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賜美味
關燈
小
中
大
的松露,相互比較着。
他們雙手攏起,半遮半掩,好像要防範那些好奇的眼睛偷看,而且歪着頭竊竊私語,帽檐都快要碰在一起了。
他們不會是交換國家機密的特工吧?! 來之前人們告訴我參加禮拜的人都得帶上一塊松露,我摸了摸那塊包在錫紙中藏在口袋裡的寶貝疙瘩,以确保它的安全。
突然間傳來了鐵塊相互摩擦的聲音,然後是沉悶的撞鐘聲,一群被鐘聲震聾了耳朵、受到驚吓的鴿子嘩啦啦地從塔樓裡沖了出來。
人群像個巨獸,推着我往教堂的台階上走。
再接着,門開了。
人們互相推搡着,盡可能地維持着禮貌,去争搶靠近聖壇的好位置。
人群如潮水般湧進了教堂。
法國人從來就沒有學會過盎格魯-撒克遜人規規矩矩排隊的習慣,他們認為這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來太不方便了。
教堂溫暖而明亮,顯然保養得很好—淡色的石拱門光滑且沒有任何塗鴉,木制品都上了油,聖壇四周擺放着鮮花。
合唱團裡的人或是翻看贊美詩的譜子,發出沙沙的聲音;或是小心翼翼地清着嗓子。
一陣風吹來,飄過一縷獨特的味道:不是焚香,不是花香,總之和聖潔無關。
那是一種世俗的香味,我們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這個味道。
在鋪着蕾絲花邊的布道台上,一字排開地放着六個松露,像是六個得了關節炎的黑拳頭。
那是我見過的個頭最大的松露,每個看上去都至少有四分之一磅的分量。
它們被刷洗得幹幹淨淨,不帶一絲塵土。
這是一個饕餮之徒看了會打心底裡喜歡的景象。
禮拜儀式開始前通常會有片刻安靜,但這兒卻不一樣。
有些參加禮拜的人可能已經壓低了聲音,但更多的人卻毫無顧忌—他們招呼朋友,評論鮮花,贊歎松露的個頭,感慨擁擠的程度。
這時候,教堂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人群溢到了教堂外面。
來自新聞界的攝影記者和電視台的攝像師們你推我搡,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盡管人聲鼎沸,也還可以聽到照相機快門的咔嚓聲和閃光燈跳出來的聲音。
主持牧師佩裡格萊茲的出現帶來了些許安靜。
他讓我覺得每個神職人員都該長得像他那樣—一頭光環似的銀發,臉長得像成熟了的小天使,表情愉快而祥和。
他帶着甜美的微笑歡迎我們的到來,禮拜就這樣開始了。
祈禱聲和唱詩的聲音響了起來,幾千年來,這些聲音從來就沒有變過。
現代世界一下子變得如此之遙遠,遙遠—隻是得把眼睛閉上。
睜開眼,毫無疑問,還是在二十一世紀。
盡管電視攝制組盡了最大的努力不妨礙公衆,但他們還是無處不在。
另一現代化的手筆來自唱詩班的男孩。
他們梳洗得幹幹淨淨,滿頭金發,絕對像天使般可愛。
隻是他們穿着漂亮時尚的運動鞋,鞋子從白袍底下探出頭來,橡膠鞋底擦着地闆,發出不和諧的聲響。
布道開始了。
佩裡格萊茲選擇用當地方言,“我們的母語”,也就是普羅旺斯語來傳道,對我無知的耳朵來說,幾乎什麼都聽不懂。
據說這方言裡夾雜着拉丁語和希臘語成分,但總的聽起來更像是法語的誇張版,言語間充滿了奇妙的、卷着舌頭發音的單詞。
所以除了阿門,整個布道中我能明白猜出含義的詞就一個。
不用說,自然是松露了。
