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細道

關燈
居 小學時,我夢想建造一棟照自己喜好設計的房子。

     我在方格紙筆記本上唰唰地畫下大宅邸的平面圖,還對一旁觀看的妹妹們說“這個房間給你”,企圖賣她們一個人情。

    不必多說,那隻是我的妄想。

    房屋的建造地點不知為何設定在“瑞士”。

    那份向往如今都時不時會想起。

     不過現在我向往的對象已經有了些變化,成為“理想中的工作室”。

    翻閱松原隆一郎、堀部安嗣的《建造書庫》或是《藝術新潮》雜志上的菲利普·約翰遜特輯時,我就會發病,想找個地方買塊小小的地皮,建個小工作室。

    由書庫、工作室、休息室組建成的神秘塔狀建築怎麼樣?還是說買下舊的獨戶,按照個人喜好來改建比較好呢?有朝一日引退不做小說家的時候,就隻要挂上一塊“森見登美彥紀念館”的招牌,自己就任館長就行了……老一套的妄想戲碼再次上演。

     就如同上文所寫,正因為它是妄想才令人愉悅,而這麼懶的我是不可能有什麼實際行動的。

    不過萬一有那一天呢?為了為那天的到來做好準備,先去值得參考的房子探查一下才萬無一失。

    這麼說來,不正有一位在奈良打造出了“理想工作室”的小說家嗎? 懷着這種想法,我決定去志賀直哉故居看一看。

     剛巧是黃金周,近鐵奈良站周圍滿是鬧哄哄的觀光客。

    我初高中在奈良市内溜達了整整六年,卻記不清當初是否有這麼擁擠了。

    人流密集到走在商店街上都倍感煩悶。

    我甚至想在“天下一品”吃碗拉面就打道回府,但還是忍住走了下去。

     不過穿過下禦門商店街向東轉,往高畑町走了一陣後,觀光客便稀稀拉拉起來。

    走熱了,我脫下上衣擦了擦汗。

    初夏般的陽光照射在土牆上,奈良的靜寂籠罩着整片街區。

     走在高畑町尋訪志賀直哉故居的路上,我回憶起了初中時候。

    當初雖然在離家很近的學校上課,但隻要有教師、家長三方面談,與母親一起回家的路上就會繞道至高畑町。

    我一直很期待在名叫“鹿之子”的店裡吃天婦羅蓋飯。

    高畑町的氛圍與當初别無二緻。

    “鹿之子”也隻是重新裝修了,依舊在營業。

    奈良有着《古事記》規模的雄偉時間維度,二十五年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說到三方面談,隻記得班主任老師對着本就不起眼的我當面說出了“沒有閃光點”。

