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特别專欄品讀《森見登美彥日記》
關燈
小
中
大
這裡收錄了我專為本書所寫的解說以及研究生院時期的日記。
我曾經在《文藝》這本雜志上公開過初中時期的日記,早已嘗過苦頭,可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又做出這種蠢事來。
拿日記出來賣錢就至此為止吧。
我是從初中一年級的冬天開始寫日記的。
當時我已經下定決心“将來要成為小說家”。
既然如此,寫日記也算是一種修行!于是我給自己定了條規矩:即使當天沒什麼可寫,也必須用文章填滿大學筆記本的一整頁。
當初的筆記本上滿滿當當都是我的手寫字。
讓我佩服自己的是,我嚴格遵守那條規矩長達七年以上。
當天沒能寫,第二天也必定會仔細補寫上去。
在這點上,我是個極端克己的人。
考上大學之後終究還是有些熱情不繼,本科畢業的時候已經不在大學筆記本上寫了,可初中一年級的冬天到本科畢業之間寫下的日記多達六十五冊。
用每頁四百字的原稿紙來換算,有将近八千張的量。
日積月累亦有八千張。
進研究生院之後,我就用電腦寫日記了。
可惜出道當了小說家,再加上研究生院畢業就職之後,日記也變得斷斷續續。
在被截稿日圍追堵截的“腳踏兩條船”生活中,我失去了精神上的從容,沒時間寫日記了。
因此上班期間就幾乎沒留多少日記。
那段日子宛如疾風狂瀾,日常生活中有着種種嶄新的際遇,有許多可寫的東西,卻沒空寫下來。
這對日記愛好者來說大概是永恒的進退兩難。
再次開始寫日記已經是我當上專職小說家以後了。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把轉為電腦書寫的日記量估算了一下,也相當于八千張四百字原稿紙。
與大學筆記本上寫的日記加起來,足有一萬六千張。
我已經輕松超越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逼近山岡莊八的《德川家康》了。
而日記的量至今仍在一路擴增。
我自己都覺得心裡有些發毛。
看來我是一個“日記狂魔”。
〇 在日記狂魔看來,寫日記是很快樂的。
沒有強制,沒有命題,沒有截稿,沒有編輯,也沒有讀者。
沒必要為“寫這個會不會被人罵?”而躊躇,也沒必要為易讀性而反複推敲。
想寫什麼都行,寫到一半丢着也沒事。
我時常把這想象成一條松開散步繩,在大草原上活蹦亂跳的柴犬。
某個文人說“草草寫就,必為拙文”,日記确實都是拙文。
可也正因此才夠快樂。
如此的自慰産物可沒臉給世人看。
市面上确實流通着形形色色的日記出版物。
比如樋口一葉、岸田劉生的日記,永井荷風的《斷腸亭日記》,等等,我也都讀過。
可是它們讀起來很是有趣,反倒讓我心生疑窦,覺得有些貓膩。
如果說作者真是如柴犬奔馳于雪原般信手亂寫,正常來說是不堪一讀的。
而他們的日記經得住閱讀的考驗,大緻隻有以下兩種原因。
第一,他們是為了給他人閱讀而寫日記的。
第二,日記在出版之際被重新編輯過。
萬萬不可把那種書當作日記。
那根本不是日記,而是作品。
而立志創作“可讀作品”的那瞬間,日記就會喪失最為珍貴的本質。
不堪一讀方能稱作日記! 我至今以來所寫的一萬六千張,全都忠實遵照“日記的本質”而寫,根本不堪一讀。
我壓根兒沒有過把它們出版的非分之想。
如果被商業化的邪念絆住腳跟,我就不可能寫出一萬六千張的文章來。
正因為允許自己寫出不堪一讀的文字,我才能寫到一萬六千張。
對我來說,“日記”與“作品”屬于不同的次元,“如果把寫日記的精力投入到小說中就能高産”這樣的道理是行不通的。
假如我是能像寫日記一樣痛快寫小說的人,現在的作品數量恐怕足以匹敵西尾維新了吧。
〇 “這麼多頁,你究竟寫了些什麼啊?” 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對日記實在是一本正經想太多了。
昔日在大學筆記本上一筆一畫手寫的我所體會到的隻有“日記上寫什麼都行。
随便亂寫,填滿一頁就行”。
這種心态至今都沒變。
寫什麼都行也就代表着想寫多少有多少。
