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隧道,意象的國度——《千與千尋》
關燈
小
中
大
電影《千與千尋》是在二〇〇一年的夏天公映的。
當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剛在那年春天逃離研究室。
隻因為我缺少那種緊追教授不放、說出“請讓我在這裡學習下去”的饑渴求知精神。
如果教授是湯婆婆,我恐怕已經被他變成一捆幹草,給馬術部的馬兒當飼料吃了吧。
我壓根兒不知道今後該怎麼辦,徹底窮途末路了。
那是我繼高考複讀之後,人生的第二度“空白期”。
在那段與社會聯系薄弱,隻有妄想與不安在持續膨脹的時期裡,我仿佛體驗了一場自發的“神隐”[1]。
我就是在那樣一個夏天邂逅《千與千尋》的。
那時的我被吸引到隧道另一邊的奇妙城市去也無可厚非。
在那兩年後,我開始發表小說。
小說中描寫的那個或許該稱作“冒牌京都”的詭異世界,無疑是受了這部電影的影響。
完美的隧道 這部電影的開頭簡直美妙到令人啧啧贊歎。
電影從主角千尋與父母一起乘坐汽車前往即将搬去的小鎮開始。
走錯路的他們在森林深處發現了一個昏暗的隧道。
而隧道的另一邊則是另一個奇妙的城市。
父母在無人的飲食店擅自吃了起來,目瞪口呆的千尋隻得獨自在那城市裡徘徊。
接着,她來到架在澡堂前的橋上,邂逅了一名少年。
少年告誡她“快回去”,她就立即折返,發現父母居然變成了豬的模樣。
然後一轉眼太陽就落山了,城市中點起夜間的燈火,怪異的身影開始到處亂竄—— 即便是現在開始看這部影片,也會被那隧道吸引到另一邊去。
這一切刻畫得實在太過流暢,看着看着便覺得一切都仿若理所當然,這已經稱得上魔法了。
我還沒有見過其他電影從一開始就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
首先,我在标題出來的時候就感到了驚喜。
畫面上繪制的是一片位于高地的新興住宅區。
千尋一家人似乎正要搬到那片住宅區去。
既然是開辟了丘陵地形建造的住宅區,估計名字也叫“××丘”之類的吧。
嶄新閃亮的新房子一定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山丘上。
那也可以說是我曾經曆的原始體驗。
我從大阪搬到奈良的時候,正是小學四年級的夏天。
年紀大概比千尋還要小一點。
那個鎮子位于大阪與奈良縣的交界處,類似卧城。
過去是覆蓋着森林與原野的丘陵地區,後來開墾出一片名叫“××丘”的住宅區。
直到我高中畢業去京都上大學之前,青春期妄想力達到頂峰的時期都是在那個小鎮度過的。
從高地沿着山坡往下走有一條河,兩側都是綿延的農田,淨是一派舊式農村風景。
神武東征時期,從九州而來迎擊天皇的“長髄彥”傳說,就是母親眺望着河畔風景時講給我聽的。
我們居住在憑空從丘陵地區出現、毫無曆史淵源的住宅區,但身旁就有與《古事記》傳說相關聯的奈良風光。
新興住宅區與舊城鎮的交界處有着神社與寺廟。
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新興住宅區就是将昔日背負着神社佛閣的丘陵林地開辟出來建造的。
新鎮區與老鎮區的交界處有着錯綜複雜的陡坡與小道,往往通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高地上是新興住宅區。
·平地上是曆史悠久的鎮區。
·中間是神社佛閣。
這就是我在當時用身體記住的簡單法則。
“我們走錯到下面一條路了。
” 千尋的父親在影片開頭處說的這句話就暗示了那種位置關系。
來自平地區的他們在前往高地住宅區的過程中,在岔路口過早地轉彎了。
那裡并非高地也并非平地,那裡是神社佛閣所處的區域。
森林深處有個通往奇異世界的入口,是再自然不過了。
“通往奇異世界的入口就在我們身邊。
” 這是年幼時主導着我的感受。
這種感受日後在我心中不斷膨脹,以至令我拒絕接受真正的現實,最終讓我變成了小說家。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父親。
小時候,我們經常一起出門“冒險”。
我們會在附近一帶漫步,或是開着車兜風。
有時還會翻過圍欄進入森林深處,或者把車開進迷宮般的窄路,結果進退兩難。
每當進行這種小冒險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這條路通往奇異世界的話會怎麼樣”,朝着空想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那時起又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現在的家父總因為培養出我這個整天寫小說的空想家而唉聲歎氣,卻沒想到是他自己撒下了讓空想家成長的種子。
