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餐
關燈
小
中
大
是的。
”我說,“但我不經常吃。
我不太懂應該怎麼吃蝸牛。
”“先來一打用大蒜和黃油煨出來的。
”他邊說邊低頭看了一眼面前那堆蝸牛殼,“我也準備好了再來一點。
”他轉過頭對服務員說:“小夥子!這兒有個英國人,快餓死了。
”他為我們兩個各點了一打蝸牛和一大玻璃缸子他稱作葛若斯的酒。
緊鄰我們的一對年輕人正處于情深意濃的熱戀狀态。
他們倆想要一邊從殼裡挑出蝸牛肉來,一邊情深款款地看着對方,同時還要握着對方的手渾然忘記周遭的一切—這怎麼可能呢?對于我對知識的追求,他們顯然不會起到太大的幫助。
所以我還是轉向我對面的新夥伴,向他請教有關蝸牛的事情。
這是一個完美的安排:法國人講,你聽。
但不同于他的同胞,你不要和他争論。
這可是一大社交秘訣,這樣他們看你的時候就帶着一份同情。
你還是一個外國人,但是你的心、你的胃站到了正确的地方,願意匍匐在主人腳下,學習如何變得文明。
很顯然,對一個感恩戴德的聽衆,他很高興分享他的知識,發表他的意見、總結、成見,以及知道的趣聞。
莫林還沒有來得及清清嗓子整理一下思路,服務員就到了。
一籃子面包和一個玻璃水缸就放在了我們當中,每個人的面前都擺上了特制的蝸牛盆。
在一句“祝你胃口好”之後,具有指導意義的課程就應該開始了。
第一課便是“如何吃蝸牛”。
這個飯店一點也不花哨。
我的盤子是長方形的,蒙着鋁箔,上面有十二個凹陷的小坑。
每個小坑裡都藏着一隻蝸牛,我能感覺到熱氣正從它們的殼裡往外冒。
一份紙餐巾和一根木制牙簽構成了吃蝸牛的整套工具。
味道聞起來好極了,我也很餓。
我嘗試着拿起一隻蝸牛,但不僅失敗了,還燙了手指。
這兒不像豪華飯店那樣,會為吃蝸牛的人提供一套迷你的夾子。
我留心去看對面的夥伴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所看到的那一幕,不愧為人類為了解決胃的需要而創造的實用發明的典範。
莫林拿起一片面包,把中間柔軟的部分挖空,然後用四周較硬的殼當作夾子,用它夾住蝸牛殼,這樣熱量就不會直接傳遞到手上。
而他的另一隻手呢,小手指優雅地翹起,拿起牙簽,看準,戳,手腕輕輕一轉,咝咝作響的肉就出來了。
在扔掉殼之前,他還要把它拿到嘴邊,把裡面殘存的汁水吮吸出來。
所有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輕松。
我努力學着他的樣子,從第一隻蝸牛殼裡挖出了肉,但意想不到的是,随着蝸牛肉一起濺出來的帶着大蒜的黃油,對我的襯衫造成了小小的傷害。
我看着牙簽末端的這個物體,一塊黑乎乎滿是皺紋的小東西,第一眼看上去可不怎麼誘人。
這時候我想起了雷吉斯曾經告訴過我的一件事情:蝸牛不是用嘴巴,而是用鼻子來品味的。
它們聞起來确實比看起來要誘人。
但其實味道還是很好。
蝸牛的批評者會告訴你說,等着吧,你吃到的隻會是滿嘴的大蒜味,肉就像膠皮一樣嚼都嚼不動。
但那肯定是建立在非常無知的認識上的。
他們肯定沒有嘗過馬蒂尼的蝸牛:當然,大蒜味還在,但味道已經很溫和了,黃油的味道也配合得恰到好處。
肉沒有任何抵抗的意思,嫩得就像一流的牛排。
莫林先從營養學的角度開始分析,說蝸牛對身體很好,低脂肪,富含微量元素。
但是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我的鼻子下搖晃着,警告我說有一點需要注意。
蝸牛本身的食譜能把人送進醫院:它們偏愛能分泌毒汁的茄屬植物,還有同樣具有毒性的蘑菇和毒芹。
還不單單是這樣。
就好像是吃蔬菜色拉一樣,一隻蝸牛能夠在二十四小時内消耗掉相當于自身重量一半的有毒植物。
