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

關燈
玻璃彈珠的興趣——甚至還一不小心用彈弓打碎了廚房的一扇窗玻璃,此舉,倒讓他父親平添了幾分暗喜。

     從那以後,本傑明每天都變着法兒地試着打破點兒什麼——不過,他做這些隻是為了讓大家夥高興,而且他生來就很聽話很孝順。

     在爺爺對他最初的敵意慢慢消退之後,本傑明便和這位老紳士從彼此的陪伴中獲得了巨大的快樂。

    雖然兩者的年齡和經曆相差懸殊,可他們能一塊兒坐着,且一坐就是好幾小時,像老朋友一樣不知疲倦地讨論當日發生過的單調且毫無生氣的種種瑣事。

    相比于父母,本傑明跟爺爺在一起要自在得多——他的父母似乎對他總有幾分敬畏,盡管他們表現出獨裁的權威,但卻常常稱他為“先生”。

     面對自己出生時的心理和生理年齡明顯超前,他也和其他人一樣為此深感困惑。

    為了這個,他還翻閱了大量的醫學期刊,發現他這樣的情況從未被報道過。

    在父親的鼓勵下,他也誠心誠意地試着跟其他男孩們一塊兒玩耍,還經常參加一些比較溫和的運動——像橄榄球這樣的運動就讓他心驚肉跳,他害怕這把老骨頭折騰不起,斷了就無法愈合。

     五歲那年,他被送進了幼兒園。

    在那裡,他開始學習把綠色的紙貼在橙色的紙上,編織彩色的地圖,用硬紙闆做紙環項鍊。

    在這一過程中,他往往無精打采至昏昏欲睡,這叫年輕的幼兒園老師又氣又怕。

    但讓他欣慰的是,老師到父母那裡告狀以後,他便被幼兒園給除了名。

    羅傑·巴頓夫婦對朋友們說的是,幼兒園還是覺得他太小太小了。

     十二歲時,他的父母已經習慣了他們的兒子。

    事實上,習慣的力量如此強大,他們不再覺得他與其他小孩兒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除了某些奇怪的反常現象提醒着他們。

    但在他十二歲生日過後的幾周,有一天照鏡子時,本傑明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或者自認為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是他的眼睛欺騙了他,還是十二年的時光荏苒,他的頭發在染發劑的遮蓋下真的由白變成了鐵鏽灰?難道臉上蜘蛛網般的皺紋已經變得不那麼明顯?皮膚是否也更健康更緊實,甚至透出一抹冬天裡的紅潤?他說不清。

    但他知道,他不再弓腰駝背了,健康水準也比出生時要好了很多。

     “會不會……”他想,或許,難道,他不敢想下去了。

     他去見了父親。

    “我長大了,”他堅定地說,“我要穿長褲。

    ” 父親猶豫片刻。

    “哦,”他最後說,“我不知道。

    十四歲才是穿長褲的年齡……你卻隻有十二歲啊。

    ” “但你一定要承認,”本傑明反駁道,“我比同齡人個子高。

    ” 他父親看着他,陷入沉思。

    “我可不這麼想,”他說,“我十二歲時跟你一般高。

    ” 這不是真的,羅傑·巴頓之所以能這樣說,是出于他自己跟自己簽訂的一項無聲協議:兒子跟常人沒兩樣。

     最終,妥協在他們之間達成:本傑明得繼續染頭發,得更積極地嘗試和同齡男孩玩耍,在大街上不能戴眼鏡或拄拐棍兒——作為對上述妥協的回饋,他人生第一次被允許穿上了長褲。

     [1]兒童手搖鈴玩具(Ra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