如果要創造作品就不能這樣胡來。
必須将一連串的文字統一起來,說得誇張一點就是必須創造出“一整個世界”。
那樣才稱得上作品。
不過日記就無須如此努力。
隻要把腦海裡浮現出的東西從右寫到左就行了。
反過來說,如果你認為“發生了特殊事件才有必要寫”,日記肯定沒法兒堅持下去,你也絕不明白日記的滋味為何。
盡管我自己覺得并不算太無聊,但外人眼中的小說家日常想必是毫無樂趣。
對着書桌一陣猛寫,躺在被窩裡讀些文章,散步一小會兒,歌頌妻子,然後洗澡睡覺——這樣的日常哪裡會有值得特地記錄的特殊事件呢?不過,寫日記真正的樂趣在這種“根本無事可寫的日子”裡才更為顯著。
正因為無事值得一提,才能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日記的快樂也緩緩地浮現出來。
對我這種日記狂魔來說,記錄事項過多的“充實之日”反倒很無聊。
因為這讓我感覺寫日記成了工作。
日常生活的種種瑣事、四季的變化、散步路上偶遇的情景、妻子的話、讀書看電影的感想、關于執筆中的小說、關于接下來要寫的小說……總之,我什麼都會寫進日記。
并且不讓任何人讀。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我一開始是将寫日記當作“成為小說家的修行”而寫的。
我果真成了一個小說家,說明也許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讓我養成每天對着書桌寫作的習慣可說是基礎中的基礎。
然而我也不該高調吹噓“日記的效應”,正如某文人所說,草草寫就的文章終究隻是拙文。
我純粹為快樂而寫,也僅此而已。
對想嘗試寫日記的人,我給你們列出了這些值得關注的要點。
1.每天都寫。
2.有活動的日子可以放水。
寫簡單的流水賬就行。
3.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日子反而要認真寫。
4.别寫太多。
适可而止。
5.不能讓任何人閱讀。
〇 “不能讓任何人閱讀。
” 剛說完這句話,下面就要刊登日記了。
我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不一緻。
可是都跟編輯約好了,實在沒辦法。
我曾經在《文藝》這本雜志上公開過初中時期的日記,早已嘗過苦頭,可好了傷疤就忘了疼,又做出這種蠢事來。
拿日記出來賣錢就至此為止吧。
我是從初中一年級的冬天開始寫日記的。
當時我已經下定決心“将來要成為小說家”。
既然如此,寫日記也算是一種修行!于是我給自己定了條規矩:即使當天沒什麼可寫,也必須用文章填滿大學筆記本的一整頁。
當初的筆記本上滿滿當當都是我的手寫字。
讓我佩服自己的是,我嚴格遵守那條規矩長達七年以上。
當天沒能寫,第二天也必定會仔細補寫上去。
在這點上,我是個極端克己的人。
考上大學之後終究還是有些熱情不繼,本科畢業的時候已經不在大學筆記本上寫了,可初中一年級的冬天到本科畢業之間寫下的日記多達六十五冊。
用每頁四百字的原稿紙來換算,有将近八千張的量。
日積月累亦有八千張。
進研究生院之後,我就用電腦寫日記了。
可惜出道當了小說家,再加上研究生院畢業就職之後,日記也變得斷斷續續。
在被截稿日圍追堵截的“腳踏兩條船”生活中,我失去了精神上的從容,沒時間寫日記了。
因此上班期間就幾乎沒留多少日記。
那段日子宛如疾風狂瀾,日常生活中有着種種嶄新的際遇,有許多可寫的東西,卻沒空寫下來。
這對日記愛好者來說大概是永恒的進退兩難。
再次開始寫日記已經是我當上專職小說家以後了。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把轉為電腦書寫的日記量估算了一下,也相當于八千張四百字原稿紙。
與大學筆記本上寫的日記加起來,足有一萬六千張。
我已經輕松超越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逼近山岡莊八的《德川家康》了。
而日記的量至今仍在一路擴增。
我自己都覺得心裡有些發毛。
看來我是一個“日記狂魔”。
