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的草原

關燈
瑪送來的糌粑和酥油:“我們現在有吃的,千萬不要從你的嘴裡給我們省。

    你正在往大裡長,不吃怎麼長?将來洋洋馬大,你變成小綿羊,我們對得起誰?”家裡的糌粑和酥油,我們吃得很節約,也就是每天晚上一人多半碗糌粑糊糊,裡面放一塊拇指大的酥油。

    院子裡的孩子、街上的孩子,有時候來我家玩,姥姥也會請他們吃一點糌粑和酥油。

    兩個月以後,糌粑和酥油沒有了,更難熬的冬天悄然來臨。

     這一年的冬天來得有些猛,寒冷和大雪同時降臨,一夜之後,西甯就蓋上了厚厚的雪被兒。

    我天天把德牧和岡拉關在廚房裡,去河灘裡扒開積雪拔幹草。

    姥爺則天天去街上,看有什麼食物可買,偶爾也能帶回來幾個洋芋、幾個胡蘿蔔、一碗豌豆什麼的。

    母親差不多一個星期會抱回來一棵帶着冰淩的大頭菜和凍成冰疙瘩的蔓菁,醫院有農場,農場似乎隻種大頭菜和蔓菁。

    姥姥把凍過的蔓菁和大頭菜煮在一起當飯,就算我們經常吃不飽,也覺得那種難吃是飯菜裡沒有的。

    雪過天晴以後,母親給才讓請了假,帶着他又去了一趟蘭州,回來後沮喪地說:“大夫說這是最後一次治療,吃完這次開的藥,再不好就沒辦法了。

    ”而姥爺關心的是,今天是星期五,現在是下午,得趕緊把才讓送回保育院,過了晚飯時間,才讓就吃不上了。

    他拉起才讓就走。

    才讓正和德牧、岡拉在一起,兩隻羊跟了出來,我趕緊擋住了它們。

    兩個鐘頭後姥爺回來,慶幸地說:“正趕上吃晚飯,再差幾分鐘,人家就吃完了。

    ”但晚上天剛黑,才讓自己就又跑了回來。

    他不知從什麼地方找了一根草繩,紮住棉衣下擺,在懷裡揣了四個雜和面饅頭。

    姥爺說:“你又自己沒吃,又給我們拿來了?”母親說:“肯定不是一頓的,他請了四天假,正好一天一個。

    老師把幹的給他留下了,稀的留不住,吃掉了。

    ”才讓望着母親說話時嘴型的變化,點點頭。

    這天晚上,我吃着才讓拿回來的饅頭,那個香甜似乎從來沒有過。

    姥爺要把才讓連夜送走。

    才讓一副不想去的樣子。

    姥姥說:“那就算了,他想跟洋洋一起睡。

    ”姥爺急了:“晚上不送,明天早飯吃不上,在家裡他能吃到什麼?”才讓看姥爺執意要送他回保育院,走進廚房抱了抱德牧和岡拉。

    兩隻羊此起彼伏地叫起來。

     德牧和岡拉似乎知道它們是才讓用一對描金畫龍的小瓷碗換來的,盡管是我在天天照顧它們——不是牽它們去河灘吃草,就是割草拔草給它們吃——但它們對我總不如對才讓親,才讓來時它們會咩咩叫,走時也會咩咩叫。

    星期天,才讓會和我一起帶它們出去,它們甯肯忍着饑餓不吃草,也會待在才讓身邊,期待他抱一抱。

    才讓會輪番抱起它們走很長的路。

    我有時也想抱,但就是力氣太小抱不動。

    我想,羊跟人一樣,要是一個母親從來不抱自己的孩子,孩子肯定也會疏遠她。

    除了抱,才讓還會在它們身上摳來摳去。

    我說它們又不癢癢,你摳它們幹什麼?後來聽父親說,羊在長毛、脫毛或有寄生蟲時都會癢癢,牧人是知道的,總會想辦法解除它們的癢癢。

    要是才讓會說話,一定早就告訴我這些了,我也會天天給它們撓癢癢。

     一個星期天,母親去醫院值班,我和才讓牽着德牧和岡拉正要去河灘,去街上的姥爺突然跑回來說:“快快快,糧店裡賣幹闆魚呢,一人隻能買一斤,都走,洋洋才讓今兒别去放羊了。

