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畫

關燈
城市沉睡在群山之間。

    三座高塔漠然地伸向天空。

    房子裡亮着電燈,也有供水管道;火車站裡,一個機車頭正在倒車,鳴笛聲音拖得很長。

    三座高山包繞着城市,山裡的礦藏不僅有一些銅,還有少許的鎂。

    一條河穿城流過。

    河水從山裡流出,水流湍急。

    空氣清冷而堅硬。

    山坡上生長着濃密的森林。

    中間那座山的山頂上,積雪常年都不融化,住在城裡的人們為此感到自豪,因為他們可以把它當成阿爾卑斯山的美麗風光來欣賞。

    快老掉牙的有軌電車從火車站開往城市的中央廣場。

    城市臨海,不過隻有一個海灣,更多的隻是象征意義。

    城裡的居民為自己臨海而居感到驕傲,不過,他們對海的實際利用卻并不多。

    一棟棟的房子都建得狹窄,瘦長,相互緊貼着,因為這座城市曾經是一座城堡,人類在這裡居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久遠的時光。

    修道士們的修道院是黃色的,人們可以見到他們在晚上和早上穿着棕色的袍子,踩着拖鞋,腰間系着繩子,挂着念珠,去教堂禱告。

    主教的宅邸很寬敞,鐵藝的陽台上有着後巴洛克風格的裝飾,陽台上方還有能插旗子的支架。

    主教在每天下午三點會和他的秘書一起出門,他挺括的高帽子閃着絲綢般的光,帽子後面的邊沿垂着帶子。

    主教向每個問候他的人回以深深的緻意。

    他起得很早,因為上了歲數,他睡得不多。

    清晨,他已經站在高高的案桌前,寫着小巧、圓潤的字。

    市政府的地下室裡售賣紅酒;紅酒像石頭一樣冷。

    地下室的拱頂是用很重的巨石搭建的,這裡的人們早在幾個世紀前就開始飲用紅酒了,火把照明時煙熏的印迹至今留在牆上。

    潮濕的橡木桶的味道、好聞的濃醇酒香和硬脂酸做的蠟燭的味道彌漫在空氣裡。

    這裡使用糧票。

    這是關門的時間。

    望不到頭的一趟趟火車接連不斷地在城市中穿駛而過。

    兩百米、三百米長的火車開過去,鐵路巡視員連頭也不擡起一下,裝載傷員和運送休假兵士的火車車輪滾滾;這是一個休療站點,車廂的門會打開一個小時,從車廂裡往外漫出碳酸液和碘水的氣味,還有深深的寂靜。

    這個味道滲透進城市,尤其在火車站附近格外濃烈。

    擺放在火車站内的很多大鐵桶裡裝滿了石灰;有的時候需要從車廂裡擡下一些乘客,然後把石灰撒到他們身上。

    但這樣的事情已經持續四年了,這個城市對此早已習以為常。

    搭乘這些長長的列車的乘客也已經習慣了這一切,尤其是那些需要往他們身上撒石灰的乘客,根本不發表任何意見。

    現在的車站,已經不再站着那些圍着雪白的圍裙、袖腕上和頭巾上繡了紅十字、穿着閃亮的醫護制服、好像大商場櫃台裡護士模樣的白嫩蠟娃娃般的女志願者們;現在最多是來兩個醫務兵,一點兒也不惹人注目,如果需要擡起擔架,他們會一起喊一聲号子:?“吼嘿”。

     這裡能聽到戰争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尖聲嚎嘯。

    就好像燃起了一把大火,飄落到遠處的隻是些煙灰。

    在這裡,戰争也僅僅落下了一些灰塵。

    最初是一封封電報在喧嚣,接下來,一列列火車穿城駛過;一所小學校被改成了醫院,那所不小的修道院也騰出來一半的地方用來安置傷員。

    城裡的很多居民都因為他們的愛國表現受到了嘉獎。

    文具店老闆,那位微胖卻相當靈巧的老先生,也不再每天早晨親手為得勝的部隊在地圖上安上小旗子;事實上,他已經什麼都不往地圖上安了,他瘦了,也沒有誰再關心地圖。

    這個城市已經習慣了戰争,已經沒人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