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塔》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意發揮。
我開始同時寫四個故事。
第一話要是寫不下去,就推進第二話,如果不行就寫第三話。
到後半程的時候,事件越來越繁複,時間表之類的東西倒也做了一個,可我本來就不擅長那種拼圖似的謎題,隻能邊寫邊想,然後把這邊那邊聯系起來,或是觸發同一個事件,是一種摸着石頭過河的寫法。
當我如上文所寫那樣創作《四疊半神話大系》的時候,又忽然有一些編輯來京都找我。
我緊張兮兮地把他們請到咖啡廳“進進堂”、高倉路的酒館、石塀小路,或是今出川路的咖啡廳“COLLECTION”展開迎擊。
首先來的是中央公論的人。
他現在已經轉去出版社工作,也是勸我開始寫博客“入此門者請抛棄一切奢望”的人。
真是很感謝他。
然而我費盡心思的“有關狸貓的故事”草案卻被駁回了。
我隻得寫起長篇怪談故事,可惜寫到現在也才完成了三分之一,後面寫不下去了,直到今天都折磨着我,也成為折磨編輯的噩夢級爛尾樓。
接下來是角川書店的編輯來了,我費盡心思的“有關狸貓的故事”再度被駁回。
完成《四疊半神話大系》之後,我開始得意忘形,産生了莫名其妙的确信,認為“還能靠陳腐大學生的題材混下去”,便開始寫《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然後是幻冬舍的編輯來了,我們談東談西一番之後,對方提到有本新雜志要創刊,希望我能寫些什麼,我總算巧妙地把“有關狸貓的故事”成功推銷了出去。
它就成了日後的《有頂天家族》。
後來是祥傳社的編輯來了,我們在寺町路地下的咖啡廳聊天。
就是當時得到了“要不要試着把過去的名作置換成現代背景”的提議。
日後成為《新解奔跑吧梅勒斯他四篇》。
當初結識的那些編輯,都是好不容易才将默默無聞的我挖掘了出來,努力創造機會讓我至少寫些什麼,我對他們隻有滿腔的謝意。
正是有了與他們的閑聊,才為我埋下了數年後開花結果的伏筆。
當然了,“埋下伏筆”這種說法都是成功之後回首才能說的,我當時可沒有資格像個謀略家一樣運籌帷幄,說出“為将來埋下伏筆吧”這種話。
我更多時候是忐忑不安地想:“他們難得跑來一趟,不寫點什麼也不行啊。
可是我真的能做到嗎?也許能吧,可要是做不到該怎麼辦?” 我當初還打算找工作,一直到八月初的時間裡都忙于公務員考試和研究室的事情,《四疊半神話大系》也沒什麼進展。
我曾經這麼想過:如果沒合格,就隻能洩氣地躲在研究室的一角,自欺欺人地寫小說了。
所幸我通過了考試,松了一口氣。
時不時有人問我“你為什麼還想找工作?”,可我的膽子還沒有大到堅信靠一本《太陽之塔》就能當小說家混飯吃了。
如果可以就職,我還是會選擇就職的,這才是理所當然的想法。
工作順利定下來之後,我後面的生活全部都被《四疊半神話大系》占滿了。
寫小說的時候,哪怕存着一些斷斷續續的筆記,也很難在事後回顧整體是如何誕生的。
像我這種所謂的“摸索型”創作者,是沒法兒提前制訂周密計劃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冒出新想法。
到了最後回顧的時刻,我連在哪裡想到了什麼、小說的世界觀從何處開始拓展都搞不清楚。
說到《四疊半神話大系》,其實我隻記得從初稿到完成前夕,“圖書館警察”這角色根本就沒登場過。
到了九月,我先給喜多男先生送了一稿,在京都站GRANVIA的咖啡廳商量了一次,接着開始改稿。
之後基本上都是以同樣的流程在繼續。
總而言之,我如果不試着寫寫就什麼都想不出,不寫到最後連該從哪裡改起都不知道。
到了将近完成的那陣子,我幾乎都不去研究室了,虧他們還讓我畢業了。
真是好過分。
然而我們研究室的教授卻認為《太陽之塔》的出版也是研究室的功績之一,甚至大肆張貼到走廊上,因此對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對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終于,把研究生活徹底抛到腦後才得以完成的《四疊半神話大系》受到了喜多男先生的盛贊,總算是能集結成一本書了。
《四疊半神話大系》在十二月出版了。
當初河原町那家BOOKFIRST的店長還很熱情地為我聲援,提議說“要不要搞簽名會”。
我卻很擔心:才出第二本書,恐怕根本就無人知曉吧?搞簽名會真的會有人來嗎?看到我猶豫的樣子,店長還特地用上了《太陽之塔》的典故,提議“特意在聖誕前夜辦簽名會”。
于是我也湧現出了少有的幹勁:“如果連這都拒絕,還算什麼男人?” 那年的聖誕前夜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簽名會,至今回想起來都感慨良多。
雖然非常緊張,但給每一個人都各寫下了一句話,如此周到的應對也隻有那一次簽名會了。
在簽名會之前,我還去附近的書店兜了一圈,特别是河原町的丸善書店還很熱情地迎接了我,給我帶來許多勇氣。