随着奉獻籃在一排排座椅間傳遞,這個詞在教堂上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籃子傳到我鄰座的男人時,他雙手捧起籃子,好像捧着聖餐杯似的,低下頭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打開一個錫紙包,把帶來的松露扔了進去。
為了鼓勵與會信徒們的施舍,合唱團演唱了一首獻給聖昂圖瓦納的贊美詩。
聽了這首贊美詩,他一定能準确無誤地知道大家寄予他的希望。
仁慈的聖昂圖瓦納,賜我們以 大量的松露。
它們的香味和它們的美味 讓我們熱愛普羅旺斯。
換句話說,這歌唱的就是給我們松露吧。
很多松露。
這聽起來可夠貪婪的,其實倒也不全是。
如果聖昂圖瓦納行了神迹,那麼市面上就會有許多松露。
松露越多,教堂領受的賜福也就越多,因為按傳統,募捐所得的松露在禮拜結束後會被拍賣,拍賣所得都将用于慈善或教會事業。
所有的奉獻籃都被彙總做了統計。
讓人欣慰的是,所有的籃子都滿滿的,堆滿了松露和大面額現鈔。
既然已經用物質和錢财供奉過上帝,教堂裡的人都站了起來,唱詩班唱起了亨德爾的《哈利路亞贊美詩》,将大家送出教堂。
教堂外,雨已經停了—“真是神的眷顧啊。
”我身旁一個虔誠的老教徒擡頭看了看天空說—這樣拍賣會就可以像預先安排的那樣在市政廳外舉行了。
會場的中心是廣場中央的一個桌子,随着人越聚越多,拍賣師站到了桌子上。
他是黑松露愛好者協會的一員,如果當天有美髯大獎賽的話,他肯定能捧得大獎而歸。
他的胡子絕對是一件富麗堂皇的裝飾品:須髯茂盛,傲視地心引力般優雅地向上翹起,并向兩旁伸展,如同翅膀,其闊度幾乎可以和他的會員帽相媲美—絕對是胡須中具有藝術鑒賞價值的一件精品。
人們都在談論剛才的禮拜到底得了多少奉獻。
聽起來不是什麼好消息。
今年的買家得多掏錢了,因為從所得的奉獻中,可以看出這一年的收成頗讓人失望。
今年僅僅收到了三公斤(
他們雙手攏起,半遮半掩,好像要防範那些好奇的眼睛偷看,而且歪着頭竊竊私語,帽檐都快要碰在一起了。
他們不會是交換國家機密的特工吧?! 來之前人們告訴我參加禮拜的人都得帶上一塊松露,我摸了摸那塊包在錫紙中藏在口袋裡的寶貝疙瘩,以确保它的安全。
突然間傳來了鐵塊相互摩擦的聲音,然後是沉悶的撞鐘聲,一群被鐘聲震聾了耳朵、受到驚吓的鴿子嘩啦啦地從塔樓裡沖了出來。
人群像個巨獸,推着我往教堂的台階上走。
再接着,門開了。
人們互相推搡着,盡可能地維持着禮貌,去争搶靠近聖壇的好位置。
人群如潮水般湧進了教堂。
法國人從來就沒有學會過盎格魯-撒克遜人規規矩矩排隊的習慣,他們認為這習慣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來太不方便了。
教堂溫暖而明亮,顯然保養得很好—淡色的石拱門光滑且沒有任何塗鴉,木制品都上了油,聖壇四周擺放着鮮花。
合唱團裡的人或是翻看贊美詩的譜子,發出沙沙的聲音;或是小心翼翼地清着嗓子。
一陣風吹來,飄過一縷獨特的味道:不是焚香,不是花香,總之和聖潔無關。
那是一種世俗的香味,我們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這個味道。
在鋪着蕾絲花邊的布道台上,一字排開地放着六個松露,像是六個得了關節炎的黑拳頭。
那是我見過的個頭最大的松露,每個看上去都至少有四分之一磅的分量。
它們被刷洗得幹幹淨淨,不帶一絲塵土。
這是一個饕餮之徒看了會打心底裡喜歡的景象。
