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關燈
小
中
大
夫人完全有權利來,她是來探望她的親愛的親戚——裡德爾一家。
” “當然啰,她是來探望他們——有點兒嘴饞。
她要嘗嘗名聲的滋味,要知道好名聲和壞名聲是一對難兄難弟,總是糾纏在一起的。
現在,已經在普通老百姓中間引起這樣的轟動,在上流社會裡又會怎麼樣呢?他們會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風言風語,嘁嘁喳喳!——總之,我們必須盡力予以防止和阻止,必須鄭重考慮,采取最堅決、最克制的态度。
我們将舉行一次小規模的午宴,也邀請她的親戚,除此以外,我們要保持距離,不要給那些喜歡散布轟動新聞的人提供任何話柄。
” “宴會什麼時候舉行?爸爸!” “在幾天裡。
就在最近幾天。
要掌握恰當的尺度,合适的距離。
一方面,必須有時間對事情觀察一下,遠遠地習慣它,另一方面,最好悄悄地安排,别耽擱太久。
——隻是眼下廚師和女仆正忙着洗東西。
” “到後天,一切都會安排好的。
” “好,那就大後天吧。
” “我們邀請哪些客人?” “最親近的朋友——加上幾個局外人,在這種情況下,把知己朋友的範圍稍微擴大些是合适的。
也就是說:她們母女倆和她們的兩位至親;邁爾和裡默爾以及他們的夫人;庫德雷,或者還有雷拜因;宮廷大臣基姆基和夫人——此外還有誰?” “符爾皮烏斯舅舅?” “當然不請,你真不懂事!” “夏綠蒂阿姨呢?” “夏綠蒂?你是指施泰因夫人?這個建議提得多荒謬!兩個夏綠蒂對這小範圍的宴請來說未免太多了。
我不是說過:要小心謹慎、考慮周到嗎?如果她來了,就會出現非常尖銳的場面。
如果她謝絕了,也會惹起流言蜚語。
” “鄰居呢?斯特凡·許茨先生怎麼樣?” “好,邀請這位作家。
弗賴堡的地質學家維爾納礦務監督正在城裡,可以去請他,我也好有人談談話。
” “這樣,我們就有十六人。
” “也許有人辭謝。
” “不會的,爸爸,他們都會來的,穿什麼服裝?” “正式服裝!建議先生們穿大禮服,佩戴勳章。
” “聽從您的吩咐。
這次宴會雖然帶有至親好友相聚的味道,不過從人數來說,帶點兒正規排場比較合适,而且這也是對遠方來客表示一種敬意。
” “我也這麼想。
” “再說,看到您重新佩戴白鷹勳章,大家都會高興的——我差點兒說成了金羊皮勳章。
” “這是一個奇怪的失誤,對我們這種幼稚的胸前飾物來說,這是一種恭維得過了分的失誤。
” “可是我差點兒說漏了嘴——也許因為我覺得這次相會有點像《哀格蒙特》的一個補充場景。
您在韋茨拉爾的那段日子裡,并沒有穿上豪華的西班牙宮廷禮服去見您那位克雷爾欣[154]啊!”
“看來你興緻挺高,這不會改善你的口味。
” “過分挑剔的口味會和煩惱的情緒結成不解之緣的。
” “我想,我們兩人今天上午都還有事情要辦吧。
” “您首先要辦的,該是寫一封回信吧?” “不,你去拜訪她。
這樣最恰當。
你代我向她表示親切的問候,說是我非常榮幸地邀請她出席我們的午宴。
” “做你的代表,這是我莫大的光榮。
我難得有機會在更有意義的場合上這樣做。
也許隻有參加維蘭德的葬禮的那一次才能相比。
” “餐桌上再見!”[1]梯爾吉·奧爾貝托(1582—1648),意大利畫家,他的作品多以古希臘、羅馬神話和《聖經》故事為題材,名畫《維納斯和阿多尼斯》是他的代表作。
維納斯是愛和美的女神,阿多尼斯是她眷戀的美少年。
[2]德累斯頓美術館,德國著名美術館,收藏不少美術珍品。
[3]《阿莫爾和普賽克》,與《維納斯和阿多尼斯》類似的神話故事,法國畫家多利尼(1657—1746)所作的一組版畫。
[4]黃廳,歌德宅邸中的一間客廳,因牆壁漆成黃色而得名。
[5]威廉·退爾是瑞士14世紀的傳奇英雄,歌德在瑞士旅遊時,聽到他的種種傳說,本來打算寫一首長詩,因故未寫,他把這些材料告訴了席勒,席勒據此寫成了劇本《威廉·退爾》。
[6]《列那狐》,歌德的一首六韻步詩體長詩,題材取自中世紀的傳說。
[7]《赫爾曼和窦綠苔》,也是歌德用六韻步詩體寫成的叙事詩。
[8]馬丁·路德于1517年10月31日提出《九十五條論綱》,開始了宗教改革運動,為紀念其誕生300周年,歌德寫了清唱劇,但沒有完成。
[9]《潘朵拉》,歌德另一部詩劇,題材取自希臘神話。
[10]蘇拉米特,希伯來神話中一位可愛的少女,一位新娘,一位劇中人物。
[11]指席勒。
[12]指席勒,歌德與席勒交誼深厚,席勒死于1803年5月9日,綠蒂訪問魏瑪時,已死去十年,歌德仍長時期懷念他,追思着他。
