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關燈
小
中
大
剝削的實質,在他筆下,資本主義是一種“來曆不明的處在生活之外并與人無關的支配力量”,在這種力量支配下,人們“屈從”于它,構成一種相互關系,在這種相互關系中“強者和弱者同樣受苦受難”。
由于契诃夫不了解工人階級,所以他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揭露以及對工人的描繪都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筆下的工人是軟弱的和閉塞的,他們就連見到廠主的馬匹也都要脫帽鞠躬。
從這個角度看,法捷耶夫說他不喜歡契诃夫的一些作品是有其道理的。
随着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金錢的罪惡勢力越發滲透到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小市民習氣無情地腐蝕着人們的心靈。
契诃夫一直是庸俗習氣的嚴峻審判者,高爾基稱他是“庸俗的仇敵”。
在《姚内奇》、《醋栗》和《脖子上的安娜》等作品中,他以更加犀利的筆觸暴露庸俗,鞭撻精神堕落的知識分子。
曆史已經表明,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俄國正醞釀着一九〇五年的大革命,社會上“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情緒十分強烈。
契诃夫在許多作品中藝術地反映了這種社會情緒。
《套中人》、《醋栗》、《帶狗的女人》、《語文教師》、《出診》、《出差》、《新别墅》、《農民》、《新娘》等作品盡管反映的是極其不同的生活現象,但都滲透着“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社會情緒。
如果說契诃夫對醫生姚内奇和醋栗的主人奇木沙-喜瑪拉雅斯基這種自私庸人抱着無情否定的态度,那麼他對那些決心與庸俗和寄生生活決裂、向往美好和光明未來的知識分子則是滿腔熱情地贊揚,例如,語文教師尼基丁、獸醫伊凡·伊凡内奇、副檢察官魯仁和新娘娜佳等人都受到了契诃夫的贊頌。
他對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的贊賞,就同他對“瞪着兩隻血紅眼睛”的資本主義“魔鬼”的否定、對農村的貧富懸殊的暴露以及對自私庸人的解剖一樣,都洋溢着他的民主精神,散發着強烈的時代氣息。
契诃夫是一位傑出的作家,但他一貫十分熱心于公益事業。
例如,由于他的努力,在塔列日、諾伏肖爾基和梅裡霍沃三個村子裡造起了三所相當好的學校。
又如,契诃夫不斷給一些地方圖書館贈送書籍,收到他贈書的有薩哈林、彼爾姆、謝爾普霍夫和塔幹羅格等地的圖書館。
衆所周知,契诃夫是學醫的,他本人曾以戲谑的口氣說過,醫學是他的“發妻”,而文學則是他的“情婦”。
契诃夫醫生在梅裡霍沃和雅爾塔等地常為窮苦農民免費診病和撮藥,而在一八九二年霍亂流行期間,他主持梅裡霍沃醫療站的工作,控制二十五個村莊、四家工廠和一所修道院的病情,在短短三個月内經他診治的病員達一千人左右。
熱心于公益事業的契诃夫畢生實踐了他的一個崇高信念:“為公共福利盡力的願望應當不可或缺地成為心靈的需要和個人幸福的條件。
” 在一九〇三年十一月十日寫給批評家基根-傑德洛夫的信中,契诃夫說在雅爾塔養病的他感到苦悶和寂寞,他訴苦說:“我覺得,生活在我身旁流過,而我看不到作為一個文學家應當看到的東西。
”一九〇四年六月,契诃夫的病情惡化。
在愛妻奧爾迦·克尼碧爾,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天才演員的陪伴下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
是年七月十五日,契诃夫在該地逝世,結核杆菌在這位傑出的作家年僅四十四歲的時候奪走了他的寶貴生命。
在世界文壇上,契诃夫是一位罕見的藝術家。
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他都獨辟蹊徑,其藝術成就是高超的、舉世公認的。
關于契诃夫的小說,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他“創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絲毫不假作謙遜地肯定說,在技術方面契诃夫遠比我高明!……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托馬斯·曼認為,“毫無疑問,契诃夫的藝術在歐洲文學中是屬于最有力、最優秀的一類的。
”海明威同樣高度評價了小說家契诃夫的藝術:“人們對我說,卡特琳·曼斯菲爾德寫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說,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說,但是在讀了契诃夫之後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聽了一個聰明、博學的醫生講的故事後再聽一個尚年輕的老處女竭力編造出來的故事一樣。
”而被譽為“英國的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爾德本人對安東·巴甫洛維奇卻敬佩得五體投地,她在寫給丈夫的一封信中說:“我願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诃夫的一個短篇小說。
”而在一九二一年寫的一篇劄記中她寫道:“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于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