    ”我們鎖了家門,把羊拴在院子裡,直奔糧店。

    糧店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站累了的就坐在地上,用屁股一點一點往前挪。

    我們三個人站一會兒坐一會兒。

    姥爺的手一直放在口袋裡,那裡有二十塊錢,他必須攥在手心裡才放心。

    幹闆魚就是從青海湖打撈上來曬幹後的鳇魚,五塊錢一斤,我們正好可以買四斤,也就是說四斤幹闆魚要花掉母親半個月的工資。

    好不容易買到了魚,回去一看:德牧和岡拉呢?明明拴在院子裡,怎麼不見了?姥姥輪番敲開院子裡其他三家的門:看見我家的羊沒有?都說沒有。

    我們放下魚,就去街上尋找,逢人就問:見到兩隻羊沒有?突然有個吃過我家糌粑和酥油的孩子從後面跑來說:“我知道你們的羊在哪裡。

    ”他帶我們朝城外走去。

    到了城門口,姥姥走不動了,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揉她的小腳。

    我們繼續往前走,來到了一座土牆圍起的院子前。

    那孩子指着關閉的院門說:“就在這裡頭,我看見有人把羊拉進去了。

    ”姥爺說:“這裡頭是先祖的陵墓,肯定有守墓人,你們不要過去,小心有狗。

    ”他自己蹑手蹑腳走到跟前,耳朵貼到門扇上聽了聽,輕輕敲了幾下,看沒有反應,又重重敲了幾下,還是沒有反應,便嘩的一下推開了門。

     院子裡沒有房屋,隻有三面木頭支起來的草棚,草棚下面坐着或躺着一些人。

    院子的一角,放着幾塊石頭的地方,有人正在拿麥草生火,身前是一堆柴火,柴火旁邊拴着兩隻羊,正是德牧和岡拉。

    姥爺走了進去,我們都走了進去。

    姥爺大聲說:“我們的羊,怎麼在這裡?誰偷的?”沒有人作出反應。

    德牧和岡拉一見我們就咩咩地叫起來。

    才讓搶先跑過去,從柴火上解下繩子,拉起來就走。

    還是沒有人作出反應。

    生火的人回頭看着,一腳踩滅了已經燃起的麥草。

    我們牽着羊出了院子,不緊不慢地來到城門口,看姥姥還坐在路邊的石頭上。

    姥爺說:“你怎麼不回家?”姥姥說:“你們都在外頭,我一個人回去幹什麼?羊找到了?好,好,這下才讓高興了。

    ”一路走去,姥爺突然說:“壞了,還沒把才讓送到保育院,晚飯錯過了,這可咋辦?”姥姥說:“不是有魚嗎?”姥爺說:“對了,忘掉幹闆魚了。

    ”暮色降臨,我們疲憊不堪地走進院子,卻見一匹大馬站在家門前。

    家裡亮着燈,下班回來的母親正在跟人說話。

    姥姥說:“洋洋,你阿爸回來了。

    ”我跑進家門,看到的不是父親,而是角巴爺爺。

     角巴又來了,正在給母親說父親的事:就像母親希望的那樣,父親已經是學校校長了。

    “草原上辦學校,就是把星星搬到地上,再把星星的光搬到人心裡,阿卡們都做不到,可把強巴累壞啦。

    ”他來給我們送吃的,這次送的是一隻凍羊和一羊肚酥油。

    姥姥迫不及待地挖了兩勺子酥油,放在了才讓和我的嘴裡。

