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
關燈
小
中
大
上的競争也漸漸形成。
阿貝爾為他寫了一首詩,卻不敢拿給他看。
貝拉用禮物來讨好他。
埃爾諾會幫他背書,為他擦鞋,成天圍着他做一些類似仆人和搬運工的工作。
盡管迪波爾身處這場争相讨好、濃情熱意、互不相讓的競争風暴的核心,但他仍舊維持着他那與衆不同、彬彬有禮、溫和善良的風度。
暫且抛開那個與年齡段有關的粉刺問題,普洛高烏艾爾上校的小兒子在小團體成員們的眼裡是一個神秘的生靈,完美無瑕的化身,他們對他全都抱有這樣的感覺。
由于漂亮、溫和,年齡較小的普洛高烏艾爾男孩在城裡也頗有名氣。
迪波爾跑步,遊泳,騎馬,打網球,尤其喜愛跳躍,盡管他有着所有這些男孩子的出色表現,他還具有柔軟、精緻的外表。
他的皮膚極白,額頭上覆蓋的劉海微微有些卷,金色的頭發、藍灰色的眼睛更加強調了這一特征。
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堅毅、厚實的嘴唇以及肌肉健壯、手指短粗的雙手。
但是鼻子和額頭的線條卻柔和又柔美地呈現在這張娃娃臉上,臉的上部和下部之間的不成比例,撩惹起人們内心的躁動。
在他的身上,絲毫看不到半大小子特有的那種笨拙。
好像孩童時期某個幸運的瞬間,這個男孩的面孔從此停止了發育,雕塑家從模子上移開雙手,然後滿意地說:就這樣吧。
迪波爾即使長到三十歲,看上去仍會像一個孩子。
他所有的舉手投足,一颦一笑,比如他向某人發問,或是微笑着做出回答,都具有他獨一無二的特征,輕柔溫雅,像是帶着羞澀的禮貌。
他并不像貝拉和埃爾諾,不像大多數與他同齡的夥伴們:他勉強才能吐出一兩句粗魯的言語,像是先得進行一番自我抗争。
那些粗話若從他的嘴裡說出來,聽上去則像是他出于禮貌才說的,是出于對其他人的貫注,像是在别人爆粗口時,他不願因為自己的沉默傷害到大家。
他少言寡語。
好奇心會顯現在他的整個人身上,顯現在他時時刻刻的目光中。
如果阿貝爾或埃爾諾說了些什麼,他會緩慢地轉過臉,然後瞪圓了眼睛,全神貫注。
他會吃驚地問很簡單的問題,又總是用微笑表示對答案的感謝。
無法斷定的是他内在的這種關注,是出于他無可挑剔的禮貌,還是出于無知的好奇。
他害怕書,假如阿貝爾偶爾發自内心地想與他分享對一本書的感悟,他會帶着特别的反感觸碰這本書,好像是觸碰某種複雜的、有點不潔的、碰上去感覺很不舒服的東西,真的隻是因為要讨好他的朋友,他才去碰。
他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不偏不倚地在他們中間,沒有選擇黨羽。
他就像一位仁慈、高貴的君主隐忍地穿行在他們之間,好似他并不十分确定地意識到,他自己的出身和命運迫使他永遠彬彬有禮地跟這些缺少耐性的愛臣們相處在一起。
他也并不十分确定地預感到,小團體是一個終結的宿命,一個無法逃脫的命運,如同所有的命運一樣,它極其簡單,也極其痛苦。
這些男孩子每天隻有在睡覺的那幾個小時裡才會互相分離,有一種力量把他與他們卷在了一起,比跟任何人的關系都更複雜,然而,他并不明白這種力量的含義與目的,事實上,他們并非是與他投緣的那種類型。
這樣一種反叛的類型——令人難以理解、出于某種無形的暴力的迫使而被他們選擇的反叛的類型——其實并不是他的喜好。
周遭的環境,無序的秩序,不可知尤其是不可忍的、爆裂的外部世界的秩序,在他的内心也撩撥起了他的反叛,卻是這個反叛的另外一種形式,觸手可及的、簡單的、更能付諸行動的形式,這才更合乎他的心意。
他們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在他心裡也紮下了根,他同樣無法抗拒這股否定一切的、特殊的、反抗的魔力,那些魔力的遊戲也在他心裡紮了根,而這魔力的源泉也許來自阿貝爾,也許來自埃爾諾。
他覺得,可能簡單一點的解決方法更是他所愛。
比如,迪波爾永遠不會反對那樣的計劃,譬如在教堂前架起重型武器,然後發起自衛戰争;還有,如果有人建議在一個起風的夜晚點燃這座城市,那麼會讓他感覺頭疼的,倒不如說是這計劃實施和操作起來的難度。
