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子裡的法國人

關燈
上帝原諒我這樣的想象,他們的水準有所下降,那将不啻全國性的災難,就好比一次地震,《世界報》和《費加羅報》的編輯們都會哀傷地發表文章加以評論。

    而這些頂級廚師的客人們并非百萬富翁、内閣部長,或大大咧咧拿着報銷賬單的食客。

    普通的法國人随時準備為他們的胃花錢,拿出積蓄,上最好的餐廳吃一頓,還經常從大老遠的地方趕過去。

    但是他們覺得,借用《米其林餐飲指南》上的一句話,cavautlevoyage,就是不虛此行啊。

     這話也同樣适用于那些沒有什麼名氣的廚師和普通餐廳。

    在一些小鎮的街道上就有,比如阿維農的索南特小島餐廳:小巧、溫馨、美味。

    還有一些躲藏在鄉間深處,讓人覺得隻有當地的郵差和郵差老婆,要不就是迷路的遊客才可能光顧。

    幾年前的一個夏天,我就這樣撞上過一家。

     我決定走一條近路—對于像我這樣方向感極差又沒有多少地理知識的人來說,這實在是個壞主意—然後發覺自己迷了路。

    更糟的是,已經到了午飯時間,天又熱。

    我走上的那條小路,除了我,空無一人。

    路牌上的地名也完全不熟悉。

    我很是懊惱自己沒有留在埃克斯吃午飯。

     原來命運另有安排。

    我到了一個岔口,不知怎麼便選擇了右邊的路而沒有朝左走,兩分鐘後我到了布拉斯克的聖馬丁,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鎮。

    那鎮子的模樣讓人看了立即對抄近路這事又恢複了信心。

    鎮中心是個小小的廣場,周圍的房子都關上了窗戶阻擋暑熱。

    一溜桌子和椅子擺在了一排梧桐樹的濃蔭下,邊上的餐廳正供應着午餐。

    周遭是如此安靜,我可以聽到廣場中央噴泉水花飛濺的聲音,那是夏日裡最好聽的聲音了。

    我很高興沒有留在埃克斯。

     那是我第一次在拉封丹餐廳吃飯,但我已經不記得自己坐在樹蔭下到底吃了些什麼,我隻清楚地記得那裡的菜肴是最讓人受用的家常菜:簡單,量足,味美。

    我坐在噴泉旁的一個位子上,鎮在涼水裡的酒瓶伸手可及。

    年輕的主人傑蘭德夫人告訴我,餐廳的廚子就是她丈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營業。

     那以後,我又去了許多次。

    每次端上來的菜總是那麼好,餐廳收拾得也好,即使是在寒冬。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

    人們從埃克斯,甚至是從盧布林開一個多小時的車趕過去。

    真是不虛此行啊! 如果在接下來的三四十年裡,傑蘭德夫婦有精力把這個餐廳一直經營下去的話,拉封丹餐廳很有可能成為法國餐飲業中大大小小的、常年不倒的招牌之一。

    在法國的各個角落,你都可以找到它們,如巴黎的路易之家和拉莫爾的小飯店。

    它們不一定是最時髦的餐廳,也不一定是導遊書上大加贊賞的那一類。

    但它們有它們的一套,讓我—更不用說成百上千的法國人—難以抵擋。

    它們獨特的魅力在于,你會感到你和你的胃在其他地方不可能得到更舒服的照顧。

     經過幾十年的經營,這些飯店自有一股子自信的味道。

    他們知道怎麼做最好,所以不管時尚潮流的變化,依舊我行我素。

    他們的菜單也會有變化,但隻是反映季候更疊的小變化。

    春天是蘆筍,秋天是野蘑菇,冬天是松露。

    至于其他—幹貝、陶罐燴菜、羊肉、烤鴨腿、上等土豆、水果餡餅、焦糖奶油—何必要去改變呢?畢竟,這些美味讓一代又一代人飽了口福。

     自然,在這些地方,将佳肴美酒端上餐桌的侍者也是最優秀、最熟練和最專業的。

    現在很多人以為,隻要有足夠的體力,能将盤子穩穩托在手掌上,就可以當一個侍者了。

    很多年輕人在還沒有想清楚到底要拿他們的人生來幹什麼之前,便去餐廳幹活。

    他們通常也能做到态度可親,和顔悅色,但絕少有這一行的知識,在廚房和客人間,他們隻起到了搬運工的作用。

    真正的侍者完全是另一條戰線上的人。

    他能在你品嘗珍馐美馔之餘,再為你添加一份享受。

     你應該讓他成為你的向導,因為關于食物,他知道的實在比你多。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他可能已經把菜單上的每道菜都吃上了幾十遍。

    他可以告訴你每道菜是怎麼燒出來的,怎樣的菜肴組合最合适,清淡的配厚重的,鮮美的配香甜的。

    而且他和許多葡萄園主也熟絡得很,特别是那些你以前從來沒有聽說過的、地方上的小葡萄園。

     現在來看看一個真正的侍者是怎麼工作的。

    看起來他好像不花什麼力氣。

    開酒瓶的時候,他從來不會偷偷摸摸的,橡木塞總是随着手腕的一個轉動順順當當地滑出來,絕不會出不來或半路折斷。

    然後,他會讓你稍稍聞一下酒的味道,以征得你的同意。

    任何事在他那兒都很從容,但你所需要的—配法式餡餅用的酸黃瓜,吃焖肉時用的上等芥末—總是不早不晚地被擺在你桌上。

    空了的面包籃總能及時補上,酒杯也在恰到好處的時候被斟滿了。

    你的侍者好像和你有心靈感應似的,無須開口,甚至在你還沒有意識到之前,他就知道你需要什麼了。

     我相信像這樣的侍者每個國家都有,但問題是,法國特别多—不慌不忙,從容不迫,工作起來得心應手。

    做服務生在法國被看作是一份體面的工作。

    我喜歡這樣。

    實際上,我常常想,應該有一個權威機構給這些一流的侍者以褒獎,說到這兒,沒有人比另一個充滿法國特色的招牌機構更适合做這件事了,那就是《米其林餐飲指南》。

     二〇〇〇年,這本指南慶祝了它的一百周年誕辰。

    《指南》通常在每年三月出版—一本紅封面的洋洋大作—并且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