章分離開來。
我在原稿紙上寫文章的同時,還會自己畫上插圖。
那種習慣一直延續到了初中時期。
有趣的是,我并沒有産生“畫漫畫吧”的想法。
不久之後,我不再畫插圖,隻留下文章至今。
在上大學之前,我必定會把寫出來的東西給母親看。
我會在聖誕節或是母親生日将寫出的文章當作禮物,鄭重其事地送給她。
這件事說給别人聽,大多數人都會驚訝。
年輕人寫小說經常會給脾氣相投的朋友閱讀,卻很少會情願給父母看。
在我看來,或許是我下意識地把它當作“文學”了吧。
可是,我給母親閱讀的并非“文學”,裡面沒有社會性的主題也沒有自我意識,有的恐怕隻是“故事”。
所以交給母親閱讀也不會讓我覺得羞恥。
“小學時寫的連環畫劇”與“給母親的禮物”就是我整個創作的出發點。
關于這個,我要提兩件自認為很重要的事。
第一點,我從最初就是為了取悅他人而在書寫。
第二點,我當時還沒有對“文學”産生覺醒。
我純粹隻是對“用文章編寫故事”産生了興趣。
說白了,我在小學時并未對近代文學有過向往,也并沒有必須通過小說來排解的洶湧自我意識。
我隻是覺得有趣而寫,隻為了取悅母親而寫。
如今回頭一想,我幾乎已經記不清當初是怎麼創作故事的了。
能确切想起的隻是在原稿紙或筆記本上用鉛筆将浮現于腦海中的事物寫下來而已。
根本沒有什麼“構思”。
就靠信筆書寫填滿了好幾冊筆記本。
如今重讀才發現,我會滿不在乎地從當初影響到自己的電影、漫畫或小說中竊取創意,不過也寫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讓我大吃一驚:“到底是從哪裡發現這種意象的?”盡管筆法稚拙,但不去深究、任故事自行發展也令人倍感清新。
重讀的體驗很愉快。
我為什麼會想起這些事呢?因為最近我厭倦了閱讀長篇小說,正在挑着讀弗蘭茲·卡夫卡的遺作筆記譯本。
卡夫卡不做構思,想到什麼就把什麼寫上筆記本,追在自行發展的故事後面。
覺得沒意思,他就立刻停下寫作,從頭寫另一個故事。
這簡直就跟小時候的我一樣。
我并不是在自诩為卡夫卡。
我隻是想到了自己昔日的寫作方式,感到非常懷念。
從那之後過去了二十多年,我持續寫了不少東西,如今都靠這個吃飯了。
曾經寫不出的東西,現在也能寫出來了。
然而,掌握了技術也代表着我依賴技術。
每當覺得自己“驕傲自大”了,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寫的東西,找回初心。
第十回·寫不下去是怎麼回事? 本連載的第一回是“關于瓶頸期”。
寫那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身體狀況不太好,工作也完全沒進展。
我處于一種對自己手頭工作完全沒頭沒腦的狀态。
無可奈何,我隻得在奈良的家中呆呆地眺望天空。
太陽從奈良盆地的山後升起,緩緩地掠過天空,又沉入山的另一邊。
宏偉的景觀循環往複。
奈良為日本首都是在一千三百年前。
相比一千三百年這段時間,今天這一日隻不過是小小誤差。
懷着這種想法過日子,時間轉瞬間就流走了。
所幸我的身體恢複了,也開始工作了。
我想說現在已經脫離了瓶頸期,但作品尚未完成的時候還無從辯解。
不管是什麼小說,不把它寫完就不知道是怎樣的作品。
我現在不設截稿日,工作進度極其緩慢。
甚至有點過分緩慢。
不被時間逼迫着拼命寫是件好事。
然而,寫不出來就立即逃離書桌是件壞事。
我已經很久沒有悠閑地寫一本長篇小說了。
我時常會為“自己是怎麼寫出小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