這些迫不及待地突然将他包圍在中間的男孩子們,這樣的一支護衛隊,并不真的對他的胃口。
但他沒敢向任何人承認。
他必須要接受這個小團體,跟它生死與共,因為小團體也接受了他。
父親的氣場,一種經過過濾後遺留下的、幾乎難以辨識的軍人自知之明的殘片在他的體内發生着作用。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一個“我”便是他。
偶爾,他會抱着慚愧的渴望去關注其他的小團體和團體;他癡望着其他同學的冒險,看他們跟這個世界秩序的壓迫進行抗争,他們隻是簡單地表達他們的反抗和不滿,通過野蠻的玩笑,通過體能訓練的遊戲,特别是通過對身體本身的強調與展示。
迪波爾并不知道還有什麼比身體的勇敢更美好的事物。
而小團體對于這一種形式的勇敢——如同對待所有具有現實性目的的任務那樣——厭惡地把它排斥掉了。
他并不明白,在他們之間他到底要什麼?他不能逃開,也不想逃開,但他仍然覺得在這些男孩子中間自己隻是一位客人,因為他們對他的敬慕,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他們所做的一切,帶給他的是糟糕的和酸澀的快樂。
将來會是怎麼樣?每當他想到這個,他的嘴就癟起來。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這麼甩手離開。
他感到,在小團體的這些遊戲背後,有一個世界隐約可見,這個世界他也還記得,那是一個年輕、真實、無法形容、令人振奮的世界。
小團體想用這個世界的碎片建造起什麼,在這個天空下建一個小的玻璃罩,他們可以藏在玻璃罩下,然後透過這玻璃,苦澀而不屑地眺望另一個世界。
他是唯一一個不用關心這個玻璃罩碎了該怎麼辦,他們要去入伍了該怎麼辦的人。
戰争,與畢業前的焦躁,與丢人的、四下躲避的、地下的奴仆生活,與在這個世界裡必須要過的生活相比,難道真的更糟糕嗎?戰争八成也是奴役和傷害的一種形式,是成年人發明出來的東西,是他們用來折磨彼此和比他們更羸弱的人的東西。
就這樣,他留了下來,跟這個小團體待在一起,因為他感到在唯一的、無法明白的威權面前,在成年人的威權面前,這個團體把他保護了起來。
另外,也因為他感到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把他們集結在了一起,盡管他并不了解這種千絲萬縷的捆綁力量究竟是什麼。
并不存在任何人的指令,他們一方面處于跟所有威權對立的反叛狀态,一方面卻輕柔地來到他的身邊,将他們的命運交到他手中。
也許那種感受是同情,他懷着同情在他們中間穿行,也可能是出于寬容和善意。
他們隻索取一點點,如果他連這一點點——比如一個微笑,一個手勢,或僅僅是待在他們中間——都不能給他們的話,他們會非常難過。
在富爾察的這間房子裡,在這幾個月中,所有的這些隻是偶爾、輕微、無從察覺地吸引着阿貝爾。
他們厭惡的東西、他們共同的班級、他們零散而雷同的記憶、他們相似的生活方式,無形中把他們捆綁在了一起——跟小團體裡的另外那一半成員相比,他們兩個被更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在他們倆之間,他們自己也感到,有些東西隻屬于他們倆——也許由于他們在孩童時期一旦沒能用好刀叉就會挨打,也許由于他們向人打招呼或回複别人問候的方式。
阿貝爾因為發育不良長得矮小,臉上有雀斑,頭發是淡淡的紅色——在他的身體上,特别是在手上,他有另外兩個同伴所沒有的東西。
就是那個埃爾諾曾說過的,富足并不是錢,而是别的什麼。
這是一個罪惡的念頭:與他們倆相比,也許另外兩個夥伴離現實的世界更近。
但是,他們倆卻擁有他們特有的東西,一種無價的優勢,這是另外兩個夥伴這輩子也不會得到的——在小團體的同謀裡,還存在有他倆自己的同謀。
普洛高烏艾爾上校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被派到一個又一個悲哀的城市,因此,在迪波爾童年的記憶中,也攜帶了許多關于兵營和外地城市的空洞的記憶。