禮拜儀式開始前通常會有片刻安靜,但這兒卻不一樣。
有些參加禮拜的人可能已經壓低了聲音,但更多的人卻毫無顧忌—他們招呼朋友,評論鮮花,贊歎松露的個頭,感慨擁擠的程度。
這時候,教堂已經沒有立足之地,人群溢到了教堂外面。
來自新聞界的攝影記者和電視台的攝像師們你推我搡,尋找最佳拍攝角度,盡管人聲鼎沸,也還可以聽到照相機快門的咔嚓聲和閃光燈跳出來的聲音。
主持牧師佩裡格萊茲的出現帶來了些許安靜。
他讓我覺得每個神職人員都該長得像他那樣—一頭光環似的銀發,臉長得像成熟了的小天使,表情愉快而祥和。
他帶着甜美的微笑歡迎我們的到來,禮拜就這樣開始了。
祈禱聲和唱詩的聲音響了起來,幾千年來,這些聲音從來就沒有變過。
現代世界一下子變得如此之遙遠,遙遠—隻是得把眼睛閉上。
睜開眼,毫無疑問,還是在二十一世紀。
盡管電視攝制組盡了最大的努力不妨礙公衆,但他們還是無處不在。
另一現代化的手筆來自唱詩班的男孩。
他們梳洗得幹幹淨淨,滿頭金發,絕對像天使般可愛。
隻是他們穿着漂亮時尚的運動鞋,鞋子從白袍底下探出頭來,橡膠鞋底擦着地闆,發出不和諧的聲響。
布道開始了。
佩裡格萊茲選擇用當地方言,“我們的母語”,也就是普羅旺斯語來傳道,對我無知的耳朵來說,幾乎什麼都聽不懂。
據說這方言裡夾雜着拉丁語和希臘語成分,但總的聽起來更像是法語的誇張版,言語間充滿了奇妙的、卷着舌頭發音的單詞。
所以除了阿門,整個布道中我能明白猜出含義的詞就一個。
不用說,自然是松露了。
随着奉獻籃在一排排座椅間傳遞,這個詞在教堂上空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
籃子傳到我鄰座的男人時,他雙手捧起籃子,好像捧着聖餐杯似的,低下頭深深吸了一口氣,然後打開一個錫紙包,把帶來的松露扔了進去。
為了鼓勵與會信徒們的施舍,合唱團演唱了一首獻給聖昂圖瓦納的贊美詩。
聽了這首贊美詩,他一定能準确無誤地知道大家寄予他的希望。
仁慈的聖昂圖瓦納,賜我們以 大量的松露。
它們的香味和它們的美味 讓我們熱愛普羅旺斯。
換句話說,這歌唱的就是給我們松露吧。
很多松露。
這聽起來可夠貪婪的,其實倒也不全是。
如果聖昂圖瓦納行了神迹,那麼市面上就會有許多松露。
松露越多,教堂領受的賜福也就越多,因為按傳統,募捐所得的松露在禮拜結束後會被拍賣,拍賣所得都将用于慈善或教會事業。
所有的奉獻籃都被彙總做了統計。
讓人欣慰的是,所有的籃子都滿滿的,堆滿了松露和大面額現鈔。
既然已經用物質和錢财供奉過上帝,教堂裡的人都站了起來,唱詩班唱起了亨德爾的《哈利路亞贊美詩》,将大家送出教堂。
教堂外,雨已經停了—“真是神的眷顧啊。
”我身旁一個虔誠的老教徒擡頭看了看天空說—這樣拍賣會就可以像預先安排的那樣在市政廳外舉行了。
會場的中心是廣場中央的一個桌子,随着人越聚越多,拍賣師站到了桌子上。
他是黑松露愛好者協會的一員,如果當天有美髯大獎賽的話,他肯定能捧得大獎而歸。
他的胡子絕對是一件富麗堂皇的裝飾品:須髯茂盛,傲視地心引力般優雅地向上翹起,并向兩旁伸展,如同翅膀,其闊度幾乎可以和他的會員帽相媲美—絕對是胡須中具有藝術鑒賞價值的一件精品。
人們都在談論剛才的禮拜到底得了多少奉獻。
聽起來不是什麼好消息。
今年的買家得多掏錢了,因為從所得的奉獻中,可以看出這一年的收成頗讓人失望。
今年僅僅收到了三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