”我國的一代文學宗師茅盾生前也曾号召作家們學習契诃夫在短篇小說中表現的“敏銳的觀察力”,“高度集中概括的藝術表現能力和語言的精煉”。
時間是公正的評判員,契诃夫的小說經受了近百年的時間檢驗,它們依然閃耀着獨特的藝術光彩。
描寫最平凡事情的現實主義是契诃夫小說的重要特征。
契诃夫的着眼點總是平凡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他不作自然主義的描繪,不陷入日常生
由于契诃夫不了解工人階級,所以他對資本主義剝削的揭露以及對工人的描繪都有很大的片面性。
他筆下的工人是軟弱的和閉塞的,他們就連見到廠主的馬匹也都要脫帽鞠躬。
從這個角度看,法捷耶夫說他不喜歡契诃夫的一些作品是有其道理的。
随着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金錢的罪惡勢力越發滲透到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小市民習氣無情地腐蝕着人們的心靈。
契诃夫一直是庸俗習氣的嚴峻審判者,高爾基稱他是“庸俗的仇敵”。
在《姚内奇》、《醋栗》和《脖子上的安娜》等作品中,他以更加犀利的筆觸暴露庸俗,鞭撻精神堕落的知識分子。
曆史已經表明,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的俄國正醞釀着一九〇五年的大革命,社會上“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情緒十分強烈。
契诃夫在許多作品中藝術地反映了這種社會情緒。
《套中人》、《醋栗》、《帶狗的女人》、《語文教師》、《出診》、《出差》、《新别墅》、《農民》、《新娘》等作品盡管反映的是極其不同的生活現象,但都滲透着“不能再這樣生活下去”的社會情緒。
如果說契诃夫對醫生姚内奇和醋栗的主人奇木沙-喜瑪拉雅斯基這種自私庸人抱着無情否定的态度,那麼他對那些決心與庸俗和寄生生活決裂、向往美好和光明未來的知識分子則是滿腔熱情地贊揚,例如,語文教師尼基丁、獸醫伊凡·伊凡内奇、副檢察官魯仁和新娘娜佳等人都受到了契诃夫的贊頌。
他對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的贊賞,就同他對“瞪着兩隻血紅眼睛”的資本主義“魔鬼”的否定、對農村的貧富懸殊的暴露以及對自私庸人的解剖一樣,都洋溢着他的民主精神,散發着強烈的時代氣息。
契诃夫是一位傑出的作家,但他一貫十分熱心于公益事業。
例如,由于他的努力,在塔列日、諾伏肖爾基和梅裡霍沃三個村子裡造起了三所相當好的學校。
又如,契诃夫不斷給一些地方圖書館贈送書籍,收到他贈書的有薩哈林、彼爾姆、謝爾普霍夫和塔幹羅格等地的圖書館。
衆所周知,契诃夫是學醫的,他本人曾以戲谑的口氣說過,醫學是他的“發妻”,而文學則是他的“情婦”。
契诃夫醫生在梅裡霍沃和雅爾塔等地常為窮苦農民免費診病和撮藥,而在一八九二年霍亂流行期間,他主持梅裡霍沃醫療站的工作,控制二十五個村莊、四家工廠和一所修道院的病情,在短短三個月内經他診治的病員達一千人左右。
熱心于公益事業的契诃夫畢生實踐了他的一個崇高信念:“為公共福利盡力的願望應當不可或缺地成為心靈的需要和個人幸福的條件。
” 在一九〇三年十一月十日寫給批評家基根-傑德洛夫的信中,契诃夫說在雅爾塔養病的他感到苦悶和寂寞,他訴苦說:“我覺得,生活在我身旁流過,而我看不到作為一個文學家應當看到的東西。
”一九〇四年六月,契诃夫的病情惡化。
在愛妻奧爾迦·克尼碧爾,莫斯科藝術劇院的天才演員的陪伴下他前往德國巴登維勒治療。
是年七月十五日,契诃夫在該地逝世,結核杆菌在這位傑出的作家年僅四十四歲的時候奪走了他的寶貴生命。
在世界文壇上,契诃夫是一位罕見的藝術家。
無論是小說,還是劇本,他都獨辟蹊徑,其藝術成就是高超的、舉世公認的。
關于契诃夫的小說,列夫·托爾斯泰說過:他“創造了新的形式,因此我絲毫不假作謙遜地肯定說,在技術方面契诃夫遠比我高明!……這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托馬斯·曼認為,“毫無疑問,契诃夫的藝術在歐洲文學中是屬于最有力、最優秀的一類的。
”海明威同樣高度評價了小說家契诃夫的藝術:“人們對我說,卡特琳·曼斯菲爾德寫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說,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說,但是在讀了契诃夫之後看她的作品,就好像在聽了一個聰明、博學的醫生講的故事後再聽一個尚年輕的老處女竭力編造出來的故事一樣。
”而被譽為“英國的契诃夫”的卡特琳·曼斯菲爾德本人對安東·巴甫洛維奇卻敬佩得五體投地,她在寫給丈夫的一封信中說:“我願意将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诃夫的一個短篇小說。
”而在一九二一年寫的一篇劄記中她寫道:“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于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
”我國的一代文學宗師茅盾生前也曾号召作家們學習契诃夫在短篇小說中表現的“敏銳的觀察力”,“高度集中概括的藝術表現能力和語言的精煉”。
時間是公正的評判員,契诃夫的小說經受了近百年的時間檢驗,它們依然閃耀着獨特的藝術光彩。
描寫最平凡事情的現實主義是契诃夫小說的重要特征。
契诃夫的着眼點總是平凡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但他不作自然主義的描繪,不陷入日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