獨臂小子勞約什,更多地得
阿貝爾為他寫了一首詩,卻不敢拿給他看。
貝拉用禮物來讨好他。
埃爾諾會幫他背書,為他擦鞋,成天圍着他做一些類似仆人和搬運工的工作。
盡管迪波爾身處這場争相讨好、濃情熱意、互不相讓的競争風暴的核心,但他仍舊維持着他那與衆不同、彬彬有禮、溫和善良的風度。
暫且抛開那個與年齡段有關的粉刺問題,普洛高烏艾爾上校的小兒子在小團體成員們的眼裡是一個神秘的生靈,完美無瑕的化身,他們對他全都抱有這樣的感覺。
由于漂亮、溫和,年齡較小的普洛高烏艾爾男孩在城裡也頗有名氣。
迪波爾跑步,遊泳,騎馬,打網球,尤其喜愛跳躍,盡管他有着所有這些男孩子的出色表現,他還具有柔軟、精緻的外表。
他的皮膚極白,額頭上覆蓋的劉海微微有些卷,金色的頭發、藍灰色的眼睛更加強調了這一特征。
他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堅毅、厚實的嘴唇以及肌肉健壯、手指短粗的雙手。
但是鼻子和額頭的線條卻柔和又柔美地呈現在這張娃娃臉上,臉的上部和下部之間的不成比例,撩惹起人們内心的躁動。
在他的身上,絲毫看不到半大小子特有的那種笨拙。
好像孩童時期某個幸運的瞬間,這個男孩的面孔從此停止了發育,雕塑家從模子上移開雙手,然後滿意地說:就這樣吧。
迪波爾即使長到三十歲,看上去仍會像一個孩子。
他所有的舉手投足,一颦一笑,比如他向某人發問,或是微笑着做出回答,都具有他獨一無二的特征,輕柔溫雅,像是帶着羞澀的禮貌。
他并不像貝拉和埃爾諾,不像大多數與他同齡的夥伴們:他勉強才能吐出一兩句粗魯的言語,像是先得進行一番自我抗争。
那些粗話若從他的嘴裡說出來,聽上去則像是他出于禮貌才說的,是出于對其他人的貫注,像是在别人爆粗口時,他不願因為自己的沉默傷害到大家。
他少言寡語。
好奇心會顯現在他的整個人身上,顯現在他時時刻刻的目光中。
如果阿貝爾或埃爾諾說了些什麼,他會緩慢地轉過臉,然後瞪圓了眼睛,全神貫注。
他會吃驚地問很簡單的問題,又總是用微笑表示對答案的感謝。
無法斷定的是他内在的這種關注,是出于他無可挑剔的禮貌,還是出于無知的好奇。
他害怕書,假如阿貝爾偶爾發自内心地想與他分享對一本書的感悟,他會帶着特别的反感觸碰這本書,好像是觸碰某種複雜的、有點不潔的、碰上去感覺很不舒服的東西,真的隻是因為要讨好他的朋友,他才去碰。
他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不偏不倚地在他們中間,沒有選擇黨羽。
他就像一位仁慈、高貴的君主隐忍地穿行在他們之間,好似他并不十分确定地意識到,他自己的出身和命運迫使他永遠彬彬有禮地跟這些缺少耐性的愛臣們相處在一起。
他也并不十分确定地預感到,小團體是一個終結的宿命,一個無法逃脫的命運,如同所有的命運一樣,它極其簡單,也極其痛苦。
這些男孩子每天隻有在睡覺的那幾個小時裡才會互相分離,有一種力量把他與他們卷在了一起,比跟任何人的關系都更複雜,然而,他并不明白這種力量的含義與目的,事實上,他們并非是與他投緣的那種類型。
這樣一種反叛的類型——令人難以理解、出于某種無形的暴力的迫使而被他們選擇的反叛的類型——其實并不是他的喜好。
周遭的環境,無序的秩序,不可知尤其是不可忍的、爆裂的外部世界的秩序,在他的内心也撩撥起了他的反叛,卻是這個反叛的另外一種形式,觸手可及的、簡單的、更能付諸行動的形式,這才更合乎他的心意。
他們所做的所有的一切,在他心裡也紮下了根,他同樣無法抗拒這股否定一切的、特殊的、反抗的魔力,那些魔力的遊戲也在他心裡紮了根,而這魔力的源泉也許來自阿貝爾,也許來自埃爾諾。
他覺得,可能簡單一點的解決方法更是他所愛。
比如,迪波爾永遠不會反對那樣的計劃,譬如在教堂前架起重型武器,然後發起自衛戰争;還有,如果有人建議在一個起風的夜晚點燃這座城市,那麼會讓他感覺頭疼的,倒不如說是這計劃實施和操作起來的難度。
這些迫不及待地突然将他包圍在中間的男孩子們,這樣的一支護衛隊,并不真的對他的胃口。