我已經消滅了半打蝸牛,這個消息來得太不是時候了。
我的牙簽頓時變得像鉛一樣沉,在半空中停了下來。
莫林咧開嘴笑了。
你不用擔心這些蝸牛,他說,它們都是人工飼養的,是圈起來喂的,不能随意地爬來爬去。
用他的原話,就是不能做“任性的流浪漢”。
問題隻出在那些野生的蝸牛身上,它們可以漫山遍野、随心所欲地來去,吞噬那些劇毒植物,但即使是這些蝸牛也有辦法變成安全、美味的食品。
那就是讓它們禁食十五天。
禁食結束後,檢查每一隻蝸牛,然後在溫水裡洗三遍,把它們的殼刷幹淨,就可以下鍋了。
蝸牛就是這樣弄幹淨的。
這樣一折騰,還沒下鍋它們肯定就快不行了,說不定都死了,我說。
但我錯了。
蝸牛能夠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活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莫林就給我講了一個洛加先生的故事來證明這一點。
洛加先生有一次請了一些朋友到家裡來吃蝸牛大餐,但他發覺自己準備的蝸牛太多了。
他把多餘的蝸牛分出來,準備下次再吃,不知怎麼回事,他把這些蝸牛放在了衣櫃最底層。
這個古怪的舉動就連莫林也解釋不了。
宴請結束,蝸牛也被忘記了。
直到十八個月以後,洛加在他的衣櫃裡找東西的時候,才重新發現了這堆蝸牛。
如果是你和我,肯定會把它們扔了。
洛加可是個樂觀主義者,他把它們浸到一桶水裡,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蝸牛複活了。
受到這則有關蝸牛頑強生命力的故事的鼓舞,莫林和我又各自點了一打蝸牛。
不斷演練着那個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牙簽的動作,我開始掌握從蝸牛殼裡取出蝸牛肉的訣竅—這和從酒瓶裡取出軟木塞還有幾分相像呢。
但無論我怎樣小心,濺出的汁水仍舊是個問題。
此時我的襯衫已經布滿了斑斑點點的黃油污漬。
對于那些初次和蝸牛打交道的人來說,我可以肯定
”我說,“但我不經常吃。
我不太懂應該怎麼吃蝸牛。
”“先來一打用大蒜和黃油煨出來的。
”他邊說邊低頭看了一眼面前那堆蝸牛殼,“我也準備好了再來一點。
”他轉過頭對服務員說:“小夥子!這兒有個英國人,快餓死了。
”他為我們兩個各點了一打蝸牛和一大玻璃缸子他稱作葛若斯的酒。
緊鄰我們的一對年輕人正處于情深意濃的熱戀狀态。
他們倆想要一邊從殼裡挑出蝸牛肉來,一邊情深款款地看着對方,同時還要握着對方的手渾然忘記周遭的一切—這怎麼可能呢?對于我對知識的追求,他們顯然不會起到太大的幫助。
所以我還是轉向我對面的新夥伴,向他請教有關蝸牛的事情。
這是一個完美的安排:法國人講,你聽。
但不同于他的同胞,你不要和他争論。
這可是一大社交秘訣,這樣他們看你的時候就帶着一份同情。
你還是一個外國人,但是你的心、你的胃站到了正确的地方,願意匍匐在主人腳下,學習如何變得文明。
很顯然,對一個感恩戴德的聽衆,他很高興分享他的知識,發表他的意見、總結、成見,以及知道的趣聞。
莫林還沒有來得及清清嗓子整理一下思路,服務員就到了。
一籃子面包和一個玻璃水缸就放在了我們當中,每個人的面前都擺上了特制的蝸牛盆。
在一句“祝你胃口好”之後,具有指導意義的課程就應該開始了。
第一課便是“如何吃蝸牛”。
這個飯店一點也不花哨。
我的盤子是長方形的,蒙着鋁箔,上面有十二個凹陷的小坑。
每個小坑裡都藏着一隻蝸牛,我能感覺到熱氣正從它們的殼裡往外冒。
一份紙餐巾和一根木制牙簽構成了吃蝸牛的整套工具。
味道聞起來好極了,我也很餓。
我嘗試着拿起一隻蝸牛,但不僅失敗了,還燙了手指。
這兒不像豪華飯店那樣,會為吃蝸牛的人提供一套迷你的夾子。