[13]《狄默特紐斯》,席勒未完成的長篇曆史劇,席勒臨終時,還在念念不忘這部殘稿,歌德曾打算續成它。
[14]借用古希臘神話特洛伊戰争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典故,他因與主将不睦,在帳篷裡大發雷霆。
[15]歌德的生活很有規律,他總是在早晨七時左右起床,仆人送進早餐,早餐後,先浏覽一下報紙書信,然後開始工作。
[16]聖羅庫斯,聖徒名,他是防止瘟疫和流行病的保護神,他的紀念節日是在8月16日。
[17]井泉投花是從古羅馬時期起流傳下來的習俗,為了感謝上帝恩賜的清泉,它的節日通常是在10月13日,人們用花環把井泉裝飾起來,還把鮮花投進泉水中。
[18]歌德曾在賓根觀賞聖羅庫斯節,并在《藝術與文物》雜志上發表《賓根的聖羅庫斯節》一文,描寫節日盛況。
[19]仍指席勒,下面幾段描述歌德對席勒的深沉的懷念和細緻深刻的評論。
[20]18世紀90年代,歌德和席勒合作期間,常在席勒主編的刊物上發表詩歌和文章,由于當時德國文壇還相當落後,他們深刻銳利的文筆刺痛了一大群文人墨客的神經,這一幫人在一些無聊的刊物上著文圍攻歌德和席勒,甚至對他們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
兩人以簡短、精悍的“饋贈詩”形式予以還擊,席勒的文筆尤其鋒利,剝開他們的畫皮,這一年(1796)也被稱為“饋贈詩之年”。
[21]《時序女神》,席勒于1795至1797年主編的文藝雜志。
[22]科塔,出版商。
[23]海倫,古代著名美女,《浮士德》劇中的角色之一,在《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正式登場。
[24]希隆,希臘神話中人首馬身的怪物,以智慧和精于醫道著稱。
[25]見《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第一場。
[26]福坡斯,太陽神阿波羅的别名。
古希臘人認為讓他看到醜物是對他的無禮。
[27]中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不用傳統的拉丁文,而用德意志語言翻譯《聖經》;歌德讓浮士德也翻譯《聖經》,見《浮士德》“書齋”一節。
[28]這些都是歌德準備在《浮士德》中書寫的情節。
[29]《埃及女神》是一些自由主義者和科學家于1816年在魏瑪發行的刊物,由于觀點激進,攻擊魏瑪大公的私生活,招緻當局不滿,不久被查封,轉至魯道夫施塔特出版。
[30]福格特,魏瑪公國國務大臣。
[31]指拿破侖。
[32]拿破侖于1808年10月2日在魏瑪附近的埃爾富特接見歌德,臨别時,歌德聽見拿破侖贊美地對他的近臣說:“這才是一個人物!”
[33]歌德十分注重自然科學的研究,在顔色學、光學、氣象學、天文學、骨骼研究等方面都有創見,他前後足足花了20年時間寫成一部厚厚的《顔色學》,自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出版後卻遭到專家的批評和冷遇,他為此憤憤不平。
[34]普法夫(1772—1852),德國科學家,巴黎大學理化教授,他反對歌德的自然科學理論,批評了他。
[35]歐裡庇得斯,古希臘三大悲劇家之一,歌德的《伊菲格尼》取材于他的悲劇。
[36]史達爾夫人(1766—1817),法國女作家,她曾對《浮士德》提出批評。
[37]奧肯(1779—1851),德國博物學家、哲學家、大學教授,《埃及女神》的發行人,他常在這本雜志上發表評論文章,曾對魏瑪公爵的私生活進行抨擊,并猛烈攻擊歌德的科研工作。
[38]德國曆史學家海因裡希·盧登在萊比錫戰役後創辦刊物,激勵德國人的愛國熱情,煽起對法國的仇恨,取名《複仇女神》。
歌德曾經勸阻他。
[39]滕斯泰特,普魯士城市,著名溫泉浴場所在地,歌德常去那裡療養。
[40]小人兒,指歌德的兒媳奧蒂麗·馮·波格維希,她聰明嬌小,歌德很喜歡她,稱她“小人兒”,歌德自妻子克裡斯蒂安娜亡故以後,晚年生活一直由奧蒂麗照料。
她和她的家屬,她的妹妹烏爾莉克,就和他住在一起。
[41]魏瑪城裡這幢宅邸是卡爾·奧古斯特公爵贈送給歌德的,足足有三十個房間,經過改建,收藏有各種書畫、藝術品和動、植物礦物标本,成為歌德後半生居住、從事創作和研究自然科學的場所。
[42]歌德長時期研究光學,發表《光學論文集》和《顔色學》等著作,對公認的物理學權威牛頓光學理論提出批評,認為牛頓的光學理論是錯誤的。
