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細道
關燈
小
中
大
終将化作回憶。
我在正殿前雙手合十,衷心祈禱在西大寺站月台上淡淡消逝的單戀慕情都能早日成佛升天。
第三回·大和文華館與中野美術館 我有一根愛用的“手杖”。
有位名叫本多靜六的林業學博士,據說他每次去海外考察時,都會帶上一根印有刻度的手杖。
用它就能迅速測量一切物體的大小并寫進筆記本,回國之後,那些數據就在學問與事業上大放異彩。
閱讀博士的書籍時,“印有刻度的手杖”這一充滿專業精神的發明令我心馳神往。
我倒是沒什麼專業精神,但切實感受到了随身攜帶這根手杖的重要性。
是否讓我想寫小說——便是我這根手杖測量的标準。
讀書時也好,出門走走也好,外出旅行也好,與人見面聊天也好,腦海中的手杖随時與我同在。
這是我從初中時就養成的習慣,與我身為“專業小說家”的職業意識并無關系。
于是我從過去就用自己的手杖測量過一切事物,将森羅萬象歸類為“想寫成小說的東西”和“寫不了小說的東西”。
在欣賞繪畫等藝術作品時也會用同一根手杖。
把藝術價值放到一邊,“想不想寫成小說?”對我來說才是最有用的判斷基準。
對我這種人來說,比起作品本身來,邂逅作品時的情狀才是最重要的。
譬如說去年我去了薩爾瓦多·達利的展覽,前年去了勒内·馬格裡特的展覽,很遺憾,二者都沒讓我興奮起來。
馬格裡特本是我喜愛的畫家,我獲得幻想小說大獎的小說《太陽之塔》的參賽原稿标題就曾是《太陽之塔/比利牛斯城堡》,而“比利牛斯城堡”就是借用了馬格裡特的作品名。
即便如此,展覽還是讓我大失所望。
展品太多了,而參觀者也太多了。
我心裡明白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可被人潮推擠着參觀作品還是太難受了。
我被“不得不看”的義務感強推着,到最後,展品在我眼中都仿佛成了赝品。
這種狀态下,根本就刺激不了我的妄想力,我的手杖毫無用武之地。
于是我隻得低聲抱怨: “啊,好想去大和文華館。
” 大和文華館坐落于近鐵電車學園前站步行約十分鐘的閑靜住宅區内。
據說是在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為紀念近鐵創設五十周年而建造的。
美術館由吉田五十八設計。
館區内有梅林,還有四季的各色花卉。
到“梅花該開了”的時節,我便會與妻子一同去觀賞,到“紫陽花該開了”的時節,我們會再去一趟。
從美術館的露台還能俯瞰館區東面的“蛙股池”。
有一種學說認為這個池塘就是《日本書紀》中所記載的“日本最古老的貯水池”。
這種誇大其詞的傳說很有奈良的風格,真僞難辨,不過坐在展廳的沙發上眺望池塘對面雲霧朦胧的若草山,會讓人信以為真。
大和文華館是“讓我想寫小說”的美術館。
走在正門通往展廳的走廊上,總覺得誤闖了某個神秘場所。
很少有人在平日午後造訪此地,會安靜得讓人出神。
為那份寂靜更添幾分色彩的就是正方形展廳中央的小小中庭。
難以形容那是多麼不可思議。
那是一片酷似玻璃水缸的空間,淡淡的光柱從天而降,照射在稀疏的青竹叢上。
仿佛是把“奈良的靜寂”都凝縮在了這片空間中。
正方形展廳的四邊是展示空間,展品不怎麼多。
可是對我這種人來說是件大好事。
我不必被“這個那個都必須看”的義務感所驅使,能夠一件一件地細細凝視,探究“這到底是什麼”。
