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山坡上的滑雪者
關燈
小
中
大
在胡椒街三十七号,那個屬于二人的第一個夜晚,她離開之前,他們達成了一緻意見。
他把她送回家,約好星期六下午四點到她家來。
街道一片漆黑,空空蕩蕩。
他們再沒說些什麼。
星期四那天,他刮了胡子,帶了一束雛菊。
他們一起待了一會兒,然後她才開始彈鋼琴,她彈琴的時候他就站在一旁。當一曲結束,他把一根手指放在了鋼琴最右側的琴鍵上。
她點頭示意他按動琴鍵。
但是鋼琴的最高音往往難以控制。
如果按得不夠用力或者不夠到位,它是壓根兒不會發出聲響的。
“再來一次。”她說,然後咧嘴笑起來——他們兩個都有點緊張——這一次,他彈出了那個高音。
就好像與莫紮特擊了個掌。
又好像拍在了肖邦或是巴赫的手腕上。
這一次換作是她主動:
有猶豫,也有點笨拙,但她還是十分輕柔地親吻了他的後頸。
然後他們一起吃了夾心餅幹。
一直到這段關系的盡頭,他們都是這樣生活的。
當我現在再想起這段往事時,我回想着她曾給我們講述的一切,特别是她講給克萊聽的一切。我在想什麼才是事情的關鍵之處。
我覺得是這一段:
在那之後的六七個星期裡,他們不斷會面,見面地點在胡椒街這一頭和另一頭來回變換。對于邁克爾·鄧巴而言,總是有更多的感覺湧上心頭,這些新鮮的感受都是新來的金發彭妮帶來的。當他親吻她,他嘗到的是歐洲的氣息,也是和艾比不同的味道。當他站起身準備離開,她雙手抓住他的手指時,他感受到了避難者的心情,他們同為避難者。
終于,在胡椒街三十七号的台階上,他對她傾吐心聲。
那是個星期天的早晨,天色灰暗、氣溫宜人,台階上一片清涼。他坦承自己之前有過一段婚史,但後來離了婚;她叫艾比·鄧巴。他曾經癱在車庫的地闆上一蹶不振。
與此同時,一輛車經過,一個女孩騎車路過。
他告訴她自己曾因此萎靡不振,那之後一直孤身一人苟延殘喘地活着。在她走進他家大門的那一夜的很久之前,他就已經想要再次見到她了。他很想見她,但卻無能為力。他無法再承受一次那樣的墜落,再也無法承受了。
我猜他們接下來對彼此的坦承一定很有趣:
我們一般會坦承大部分事實,而真正有意義的也就是這大部分事實。
但對于邁克爾·鄧巴而言,他的講述刻意省去了兩件事。
首先,他就是不肯承認自己也能創造出近似于美的産物——也就是作畫。
接着(這其實是第一條的延伸),他也沒有承認在自己内心深處最陰暗的角落,真正怕的并不是再次被抛棄,更多的是怕把别人當作退而求其次的第二選擇。這就是他對艾比的感情,無可替代,而他曾有過那樣的生活,又失去了全部。
但話說回來,他難道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這是一個唠叨的鋼琴搬運工都可以決定你邏輯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命運的代言人有可能就站在你家門外,既曬得黝黑,同時又給人一種蒼白的感覺。天哪,連斯大林都摻和進來了,他怎麼可能拒絕呢?