[43]1784年3月,歌德在耶拿大學洛德爾教授的實驗室裡從事解剖學研究,對比人類和動物的骨骼結構,發現了人類的颌間骨,這是有關人類進化的重大發現,在這以前,生物學界普遍認為,人類沒有颌間骨,隻有動物才有。
歌德對這一發現欣喜若狂,寫了文章寄給一位朋友,卻被專家否定,因此沒有發表。
[44]歌德研究植物學,經過觀察研究,認為所有植物都是由同一種原始植物發展變化而成,由于自然條件不同,變化成千百萬種形态各異的植物,由此寫成了《植物變形記》一書。
這是一種進化論的觀點,雖然有缺陷,卻是早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差不多一個世紀,但當時遭到生物學界的鄙視和否定。
[45]一位是戈塔公爵,另一位是魏瑪公爵。
[46]歌德在1792年開始撰寫《顔色學》,至1810年才脫稿,前後足足花了18年時間。
[47]指瑪麗安妮·馮·維勒默,又一位歌德鐘情的女子。
這一段,歌德在追憶與她相處和最後離别時的情景。
她出身貧窮,十四歲時被母親賣給法蘭克福銀行家維勒默作為養女,并被培養成一個能歌善舞,通曉音樂,并能做詩的才女。
她早年不幸的身世與她歌唱中的舞蹈女及迷娘的境況相似。
歌德與維勒默熟識,常去她家作客,聽她彈琴唱歌,自己也常常朗誦剛創作的新詩,兩人心心相印。
歌德的《西東詩集》中女主人公波斯女子蘇萊卡就是以她為原型,《詩集》并保留有她寫給歌德的幾首情詩。
[48]布瓦斯雷,德國藝術家,藝術品收藏家(參見前注),他是歌德的年輕朋友,也是歌德的崇拜者。
1815年9月,歌德和瑪麗安妮到他家做客,參觀他的收藏品,前後在他的古堡裡住了三天,這是歌德和瑪麗安妮最後一次相聚,這次離别後,再也沒有相見。
[49]離别前夜,歌德和瑪麗安妮站在古堡的陽台上,望着一輪圓月,依依惜别,兩人相約,分别以後,每逢月圓之夜,雖然遠隔兩地,都要互相思念。
[50]施賴貝爾,這個姓在德語中有文書、抄寫員的含義。
[51]列氏溫度計是以法國物理學家列歐穆(1683—1757)命名的溫度計。
列氏13°約為攝氏16°。
[52]卡爾·奧古斯特大公娶露伊絲公主為妻,另有情婦馮·維特伯爵夫人,并生有子女。
[53]加蒂林那(公元前108—前62),古羅馬帝國的政客,一個狂妄的謀叛者。
[54]斯芬克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有翼怪物,長着獅子軀幹、女人頭面,它坐在路邊懸岩上向過路人出一個謎語,猜不中就被害死,結果俄狄浦斯猜中了,它就跳崖而死。
[55]法國成語,意思是困難重重,難以辦到。
[56]葡萄需要日照和釀制,兩者結合才能制成美酒。
[57]指文章中的德語動詞“himmeln”,含有仰慕、眼睛生輝的意思,這裡和另一個動詞“wimmeln”(聚成堆)諧音,開玩笑似的組成一個聯句。
[58]瓦爾普吉斯是位女聖徒,魔法的主要保護神。
4月30日夜晚被稱為‘瓦爾普吉斯之夜’,魔女們會騎着掃帚柄、山羊和叉棍到布羅肯山去和惡魔歡會,跳舞作樂。
《浮士德》第一部第二十一場以及第二部第二幕對此有生動的描寫。
[59]四大元素即土、水、風、火,古時歐洲人認為它們是構成世間萬物的元素。
《浮士德》第二部第二幕的結尾合唱,歌頌此四大元素。
[60]指庫勒。
[61]即希臘神話中的女海神阿芙洛狄蒂,據說她是從大海浪花裡出生的,從海水中來到塞浦路斯島。
她是愛情和美的女神。
[62]尼普頓,希臘羅馬神話中的海神,他常常用三叉戟砸開岩礁,呼風喚雨。
[63]特裡托,希臘神話中海洋怪獸,人首,滿頭綠發,下身為海豚尾巴,它手握貝殼,按照海神尼普頓的命令,吹響号角,或者使海洋風平浪靜,或者使海洋波濤翻滾。
[64]嘉拉蒂,希臘神話中的海洋女神,她是平靜而閃光的大海的化身。
[65]安泰,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是地神之子,隻要接觸地面,就會産生無窮無盡的力量,百戰百勝,舉世無敵;一旦離開地面,也就力量盡失,被敵人擊斃。
[66]歌德于1770年20歲時進斯特拉斯堡大學,求學期間,結識了“狂飙突進運動”的先驅赫爾德,受其影響,一起批判一切舊事物,先後創作了充滿“狂飙突進運動”精神的詩歌、戲劇、小說和評論文章。
但對古老的德意志建築藝術大為贊賞,特别贊賞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這座被通稱為“哥特式建築”的教堂被歌德贊為“德意志式建築藝術”。