每當有新主題,展品就會變一次,不光有山水畫挂軸與屏風圖,還有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陶瓷器、金屬工藝品等等,不少都是平日難得一見之物。
它們都猶如“天狗的道具”一樣精緻華美。
我想起曾獨自參觀過富岡鐵齋的展覽。
我不太熟悉鐵齋這個人,但不影響它成為一場令我心潮澎湃的展覽。
鐵齋作品不論是文章還是繪畫都黑魆魆的,就像一塊塊粗糙的岩石,反倒平添了幾分可愛。
其中有大腹便便的鐘馗像、作為禮品收到的伊勢蝦簡筆圖、粗犷岩山聳立的山水畫,都像是從天狗的櫥櫃裡偷來的珍品。
讓我印象尤深的是一幅“寶珠圖”。
他像一筆畫一樣勾出一個個小圈,在旁邊還添了句“請君一賞,弁财天賜,日增福德,如意寶珠”。
畫的本應是尊貴的寶物,可看多久都不覺得尊貴,倒是有些貓膩,這才是最棒的。
去年春天我與妻子一同來賞梅,停在梅枝上的莺兒吱吱鳴叫,俨然是花劄上的情景。
當天見到了一件有趣的展品,是清朝時期的台灣征讨圖。
那是一幅有着山水畫技法的銅版畫。
射擊城塞的大炮冒着滾滾濃煙,圖中的台灣猶如中世紀歐洲的一角。
如此這般,大和文華館成了我近幾年時常光顧的地方。
每次去必定能撿拾到故事的隻鱗片爪回家。
那些隻鱗片爪是否要寫出來已經是小問題,故事碎片能讓我歡欣雀躍才是至關重要的。
展出的藝術品價值固然很高,但我更願意歸功于“大和文華館”的獨特空間,裡面一定蘊含着某種魔力。
對了,大和文華館旁邊不遠處還有個叫“中野博物館”的小樓。
我從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它了,在大和文華館中散步時,就能看到它坐落于池塘對面。
然而它的開館時間有限,搞不懂是什麼美術館。
我是個懶人,不急着解決這個謎團。
從東京搬回奈良五年多以後,才漫不經心地從它門前路過。
然而就在去年的十月六日—— 那天上午,我做完了《夜行》這本小說的校樣最終确認,剛發出快遞。
這種情形下,身邊總洋溢着難以言喻的如釋重負。
恰巧又是秋高氣爽的日子,我與妻子一起去了大和文華館,可惜碰到了休館。
正當我心想“該怎麼辦”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了一次都沒進過的中野美術館。
我們從住宅區的一角轉彎,往美術館走去,恰巧在辦秋季展。
中野美術館是一棟獨具大正、昭和風情的建築物,二樓有西洋畫的展廳,地下有日本畫的展廳。
通往地下室的樓梯直面着一扇明亮的大窗戶,能夠望見池塘對面大和文華館的松林。
看畫的時候,來客隻有我們夫妻倆,在這裡也能感受到奈良的靜寂。
在館内欣賞了一圈之後,我打心底感到了驚訝。
《夜行》這本小說裡有個叫岸田道生的畫家,畫了一系列題為“夜行”的銅版畫。
“岸田”的姓氏來自岸田劉生,而銅版畫《夜行》的意象基于長谷川潔的作品。
因為學生時期我曾在京都的國立近代美術館欣賞過長谷川潔的作品,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多說幾句吧,《夜行》之前出版的《有頂天家族:二代目歸來》中有個叫菖蒲池畫伯的角色,他是以熊谷守一為原型的。
那日的探訪才讓我第一次知曉,中野美術館的藏品主要是以大正時代為中心的近代畫家作品,連岸田劉生、長谷川潔、熊谷守一的作品也都包括在内。
這幾年來,我寫着《有頂天家族》與《夜行》這兩本小說,多次路過中野美術館門前,卻壓根兒沒想到館中收藏有他們的作品。
若說純粹是我無知也就算了,偏偏是在《夜行》最終确認結束的當天下午發現的,就猶如發現了一條連接日常世界與故事世界的“秘密通道”。