我留心去看對面的夥伴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所看到的那一幕,不愧為人類為了解決胃的需要而創造的實用發明的典範。
莫林拿起一片面包,把中間柔軟的部分挖空,然後用四周較硬的殼當作夾子,用它夾住蝸牛殼,這樣熱量就不會直接傳遞到手上。
而他的另一隻手呢,小手指優雅地翹起,拿起牙簽,看準,戳,手腕輕輕一轉,咝咝作響的肉就出來了。
在扔掉殼之前,他還要把它拿到嘴邊,把裡面殘存的汁水吮吸出來。
所有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輕松。
我努力學着他的樣子,從第一隻蝸牛殼裡挖出了肉,但意想不到的是,随着蝸牛肉一起濺出來的帶着大蒜的黃油,對我的襯衫造成了小小的傷害。
我看着牙簽末端的這個物體,一塊黑乎乎滿是皺紋的小東西,第一眼看上去可不怎麼誘人。
這時候我想起了雷吉斯曾經告訴過我的一件事情:蝸牛不是用嘴巴,而是用鼻子來品味的。
它們聞起來确實比看起來要誘人。
但其實味道還是很好。
蝸牛的批評者會告訴你說,等着吧,你吃到的隻會是滿嘴的大蒜味,肉就像膠皮一樣嚼都嚼不動。
但那肯定是建立在非常無知的認識上的。
他們肯定沒有嘗過馬蒂尼的蝸牛:當然,大蒜味還在,但味道已經很溫和了,黃油的味道也配合得恰到好處。
肉沒有任何抵抗的意思,嫩得就像一流的牛排。
莫林先從營養學的角度開始分析,說蝸牛對身體很好,低脂肪,富含微量元素。
但是他伸出一根手指,在我的鼻子下搖晃着,警告我說有一點需要注意。
蝸牛本身的食譜能把人送進醫院:它們偏愛能分泌毒汁的茄屬植物,還有同樣具有毒性的蘑菇和毒芹。
還不單單是這樣。
就好像是吃蔬菜色拉一樣,一隻蝸牛能夠在二十四小時内消耗掉相當于自身重量一半的有毒植物。
我已經消滅了半打蝸牛,這個消息來得太不是時候了。
我的牙簽頓時變得像鉛一樣沉,在半空中停了下來。
莫林咧開嘴笑了。
你不用擔心這些蝸牛,他說,它們都是人工飼養的,是圈起來喂的,不能随意地爬來爬去。
用他的原話,就是不能做“任性的流浪漢”。
問題隻出在那些野生的蝸牛身上,它們可以漫山遍野、随心所欲地來去,吞噬那些劇毒植物,但即使是這些蝸牛也有辦法變成安全、美味的食品。
那就是讓它們禁食十五天。
禁食結束後,檢查每一隻蝸牛,然後在溫水裡洗三遍,把它們的殼刷幹淨,就可以下鍋了。
蝸牛就是這樣弄幹淨的。
這樣一折騰,還沒下鍋它們肯定就快不行了,說不定都死了,我說。
但我錯了。
蝸牛能夠在沒有食物的情況下活很長一段時間,然後莫林就給我講了一個洛加先生的故事來證明這一點。
洛加先生有一次請了一些朋友到家裡來吃蝸牛大餐,但他發覺自己準備的蝸牛太多了。
他把多餘的蝸牛分出來,準備下次再吃,不知怎麼回事,他把這些蝸牛放在了衣櫃最底層。
這個古怪的舉動就連莫林也解釋不了。
宴請結束,蝸牛也被忘記了。
直到十八個月以後,洛加在他的衣櫃裡找東西的時候,才重新發現了這堆蝸牛。
如果是你和我,肯定會把它們扔了。
洛加可是個樂觀主義者,他把它們浸到一桶水裡,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這些蝸牛複活了。
受到這則有關蝸牛頑強生命力的故事的鼓舞,莫林和我又各自點了一打蝸牛。
不斷演練着那個沿逆時針方向轉動牙簽的動作,我開始掌握從蝸牛殼裡取出蝸牛肉的訣竅—這和從酒瓶裡取出軟木塞還有幾分相像呢。
但無論我怎樣小心,濺出的汁水仍舊是個問題。
此時我的襯衫已經布滿了斑斑點點的黃油污漬。
對于那些初次和蝸牛打交道的人來說,我可以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