[67]埃爾溫(1240—1318),德國中世紀傑出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以建造斯特拉斯堡大教堂而聞名于世。
[68]揚·凡·艾克(1386—1440),文藝複興時期的尼德蘭畫派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哥哥胡伯特一起都是油畫技術的革新派。
[69]丢勒(1471—1528),德國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的油畫家、版畫家、雕塑家、建築家。
[70]科内利烏斯(1783—1867),德國畫家,曾為德國一些建築物作裝飾畫,并為《浮士德》作插圖。
[71]邁爾(1760—1832),瑞士畫家,歌德旅居意大利時的親密朋友,歌德回魏瑪後,他也遷居魏瑪,成為歌德晚年時期的知己,也是歌德的忠實追随者。
[72]奧艾爾巴地下酒室,這家酒室設在萊比錫,1530年已開始營業,歌德在萊比錫求學時常去光顧。
《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場有酒室場景。
[73]小姑娘指瑪加蕾特,浮士德向她伸出手臂的情景見《浮士德》第一部。
這裡歌德所贊美的都是指科内利烏斯為《浮士德》繪的插圖。
[74]波洛尼烏斯,莎士比亞劇本《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善于見風使舵。
[75]原文是英語,莎士比亞劇中人語。
[76]哈默爾(1774—1856),奧地利東方學家,曾把不少阿拉伯文學作品譯成德文。
他翻譯的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集得到歌德的贊賞,歌德從這些富于東方色彩的詩中受到啟發,促使他寫成《西東詩集》,意思是一位西方作家的東方詩集。
[77]指哈菲茲。
設拉子是波斯著名古城,中世紀時是波斯科學和藝術中心,人才輩出,哈菲茲是其中之一。
[78]指拿破侖,他出生在地中海島嶼科西嘉。
帖木兒是14世紀時帖木兒帝國的創立者,他征服了波斯,是《西東詩集》中主要角色之一,象征曾稱霸歐洲已面臨失敗的拿破侖。
[79]歌德于1813年讀到哈菲茲的詩集譯本,激發了創作熱情,他要自己來寫一部充滿東方情調的詩篇,他深入研究曆史背景,1814年開始動筆寫《西東詩集》,是年七月,他到萊茵和美因地區旅行觀光,九、十月間,兩次回到故鄉法蘭克福,見到瑪麗安妮,時常相聚,萌發了愛意,《西東詩集》的女主角也有了個出色的原型。
[80]帕拉弟奧(1518—1560),意大利文藝複興後期傑出建築師,精研古羅馬建築,自己不斷創新,并著書立說,對18世紀的古典主義形式影響很大。
[81]《西東詩集》中的一首詩。
[82]覆盆子,一種薔薇科植物,夏季開淡紅色小型花朵,果實也呈紅色,可食,此處象征少女紅豔的嘴唇。
[83]柏拉圖式的愛指精神戀愛。
[84]《少年維特的煩惱》中的情節。
[85]歌德在1772年離開綠蒂後就開始醞釀《少年維特的煩惱》的創作,當時隻有二十三歲。
[86]指夏綠蒂·布甫的丈夫克斯特納,1774年,《少年維特的煩惱》出版,由于書中描寫了他們的生活私事,他給歌德寫信,表露了憤慨和不滿,歌德回信向他們解釋,請求寬恕。
[87]萊比錫集市,萊比錫國際博覽會的前身,原先隻是一般的集市,進行各類商品交易,已有幾百年的曆史,直到1894年才發展成為樣品展覽會。
《維特》的初版是在集市簡陋的攤位上發售的,一舉成名。
[88]指《西東詩集》中的男女主人公哈台木和蘇萊卡,這部長詩以極其優美、極其抒情的詩句描繪這對中世紀波斯情人純潔的戀情。
其中有着歌德和瑪麗安妮之間柏拉圖式戀情的影子。
[89]皇帝指拿破侖,他在1808年10月2日會見歌德時談到了《少年維特的煩惱》,對一些情節提出批評,并問他為什麼這樣寫。
[90]溫克爾,歌德青年時期的女友瑪克西米莉安妮·拉羅歇的居住地,在萊茵河畔,她嫁給了富商勃倫塔諾。
[91]加杜岡發型,因英國伯爵加杜岡(1675—1726)首創此發型而得名,即把頭發往後梳,緞帶把頭發在腦後束住打結,此發型曾流行一時。
[92]瑞典發型,一種頭發較短的發型。
[93]歌德是平民出身,曾祖父是鐵匠,祖父也幹過鐵匠,後來當了裁縫。
歌德本人因功勳昭著,被封為功勳貴族,有别于那些世代相襲、不用幹粗活的世襲貴族。
