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見登美彥的口福

關燈
信十足的男人嗎? 我要是漂流到了無人島上,能存活下來嗎? 我時不時會這樣空想。

     雖說純粹隻是空想,但是“在無人島上也能自食其力”的自信,是作為人類最本質的精氣神。

    這決定了人在緊要關頭究竟是“行”還是“不行”。

    有沒有這股精氣神,也會影響到日常的工作狀态。

     我時常輕飄飄的,萬事都不太可靠,原因就在于欠缺這種精氣神。

    現在可不是伏案寫小說的時候啊!就是因為這樣才成了個廢人!還是先鍛煉出能在無人島生存的智慧和體力再狡辯吧!我也曾有過這種想法,但尚未實踐過。

     盡管我已經長成了一個知曉真實無人島生活既無夢想也無希望的落魄成人,但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至今仍令我心潮澎湃。

    讀它的時候就會想起小時候的秘密基地遊戲,還對島上的食物産生興趣。

     恐怕沒有比無人島上的餐桌更能讓一切食物顯得更美味的地方了。

    魯濱孫擺上餐桌的海龜蛋、葡萄幹和山羊肉,光是羅列出詞語就仿若在閃閃發光。

     親手獲取的食物确實會格外好吃。

    以前我挖過竹筍,不管澀味多重,我都能接受。

    不過就算再好吃,是否能挖到竹筍也并不是件性命攸關的事。

    那就是家庭菜園中的樂趣與無人島生活的區别所在。

    在無人島的餐桌上,食用者随時都命懸一線。

    是命懸一線的人在吃匮乏至極的食物。

     并且,無人島的餐桌還有種靠一己之力再度創造出文明的含義。

     剛開始純粹是逮到什麼吃什麼的魯濱孫,很快就修整了居所,從遇難船的貨物中找到殘餘的種子,一個人培育大麥,一個人制作爐竈,一個人烤起了面包。

     漂流至無人島後,一路摸索求生的魯濱孫最終創造出了文明的滋味。

    這就是勝利。

    他烤出來的面包一定出奇地美味。

     我要是漂流到無人島上,能烤出面包來嗎?如果我能知曉那種面包的滋味,必定能成為一個更加自信十足又堅實可靠的人中豪傑。

     美味的文章,要靠搭配來享用 讓我們把“文章”當成食物來看待吧。

    不過,我并沒打算搬出“精神食糧”這種冠冕堂皇的詞語來。

     這世上有形形色色的文章,刨根問底地追問什麼是“好文章”什麼是“壞文章”就太複雜了。

    我大緻上都是從“美味”的程度來評判的。

     文章是為了表達而寫的,因此内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是文章不光有内容,它本身還存在着某種促使人閱讀的要素。

    當我思考這種要素究竟為何的時候,我開始覺得文章也有滋味。

     有像沙拉一樣水靈靈的文章,也有像蒲燒鳗魚一樣黏稠又滋補的文章;有濕漉漉的文章,也有幹巴巴的文章;有像鱿魚幹一樣越嚼越有味的文章,也有像冰啤酒過喉般爽快的文章。

     我在閱讀時便會想象這些情景:文章是各有獨特滋味的菜式,而書架就是存放美食的倉庫。

    既然如此,究竟該如何搭配後放到每天的餐桌上呢? 就算再滋補,也不能每天都吃鳗魚飯吧。

    如果腸胃不好,更應該吃些輕快的食物。

    就算回味再美,光靠嚼鱿魚幹是會使不上勁的。

     想要讓菜品吃起來更美味,是需要下不少苦功的。

    為了避免吃膩,要保持平衡,合理搭配。

    還要考慮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和周遭的情況,選擇此刻吃起來最香甜的食物。

    有時候,為了讓某種食物吃起來更适口,還得給予自己一些試煉。

    比如為了冰啤酒而幹着喉嚨,為了手工便當而爬上山,為了餐廳的晚宴而略過午餐。

     應用這套理論來構思文章用的菜單,不就能讓美味的文章變得愈發美味,讓艱深的文章讀起來不那麼佶屈聱牙嗎? 文章的滋味也會随着品嘗時的情境而變化。

    讀了太多幹枯無味的文檔之後,來一篇熱烈的戀愛小說或許會倍感美味。

    要是看膩了小說中的燥熱激情,幹脆的科學随筆或許又會讓你感到可口。

    激發出美味的搭配是因人而異的。

     把文章的好壞暫且放在一邊吧,可要是不用美味的方式來閱讀,你就吃虧了。

     (朝井龍等《作家的口福——再來一碗》朝日文庫2016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