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隧道,意象的國度——《千與千尋》

關燈
正在靠近異世界的昂揚感。

    雖然有點害怕,但是父親也在一起,應該沒事吧?有點想回去又不太想回去……懷着這種心情四處徘徊了一陣子,往往會來到自己很熟悉的地方。

    還以為已經來到了很遠的地方,沒想到其實近得很。

    既覺得驚喜,又覺得有點掃興。

     在電影中,千尋一家穿過晦暗的隧道之後,來到了窗口有淡淡光芒照入的一個候車室似的房間。

    千尋一家聽到了列車的聲音,就放心地認為“車站也許就在附近”。

     影片給人一種并沒有誤入異世界,而是回到日常生活中的感覺,就是“搞什麼嘛”的那種感覺。

    我和父親完成一次小冒險時放下心來的感覺與此十分相似。

    然而我和父親平安回到了家中,而千尋一家人則去了隧道的另一邊。

    因此,在這個場景中聽到的列車聲就具有截然相反的雙重含義。

    一方面是喚起日常感受的信号,另一方面是進入異世界的預兆。

     小時候與父親一同冒險确實很愉快,可因為我是個膽小的孩子,基本上總是戰戰兢兢的。

    尤其是翻越圍欄的時候更是如履薄冰。

    我最難忘的就是自己膽怯地說“随便進去會被人罵的”,而父親卻說“被罵也沒事,道歉就行了”。

    父親的說辭實在是強詞奪理。

    我害怕的是“被罵”這件事本身。

    可父親根本沒理解問題關鍵所在。

    我真想争辯一句:“不是這個意思!” 意外闖入隧道另一邊的奇異城市後,千尋的父母就在無人的飲食店裡自作主張吭哧吭哧地吃了起來。

    千尋說着“店裡的人會生氣的”一口都沒吃,而她的父親則說“沒關系,有爸爸在”。

    這個場景總讓我回想起父親說的那句“被罵也沒事,道歉就行了”。

     看到千尋父母擅自開吃的場景,一定有很多人會想:“這父母也太蠢了吧?”而我認為,不論是多麼優秀的父母,在孩子眼中總會有如此愚蠢又貪得無厭的瞬間。

    “這是灰漿造的吧。

    ”“是主題公園的殘骸吧。

    ”大人們會漫不經心地對神秘事物下定義,根本不去理解孩子為何慌張。

    也許說出“被罵也沒事,道歉就行了”這句話的父親也跟他們一樣。

    如此理解的話,我父親要是誤闖入異世界,或許也免不了變成一頭豬吧。

    其實,那不過是大人展現給孩子的衆多表情之一。

    它無法概括大人的全部。

    大人與小孩之間的界線也從來不是那麼清晰的。

     那麼,我寫了這麼多字,到底在寫些什麼呢? 我寫的就是這部電影的開頭究竟是多麼出類拔萃。

     這個完美的開篇,栩栩如生地描寫了位于新興住宅區與曆史悠久小鎮的夾縫中所存在的異世界入口。

    随着靠近異世界,那種揪心又興奮的感受如同能親手觸摸到一樣具體細膩,而這一切都是在令人瞠目結舌的極短時間内描繪出來的,電影也就此開始。

     我第一次迷上宮崎駿的電影,是剛好搬遷到奈良那陣子。

    我看了電視上放的《天空之城》,覺得從未看過這麼有趣的作品。

    之後就依次把《風之谷》為首的其他宮崎駿作品都看了一遍。

     宮崎駿作品常被稱作“幻想”電影。

     可是我從小時候起就對幻想有一種頑固的個人定義,我不覺得宮崎駿作品是幻想。

    對我來說,“幻想”就是自家附近有個異世界入口的這種感覺,就是自己因為某種機緣會意外去往另一個世界的感覺。

    也就是說,隻有當重現自己即将遭遇“神隐”的那種感覺,才算是我心目中的“幻想”。

     從這種觀點出發來看,宮崎駿作品就成了遙遠世界中發生的其他人的故事。

    《龍貓》也好,《幽靈公主》也好,無非是發生在“曾有龍貓存在過的日本”或者“曾有山獸神存在過的日本”,我并不覺得它們與自己的世界有多少聯系。

    因此,它們并非我個人定義的幻想作品。

    在二〇〇一年那個夏天之前,盡管我一向認為宮崎駿作品非常有趣,卻從未期待過一部與我自身本源的夢想産生共鳴的作品。

     就在那時,《千與千尋》出現了。

     那時我第一次在宮崎駿的電影裡看見自己所追求的完美的“異世界入口”忽然出現。

    千尋就是曾經的我。

    通往異世界的隧道正如我所預想的那樣,位于新興住宅區的旁邊。

    這就仿佛是我與父親外出冒險,而宮崎駿剛好在背後觀察我們。

    我希望找到而未曾找到的東西、孩提時代起執着追尋的夢想、奇異的事物、幻想的世界,都在這部電影裡細緻入微地描繪出來了。

     這也是為什麼《千與千尋》震撼了我。

     意象的國度 要講述穿過隧道後另一邊的事物就很困難了。

     先繞一段遠路,來講講我寫小說時的一些方法吧。

    因為宮崎駿似乎也是以這種方式來創作電影的。

    不管是怎樣的創作者,多多少少都會遵循這樣的創作規則。

     首先是從意象的碎片開始處理。

    有時是風景,有時是人物,有時是言語,根據各種情況形式不一。

    隻要是能“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