[94]歌德一生曾對好幾位女子表示鐘情,年輕時還訂過兩次婚,在大家都認為他快要結婚時卻離棄了她們,例如對弗裡德莉克·布裡昂和麗麗就是如此。
到魏瑪後,卻唯獨鐘情于一位有夫之婦馮·施泰因夫人,與她保持着那種柏拉圖式的感情足足有十二年之久,直到三十九歲才愛上一位貧窮的制花女工克裡斯蒂安娜·符爾皮烏斯,與她結合,但也隻是同居,沒有正式結婚,以緻他們的獨生子奧古斯特長期蒙受“私生子”的醜名,直到1806年經曆了一場戰争風波以後,才和克裡斯蒂安娜一起走進教堂完成結婚儀式,正式成親,這時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歲,他自己也是快要六十歲的老人了。
[95]科内莉(1750—1777),歌德的大妹妹,自小與歌德十分友愛,長大後和施勒塞爾(1739—1799)成親,遠嫁他鄉,婚姻生活并不美滿,二十七歲即死去。
[96]歌德有弟妹五人,除大妹科内莉長大成人外,其餘均早夭。
[97]比喻度過艱難的人生,典出《聖經》。
[98]歌德的父親三十八歲時娶他的母親為妻,當時她隻有十七歲,第二年即生下歌德。
[99]歌德的外祖父名約翰·沃爾夫岡·特克斯托爾(1693—1771),曾任法蘭克福市的市長,皇家顧問。
歌德誕生後第二天受禮時,依照他的外祖父,也取名約翰·沃爾夫岡。
[100]宗南貝格(1779—1805),德國詩人,屬于克洛普施托克集團的人。
[101]西姆布賴人,是古代日耳曼族的一支,曾與其他蠻族一起進犯羅馬。
此處是宗南貝格的外号,意思是野蠻人。
[102]克洛普施托克(1724—1803),德國詩人,狂飙突進運動的先驅者,他的大部分詩篇表現人文主義思想,反對封建主義。
[103]《啟示錄》,《聖經·新約全書》末卷,描繪世界末日景象。
[104]指歌德的外祖母安娜·瑪加麗塔·林德海默(1711—1783),她是韋茨拉爾的帝國最高法院法官科内利烏斯·林德海默之女。
[105]指歌德的外祖母安娜·瑪加麗塔·林德海默(1711—1783),她是韋茨拉爾的帝國最高法院法官科内利烏斯·林德海默之女。
[106]漢斯·薩克斯(1494—1576),德國詩人、劇作家,16世紀德國市民文學的代表,祖上是勞動人民,以裁縫為業,與歌德相同,代表作為長詩《維滕堡的夜莺》,歌頌馬丁·路德,反對教皇,因此曾受到迫害。
[107]馬丁·路德(1483—1546),16世紀德國宗教改革家。
[108]貝澤克爾,古代北歐斯堪的納維亞神話中的狂暴鬥士,他們在戰鬥之前痛飲烈酒,使自己變得狂暴,不可戰勝。
[109]囊發,囊裝的假發,18世紀時盛行于歐洲。
[110]聖赫勒拿,南大西洋中的小島,1815至1821年拿破侖被囚禁于此。
[111]埃特納,意大利火山名。
[112]赫勒拿之名取自希臘神話中的著名美女海倫(赫勒拿和海倫的原文相同,中文異譯)。
當時,歌德正在創作《浮士德》第二部,海倫是主要角色之一。
[113]普羅米修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因為盜取天火,給人類帶來火種,觸怒了主神宙斯,被鎖在高加索的懸崖上,遭受苦難,正像拿破侖這位巨人被囚禁在聖赫勒拿一樣。
[114]格裡斯(1775—1842),德國翻譯家,曾翻譯意大利詩人塔索和西班牙劇作家卡爾德隆等人的作品。
[115]卡爾德隆(1600—1681),一生寫作劇本200多部。
劇作富有抒情特點,代表作為《人生如夢》。
[116]埃内斯蒂(1707—1781),德國哲學家和神學家,擅長古典文學和神學。
[117]上述各種書籍都是歌德為了創作《西東詩集》而收集來的各類有關東方世界的參考書。
[118]哈菲茲(1300—1389),波斯抒情詩人,主要作品為《詩歌集》,包含500多首抒情詩,内容多表現對封建制度的不滿,揭露宗教的僞善,反對禁欲主義和天命思想,帶有神秘主義色彩。
[119]漢默,德國東方學家、詩人、翻譯家。
他在1813年翻譯出版了哈菲茲的《詩歌集》,轟動一時,正是這部詩集引發了歌德的創作激情,寫出了充滿東方情調的《西東詩集》。
[120]歌德的外祖母安娜·林德海默。
[121]安泰,希臘神話中的巨人,他是地神蓋娅的兒子,他隻要身體不離開地面,就能從大地母親那裡不斷汲取力量,立于不敗之地;一旦脫離地面,就會力量盡失,他就是被另一個巨人舉到空中擊斃的。
[122]伊卡洛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藝術家代達魯斯之子。
