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很久以前,在我的少年時代,在那一去不複返的童年歲月,第一次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總是興緻勃勃,不管那是村莊,貧窮的小縣城,還是集鎮,孩子的好奇的目光到處都能發現許多新奇有趣之處。
任何建築,任何東西,隻要留有某種鮮明的特點,都使我流連,使我驚訝。
不論是公家的磚樓,——它有千篇一律的建築風格和半數裝飾性假窗,孤零零地聳立于擁擠在一起的小市民那用原木搭建的俗氣的平房之間,——還是高聳于粉刷得雪白的新教堂之上的那樣式規範、裹着白鐵皮的圓頂,還是一個市場或一個偶爾來到市中心的小縣城的花花公子,都逃不過敏銳而細心的注意,我從趕路的大車上探頭張望,看着某一件燕尾服從未見過的款式,看着在蔬菜鋪門口閃過的一木匣一木匣的釘子、從遠處望去泛黃的松香、葡萄幹和肥皂,以及一罐罐變幹了的莫斯科糖果,看着在一旁走着的步兵軍官,他不知是從哪個省份調來品嘗一番小縣城裡的枯燥乏味,看着身穿收腰呢上衣,乘着二輪賽車匆匆而過的商人,于是我的思緒便追随他們,想象他們那可憐的生活。
一個縣城的官員從旁邊走過,我已經在默默地想:他是到哪裡去呢?是到自己的某一個兄弟那裡去參加晚會,還是直接回家?在台階上坐上半小時,直到夜幕降臨,然後與母親、妻子、小姨,以及全家人共進晚餐,而在喝過第一道湯以後,當戴着銅币編制的項圈的女仆或穿着厚上衣的小厮拿來點上蠟燭的陳舊的土制燭台時,他們會交談些什麼?走近一位地主的村莊,我便好奇地看着那高而狹的木建鐘樓,或寬敞、陰沉的木建的古老教堂。
遠處,透過綠色的枝葉,隐約閃現着地主宅第的紅屋頂和幾個白色的煙囪,于是我便急切地等待着他那遮在前面的林木蔥茏的花園閃往兩邊,把那座宅第整個兒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啊!那時它的外觀是毫不俗氣的,我便依據這座邸宅竭力猜想,地主本人是什麼模樣,他胖嗎,他有兒子嗎,還是隻有清一色的六個女兒,在發出少女的清脆的笑聲,在嬉戲,而小妹總是一位美少女,她們是不是黑眼睛,而地主本人是一位樂天派,還是像晚秋的天氣一樣陰沉,望着日曆,談着讓豆蔻年華的女兒們感到乏味的黑麥和小麥。
現在我冷漠地駛近任何一個陌生的村莊,冷漠地望着它那俗氣的樣子;我的冷卻的目光興味索然,我不再發笑,往年引起我生動的面部表情,引起我的歡笑和絮語的一切都從我身邊悄然滑過,而我的緊閉的雙唇保持着無動于衷的沉默。
啊,我的青春!啊,我的勃勃朝氣! 就在乞乞科夫想着這一切,并且由于莊稼漢們給普柳什金所起的綽号而在心裡竊笑的時候,不經意間來到了一個街道縱橫、木屋成片的廣大村落當中。
不過很快他就發覺了這一點,因為他在原木鋪就的路上受到了猛烈的一震,比較起來城裡的磚路就不在話下了。
這些原木好像鋼琴的琴鍵,忽高忽低,不當心的乘客不是在後腦勺上撞出一個包,就是前額碰出一塊烏青,或者自己的牙齒把自己的舌頭咬得生疼。