    母親聽到這句話,怒氣沖沖地念叨了好久:“哪裡有那樣說話的!”畢竟在母親的眼中,自家的孩子一定都是閃閃發光的。

    在贊美母親的同時,我也倍感“班主任老師”這份工作是多麼不易。

    隻因為一句失言就留下了禍根,沒頭沒腦就被寫進了别人的随筆中。

     如此胡思亂想的時候,我已經到達了志賀直哉故居。

     大正十四年(1925年),志賀直哉從京都的山科搬遷至奈良。

    他先是居住在幸町,又于昭和四年(1929年)建造了親自設計的這棟房子。

    直到昭和十三年(1938年)轉居東京之前,有大約十年時間都住在此地。

    現在由學校法人奈良學園管理。

    盡管經曆過修複,這棟近百年前建造的房屋仍舊留在原地就很不可思議了。

    我穿過的這扇外門,小林秀雄也穿過,武者小路實笃也穿過,藤枝靜男也穿過,小林多喜二也穿過,想到這些,總覺得有種文學名家保駕護航的意思。

     車站前那樣擁擠的觀光客人潮已經不見蹤影,在鴉雀無聲的大宅子裡參觀的隻有我一人。

    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工作人員跟随我進行解說。

    我初中時應該也來過一次,但當初根本沒讀過志賀直哉的小說,當然什麼都不記得。

     志賀直哉故居被一個敞亮的中庭隔開,分為兩大區域。

    北側是“工作室”區域,南側是“家庭空間”區域。

    精準的南北分割也很符合志賀直哉的作風。

    “工作室”有兩層樓,一樓是書齋、茶室與書生用的小房間,二樓是第二書齋與來客用的房間。

    另一邊,“家庭空間”是棟平房,有西洋餐室、明亮的陽光房、孩子和妻子的房間。

    兩片區域由南北朝向的走廊相連,沿走廊還修建了浴室與衛生間。

    工作與私生活區域被分隔開來,還為方便招待來客下了許多苦功,功能很明确。

     北側一樓的志賀直哉書齋是一個涼快的木闆間。

    它與家庭區域之間隔了中庭與茶室,應該能微微聽見家庭起居的聲響吧。

    北面的窗戶外種植了馬醉木,還有個小池塘,面朝書桌就能看見春日的森林。

    朝北的房間夏季涼快,因為不必在意陽光,一定能更好地集中精力。

    想換個心情的話,去二樓的第二書齋就好。

    那裡是面朝中庭的南向草席間,與一樓書齋的氛圍截然不同。

    按照當日的心情來決定去一樓還是二樓寫作,想必也很愉快。

    順帶一提以上皆為我個人妄想,志賀直哉實際是如何利用書齋的就不得而知了。

     中庭很寬敞,南側的庭院也很寬敞,不論身處房屋的何處都有庭院的綠意入眼。

    打開窗戶,即便是夏季也有涼風穿過。

    簡而言之,房屋的每個角落都功能明确,整潔、幹淨。

    我腦海中籠統的白桦派[2]形象大概如此。

     大緻參觀過一遍之後,我一個人來到了南面的庭院,坐在長椅上喝着罐裝咖啡,凝視了一會兒茂盛的草地與樹木。

    庭院一角還有個供兒童玩耍的小水池。

    除了偶爾有摩托車路過的聲響,這一帶獨有的奈良寂靜與志賀直哉生活過的時候恐怕也沒什麼區别。

     “的确是一棟理想的房屋。

    ”我想。

     不過能不能在這裡寫出小說就另當别論了。

    要是身處如此至臻完善的美妙系統之中,一切煩惱都會蒸發,什麼都不會留下。

     “無煩惱不小說。

    ” 這是源自非白桦派精神的死鴨子嘴硬嗎?難道說将小說認作煩惱的産物是一種邪魔外道嗎?可就算是志賀直哉也在昭和十三年離開了這棟房子,搬去了東京,他或許也是産生了同一種危機感。

     于是,我想起了尾道的志賀直哉故居。

     那是志賀直哉離開東京後曾一時逗留的大雜院,就在俯瞰尾道水道的高地上。

    《暗夜行路》中時任謙作居住的房子就是以它為原型。

    去年春天,我去尾道取材時就曾偶然造訪,那草席間酷似我在四疊半時代的住處,一看就是煩惱滿屋,必定能寫出小說來。

    它與高畑町的完美住所是兩碼事。

     離開大雜院後,我在公園的長椅上坐定,一隻貓就慢吞吞地走了過來。

    那隻貓威風凜凜,氣派十足,我暗自把它喚作“尾道的志賀老師”。

    志賀老師在我身旁蜷曲身子,曬起了太陽,絲毫沒有害怕我的姿态。

    真不愧是志賀老師。

    于是我就在親人似的志賀老師身旁發了好一會兒呆。

     當我在高畑町的志賀直哉故居品嘗奈良的靜寂時,尾道志賀直哉故居那隻“尾道的志賀老師”大概正悠閑地曬着陽光浴吧。

    假如同樣有貓在此時路過,我打算給它起名叫“奈良的志賀老師”,我等待了一會兒,看來是白費勁。

    高畑町的貓咪似乎不會在城鎮中到處閑逛。

     不一會兒,我的罐裝咖啡喝完了。

     “理想中的工作室還是别建的好。

    ” 我心懷如上結論,離開了志賀直哉故居。

     高畑町的北面是春日大社的一大片森林。

    穿過森林的小徑叫作“下之彌宜道”,據說是昔日居住在高畑的神官們前往春日大社的必經之路。

    這兒看來也是一片會令煩惱蒸發的森林。

    我在心中默念着:“無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