河原町BOOKFIRST與河原町丸善書店,現在都不在了。
想到這件事,就會覺得“時光飛逝”,令人寂寥。
曾經聲援過我的兩家
我開始同時寫四個故事。
第一話要是寫不下去,就推進第二話,如果不行就寫第三話。
到後半程的時候,事件越來越繁複,時間表之類的東西倒也做了一個,可我本來就不擅長那種拼圖似的謎題,隻能邊寫邊想,然後把這邊那邊聯系起來,或是觸發同一個事件,是一種摸着石頭過河的寫法。
當我如上文所寫那樣創作《四疊半神話大系》的時候,又忽然有一些編輯來京都找我。
我緊張兮兮地把他們請到咖啡廳“進進堂”、高倉路的酒館、石塀小路,或是今出川路的咖啡廳“COLLECTION”展開迎擊。
首先來的是中央公論的人。
他現在已經轉去出版社工作,也是勸我開始寫博客“入此門者請抛棄一切奢望”的人。
真是很感謝他。
然而我費盡心思的“有關狸貓的故事”草案卻被駁回了。
我隻得寫起長篇怪談故事,可惜寫到現在也才完成了三分之一,後面寫不下去了,直到今天都折磨着我,也成為折磨編輯的噩夢級爛尾樓。
接下來是角川書店的編輯來了,我費盡心思的“有關狸貓的故事”再度被駁回。
完成《四疊半神話大系》之後,我開始得意忘形,産生了莫名其妙的确信,認為“還能靠陳腐大學生的題材混下去”,便開始寫《春宵苦短,少女前進吧!》。
然後是幻冬舍的編輯來了,我們談東談西一番之後,對方提到有本新雜志要創刊,希望我能寫些什麼,我總算巧妙地把“有關狸貓的故事”成功推銷了出去。
它就成了日後的《有頂天家族》。
後來是祥傳社的編輯來了,我們在寺町路地下的咖啡廳聊天。
就是當時得到了“要不要試着把過去的名作置換成現代背景”的提議。
日後成為《新解奔跑吧梅勒斯他四篇》。
當初結識的那些編輯,都是好不容易才将默默無聞的我挖掘了出來,努力創造機會讓我至少寫些什麼,我對他們隻有滿腔的謝意。
正是有了與他們的閑聊,才為我埋下了數年後開花結果的伏筆。
當然了,“埋下伏筆”這種說法都是成功之後回首才能說的,我當時可沒有資格像個謀略家一樣運籌帷幄,說出“為将來埋下伏筆吧”這種話。
我更多時候是忐忑不安地想:“他們難得跑來一趟,不寫點什麼也不行啊。
可是我真的能做到嗎?也許能吧,可要是做不到該怎麼辦?” 我當初還打算找工作,一直到八月初的時間裡都忙于公務員考試和研究室的事情,《四疊半神話大系》也沒什麼進展。
我曾經這麼想過:如果沒合格,就隻能洩氣地躲在研究室的一角,自欺欺人地寫小說了。
所幸我通過了考試,松了一口氣。
時不時有人問我“你為什麼還想找工作?”,可我的膽子還沒有大到堅信靠一本《太陽之塔》就能當小說家混飯吃了。
如果可以就職,我還是會選擇就職的,這才是理所當然的想法。
工作順利定下來之後,我後面的生活全部都被《四疊半神話大系》占滿了。
寫小說的時候,哪怕存着一些斷斷續續的筆記,也很難在事後回顧整體是如何誕生的。
像我這種所謂的“摸索型”創作者,是沒法兒提前制訂周密計劃的,在寫作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冒出新想法。
到了最後回顧的時刻,我連在哪裡想到了什麼、小說的世界觀從何處開始拓展都搞不清楚。
說到《四疊半神話大系》,其實我隻記得從初稿到完成前夕,“圖書館警察”這角色根本就沒登場過。
到了九月,我先給喜多男先生送了一稿,在京都站GRANVIA的咖啡廳商量了一次,接着開始改稿。
之後基本上都是以同樣的流程在繼續。
總而言之,我如果不試着寫寫就什麼都想不出,不寫到最後連該從哪裡改起都不知道。
到了将近完成的那陣子,我幾乎都不去研究室了,虧他們還讓我畢業了。
真是好過分。
然而我們研究室的教授卻認為《太陽之塔》的出版也是研究室的功績之一,甚至大肆張貼到走廊上,因此對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對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
終于,把研究生活徹底抛到腦後才得以完成的《四疊半神話大系》受到了喜多男先生的盛贊,總算是能集結成一本書了。
《四疊半神話大系》在十二月出版了。
當初河原町那家BOOKFIRST的店長還很熱情地為我聲援,提議說“要不要搞簽名會”。
我卻很擔心:才出第二本書,恐怕根本就無人知曉吧?搞簽名會真的會有人來嗎?看到我猶豫的樣子,店長還特地用上了《太陽之塔》的典故,提議“特意在聖誕前夜辦簽名會”。
于是我也湧現出了少有的幹勁:“如果連這都拒絕,還算什麼男人?” 那年的聖誕前夜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簽名會,至今回想起來都感慨良多。
雖然非常緊張,但給每一個人都各寫下了一句話,如此周到的應對也隻有那一次簽名會了。
在簽名會之前,我還去附近的書店兜了一圈,特别是河原町的丸善書店還很熱情地迎接了我,給我帶來許多勇氣。
河原町BOOKFIRST與河原町丸善書店,現在都不在了。
想到這件事,就會覺得“時光飛逝”,令人寂寥。
曾經聲援過我的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