他發覺,所有的木屋都有一種觸目的衰敗景象:木屋上的原木陳舊而灰暗;許多屋頂像篩子一樣千瘡百孔;有的屋頂隻剩下一個馬頭形木雕,兩邊是一根根肋骨似的木杆子。
似乎都是主人自己拆掉了椽子和木闆,當然,他們的想法也有道理:木屋已經不蔽風雨,晴天它自己也不會滴下水來,同女人厮混也不必躲在屋裡,在小酒館裡,在大路上,有的是地方,總之,愛上哪兒去哪兒。
木屋的窗戶沒有玻璃,有的窗洞塞着破布或粗呢上衣;屋檐下帶有欄杆的陽台傾斜了,發黑了,簡直不成樣子,不知由于什麼緣故,有些俄羅斯木屋會在屋檐下搭建這麼個陽台。
在那些木屋後面,處處可見一排排高大的莊稼垛,顯然,已經堆在那裡很久了;它們的顔色好像燒壞了的舊磚坯,頂上長了雜草,甚至還有灌木叢緊挨在旁邊。
顯然,莊稼是老爺家的。
在莊稼垛和破敗的屋頂那邊,有兩座鄉村的教堂緊挨着聳立在晴空之下,随着小馬車轉彎,它們時而在右,時而在左,一座是木頭教堂,一座是磚砌的,發黃的牆壁污迹斑斑,布滿裂縫。
老爺的住宅開始部分地顯露出來,終于在木屋的盡頭現出了全貌,那兒沒有木屋了,隻有荒蕪的菜園或菜地,圍着低矮的、有幾處已經毀壞的籬笆。
這座長長的、長得出奇的城堡看上去像個衰朽破敗的怪物。
一層和兩層的房屋錯雜其間;灰暗的屋頂已掩不住它的老态,屋頂上豎着遙遙相對的兩座望樓,都已搖搖欲墜,曾經有過的油漆剝落殆盡。
房屋的牆壁有些地方有了破洞,露出了光秃秃的抹過泥灰的木架子,看來它們是經曆了太多的風霜雨雪和秋季變幻莫測的惡劣氣候。
隻有兩扇窗是開着的,其餘的窗戶都拉下了百葉窗,或甚至釘上了木闆。
這兩扇窗戶也已經不大透光;其中的一扇貼着一張剪成三角形的藍色糖紙。
住宅後面是一座廣袤而古老的花園,它向村外延伸,漸漸隐沒于田野之中,蔓草叢生,荒蕪冷落,卻似乎隻有它才使這廣大的村莊有了生氣,隻有它那如畫的空曠成了賞心悅目的美景。
在自由中成長的大樹,樹梢交錯,仿佛橫卧天際的片片綠雲,仿佛枝葉婆娑的不規則的穹隆。
一棵被狂風暴雨削去樹梢的粗大的銀白色白桦,挺立于萬綠叢中,高聳入雲,好像一根光華閃爍的大理石圓柱;樹幹斷裂處的斜斜的尖端便是這圓柱的柱冠,在雪白的樹幹上仿佛一頂深色的帽子,或一隻蹲着的黑鳥。
蛇麻草遮掩着下面的接骨木、花楸果和榛樹叢,再沿着樹叢的頂端爬過,終于盤繞着攀到了被摧殘的白桦樹的半腰。
攀到半腰以後,它又從那裡垂下,于是鈎住其他樹木的樹梢,或者懸在空中,那些纖細而頑強的小鈎子卷成了一個個圓圈,随風搖曳。
有些地方蒼翠的密林分開了,它們沐浴着陽光并襯托出它們之間照不到陽光的深處,仿佛幽暗的深淵,那裡濃蔭密蔽,黑沉沉的底部隐約現出蜿蜒的小徑,倒塌的欄杆,搖搖欲墜的涼亭,衰朽的有窟窿的柳樹,從柳樹後面戳出像濃密的馬鬃似的白花花的灌木,由于不見陽光而枯萎的枝葉彼此交錯、糾結,最後,楓樹的一株嫩枝向兩側伸開巴掌似的楓葉,天曉得陽光怎麼會從一片楓葉下面折射上來,蓦地使這片楓葉變得透明而豔紅似火,在那黑暗的深處奇迹般地光芒四射。
緊靠花園的一側,有幾株鶴立雞群的高大白楊,顫動的梢頭托着一個個巨大的鴉巢。
有的白楊樹上,那些已經折斷卻還沒有掉下來的樹枝便與幹枯的葉子一起下垂着。
