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館與走馬燈
關燈
小
中
大
對小說家來說,成功究竟為何——毋庸置疑,當然是成立“紀念館”了。
“森見登美彥紀念館”。
這是我唯一的目标。
那座紀念館的藍圖已經存在于我腦海中了。從出生至今的細緻年表、創作筆記與原稿原件、初版書籍之類的展示是不可或缺的。還必須擺上回憶往昔的照片、小說家的各種愛用工具、解析交遊關系的示意圖闆。另外還得布置一個角落,真實重現出創作處女作時的四疊半公寓單間,來館參觀者都能躺在亂糟糟的床鋪上,親身體驗二〇〇三年陳腐大學生的生活情景。館中并設有播放影視化作品的小劇場,紀念館商店出售各種各樣的相關周邊。
紀念館的招牌項目就是“館長執筆”。
屋子的一角有塊用玻璃牆分隔的空間,裡面擺着書桌與小書架。每天的固定時刻,居住在紀念館二樓的館長(就是我)會下樓來到書桌前執筆。請在腦海中想象一下打荞麥面之類的實地演示。可惜館長已經是将近一百二十歲的高齡,難得才能在桌前執筆。就連從二樓下到一樓都困難重重。館長隻要寫出哪怕一行,來訪者們就會熱烈鼓掌。
我都已經空想到這一步了,可到我迎來花甲重逢的那年——也就是距今八十二年後——究竟會不會有人來參觀“森見登美彥紀念館”呢?搜索距今大約一百二十年前出生的著名作家,我找到了宮澤賢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情景:宮澤賢治本人就住在“宮澤賢治紀念館”的二樓,時常會下到一樓寫詩。“真是這樣就去看看吧。”我和你想的一樣。很遺憾,我不是宮澤賢治。
閑話休提(雖說從開頭就是閑話)。
迎來花甲重逢的早晨,我剛清醒就大感驚詫。真是近年罕有的神清氣爽。這些日子裡,大腦總像是蒙了一層霧霭,連下一樓都絕非易事。蝸居在紀念館二十五年後,恐怕終于要告别一樓了。我本已沉浸在凄寂之情中,可看這情形還能撐幾天。話說回來,今天可是值得紀念的花甲重逢——一百二十歲生日。說不定能寫幾張原稿出來。上次寫原稿是啥時候來着……
于是我下到了一樓。
森見登美彥紀念館中擠滿了來訪者,令我驚喜萬分。甚至連京都市市長都趕來主持慶祝花甲重逢的典禮。這麼一大群人是從哪裡來的呢?一個個看上去好像都認識,又好像不認識。簡直就像祇園祭一樣熱鬧非凡嘛。
我穿上了大紅坎肩,慢吞吞地四處觀看館内展品。對了,有報社記者問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我便回答說:“每天遊覽一遍自己的紀念館。”我真是寫了不少小說啊。真是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啊。終究還是一段美妙的人生啊。這簡直就像看了一場人生的走馬燈。嗚呼,紀念館原來就是走馬燈嗎?
“館長執筆了。”
随着館内播報聲,我走向書桌。滿滿當當的來館觀衆靜得鴉雀無聲,熱切注視着館長執筆。今天果然寫得出來。就在此刻,一篇舊文的片段在我腦海中複蘇了。就是八十二年前寫的短小散文《紀念館與走馬燈》。
很快,我寫出了下面這行字。
“對小說家來說,成功究竟為何——毋庸置疑,當然是成立‘紀念館’了。”
(《月刊J-novel》2017年4月号)
[1]日本人認為人在死前會如走馬觀花一樣回放整個人生,俗稱“走馬燈”。——譯者注。
“森見登美彥紀念館”。
這是我唯一的目标。
那座紀念館的藍圖已經存在于我腦海中了。從出生至今的細緻年表、創作筆記與原稿原件、初版書籍之類的展示是不可或缺的。還必須擺上回憶往昔的照片、小說家的各種愛用工具、解析交遊關系的示意圖闆。另外還得布置一個角落,真實重現出創作處女作時的四疊半公寓單間,來館參觀者都能躺在亂糟糟的床鋪上,親身體驗二〇〇三年陳腐大學生的生活情景。館中并設有播放影視化作品的小劇場,紀念館商店出售各種各樣的相關周邊。
紀念館的招牌項目就是“館長執筆”。
屋子的一角有塊用玻璃牆分隔的空間,裡面擺着書桌與小書架。每天的固定時刻,居住在紀念館二樓的館長(就是我)會下樓來到書桌前執筆。請在腦海中想象一下打荞麥面之類的實地演示。可惜館長已經是将近一百二十歲的高齡,難得才能在桌前執筆。就連從二樓下到一樓都困難重重。館長隻要寫出哪怕一行,來訪者們就會熱烈鼓掌。
我都已經空想到這一步了,可到我迎來花甲重逢的那年——也就是距今八十二年後——究竟會不會有人來參觀“森見登美彥紀念館”呢?搜索距今大約一百二十年前出生的著名作家,我找到了宮澤賢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個情景:宮澤賢治本人就住在“宮澤賢治紀念館”的二樓,時常會下到一樓寫詩。“真是這樣就去看看吧。”我和你想的一樣。很遺憾,我不是宮澤賢治。
閑話休提(雖說從開頭就是閑話)。
迎來花甲重逢的早晨,我剛清醒就大感驚詫。真是近年罕有的神清氣爽。這些日子裡,大腦總像是蒙了一層霧霭,連下一樓都絕非易事。蝸居在紀念館二十五年後,恐怕終于要告别一樓了。我本已沉浸在凄寂之情中,可看這情形還能撐幾天。話說回來,今天可是值得紀念的花甲重逢——一百二十歲生日。說不定能寫幾張原稿出來。上次寫原稿是啥時候來着……
于是我下到了一樓。
森見登美彥紀念館中擠滿了來訪者,令我驚喜萬分。甚至連京都市市長都趕來主持慶祝花甲重逢的典禮。這麼一大群人是從哪裡來的呢?一個個看上去好像都認識,又好像不認識。簡直就像祇園祭一樣熱鬧非凡嘛。
我穿上了大紅坎肩,慢吞吞地四處觀看館内展品。對了,有報社記者問我:“長壽的秘訣是什麼?”我便回答說:“每天遊覽一遍自己的紀念館。”我真是寫了不少小說啊。真是見過形形色色的人啊。終究還是一段美妙的人生啊。這簡直就像看了一場人生的走馬燈。嗚呼,紀念館原來就是走馬燈嗎?
“館長執筆了。”
随着館内播報聲,我走向書桌。滿滿當當的來館觀衆靜得鴉雀無聲,熱切注視着館長執筆。今天果然寫得出來。就在此刻,一篇舊文的片段在我腦海中複蘇了。就是八十二年前寫的短小散文《紀念館與走馬燈》。
很快,我寫出了下面這行字。
“對小說家來說,成功究竟為何——毋庸置疑,當然是成立‘紀念館’了。”
(《月刊J-novel》2017年4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