代達羅斯用蜂蠟把羽毛粘結起來,做成翅膀,和兒子一起飛離克裡特島。
在途中,伊卡洛斯飛得太高,太接近太陽,翅膀融化,堕海而死。
[123]至善主義,一種哲學觀點,認為人在現世可在道德、宗教、社會或政治上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124]泰蒙,莎士比亞劇本《雅典的泰蒙》中的主人公,他憤世嫉俗,憎恨人類,是個不信任人類的典型。
[125]歌德的兒子奧古斯特。
[126]赫利俄斯,希臘神話中的太陽之神。
[127]胡騰(1488—1523)和皮克海默爾(1470—1530),都是德國人文主義者;胡騰曾支持馬丁·路德,做詩攻擊教皇,被迫流亡國外,死于瑞士。
[128]胡騰(1488—1523)和皮克海默爾(1470—1530),都是德國人文主義者;胡騰曾支持馬丁·路德,做詩攻擊教皇,被迫流亡國外,死于瑞士。
[129]托基瑪達(1420—1498),中世紀西班牙宗教法庭審判官,臭名昭著的迫害狂,被他判處死刑,活活燒死的人超過2000千。
[130]哈爾皮,希臘神話中的怪物,她長着女人的臉容和身體,卻有着鳥一樣的翅膀、尾巴和爪子;她曾弄髒盲者菲紐斯的食物,使他受饑餓之苦。
[131]梅非斯特,是《浮士德》詩劇中的主要角色,他是誘惑浮士德的惡魔。
[132]老博士浮士德獨居書齋,對知識感到不滿足,轉而追求官能的快樂,他把靈魂出賣給魔鬼梅非斯特,在梅非斯特的引導下,見識了平民、貴族直至帝王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尋歡作樂的魔女世界。
他由魔鬼幫助,誘奸了純潔的少女格蕾辛。
格蕾辛的哥哥知道妹妹的醜事,與浮士德決鬥,被浮士德殺死,格蕾辛因此精神失常,溺死私生的嬰兒,被判死刑。
浮士德經曆格蕾辛的悲劇,為治愈心頭的創傷,轉向美的追求,遍遊各地,又在魔鬼的幫助下,與古希臘神話中的美女海倫結合,并生下一子,他是詩的化身,不幸摔死在山岩下,海倫也随之消逝,浮士德對美的追求,又以海倫的悲劇告終。
美不能使浮士德獲得拯救,于是轉而為人類、為社會進行創造性活動,他把海灘開墾成良田,最後倒了下去,當魔鬼準備攫取他的靈魂時,天使下降,護衛他的靈魂上了天,他得到最終的拯救。
本段以下有關情節,均見《浮士德》。
作者在這幾段裡表達了他對《浮士德》内容的見解。
[133]珀賽封妮,希臘神話中冥王之後,冥界的統治者。
[134]指席勒。
[135]“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浮士德》第二部第二幕第三場,這一場出場人物衆多,情節光怪陸離,充滿輕松浪漫的喜劇情調。
本段描寫的幾個角色俱見這一場。
[136]奧維德(公元前43—約公元17),古羅馬詩人,其代表作為《變形記》,叙述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受到歌德的贊賞,“變形”也是歌德自然觀的基本概念。
[137]孟尼波是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詩人兼大儒學派哲學家,孟尼波式的諷刺指措詞尖刻又富于幽默感的文筆。
[138]魯基恩,古希臘諷刺作家,善于以對話形式抨擊奴隸制度。
[139]荷蒙庫路斯,意思是小人,原為中世紀煉金術士企圖用人工方法造出的人,歌德借用此構想創造了這個角色,他身形細小、透明,沒有肉體,但具有神異的智慧和能力。
[140]荷蒙庫路斯為求獲得肉體,到處尋找生存之道,在水成派泰勒斯的指點下,最後來到“永生之海”,看到海神涅柔斯最美麗的女兒、女愛神伽拉忒亞正乘坐貝殼辇車追波逐浪而過,他受到美和愛的誘惑,向她的辇車撞去,他的容身之器玻璃燒瓶被撞碎,發出火光,水火交融,永遠與海洋結合。
[141]關于萬物的起源,古代哲學家有種種說法,一種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是為水成說派,此派以泰勒斯(約公元前624—約公元前547)為代表,有的認為火是世界生成的原動力,是為火成說派。
在“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一場中,泰勒斯在與火成說派辯論時作了精彩的闡說。
[142]溫克爾曼(1717—1768),德國藝術評論家,一生緻力于古代藝術的研究,其代表作為《古代藝術史》,是當時在這方面的最大的權威。