總之,一切都空曠而美妙,無論是大自然還是藝術都無法構思出這樣的景象,隻有當大自然和藝術相結合,大自然對人類的繁雜而往往缺乏性靈的勞動加以最後的雕琢,使笨拙的堆砌變得輕靈,抹去直露的工整,以及那些把毫無遮掩的赤裸裸的規劃透露出來的智窮力竭的破綻,從而賦予一切以神奇的親切感,才會出現這樣的傑作。
轉了一兩個彎之後,我們的主人公終于來到了住宅的門前,這時看上去,住宅是更加凄涼了。
栅欄和大門上的腐朽的木料已經長滿了青苔。
滿院子的建築物,下房、糧倉和地窖都顯得破敗不堪;在它們旁邊,左右都有通往其他院落的大門。
一切都說明,這裡曾經有過大規模的經營活動,而此刻一切都顯得那麼慘淡凄涼。
沒有一點兒使這幅景象有生氣的迹象,既看不到門扇的開合,也看不到有人出來,看不到住宅裡有任何忙碌操勞的活動!隻有那扇主要的大門敞開着,那也是因為有一個莊稼漢趕着一輛滿載貨物、蓋着蒲席的大車駛了進來,而他的出現仿佛隻是為了使這個死寂的地方有點兒生氣,因為大門的鐵環上挂着一把大鎖,可見平時連這扇門也是緊閉着的。
不久,乞乞科夫就看到,有一個人站在一座建築物旁與趕着大車來的莊稼漢吵架。
他許久也看不清這個人的性别,這究竟是個婆娘還是莊稼漢呢。
她身上的那件衣裳實在不倫不類,很像是女人的睡袍,頭上是一頂鄉下仆婦戴的尖頂圓帽,隻有那聲音聽起來比女人沙啞一點。
“噢,是個婆娘!”他暗自想道,随即又想,“噢,不是!”他仔細地看了看,終于說道:“當然,是個婆娘!”那人也在仔細地打量他。
似乎有客來訪,對她來說是件稀罕事兒,因為她不僅在打量他,還打量着謝利凡和馬匹,從馬尾看到馬頭。
憑她腰間挂着一串鑰匙,罵莊稼漢時滿口粗話,乞乞科夫斷定,這一定是女管家。
“我說,大媽,”他跨出小馬車說道,“老爺呢?……”
任何建築,任何東西,隻要留有某種鮮明的特點,都使我流連,使我驚訝。
不論是公家的磚樓,——它有千篇一律的建築風格和半數裝飾性假窗,孤零零地聳立于擁擠在一起的小市民那用原木搭建的俗氣的平房之間,——還是高聳于粉刷得雪白的新教堂之上的那樣式規範、裹着白鐵皮的圓頂,還是一個市場或一個偶爾來到市中心的小縣城的花花公子,都逃不過敏銳而細心的注意,我從趕路的大車上探頭張望,看着某一件燕尾服從未見過的款式,看着在蔬菜鋪門口閃過的一木匣一木匣的釘子、從遠處望去泛黃的松香、葡萄幹和肥皂,以及一罐罐變幹了的莫斯科糖果,看着在一旁走着的步兵軍官,他不知是從哪個省份調來品嘗一番小縣城裡的枯燥乏味,看着身穿收腰呢上衣,乘着二輪賽車匆匆而過的商人,于是我的思緒便追随他們,想象他們那可憐的生活。
一個縣城的官員從旁邊走過,我已經在默默地想:他是到哪裡去呢?是到自己的某一個兄弟那裡去參加晚會,還是直接回家?在台階上坐上半小時,直到夜幕降臨,然後與母親、妻子、小姨,以及全家人共進晚餐,而在喝過第一道湯以後,當戴着銅币編制的項圈的女仆或穿着厚上衣的小厮拿來點上蠟燭的陳舊的土制燭台時,他們會交談些什麼?走近一位地主的村莊,我便好奇地看着那高而狹的木建鐘樓,或寬敞、陰沉的木建的古老教堂。