為人父母總是不知在何時就把孩子“教育”出來了。
父親是個路癡,而我是個空想家。
兩個人都是迷糊鬼,沿着森林中的陌生道路行走時,會漸漸不知自己身處何方。
萩原朔太郎的《貓町》中所描寫的方向感喪失會時常發生。
我喜歡極了那種茫然的不安與
當時我還是個大學生,剛在那年春天逃離研究室。
隻因為我缺少那種緊追教授不放、說出“請讓我在這裡學習下去”的饑渴求知精神。
如果教授是湯婆婆,我恐怕已經被他變成一捆幹草,給馬術部的馬兒當飼料吃了吧。
我壓根兒不知道今後該怎麼辦,徹底窮途末路了。
那是我繼高考複讀之後,人生的第二度“空白期”。
在那段與社會聯系薄弱,隻有妄想與不安在持續膨脹的時期裡,我仿佛體驗了一場自發的“神隐”
我就是在那樣一個夏天邂逅《千與千尋》的。
那時的我被吸引到隧道另一邊的奇妙城市去也無可厚非。
在那兩年後,我開始發表小說。
小說中描寫的那個或許該稱作“冒牌京都”的詭異世界,無疑是受了這部電影的影響。
完美的隧道 這部電影的開頭簡直美妙到令人啧啧贊歎。
電影從主角千尋與父母一起乘坐汽車前往即将搬去的小鎮開始。
走錯路的他們在森林深處發現了一個昏暗的隧道。
而隧道的另一邊則是另一個奇妙的城市。
父母在無人的飲食店擅自吃了起來,目瞪口呆的千尋隻得獨自在那城市裡徘徊。
接着,她來到架在澡堂前的橋上,邂逅了一名少年。
少年告誡她“快回去”,她就立即折返,發現父母居然變成了豬的模樣。
然後一轉眼太陽就落山了,城市中點起夜間的燈火,怪異的身影開始到處亂竄—— 即便是現在開始看這部影片,也會被那隧道吸引到另一邊去。
這一切刻畫得實在太過流暢,看着看着便覺得一切都仿若理所當然,這已經稱得上魔法了。
我還沒有見過其他電影從一開始就有如此強烈的吸引力。
首先,我在标題出來的時候就感到了驚喜。
畫面上繪制的是一片位于高地的新興住宅區。
千尋一家人似乎正要搬到那片住宅區去。
既然是開辟了丘陵地形建造的住宅區,估計名字也叫“××丘”之類的吧。
嶄新閃亮的新房子一定井然有序地排列在山丘上。
那也可以說是我曾經曆的原始體驗。
我從大阪搬到奈良的時候,正是小學四年級的夏天。
年紀大概比千尋還要小一點。
那個鎮子位于大阪與奈良縣的交界處,類似卧城。
過去是覆蓋着森林與原野的丘陵地區,後來開墾出一片名叫“××丘”的住宅區。
直到我高中畢業去京都上大學之前,青春期妄想力達到頂峰的時期都是在那個小鎮度過的。
從高地沿着山坡往下走有一條河,兩側都是綿延的農田,淨是一派舊式農村風景。
神武東征時期,從九州而來迎擊天皇的“長髄彥”傳說,就是母親眺望着河畔風景時講給我聽的。
我們居住在憑空從丘陵地區出現、毫無曆史淵源的住宅區,但身旁就有與《古事記》傳說相關聯的奈良風光。
新興住宅區與舊城鎮的交界處有着神社與寺廟。
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新興住宅區就是将昔日背負着神社佛閣的丘陵林地開辟出來建造的。
新鎮區與老鎮區的交界處有着錯綜複雜的陡坡與小道,往往通向意想不到的地方。
·高地上是新興住宅區。
·平地上是曆史悠久的鎮區。
·中間是神社佛閣。
這就是我在當時用身體記住的簡單法則。
“我們走錯到下面一條路了。
” 千尋的父親在影片開頭處說的這句話就暗示了那種位置關系。
來自平地區的他們在前往高地住宅區的過程中,在岔路口過早地轉彎了。
那裡并非高地也并非平地,那裡是神社佛閣所處的區域。
森林深處有個通往奇異世界的入口,是再自然不過了。
“通往奇異世界的入口就在我們身邊。
” 這是年幼時主導着我的感受。
這種感受日後在我心中不斷膨脹,以至令我拒絕接受真正的現實,最終讓我變成了小說家。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父親。
小時候,我們經常一起出門“冒險”。
我們會在附近一帶漫步,或是開着車兜風。
有時還會翻過圍欄進入森林深處,或者把車開進迷宮般的窄路,結果進退兩難。
每當進行這種小冒險的時候,我就會想“如果這條路通往奇異世界的話會怎麼樣”,朝着空想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那時起又經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現在的家父總因為培養出我這個整天寫小說的空想家而唉聲歎氣,卻沒想到是他自己撒下了讓空想家成長的種子。
為人父母總是不知在何時就把孩子“教育”出來了。
父親是個路癡,而我是個空想家。
兩個人都是迷糊鬼,沿着森林中的陌生道路行走時,會漸漸不知自己身處何方。
萩原朔太郎的《貓町》中所描寫的方向感喪失會時常發生。
我喜歡極了那種茫然的不安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