[143]單子:舊哲學術語,物質和精神的統一體,并具有内在的創造力。
[144]歐裡庇得斯(約公元前480—公元前406),古希臘悲劇作家。
[145]在德語中,名詞單數有性别之分,人是個陽性名詞。
[146]納基佐斯,希臘神話中的美少年,河神的兒子,他看見水中自己的倒影,愛上了它,顧影自憐,相思而死,最後化為水仙花。
[147]婆羅賀摩,古代印度最崇拜的神,即梵天,婆羅門教由此而得名。
印度主神一身有三相,即婆羅賀摩(梵天,為創造之神)、毗瑟拏(遍入天,為保護之神)、濕婆(大自在天,為毀滅之神),三者代表宇宙的“創造”、“保全”和“毀滅”。
[148]帕列女神,她本是一個婆羅門的妻子,每天到聖河邊汲水,水在她手中變成水晶球,丈夫懷疑她受到天神的誘惑,把她殺死,後被梵天救上天庭,成為女神。
[149]歌德很早就對東方文化感興趣,年輕時讀到有關印度宗教神話的書,特别是關于梵天的故事,對那種種誘惑與複仇、創造與毀滅的觀念深有感觸,決定為之做詩,1797年就創作了《神和舞蹈女》,但是那首有關梵天和帕列女神的長詩,在綠蒂來訪時還在醞釀之中,直到74歲高齡時(1823)才完成。
“帕列”是印度社會中最受壓迫的成員,通稱“賤民”。
[150]《1774—1781年東印度和中國旅行記》,法國人索内爾(1749—1814)所作,德文譯本于1783年在蘇黎世出版。
[151]雷拜因(生日不詳,卒于1825年),魏瑪宮廷禦醫。
[152]法國成語。
[153]瑟息替斯,古代特洛伊戰争中的一個希臘士兵,荷馬史詩《伊利亞特》把他描寫成一個可笑的人物,醜陋,兇狠,饒舌,喜歡謾罵。
[154]克雷爾欣是歌德劇本《哀格蒙特》中的女主人公,她是男主人公哀格蒙特的情人,哀格蒙特佩戴的是金羊皮勳章。
” “當然啰,她是來探望他們——有點兒嘴饞。
她要嘗嘗名聲的滋味,要知道好名聲和壞名聲是一對難兄難弟,總是糾纏在一起的。
現在,已經在普通老百姓中間引起這樣的轟動,在上流社會裡又會怎麼樣呢?他們會伸長脖子,睜大眼睛,風言風語,嘁嘁喳喳!——總之,我們必須盡力予以防止和阻止,必須鄭重考慮,采取最堅決、最克制的态度。
我們将舉行一次小規模的午宴,也邀請她的親戚,除此以外,我們要保持距離,不要給那些喜歡散布轟動新聞的人提供任何話柄。
” “宴會什麼時候舉行?爸爸!” “在幾天裡。
就在最近幾天。
要掌握恰當的尺度,合适的距離。
一方面,必須有時間對事情觀察一下,遠遠地習慣它,另一方面,最好悄悄地安排,别耽擱太久。
——隻是眼下廚師和女仆正忙着洗東西。
” “到後天,一切都會安排好的。
” “好,那就大後天吧。
” “我們邀請哪些客人?” “最親近的朋友——加上幾個局外人,在這種情況下,把知己朋友的範圍稍微擴大些是合适的。
也就是說:她們母女倆和她們的兩位至親;邁爾和裡默爾以及他們的夫人;庫德雷,或者還有雷拜因;宮廷大臣基姆基和夫人——此外還有誰?” “符爾皮烏斯舅舅?” “當然不請,你真不懂事!” “夏綠蒂阿姨呢?” “夏綠蒂?你是指施泰因夫人?這個建議提得多荒謬!兩個夏綠蒂對這小範圍的宴請來說未免太多了。
我不是說過:要小心謹慎、考慮周到嗎?如果她來了,就會出現非常尖銳的場面。
如果她謝絕了,也會惹起流言蜚語。
” “鄰居呢?斯特凡·許茨先生怎麼樣?” “好,邀請這位作家。
弗賴堡的地質學家維爾納礦務監督正在城裡,可以去請他,我也好有人談談話。
” “這樣,我們就有十六人。
” “也許有人辭謝。
” “不會的,爸爸,他們都會來的,穿什麼服裝?” “正式服裝!建議先生們穿大禮服,佩戴勳章。
” “聽從您的吩咐。
這次宴會雖然帶有至親好友相聚的味道,不過從人數來說,帶點兒正規排場比較合适,而且這也是對遠方來客表示一種敬意。
” “我也這麼想。
” “再說,看到您重新佩戴白鷹勳章,大家都會高興的——我差點兒說成了金羊皮勳章。
” “這是一個奇怪的失誤,對我們這種幼稚的胸前飾物來說,這是一種恭維得過了分的失誤。
” “可是我差點兒說漏了嘴——也許因為我覺得這次相會有點像《哀格蒙特》的一個補充場景。
您在韋茨拉爾的那段日子裡,并沒有穿上豪華的西班牙宮廷禮服去見您那位克雷爾欣
” “過分挑剔的口味會和煩惱的情緒結成不解之緣的。
” “我想,我們兩人今天上午都還有事情要辦吧。
” “您首先要辦的,該是寫一封回信吧?” “不,你去拜訪她。
這樣最恰當。
你代我向她表示親切的問候,說是我非常榮幸地邀請她出席我們的午宴。
” “做你的代表,這是我莫大的光榮。
我難得有機會在更有意義的場合上這樣做。
也許隻有參加維蘭德的葬禮的那一次才能相比。
” “餐桌上再見!”
