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細道
關燈
小
中
大
惱不小說!”在春天的森林中穿行時,見到了一頭在斑駁樹影中超然伫立的鹿。
我當即決定稱呼它為“奈良的志賀老師”。
第五回·高山竹林園 我将至今以來的個人奈良細道之旅都追溯了一遍。
在這一系列或許更該叫《2017年近鄰之旅》的文章即将收尾之際,我并沒有準備什麼厲害的隐藏地點,遵照我一貫飄忽不定的作風,我選擇向大家介紹“高山竹林園”。
從近鐵京阪奈線的學研北生駒站出發,乘坐出租車沿着富雄川上行約三公裡,就能到達“茶筅[3]之鄉”高山。
沿河是一片片水田,還散布着一些上了年紀的瓦片頂房屋。
高山這片土地是連接大阪、京都、奈良的交通要害,據說古時候還建了城池。
這裡制作茶筅的曆史據說可以追溯到距今五百年前。
相傳當時的高山城主之弟宗砌受一位愛好茶道的和尚村田珠光所托,才創始出了茶筅的制作工藝,後來此地的茶筅師皆為一子單傳。
然而到了戰後,技術不得不被公開,連竹林園的資料館都能欣賞到實際演示了。
不過高山作為茶筅工藝的重鎮地位從來沒變過。
想制作好的茶筅,需要好的竹子,還必須把竹子處理到便于加工的狀态。
大家看一看實物就會明白,茶筅的須是非常纖細的,并非随便從竹林中砍幾根回來削幾下就能做出來的。
因此,在高山有着自古傳承的“竹材處理技術”,因此除了茶筅之外,他們還制造茶勺、茶藝道具、編織針等産品。
高山竹林園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遠道而來奈良的觀光客恐怕幾乎不會去參觀高山竹林園。
對茶道有所心得的人暫且不提,那些去了東大寺或奈良公園等觀光勝地的人想要順道遊覽的話,路程也太遠,有諸多不便。
我已經記不清頭次造訪竹林園是何時了。
大概是初中時候與家人一起去的吧。
我隻隐隐約約記得在竹林園旁的竹制品店裡買了支蟬造型的小笛子。
後來我又去高山竹林園參觀了好幾次。
有幾次是坐父親的順風車去的,大學時做文化人類學專題的社會實踐也曾采訪過茶筅師與鄉土史學家。
最後一次探訪竹林園是在七年前,因為某小說雜志的企劃而前去取材。
當時的我打算寫一篇以《竹取物語》為題材的小說,于是覺得該去一趟高山竹林園。
我與諸位編輯參觀了園内,拍了宣傳照,還在資料館庭院的茶室中體驗了茶道,坐在面向庭院的檐廊上喝了抹茶。
季節是早春,一個連鹿兒都困倦的閑适日子,四下寂靜無聲。
“真是個好地方啊。
” 坐在我身旁的責任編輯已經陶醉于這片甯靜。
我大概就是在那一天想出“奈良的靜寂”這個詞的。
五月末,我與妻子一起去了高山竹林園。
竹林園内的資料館中展示有形形色色的竹制品,還有制作茶筅的實際演示空間。
另外還有西大寺大茶盛用的巨大茶筅和撓癢耙那麼大的茶勺。
因為是星期一上午去的,在資料館中閑逛的隻有我們倆。
我們出了資料館後,走在穿越竹林的小徑上。
初夏的陽光灑在四周,竹林中響起清爽的風聲,還能聽見莺鳥的啼叫。
到處都有簇生的竹筍。
走在前面的妻子忽地停下了腳步,傾斜陽傘朝竹林間張望。
原來那裡立着一塊刻有萬葉歌的灰色大岩石。
“思妻難耐,翻越生駒山而來。
” 就是如此質樸的一首詩。
仔細想來,我在小學時就發覺了竹林的魅力,是從大阪搬到奈良以後的事。
當時我住在高地的新興住宅區,在住宅區與富雄川沿岸就鎮區的交界處就到處能見到竹林。
踏進其中體味一番靜寂,就能感受到竹林的神秘之處。
竹林深處是否通往某個異世界呢——我認為這種奇妙的感覺至今與我“寫小說”的行為有着明确的聯系。
去年我接下了《竹取物語》現代文翻譯的工作,與身份不詳的作者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他大概也是一個被竹林的神秘氛圍所征服的男人吧。
他一定萬分煩惱,不知該如何書寫竹林的魅力。
而某一天晚上,他看到青翠的竹子沐浴月光閃閃發亮的樣子,終于茅塞頓開。
竹林的深處一定通往月亮!而經由神聖通道降臨地表的必然是一位絕世美女! 我滿心期待,以為與妻子一同去高山竹林園,就能尋找到某些可寫的素材。
然而我們隻是邊走邊嘀咕:“真好啊。
”“是啊,真好啊。