這座美術館中或許也蘊藏着某種魔力。
于是,中野美術館與大和文華館一同成為我心儀的美術館。
要是你來到了奈良,請務必去逛逛。
第四回·志賀直哉故
我在正殿前雙手合十,衷心祈禱在西大寺站月台上淡淡消逝的單戀慕情都能早日成佛升天。
第三回·大和文華館與中野美術館 我有一根愛用的“手杖”。
有位名叫本多靜六的林業學博士,據說他每次去海外考察時,都會帶上一根印有刻度的手杖。
用它就能迅速測量一切物體的大小并寫進筆記本,回國之後,那些數據就在學問與事業上大放異彩。
閱讀博士的書籍時,“印有刻度的手杖”這一充滿專業精神的發明令我心馳神往。
我倒是沒什麼專業精神,但切實感受到了随身攜帶這根手杖的重要性。
是否讓我想寫小說——便是我這根手杖測量的标準。
讀書時也好,出門走走也好,外出旅行也好,與人見面聊天也好,腦海中的手杖随時與我同在。
這是我從初中時就養成的習慣,與我身為“專業小說家”的職業意識并無關系。
于是我從過去就用自己的手杖測量過一切事物,将森羅萬象歸類為“想寫成小說的東西”和“寫不了小說的東西”。
在欣賞繪畫等藝術作品時也會用同一根手杖。
把藝術價值放到一邊,“想不想寫成小說?”對我來說才是最有用的判斷基準。
對我這種人來說,比起作品本身來,邂逅作品時的情狀才是最重要的。
譬如說去年我去了薩爾瓦多·達利的展覽,前年去了勒内·馬格裡特的展覽,很遺憾,二者都沒讓我興奮起來。
馬格裡特本是我喜愛的畫家,我獲得幻想小說大獎的小說《太陽之塔》的參賽原稿标題就曾是《太陽之塔/比利牛斯城堡》,而“比利牛斯城堡”就是借用了馬格裡特的作品名。
即便如此,展覽還是讓我大失所望。
展品太多了,而參觀者也太多了。
我心裡明白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可被人潮推擠着參觀作品還是太難受了。
我被“不得不看”的義務感強推着,到最後,展品在我眼中都仿佛成了赝品。
這種狀态下,根本就刺激不了我的妄想力,我的手杖毫無用武之地。
于是我隻得低聲抱怨: “啊,好想去大和文華館。
” 大和文華館坐落于近鐵電車學園前站步行約十分鐘的閑靜住宅區内。
據說是在昭和三十五年(1960年),為紀念近鐵創設五十周年而建造的。
美術館由吉田五十八設計。
館區内有梅林,還有四季的各色花卉。
到“梅花該開了”的時節,我便會與妻子一同去觀賞,到“紫陽花該開了”的時節,我們會再去一趟。
從美術館的露台還能俯瞰館區東面的“蛙股池”。
有一種學說認為這個池塘就是《日本書紀》中所記載的“日本最古老的貯水池”。
這種誇大其詞的傳說很有奈良的風格,真僞難辨,不過坐在展廳的沙發上眺望池塘對面雲霧朦胧的若草山,會讓人信以為真。
大和文華館是“讓我想寫小說”的美術館。
走在正門通往展廳的走廊上,總覺得誤闖了某個神秘場所。
很少有人在平日午後造訪此地,會安靜得讓人出神。
為那份寂靜更添幾分色彩的就是正方形展廳中央的小小中庭。
難以形容那是多麼不可思議。
那是一片酷似玻璃水缸的空間,淡淡的光柱從天而降,照射在稀疏的青竹叢上。
仿佛是把“奈良的靜寂”都凝縮在了這片空間中。
正方形展廳的四邊是展示空間,展品不怎麼多。
可是對我這種人來說是件大好事。
我不必被“這個那個都必須看”的義務感所驅使,能夠一件一件地細細凝視,探究“這到底是什麼”。
每當有新主題,展品就會變一次,不光有山水畫挂軸與屏風圖,還有來自中國或朝鮮半島的陶瓷器、金屬工藝品等等,不少都是平日難得一見之物。
它們都猶如“天狗的道具”一樣精緻華美。