維納斯是愛和美的女神,阿多尼斯是她眷戀的美少年。
兩人以簡短、精悍的“饋贈詩”形式予以還擊,席勒的文筆尤其鋒利,剝開他們的畫皮,這一年(1796)也被稱為“饋贈詩之年”。
古希臘人認為讓他看到醜物是對他的無禮。
歌德曾經勸阻他。
她和她的家屬,她的妹妹烏爾莉克,就和他住在一起。
歌德對這一發現欣喜若狂,寫了文章寄給一位朋友,卻被專家否定,因此沒有發表。
這是一種進化論的觀點,雖然有缺陷,卻是早于達爾文的進化論差不多一個世紀,但當時遭到生物學界的鄙視和否定。
這一段,歌德在追憶與她相處和最後離别時的情景。
她出身貧窮,十四歲時被母親賣給法蘭克福銀行家維勒默作為養女,并被培養成一個能歌善舞,通曉音樂,并能做詩的才女。
她早年不幸的身世與她歌唱中的舞蹈女及迷娘的境況相似。
歌德與維勒默熟識,常去她家作客,聽她彈琴唱歌,自己也常常朗誦剛創作的新詩,兩人心心相印。
歌德的《西東詩集》中女主人公波斯女子蘇萊卡就是以她為原型,《詩集》并保留有她寫給歌德的幾首情詩。
1815年9月,歌德和瑪麗安妮到他家做客,參觀他的收藏品,前後在他的古堡裡住了三天,這是歌德和瑪麗安妮最後一次相聚,這次離别後,再也沒有相見。
列氏13°約為攝氏16°。
4月30日夜晚被稱為‘瓦爾普吉斯之夜’,魔女們會騎着掃帚柄、山羊和叉棍到布羅肯山去和惡魔歡會,跳舞作樂。
《浮士德》第一部第二十一場以及第二部第二幕對此有生動的描寫。
《浮士德》第二部第二幕的結尾合唱,歌頌此四大元素。
她是愛情和美的女神。
但對古老的德意志建築藝術大為贊賞,特别贊賞斯特拉斯堡大教堂,這座被通稱為“哥特式建築”的教堂被歌德贊為“德意志式建築藝術”。
《浮士德》第一部第五場有酒室場景。
這裡歌德所贊美的都是指科内利烏斯為《浮士德》繪的插圖。
他翻譯的波斯詩人哈菲茲的詩集得到歌德的贊賞,歌德從這些富于東方色彩的詩中受到啟發,促使他寫成《西東詩集》,意思是一位西方作家的東方詩集。
設拉子是波斯著名古城,中世紀時是波斯科學和藝術中心,人才輩出,哈菲茲是其中之一。
帖木兒是14世紀時帖木兒帝國的創立者,他征服了波斯,是《西東詩集》中主要角色之一,象征曾稱霸歐洲已面臨失敗的拿破侖。
《維特》的初版是在集市簡陋的攤位上發售的,一舉成名。
其中有着歌德和瑪麗安妮之間柏拉圖式戀情的影子。
歌德本人因功勳昭著,被封為功勳貴族,有别于那些世代相襲、不用幹粗活的世襲貴族。
到魏瑪後,卻唯獨鐘情于一位有夫之婦馮·施泰因夫人,與她保持着那種柏拉圖式的感情足足有十二年之久,直到三十九歲才愛上一位貧窮的制花女工克裡斯蒂安娜·符爾皮烏斯,與她結合,但也隻是同居,沒有正式結婚,以緻他們的獨生子奧古斯特長期蒙受“私生子”的醜名,直到1806年經曆了一場戰争風波以後,才和克裡斯蒂安娜一起走進教堂完成結婚儀式,正式成親,這時他們的兒子已經十七歲,他自己也是快要六十歲的老人了。
歌德誕生後第二天受禮時,依照他的外祖父,也取名約翰·沃爾夫岡。
此處是宗南貝格的外号,意思是野蠻人。
當時,歌德正在創作《浮士德》第二部,海倫是主要角色之一。
劇作富有抒情特點,代表作為《人生如夢》。
他在1813年翻譯出版了哈菲茲的《詩歌集》,轟動一時,正是這部詩集引發了歌德的創作激情,寫出了充滿東方情調的《西東詩集》。
代達羅斯用蜂蠟把羽毛粘結起來,做成翅膀,和兒子一起飛離克裡特島。
在途中,伊卡洛斯飛得太高,太接近太陽,翅膀融化,堕海而死。
他由魔鬼幫助,誘奸了純潔的少女格蕾辛。
格蕾辛的哥哥知道妹妹的醜事,與浮士德決鬥,被浮士德殺死,格蕾辛因此精神失常,溺死私生的嬰兒,被判死刑。
浮士德經曆格蕾辛的悲劇,為治愈心頭的創傷,轉向美的追求,遍遊各地,又在魔鬼的幫助下,與古希臘神話中的美女海倫結合,并生下一子,他是詩的化身,不幸摔死在山岩下,海倫也随之消逝,浮士德對美的追求,又以海倫的悲劇告終。
美不能使浮士德獲得拯救,于是轉而為人類、為社會進行創造性活動,他把海灘開墾成良田,最後倒了下去,當魔鬼準備攫取他的靈魂時,天使下降,護衛他的靈魂上了天,他得到最終的拯救。
本段以下有關情節,均見《浮士德》。
作者在這幾段裡表達了他對《浮士德》内容的見解。
本段描寫的幾個角色俱見這一場。
在“古典的瓦爾普吉斯之夜”一場中,泰勒斯在與火成說派辯論時作了精彩的闡說。
印度主神一身有三相,即婆羅賀摩(梵天,為創造之神)、毗瑟拏(遍入天,為保護之神)、濕婆(大自在天,為毀滅之神),三者代表宇宙的“創造”、“保全”和“毀滅”。
“帕列”是印度社會中最受壓迫的成員,通稱“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