    姥爺說了許多感激的話,又說:“你來了,正好,我們有好東西招待你。

    ”他去廚房讓姥姥趕緊把幹闆魚蒸上,多撒點鹽,藏族人喜歡鹹。

    很快魚就熟了,當姥姥把三條半尺長的魚用盤子端上來時,角巴吃了一驚:“就讓我吃這個?這個不能吃,這是水裡的。

    ”姥爺這才想起藏族人不吃天上飛的水裡遊的,他千辛萬苦弄到的食物對角巴說都不能說。

    姥姥說:“那就吃你帶來的,我們家除了你不愛吃的凍蔓菁,什麼也沒有。

    ”這天晚上,魚我們放着沒動,打算角巴走了再吃。

    我們的晚飯是一人一碗姥姥煮的羊肉湯,湯裡有肉,一人拇指大的一塊。

    角巴把他的肉一撕兩半,分别放在了才讓和我的碗裡,又說:“這一隻羊隻能細水長流煮了喝湯,不能吃手抓,手抓費肉。

    洋洋,我給你許下的手抓,還得欠着。

    ”飯間,才讓不止一次地跑進廚房去安撫咩咩叫的羊,羊好像驚魂未定。

    姥爺便說起壞人偷羊的事。

    角巴歎口氣說:“這種時候這種地方,你們怎麼還能養羊?”他拍了一下才讓的頭,“你是念祈福真言的藏族人,把羊拉回來是不對的。

    ”才讓瞪着角巴說話的嘴,眼睛撲閃撲閃的,突然伸手在角巴拍他的地方也拍了一下。

    我們知道他聽懂了角巴的話,卻仍然不知道他心裡想什麼。

    角巴第二天一早就走了,走時又說起把才讓和我帶去草原的話。

    母親說:“才讓不能走,他還在吃藥,下一步我打算帶他去紮幹針(針灸),大夫已經找好了。

    ”姥爺說:“才讓不走,洋洋也不能走,他走了羊誰管?”角巴說:“羊還是吃掉的好,你們不吃,就叫别人吃掉。

    饑荒的時候,雪山大地怪罪的不是偷竊的人,是把着食物不肯舍散的人。

    ”才讓一眼不眨地瞪着角巴說話。

    角巴念着祈福真言摸摸才讓,也摸摸我,朝姥爺、姥姥和母親彎了彎腰,拉起馬走了。

    我們送他到巷口,看着他騎馬消失在街道那邊。

     我們回身進家,姥爺要送才讓去保育院,才讓卻跑進廚房,牽出了德牧和岡拉。

    姥姥說:“你牽羊幹什麼?叫洋洋去放,你趕緊跟你姥爺走。

    ”才讓知道姥姥在說什麼,卻還是拉着羊出了家門,也出了院門。

    姥姥要拉他回來,姥爺擺擺手制止了她:“才讓是藏族人,藏族人有藏族人信的,你沒聽角巴說嘛?”姥姥說:“他說什麼了?”母親說:“不行,他不能這樣。

    ”追了過去,在院門外攔住了才讓和兩隻羊。

    才讓仰臉望着母親,眼裡淚汪汪的。

    母親歎口氣,突然揮了一下手:“去吧,去吧。

    ”看我走出了院門,又說,“洋洋,你們兩個一起去。

    ”我莫名其妙地跟着才讓走過街道,走向城外,來到了我們昨天來過的那座土牆圍着的院子前。

    我說:“這裡頭有偷羊的壞人。

    ”說完了才意識到我們就是來找“壞人”的。

    我抓住了拴着羊的繩子,想把羊奪過來,看看才讓嚴肅而虔誠的表情,又什麼話也沒說,好像我跟他一樣,辛辛苦苦養大了德牧和岡拉,就是為了在這樣一個烏雲翻滾的日子裡把它們送人。