我想起曾獨自參觀過富岡鐵齋的展覽。
我不太熟悉鐵齋這個人,但不影響它成為一場令我心潮澎湃的展覽。
鐵齋作品不論是文章還是繪畫都黑魆魆的,就像一塊塊粗糙的岩石,反倒平添了幾分可愛。
其中有大腹便便的鐘馗像、作為禮品收到的伊勢蝦簡筆圖、粗犷岩山聳立的山水畫,都像是從天狗的櫥櫃裡偷來的珍品。
讓我印象尤深的是一幅“寶珠圖”。
他像一筆畫一樣勾出一個個小圈,在旁邊還添了句“請君一賞,弁财天賜,日增福德,如意寶珠”。
畫的本應是尊貴的寶物,可看多久都不覺得尊貴,倒是有些貓膩,這才是最棒的。
去年春天我與妻子一同來賞梅,停在梅枝上的莺兒吱吱鳴叫,俨然是花劄上的情景。
當天見到了一件有趣的展品,是清朝時期的台灣征讨圖。
那是一幅有着山水畫技法的銅版畫。
射擊城塞的大炮冒着滾滾濃煙,圖中的台灣猶如中世紀歐洲的一角。
如此這般,大和文華館成了我近幾年時常光顧的地方。
每次去必定能撿拾到故事的隻鱗片爪回家。
那些隻鱗片爪是否要寫出來已經是小問題,故事碎片能讓我歡欣雀躍才是至關重要的。
展出的藝術品價值固然很高,但我更願意歸功于“大和文華館”的獨特空間,裡面一定蘊含着某種魔力。
對了,大和文華館旁邊不遠處還有個叫“中野博物館”的小樓。
我從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它了,在大和文華館中散步時,就能看到它坐落于池塘對面。
然而它的開館時間有限,搞不懂是什麼美術館。
我是個懶人,不急着解決這個謎團。
從東京搬回奈良五年多以後,才漫不經心地從它門前路過。
然而就在去年的十月六日—— 那天上午,我做完了《夜行》這本小說的校樣最終确認,剛發出快遞。
這種情形下,身邊總洋溢着難以言喻的如釋重負。
恰巧又是秋高氣爽的日子,我與妻子一起去了大和文華館,可惜碰到了休館。
正當我心想“該怎麼辦”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出了一次都沒進過的中野美術館。
我們從住宅區的一角轉彎,往美術館走去,恰巧在辦秋季展。
中野美術館是一棟獨具大正、昭和風情的建築物,二樓有西洋畫的展廳,地下有日本畫的展廳。
通往地下室的樓梯直面着一扇明亮的大窗戶,能夠望見池塘對面大和文華館的松林。
看畫的時候,來客隻有我們夫妻倆,在這裡也能感受到奈良的靜寂。
在館内欣賞了一圈之後,我打心底感到了驚訝。
《夜行》這本小說裡有個叫岸田道生的畫家,畫了一系列題為“夜行”的銅版畫。
“岸田”的姓氏來自岸田劉生,而銅版畫《夜行》的意象基于長谷川潔的作品。
因為學生時期我曾在京都的國立近代美術館欣賞過長谷川潔的作品,留下了深刻印象。
再多說幾句吧,《夜行》之前出版的《有頂天家族:二代目歸來》中有個叫菖蒲池畫伯的角色,他是以熊谷守一為原型的。
那日的探訪才讓我第一次知曉,中野美術館的藏品主要是以大正時代為中心的近代畫家作品,連岸田劉生、長谷川潔、熊谷守一的作品也都包括在内。
這幾年來,我寫着《有頂天家族》與《夜行》這兩本小說,多次路過中野美術館門前,卻壓根兒沒想到館中收藏有他們的作品。
若說純粹是我無知也就算了,偏偏是在《夜行》最終确認結束的當天下午發現的,就猶如發現了一條連接日常世界與故事世界的“秘密通道”。
這座美術館中或許也蘊藏着某種魔力。
于是,中野美術館與大和文華館一同成為我心儀的美術館。
要是你來到了奈良,請務必去逛逛。
第四回·志賀直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