”“真安靜。
”“是啊,真安靜。
”就像一對老年夫妻一樣。
沒發生任何值得詳述的事情,變成了一場單純的竹林約會。
“這個地方不錯。
我喜歡!”妻子說。
我們如此在竹林中東望西望了一會兒,來到了一片叫“細語廣場”的地方。
放眼望去空無一人。
地表幹涸荒涼,令人聯想到月球表面。
去年我在進行《竹取物語》現代文翻譯的時候,每晚都會眺望從奈良盆地升起的月亮,便認為《竹取物語》一定就發生在奈良。
不過這根本毫無根據。
在我心目中,竹林是屬于奈良的,山與月也屬于奈良,所以《竹取物語》便是奈良的物語,僅此而已。
這反正隻是個人的空想,那麼就把輝夜姬曾生活的地點定在高山竹林園好了。
“其實輝夜姬是從高山的竹子裡生出來的。
”聽到我這麼說,妻子大吃一驚道:“是真的嗎?” 我時不時就會這樣騙騙妻子。
“其實是騙你的……” “我還以為是真的呢……原來是騙人啊。
我上當了。
” 接着我們在廣場一角的長椅上坐下,側耳傾聽。
周遭無比甯靜,甯靜到我們夫妻倆都快蒸發到空氣中了。
這份奈良的靜寂籠罩着我們夫妻的日常生活。
而同樣的靜寂也存在于生駒山寶山寺院中,存在于清晨的西大寺院中,還存在于午後的大和文華館與志賀直哉故居中。
并且,這份靜寂又藏在竹林最深處,與夜空中的明月連通。
這份靜寂就是我心目中的奈良。
剛從東京撤退回來的那陣子,我在享受這份靜寂的同時,又倍感不安。
我們人生中的時間仿佛停頓了下來,有一種被塵世所抛棄的感覺。
然而現在已經認為“這也無可奈何”。
我會不會也産生危機感,終有一天像志賀直哉一樣離開奈良呢?不過,我可不是志賀老師那種禁欲主義的人,我的人生也許在虛度光陰中就宣告完結了。
這《萬葉集》的淵源之地流淌着《古事記》規模的雄偉時間線,我們的人生頂多算是“某個夏天的回憶”而已吧——當然,還是必須得守住俗世的截稿日期。
于是我站了起來。
“差不多該回家了。
截稿日快到了。
” “真是場很棒的約會。
”妻子說着閉上眼睛,雙手合十,“祝你能寫出最好的随筆。
南無阿彌陀佛。
” (《小說新潮》2017年3月号~7月号)[1]日本人認為泡茶時,有茶葉梗在水面上直立是幸運的兆頭。
——譯者注。
[2]白桦派指大正時期圍繞同人雜志《白桦》進行創作的文學家派别。
——譯者注。
[3]茶筅是茶道中攪拌茶粉用的圓形刷帚。
——譯者注。
我當即決定稱呼它為“奈良的志賀老師”。
第五回·高山竹林園 我将至今以來的個人奈良細道之旅都追溯了一遍。
在這一系列或許更該叫《2017年近鄰之旅》的文章即将收尾之際,我并沒有準備什麼厲害的隐藏地點,遵照我一貫飄忽不定的作風,我選擇向大家介紹“高山竹林園”。
從近鐵京阪奈線的學研北生駒站出發,乘坐出租車沿着富雄川上行約三公裡,就能到達“茶筅
沿河是一片片水田,還散布着一些上了年紀的瓦片頂房屋。
高山這片土地是連接大阪、京都、奈良的交通要害,據說古時候還建了城池。
這裡制作茶筅的曆史據說可以追溯到距今五百年前。
相傳當時的高山城主之弟宗砌受一位愛好茶道的和尚村田珠光所托,才創始出了茶筅的制作工藝,後來此地的茶筅師皆為一子單傳。
然而到了戰後,技術不得不被公開,連竹林園的資料館都能欣賞到實際演示了。
不過高山作為茶筅工藝的重鎮地位從來沒變過。
想制作好的茶筅,需要好的竹子,還必須把竹子處理到便于加工的狀态。
大家看一看實物就會明白,茶筅的須是非常纖細的,并非随便從竹林中砍幾根回來削幾下就能做出來的。
因此,在高山有着自古傳承的“竹材處理技術”,因此除了茶筅之外,他們還制造茶勺、茶藝道具、編織針等産品。
高山竹林園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遠道而來奈良的觀光客恐怕幾乎不會去參觀高山竹林園。
對茶道有所心得的人暫且不提,那些去了東大寺或奈良公園等觀光勝地的人想要順道遊覽的話,路程也太遠,有諸多不便。
我已經記不清頭次造訪竹林園是何時了。
大概是初中時候與家人一起去的吧。
我隻隐隐約約記得在竹林園旁的竹制品店裡買了支蟬造型的小笛子。
後來我又去高山竹林園參觀了好幾次。
有幾次是坐父親的順風車去的,大學時做文化人類學專題的社會實踐也曾采訪過茶筅師與鄉土史學家。