    才讓上前推開門,拉着德牧和岡拉走進去,看了看草棚下面坐着或躺着的那些人,最後一次給它們撓了撓癢癢,然後解下拴在它們脖子上的細麻繩,退到了門口。

    德牧和岡拉咩咩叫着跟過來。

    才讓迅速轉身,關上了吱吱扭扭的院門。

    才讓跑起來,我跟着他跑起來。

    以後,姥姥不止一次地念叨:“後悔死了,我擋下就好了。

    ”姥爺有一次說:“誰也沒有把你捆住,你為什麼不擋?你是狠不下心來把它們宰掉,畢竟是自己喂大的嘛。

    就算你能請個人來宰,事後你又會說,後悔死了,我怎麼把羊宰掉了?我還不知道你?你别再叨叨了。

    ”我知道姥爺說的是對的。

     才讓吃完了所有的藥,卻依然是個聽不見說不出的聾啞人。

    母親說:“蘭州再不去了,看樣子西醫不成。

    ”她把希望寄托在紮幹針上,每天下班後都會去保育院把才讓接出來,完了再送回去。

    我沒事幹,有時也會去保育院門口等才讓。

    紮幹針的是個老頭,母親叫他大夫,他卻說我不是個草澤醫人,紮針管用不管用不靠我,得靠他自己的醒力。

    我問什麼叫“醒力”?母親說就是蘇醒的力量,好比有的人睡夠了還在睡,那就是昏迷了或者死了,有的人睡夠了就會醒來,醒來是要有力量的。

    才讓的耳朵和嗓門現在睡着了,紮幹針就是用針找到它的醒力,刺激它一下:你該醒了。

    才讓望着母親的嘴,一臉的迷茫。

    我知道他沒有搞懂,其實我也沒有搞懂。

    紮幹針持續了一個月,還是不見效果。

    姥爺說:“藏族人的病恐怕還是要藏族醫生治哩,不行的話領才讓去藏醫院看看?”母親沒說行,也沒說不行,隻是說:“藏醫院我是去不成了,受不了路上的颠簸。

    ”母親的肚子大起來,她得為自己考慮了。

    姥爺說:“我領着去。

    ” 去藏醫院的這天自然是才讓不上保育院的星期天。

    姥爺領着才讓和我坐上了去湟中縣的長途公共汽車,坑坑窪窪的土路颠得我們前仰後合,但我們都笑着。

    姥爺說:“就像我們騎了一匹大鐵馬,颠得屁股疼。

    ”兩個多鐘頭後汽車到達湟中縣的縣城。

    我們下來,順着一條上坡路走去,臨近中午時,來到了一個房子很多人很少的地方,那些有高有低的房子都在山巒裡連綿,就像一座古舊而安靜的城。

    我們在一些曲裡拐彎的街巷裡穿行,東看看西望望,見人就打聽:“藏醫院在哪裡?”人們都朝上面指,我們也就順着山巒朝上走,走到盡頭,也沒見藏醫院的牌子,正在疑惑,就見一座绛紫色的高門上面,吱呀一聲打開了一扇窗戶,一個少年探出頭來朝我們招招手,又指了指後面喊道:“門,門。