遠處,透過綠色的枝葉,隐約閃現着地主宅第的紅屋頂和幾個白色的煙囪,于是我便急切地等待着他那遮在前面的林木蔥茏的花園閃往兩邊,把那座宅第整個兒地展現在我的面前,啊!那時它的外觀是毫不俗氣的,我便依據這座邸宅竭力猜想,地主本人是什麼模樣,他胖嗎,他有兒子嗎,還是隻有清一色的六個女兒,在發出少女的清脆的笑聲,在嬉戲,而小妹總是一位美少女,她們是不是黑眼睛,而地主本人是一位樂天派,還是像晚秋的天氣一樣陰沉,望着日曆,談着讓豆蔻年華的女兒們感到乏味的黑麥和小麥。
現在我冷漠地駛近任何一個陌生的村莊,冷漠地望着它那俗氣的樣子;我的冷卻的目光興味索然,我不再發笑,往年引起我生動的面部表情,引起我的歡笑和絮語的一切都從我身邊悄然滑過,而我的緊閉的雙唇保持着無動于衷的沉默。
啊,我的青春!啊,我的勃勃朝氣! 就在乞乞科夫想着這一切,并且由于莊稼漢們給普柳什金所起的綽号而在心裡竊笑的時候,不經意間來到了一個街道縱橫、木屋成片的廣大村落當中。
不過很快他就發覺了這一點,因為他在原木鋪就的路上受到了猛烈的一震,比較起來城裡的磚路就不在話下了。
這些原木好像鋼琴的琴鍵,忽高忽低,不當心的乘客不是在後腦勺上撞出一個包,就是前額碰出一塊烏青,或者自己的牙齒把自己的舌頭咬得生疼。
他發覺,所有的木屋都有一種觸目的衰敗景象:木屋上的原木陳舊而灰暗;許多屋頂像篩子一樣千瘡百孔;有的屋頂隻剩下一個馬頭形木雕,兩邊是一根根肋骨似的木杆子。
似乎都是主人自己拆掉了椽子和木闆,當然,他們的想法也有道理:木屋已經不蔽風雨,晴天它自己也不會滴下水來,同女人厮混也不必躲在屋裡,在小酒館裡,在大路上,有的是地方,總之,愛上哪兒去哪兒。
木屋的窗戶沒有玻璃,有的窗洞塞着破布或粗呢上衣;屋檐下帶有欄杆的陽台傾斜了,發黑了,簡直不成樣子,不知由于什麼緣故,有些俄羅斯木屋會在屋檐下搭建這麼個陽台。
在那些木屋後面,處處可見一排排高大的莊稼垛,顯然,已經堆在那裡很久了;它們的顔色好像燒壞了的舊磚坯,頂上長了雜草,甚至還有灌木叢緊挨在旁邊。
顯然,莊稼是老爺家的。
在莊稼垛和破敗的屋頂那邊,有兩座鄉村的教堂緊挨着聳立在晴空之下,随着小馬車轉彎,它們時而在右,時而在左,一座是木頭教堂,一座是磚砌的,發黃的牆壁污迹斑斑,布滿裂縫。
老爺的住宅開始部分地顯露出來,終于在木屋的盡頭現出了全貌,那兒沒有木屋了,隻有荒蕪的菜園或菜地,圍着低矮的、有幾處已經毀壞的籬笆。
這座長長的、長得出奇的城堡看上去像個衰朽破敗的怪物。
一層和兩層的房屋錯雜其間;灰暗的屋頂已掩不住它的老态,屋頂上豎着遙遙相對的兩座望樓,都已搖搖欲墜,曾經有過的油漆剝落殆盡。
房屋的牆壁有些地方有了破洞,露出了光秃秃的抹過泥灰的木架子,看來它們是經曆了太多的風霜雨雪和秋季變幻莫測的惡劣氣候。
隻有兩扇窗是開着的,其餘的窗戶都拉下了百葉窗,或甚至釘上了木闆。
這兩扇窗戶也已經不大透光;其中的一扇貼着一張剪成三角形的藍色糖紙。
住宅後面是一座廣袤而古老的花園,它向村外延伸,漸漸隐沒于田野之中,蔓草叢生,荒蕪冷落,卻似乎隻有它才使這廣大的村莊有了生氣,隻有它那如畫的空曠成了賞心悅目的美景。