也許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是沒有資格做這些決定的。
我們以為可以自己做出決定,但我們并不能。
我們可以圍着整個小區繞圈。
我們會特意經過那戶人家門前。
當我們敲擊琴鍵,卻沒有發出聲音,我們會再次敲擊琴鍵,因為我們必須得這麼做。我們一定要聽到點什麼,我們希望這一切并不是一個錯誤——
事實上,珀涅羅珀從未打算來這裡。
我們的父親可能本來不會離婚。
但他們還是走到了今天這一步,用穩健的步伐,優雅地走向未來的某個方向。他們就好像是山坡上的滑雪者,倒計時已經結束,于是他們向山下沖刺,一直到了今天的地方。
他把她送回家,約好星期六下午四點到她家來。
街道一片漆黑,空空蕩蕩。
他們再沒說些什麼。
星期四那天,他刮了胡子,帶了一束雛菊。
他們一起待了一會兒,然後她才開始彈鋼琴,她彈琴的時候他就站在一旁。當一曲結束,他把一根手指放在了鋼琴最右側的琴鍵上。
她點頭示意他按動琴鍵。
但是鋼琴的最高音往往難以控制。
如果按得不夠用力或者不夠到位,它是壓根兒不會發出聲響的。
“再來一次。”她說,然後咧嘴笑起來——他們兩個都有點緊張——這一次,他彈出了那個高音。
就好像與莫紮特擊了個掌。
又好像拍在了肖邦或是巴赫的手腕上。
這一次換作是她主動:
有猶豫,也有點笨拙,但她還是十分輕柔地親吻了他的後頸。
然後他們一起吃了夾心餅幹。
一直到這段關系的盡頭,他們都是這樣生活的。
當我現在再想起這段往事時,我回想着她曾給我們講述的一切,特别是她講給克萊聽的一切。我在想什麼才是事情的關鍵之處。
我覺得是這一段:
在那之後的六七個星期裡,他們不斷會面,見面地點在胡椒街這一頭和另一頭來回變換。對于邁克爾·鄧巴而言,總是有更多的感覺湧上心頭,這些新鮮的感受都是新來的金發彭妮帶來的。當他親吻她,他嘗到的是歐洲的氣息,也是和艾比不同的味道。當他站起身準備離開,她雙手抓住他的手指時,他感受到了避難者的心情,他們同為避難者。
終于,在胡椒街三十七号的台階上,他對她傾吐心聲。
那是個星期天的早晨,天色灰暗、氣溫宜人,台階上一片清涼。他坦承自己之前有過一段婚史,但後來離了婚;她叫艾比·鄧巴。他曾經癱在車庫的地闆上一蹶不振。
與此同時,一輛車經過,一個女孩騎車路過。
他告訴她自己曾因此萎靡不振,那之後一直孤身一人苟延殘喘地活着。在她走進他家大門的那一夜的很久之前,他就已經想要再次見到她了。他很想見她,但卻無能為力。他無法再承受一次那樣的墜落,再也無法承受了。
我猜他們接下來對彼此的坦承一定很有趣:
我們一般會坦承大部分事實,而真正有意義的也就是這大部分事實。
但對于邁克爾·鄧巴而言,他的講述刻意省去了兩件事。
首先,他就是不肯承認自己也能創造出近似于美的産物——也就是作畫。
接着(這其實是第一條的延伸),他也沒有承認在自己内心深處最陰暗的角落,真正怕的并不是再次被抛棄,更多的是怕把别人當作退而求其次的第二選擇。這就是他對艾比的感情,無可替代,而他曾有過那樣的生活,又失去了全部。
但話說回來,他難道還有其他的選擇嗎?
這是一個唠叨的鋼琴搬運工都可以決定你邏輯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命運的代言人有可能就站在你家門外,既曬得黝黑,同時又給人一種蒼白的感覺。天哪,連斯大林都摻和進來了,他怎麼可能拒絕呢?
也許事實就是如此,我們是沒有資格做這些決定的。
我們以為可以自己做出決定,但我們并不能。
我們可以圍着整個小區繞圈。
我們會特意經過那戶人家門前。
當我們敲擊琴鍵,卻沒有發出聲音,我們會再次敲擊琴鍵,因為我們必須得這麼做。我們一定要聽到點什麼,我們希望這一切并不是一個錯誤——
事實上,珀涅羅珀從未打算來這裡。
我們的父親可能本來不會離婚。
但他們還是走到了今天這一步,用穩健的步伐,優雅地走向未來的某個方向。他們就好像是山坡上的滑雪者,倒計時已經結束,于是他們向山下沖刺,一直到了今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