    ”我們從後門走了進去,看到那個少年迎面而來:“到這邊來。

    ”姥爺問:“幹什麼去?”少年說:“你們自己不知道嗎?那你們來藏醫院幹什麼?”姥爺說:“我們自己能不知道嗎?但就是還沒給大夫說。

    ”“不用說啦,老師知道。

    ”少年朝前走去。

     姥爺心神不定地領着我們跟過去,來到樓上一間陳設擁擠的小房子裡,看到低低的床榻上端坐着一個年老的藏醫。

    姥爺鞠了一個躬說:“大夫,我們是來看病的,這個娃娃……”老藏醫擺擺手,制止了姥爺的話,然後把手伸向了才讓。

    才讓站着不動,定定地看着老藏醫身後的一幅絲綢畫(以後我知道它叫唐卡),畫上是一頭白色的大象、三隻吉祥的鹿、一隻威風凜凜的獅子和一些好看的花。

    姥爺推了才讓一把說:“快,給大夫磕頭。

    ”才讓正要跪下,引我們來的少年拉起才讓的手,把他拽到了老藏醫跟前。

    老藏醫端詳着才讓,吐了吐舌頭,機靈的才讓也吐了吐舌頭。

    老藏醫張大了嘴,才讓也張大了嘴。

    老藏醫朝喉嚨深處看了看,又抓起他的胳膊号脈,然後打開一個皮毛做的盒子,拿出了一根粗大的針。

    姥爺頓時有些失望:怎麼還是紮幹針?老藏醫看着才讓滿是紮針痕迹的耳根說:“針已經紮得不少啦。

    ”姥爺說:“是啊,不能再紮了吧?”老藏醫說:“現在就差這一針啦,不紮的話,以前的針就是白紮。

    ”又掰開才讓的眼皮看了看,“吃了不少藥吧?”姥爺說:“吃的藥有一麻袋。

    ”老藏醫又說:“現在就差一種藥啦,不吃的話,以前的藥就等于白吃。

    ”姥爺問:“你是說過去的針沒有白紮,藥沒有白吃?”“噢呀噢呀。

    ”之後老藏醫用那根粗大的針輪換着紮了好幾個地方,都是在頭上臉上。

    每紮一下,才讓都會皺起眉頭咬緊牙,看樣子很疼。

    然後給了藥,藥是一盒褐色藥丸,一共七丸,說是一天一丸。

    姥爺說:“吃完了我們再來。

    ”老藏醫說:“不用來啦,吃了不好,那就是永遠不好。

    ”姥爺掏出一張十塊的錢,雙手遞給了老藏醫。

    老藏醫打開身邊一個木頭箱子,指着半箱子錢說:“不用再給我啦,你給了我,我也是給别人。

    ”姥爺收起錢,帶着我們匆匆往回趕,一路上一直在嘀咕:“不會看錯吧?我們沒說才讓是聾子是啞巴,大夫怎麼知道要看什麼病?”我們坐着最後一班長途車回到了家,天已經黑透了。

     又是吃藥,七天很快過去了,才讓依然如故。

    大人們再也不抱希望了,隻會望着無聲無息的才讓唉聲歎氣。

    母親說:“要是角巴再來,還想帶走才讓,就讓他帶走,我們沒辦法了。

    ”姥爺說:“洋洋呢,也跟着去?”姥姥說:“我可舍不得,舍不得洋洋,也舍不得才讓。

    ”母親說:“舍不得的話再别說,吃肚子要緊。

    ”然而,角巴再也沒有來。

    冬深了,春節就要到了。

    一個星期天,才讓還在睡覺,早早起來要去醫院值班的母親照例叫了一聲:“才讓。

    ”才讓倏地睜開了眼睛。

    母親不相信才讓是被她叫醒的,又叫了一聲:“才讓。

    ”才讓扭頭疑惑地看着母親。

    母親說:“才讓,起來。

    ”才讓坐了起來。

    母親轉過身子去,不讓他看到自己嘴型的變化,又說:“才讓快穿衣服。

    ”才讓便從炕角拿起外衣套在了身上。

    “才讓,你能聽見了?才讓能聽見了。

    ”母親激動得喊起來。

    這天早晨,我們全家人圍着才讓問這問那。

    他不用死死地盯着我們的嘴判斷我們的意思,就能做出反應,而且反應越來越敏捷。

    母親說:“這下好了,隻要耳朵能聽見,就知道别人說什麼,就能模仿,慢慢他自己也就會說了。

    ”這一天,我們全家興高采烈,母親忘了去醫院值班,姥爺忘了送才讓去保育院,甚至大家都忘了饑餓,一遍遍地和才讓說話,說着已經說了許多遍的話,卻依然興趣盎然,一點也不覺得重複。

    到了晚上,臨睡覺時,才讓突然随着我叫了一聲“姥姥”。

    我們驚呆了。

    我又說:“你叫姥爺,姥爺。

    ”才讓吃力地說:“姥爺。

    ”“叫阿媽,阿媽。

    ”才讓說:“阿媽。

    ”全家人都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