在自由中成長的大樹,樹梢交錯,仿佛橫卧天際的片片綠雲,仿佛枝葉婆娑的不規則的穹隆。
一棵被狂風暴雨削去樹梢的粗大的銀白色白桦,挺立于萬綠叢中,高聳入雲,好像一根光華閃爍的大理石圓柱;樹幹斷裂處的斜斜的尖端便是這圓柱的柱冠,在雪白的樹幹上仿佛一頂深色的帽子,或一隻蹲着的黑鳥。
蛇麻草遮掩着下面的接骨木、花楸果和榛樹叢,再沿着樹叢的頂端爬過,終于盤繞着攀到了被摧殘的白桦樹的半腰。
攀到半腰以後,它又從那裡垂下,于是鈎住其他樹木的樹梢,或者懸在空中,那些纖細而頑強的小鈎子卷成了一個個圓圈,随風搖曳。
有些地方蒼翠的密林分開了,它們沐浴着陽光并襯托出它們之間照不到陽光的深處,仿佛幽暗的深淵,那裡濃蔭密蔽,黑沉沉的底部隐約現出蜿蜒的小徑,倒塌的欄杆,搖搖欲墜的涼亭,衰朽的有窟窿的柳樹,從柳樹後面戳出像濃密的馬鬃似的白花花的灌木,由于不見陽光而枯萎的枝葉彼此交錯、糾結,最後,楓樹的一株嫩枝向兩側伸開巴掌似的楓葉,天曉得陽光怎麼會從一片楓葉下面折射上來,蓦地使這片楓葉變得透明而豔紅似火,在那黑暗的深處奇迹般地光芒四射。
緊靠花園的一側,有幾株鶴立雞群的高大白楊,顫動的梢頭托着一個個巨大的鴉巢。
有的白楊樹上,那些已經折斷卻還沒有掉下來的樹枝便與幹枯的葉子一起下垂着。
總之,一切都空曠而美妙,無論是大自然還是藝術都無法構思出這樣的景象,隻有當大自然和藝術相結合,大自然對人類的繁雜而往往缺乏性靈的勞動加以最後的雕琢,使笨拙的堆砌變得輕靈,抹去直露的工整,以及那些把毫無遮掩的赤裸裸的規劃透露出來的智窮力竭的破綻,從而賦予一切以神奇的親切感,才會出現這樣的傑作。
轉了一兩個彎之後,我們的主人公終于來到了住宅的門前,這時看上去,住宅是更加凄涼了。
栅欄和大門上的腐朽的木料已經長滿了青苔。
滿院子的建築物,下房、糧倉和地窖都顯得破敗不堪;在它們旁邊,左右都有通往其他院落的大門。
一切都說明,這裡曾經有過大規模的經營活動,而此刻一切都顯得那麼慘淡凄涼。
沒有一點兒使這幅景象有生氣的迹象,既看不到門扇的開合,也看不到有人出來,看不到住宅裡有任何忙碌操勞的活動!隻有那扇主要的大門敞開着,那也是因為有一個莊稼漢趕着一輛滿載貨物、蓋着蒲席的大車駛了進來,而他的出現仿佛隻是為了使這個死寂的地方有點兒生氣,因為大門的鐵環上挂着一把大鎖,可見平時連這扇門也是緊閉着的。
不久,乞乞科夫就看到,有一個人站在一座建築物旁與趕着大車來的莊稼漢吵架。
他許久也看不清這個人的性别,這究竟是個婆娘還是莊稼漢呢。
她身上的那件衣裳實在不倫不類,很像是女人的睡袍,頭上是一頂鄉下仆婦戴的尖頂圓帽,隻有那聲音聽起來比女人沙啞一點。
“噢,是個婆娘!”他暗自想道,随即又想,“噢,不是!”他仔細地看了看,終于說道:“當然,是個婆娘!”那人也在仔細地打量他。
似乎有客來訪,對她來說是件稀罕事兒,因為她不僅在打量他,還打量着謝利凡和馬匹,從馬尾看到馬頭。
憑她腰間挂着一串鑰匙,罵莊稼漢時滿口粗話,乞乞科夫斷定,這一定是女管家。
“我說,大媽,”他跨出小馬車說道,“老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