最後一次探訪竹林園是在七年前,因為某小說雜志的企劃而前去取材。
當時的我打算寫一篇以《竹取物語》為題材的小說,于是覺得該去一趟高山竹林園。
我與諸位編輯參觀了園内,拍了宣傳照,還在資料館庭院的茶室中體驗了茶道,坐在面向庭院的檐廊上喝了抹茶。
季節是早春,一個連鹿兒都困倦的閑适日子,四下寂靜無聲。
“真是個好地方啊。
” 坐在我身旁的責任編輯已經陶醉于這片甯靜。
我大概就是在那一天想出“奈良的靜寂”這個詞的。
五月末,我與妻子一起去了高山竹林園。
竹林園内的資料館中展示有形形色色的竹制品,還有制作茶筅的實際演示空間。
另外還有西大寺大茶盛用的巨大茶筅和撓癢耙那麼大的茶勺。
因為是星期一上午去的,在資料館中閑逛的隻有我們倆。
我們出了資料館後,走在穿越竹林的小徑上。
初夏的陽光灑在四周,竹林中響起清爽的風聲,還能聽見莺鳥的啼叫。
到處都有簇生的竹筍。
走在前面的妻子忽地停下了腳步,傾斜陽傘朝竹林間張望。
原來那裡立着一塊刻有萬葉歌的灰色大岩石。
“思妻難耐,翻越生駒山而來。
” 就是如此質樸的一首詩。
仔細想來,我在小學時就發覺了竹林的魅力,是從大阪搬到奈良以後的事。
當時我住在高地的新興住宅區,在住宅區與富雄川沿岸就鎮區的交界處就到處能見到竹林。
踏進其中體味一番靜寂,就能感受到竹林的神秘之處。
竹林深處是否通往某個異世界呢——我認為這種奇妙的感覺至今與我“寫小說”的行為有着明确的聯系。
去年我接下了《竹取物語》現代文翻譯的工作,與身份不詳的作者産生了強烈的共鳴。
他大概也是一個被竹林的神秘氛圍所征服的男人吧。
他一定萬分煩惱,不知該如何書寫竹林的魅力。
而某一天晚上,他看到青翠的竹子沐浴月光閃閃發亮的樣子,終于茅塞頓開。
竹林的深處一定通往月亮!而經由神聖通道降臨地表的必然是一位絕世美女! 我滿心期待,以為與妻子一同去高山竹林園,就能尋找到某些可寫的素材。
然而我們隻是邊走邊嘀咕:“真好啊。
”“是啊,真好啊。
”“真安靜。
”“是啊,真安靜。
”就像一對老年夫妻一樣。
沒發生任何值得詳述的事情,變成了一場單純的竹林約會。
“這個地方不錯。
我喜歡!”妻子說。
我們如此在竹林中東望西望了一會兒,來到了一片叫“細語廣場”的地方。
放眼望去空無一人。
地表幹涸荒涼,令人聯想到月球表面。
去年我在進行《竹取物語》現代文翻譯的時候,每晚都會眺望從奈良盆地升起的月亮,便認為《竹取物語》一定就發生在奈良。
不過這根本毫無根據。
在我心目中,竹林是屬于奈良的,山與月也屬于奈良,所以《竹取物語》便是奈良的物語,僅此而已。
這反正隻是個人的空想,那麼就把輝夜姬曾生活的地點定在高山竹林園好了。
“其實輝夜姬是從高山的竹子裡生出來的。
”聽到我這麼說,妻子大吃一驚道:“是真的嗎?” 我時不時就會這樣騙騙妻子。
“其實是騙你的……” “我還以為是真的呢……原來是騙人啊。
我上當了。
” 接着我們在廣場一角的長椅上坐下,側耳傾聽。
周遭無比甯靜,甯靜到我們夫妻倆都快蒸發到空氣中了。
這份奈良的靜寂籠罩着我們夫妻的日常生活。
而同樣的靜寂也存在于生駒山寶山寺院中,存在于清晨的西大寺院中,還存在于午後的大和文華館與志賀直哉故居中。
并且,這份靜寂又藏在竹林最深處,與夜空中的明月連通。
這份靜寂就是我心目中的奈良。
剛從東京撤退回來的那陣子,我在享受這份靜寂的同時,又倍感不安。
我們人生中的時間仿佛停頓了下來,有一種被塵世所抛棄的感覺。
然而現在已經認為“這也無可奈何”。
我會不會也産生危機感,終有一天像志賀直哉一樣離開奈良呢?不過,我可不是志賀老師那種禁欲主義的人,我的人生也許在虛度光陰中就宣告完結了。
這《萬葉集》的淵源之地流淌着《古事記》規模的雄偉時間線,我們的人生頂多算是“某個夏天的回憶”而已吧——當然,還是必須得守住俗世的截稿日期。
于是我站了起來。
“差不多該回家了。
截稿日快到了。
” “真是場很棒的約會。
”妻子說着閉上眼睛,雙手合十,“祝你能寫出最好的随筆。
南無阿彌陀佛。
” (《小說新潮》2017年3月号~7月号)
——譯者注。
——譯者注。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