〇 在日記狂魔看來,寫日記是很快樂的。
沒有強制,沒有命題,沒有截稿,沒有編輯,也沒有讀者。
沒必要為“寫這個會不會被人罵?”而躊躇,也沒必要為易讀性而反複推敲。
想寫什麼都行,寫到一半丢着也沒事。
我時常把這想象成一條松開散步繩,在大草原上活蹦亂跳的柴犬。
某個文人說“草草寫就,必為拙文”,日記确實都是拙文。
可也正因此才夠快樂。
如此的自慰産物可沒臉給世人看。
市面上确實流通着形形色色的日記出版物。
比如樋口一葉、岸田劉生的日記,永井荷風的《斷腸亭日記》,等等,我也都讀過。
可是它們讀起來很是有趣,反倒讓我心生疑窦,覺得有些貓膩。
如果說作者真是如柴犬奔馳于雪原般信手亂寫,正常來說是不堪一讀的。
而他們的日記經得住閱讀的考驗,大緻隻有以下兩種原因。
第一,他們是為了給他人閱讀而寫日記的。
第二,日記在出版之際被重新編輯過。
萬萬不可把那種書當作日記。
那根本不是日記,而是作品。
而立志創作“可讀作品”的那瞬間,日記就會喪失最為珍貴的本質。
不堪一讀方能稱作日記! 我至今以來所寫的一萬六千張,全都忠實遵照“日記的本質”而寫,根本不堪一讀。
我壓根兒沒有過把它們出版的非分之想。
如果被商業化的邪念絆住腳跟,我就不可能寫出一萬六千張的文章來。
正因為允許自己寫出不堪一讀的文字,我才能寫到一萬六千張。
對我來說,“日記”與“作品”屬于不同的次元,“如果把寫日記的精力投入到小說中就能高産”這樣的道理是行不通的。
假如我是能像寫日記一樣痛快寫小說的人,現在的作品數量恐怕足以匹敵西尾維新了吧。
〇 “這麼多頁,你究竟寫了些什麼啊?” 提出這種問題的人對日記實在是一本正經想太多了。
昔日在大學筆記本上一筆一畫手寫的我所體會到的隻有“日記上寫什麼都行。
随便亂寫,填滿一頁就行”。
這種心态至今都沒變。
寫什麼都行也就代表着想寫多少有多少。
如果要創造作品就不能這樣胡來。
必須将一連串的文字統一起來,說得誇張一點就是必須創造出“一整個世界”。
那樣才稱得上作品。
不過日記就無須如此努力。
隻要把腦海裡浮現出的東西從右寫到左就行了。
反過來說,如果你認為“發生了特殊事件才有必要寫”,日記肯定沒法兒堅持下去,你也絕不明白日記的滋味為何。
盡管我自己覺得并不算太無聊,但外人眼中的小說家日常想必是毫無樂趣。
對着書桌一陣猛寫,躺在被窩裡讀些文章,散步一小會兒,歌頌妻子,然後洗澡睡覺——這樣的日常哪裡會有值得特地記錄的特殊事件呢?不過,寫日記真正的樂趣在這種“根本無事可寫的日子”裡才更為顯著。
正因為無事值得一提,才能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日記的快樂也緩緩地浮現出來。
對我這種日記狂魔來說,記錄事項過多的“充實之日”反倒很無聊。
因為這讓我感覺寫日記成了工作。
日常生活的種種瑣事、四季的變化、散步路上偶遇的情景、妻子的話、讀書看電影的感想、關于執筆中的小說、關于接下來要寫的小說……總之,我什麼都會寫進日記。
并且不讓任何人讀。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我一開始是将寫日記當作“成為小說家的修行”而寫的。
我果真成了一個小說家,說明也許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讓我養成每天對着書桌寫作的習慣可說是基礎中的基礎。
然而我也不該高調吹噓“日記的效應”,正如某文人所說,草草寫就的文章終究隻是拙文。
我純粹為快樂而寫,也僅此而已。
對想嘗試寫日記的人,我給你們列出了這些值得關注的要點。
1.每天都寫。
2.有活動的日子可以放水。
寫簡單的流水賬就行。
3.什麼事都沒發生的日子反而要認真寫。
4.别寫太多。
适可而止。
5.不能讓任何人閱讀。
〇 “不能讓任何人閱讀。
” 剛說完這句話,下面就要刊登日記了。
我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不一緻。
可是都跟編輯約好了,實在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