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之塔乃是“宇宙遺産”
關燈
小
中
大
sup>,對當初的我來說就像寒武紀一樣遙不可及,可以說遠遠超出了我那貧瘠想象力的範圍。
在那個年紀,我連父母也曾有過青春時代都很難接受,甚至連“自己出生”之前還有數不清的事物誕生過都不知道。
小孩子本就是這樣,更何況為紀念萬博而造的萬博公園裡幾乎就沒什麼簡明易懂的遺産可供人追憶輝煌的過去。
昔日在萬博上有不少令衆多遊客心馳神往的未來風格建築物,在我踏進公園的時候早已無影無蹤,那裡隻有郁郁蔥蔥的樹林和一片片明亮開闊的草地。
我還以為向來如此呢。
那麼身為萬博遺産的太陽之塔能不能令人遐想到昔日的“萬博”呢?答案當然是不能。
它那怪異的身姿的确令我瞠目結舌,可我以為那古怪宇宙生物似的東西是更久以前就屹立在那裡的。
太陽之塔那彎曲的身形,不由分說地洋溢出一股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的氣質。
年幼的我着實被吓到了,卻不得不承認它的威嚴,堅信它從遠古至未來的盡頭都會永遠直聳在此。
它身上有一種不容質疑的氣質。
年幼的我惴惴不安地仰視屹立在樹林另一邊的太陽之塔時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已經沒法兒準确地回想起來了。
我猜一半是驚恐,另一半是爽快吧。
〇 在柔和盎然的綠意另一邊扭曲着背脊的太陽之塔,在我年幼的心中深深紮根。
面對着那幻想般的原始風景,我無處逃遁,每夜都胡亂寫下幻想小說,以緻廢寝忘食,将本應刻苦鑽研的學生時代徹底斷送,最終将原始風景都寫入了書中,出版了名為《太陽之塔》的小說。
可以說我至今為止的創作,都是從太陽之塔而始,至太陽之塔而終。
這樣一概括的話,作為回憶故事的結尾确實幹淨利落,很遺憾,我才不屑于用那種投機取巧的方式來收尾。
大家心中是不是都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了呢?一個豆丁大、流着鼻涕的小鬼站在草地中央,一臉蠢相地仰望着太陽之塔。
太陽之塔太偉大了,與它相比,幼時的我就是個連存在與否都無關緊要的小不點。
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幅光景,會讓我沒來由地感到愉快。
在我的幼年,太陽之塔永遠都在遠方若隐若現。
我就是在那宇宙生物般的巨物腳下玩耍長大的。
我能度過一個如此愚不可及、離奇古怪又與衆不同的孩提時代,不就足以萬分慶幸了嗎?寫小說就純粹是另一樁事了。
我衷心祈禱,願太陽之塔從今往後也永葆震懾八方的威風,将那些鄙夷它為“區區昭和遺物”的成年人驅逐殆盡,讓無數與我同樣一臉蠢相的孩子見識到來自宇宙的氣魄,傲然降臨于他們的記憶深處。
我還想在此祈禱,願它能夠讓更多的人目瞪口呆、魂飛魄散、感動至深,可惜這根本輪不到我來祈願,已然是明明白白的事實。
今宵我也會從京都面朝太陽之塔,靜靜禮拜,然後把推敲又推敲的這篇拙文寫完。
(《月刊民博》2004年4月号)[1]萬博即世博會,是日語中“萬國博覽會”的簡稱,在這裡特指1970年舉辦的大阪世博會。
——譯者注。
在那個年紀,我連父母也曾有過青春時代都很難接受,甚至連“自己出生”之前還有數不清的事物誕生過都不知道。
小孩子本就是這樣,更何況為紀念萬博而造的萬博公園裡幾乎就沒什麼簡明易懂的遺産可供人追憶輝煌的過去。
昔日在萬博上有不少令衆多遊客心馳神往的未來風格建築物,在我踏進公園的時候早已無影無蹤,那裡隻有郁郁蔥蔥的樹林和一片片明亮開闊的草地。
我還以為向來如此呢。
那麼身為萬博遺産的太陽之塔能不能令人遐想到昔日的“萬博”呢?答案當然是不能。
它那怪異的身姿的确令我瞠目結舌,可我以為那古怪宇宙生物似的東西是更久以前就屹立在那裡的。
太陽之塔那彎曲的身形,不由分說地洋溢出一股與人類社會格格不入的氣質。
年幼的我着實被吓到了,卻不得不承認它的威嚴,堅信它從遠古至未來的盡頭都會永遠直聳在此。
它身上有一種不容質疑的氣質。
年幼的我惴惴不安地仰視屹立在樹林另一邊的太陽之塔時到底是怎樣的感受呢?我已經沒法兒準确地回想起來了。
我猜一半是驚恐,另一半是爽快吧。
〇 在柔和盎然的綠意另一邊扭曲着背脊的太陽之塔,在我年幼的心中深深紮根。
面對着那幻想般的原始風景,我無處逃遁,每夜都胡亂寫下幻想小說,以緻廢寝忘食,将本應刻苦鑽研的學生時代徹底斷送,最終将原始風景都寫入了書中,出版了名為《太陽之塔》的小說。
可以說我至今為止的創作,都是從太陽之塔而始,至太陽之塔而終。
這樣一概括的話,作為回憶故事的結尾确實幹淨利落,很遺憾,我才不屑于用那種投機取巧的方式來收尾。
大家心中是不是都浮現出這樣的景象了呢?一個豆丁大、流着鼻涕的小鬼站在草地中央,一臉蠢相地仰望着太陽之塔。
太陽之塔太偉大了,與它相比,幼時的我就是個連存在與否都無關緊要的小不點。
在腦海中勾勒出這幅光景,會讓我沒來由地感到愉快。
在我的幼年,太陽之塔永遠都在遠方若隐若現。
我就是在那宇宙生物般的巨物腳下玩耍長大的。
我能度過一個如此愚不可及、離奇古怪又與衆不同的孩提時代,不就足以萬分慶幸了嗎?寫小說就純粹是另一樁事了。
我衷心祈禱,願太陽之塔從今往後也永葆震懾八方的威風,将那些鄙夷它為“區區昭和遺物”的成年人驅逐殆盡,讓無數與我同樣一臉蠢相的孩子見識到來自宇宙的氣魄,傲然降臨于他們的記憶深處。
我還想在此祈禱,願它能夠讓更多的人目瞪口呆、魂飛魄散、感動至深,可惜這根本輪不到我來祈願,已然是明明白白的事實。
今宵我也會從京都面朝太陽之塔,靜靜禮拜,然後把推敲又推敲的這篇拙文寫完。
(《月刊民博》2004年4月号)
——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