但他沒敢向任何人承認。
他必須要接受這個小團體,跟它生死與共,因為小團體也接受了他。
父親的氣場,一種經過過濾後遺留下的、幾乎難以辨識的軍人自知之明的殘片在他的體内發生着作用。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這一個“我”便是他。
偶爾,他會抱着慚愧的渴望去關注其他的小團體和團體;他癡望着其他同學的冒險,看他們跟這個世界秩序的壓迫進行抗争,他們隻是簡單地表達他們的反抗和不滿,通過野蠻的玩笑,通過體能訓練的遊戲,特别是通過對身體本身的強調與展示。
迪波爾并不知道還有什麼比身體的勇敢更美好的事物。
而小團體對于這一種形式的勇敢——如同對待所有具有現實性目的的任務那樣——厭惡地把它排斥掉了。
他并不明白,在他們之間他到底要什麼?他不能逃開,也不想逃開,但他仍然覺得在這些男孩子中間自己隻是一位客人,因為他們對他的敬慕,大家才走到了一起。
他們所做的一切,帶給他的是糟糕的和酸澀的快樂。
将來會是怎麼樣?每當他想到這個,他的嘴就癟起來。
但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這麼甩手離開。
他感到,在小團體的這些遊戲背後,有一個世界隐約可見,這個世界他也還記得,那是一個年輕、真實、無法形容、令人振奮的世界。
小團體想用這個世界的碎片建造起什麼,在這個天空下建一個小的玻璃罩,他們可以藏在玻璃罩下,然後透過這玻璃,苦澀而不屑地眺望另一個世界。
他是唯一一個不用關心這個玻璃罩碎了該怎麼辦,他們要去入伍了該怎麼辦的人。
戰争,與畢業前的焦躁,與丢人的、四下躲避的、地下的奴仆生活,與在這個世界裡必須要過的生活相比,難道真的更糟糕嗎?戰争八成也是奴役和傷害的一種形式,是成年人發明出來的東西,是他們用來折磨彼此和比他們更羸弱的人的東西。
就這樣,他留了下來,跟這個小團體待在一起,因為他感到在唯一的、無法明白的威權面前,在成年人的威權面前,這個團體把他保護了起來。
另外,也因為他感到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把他們集結在了一起,盡管他并不了解這種千絲萬縷的捆綁力量究竟是什麼。
并不存在任何人的指令,他們一方面處于跟所有威權對立的反叛狀态,一方面卻輕柔地來到他的身邊,将他們的命運交到他手中。
也許那種感受是同情,他懷着同情在他們中間穿行,也可能是出于寬容和善意。
他們隻索取一點點,如果他連這一點點——比如一個微笑,一個手勢,或僅僅是待在他們中間——都不能給他們的話,他們會非常難過。
在富爾察的這間房子裡,在這幾個月中,所有的這些隻是偶爾、輕微、無從察覺地吸引着阿貝爾。
他們厭惡的東西、他們共同的班級、他們零散而雷同的記憶、他們相似的生活方式,無形中把他們捆綁在了一起——跟小團體裡的另外那一半成員相比,他們兩個被更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在他們倆之間,他們自己也感到,有些東西隻屬于他們倆——也許由于他們在孩童時期一旦沒能用好刀叉就會挨打,也許由于他們向人打招呼或回複别人問候的方式。
阿貝爾因為發育不良長得矮小,臉上有雀斑,頭發是淡淡的紅色——在他的身體上,特别是在手上,他有另外兩個同伴所沒有的東西。
就是那個埃爾諾曾說過的,富足并不是錢,而是别的什麼。
這是一個罪惡的念頭:與他們倆相比,也許另外兩個夥伴離現實的世界更近。
但是,他們倆卻擁有他們特有的東西,一種無價的優勢,這是另外兩個夥伴這輩子也不會得到的——在小團體的同謀裡,還存在有他倆自己的同謀。
普洛高烏艾爾上校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被派到一個又一個悲哀的城市,因此,在迪波爾童年的記憶中,也攜帶了許多關于兵營和外地城市的空洞的記憶。
獨臂小子勞約什,更多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