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日本人(1986)
關燈
小
中
大
亨利被遠處警車尖嘯的警笛聲驚醒了。
他正坐着公交車,從湖景公墓回馬蒂口中的“國際區”——簡稱I.D.。
漫長的車程中,他竟然睡着了,還做了夢。
他捂着嘴巴打了個呵欠,朝窗外望去。
在他看來,國王圓頂體育館外的東北區域就隻是唐人街而已。
他從小到大都這麼叫,現在也不想改了——雖然這裡如今彙聚着越南卡拉OK廳、韓國音像店以及一兩家午餐時總是擠滿了白人顧客的壽司店。
馬蒂對于亨利的兒時所知甚少。
亨利隻有在講關于他自己的父母,主要是馬蒂的祖母的時候,才會提到自己的兒時。
他偶爾也會提到馬蒂完全不認識的祖父。
亨利和父親之間缺乏有意義的溝通,這建立在他一生的孤立之上。
亨利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可以說話、分享東西。
馬蒂也一樣。
亨利和他父親之間曾經有過的困難重重的溝通方式,似乎又傳給了馬蒂。
這些年來,是埃塞爾為他們之間的鴻溝架起橋梁,現在,亨利必須自己來跋涉過這道溝渠了。
但他一直不是很确定要和他的兒子說些什麼,什麼時候說。
對于一個在中國家庭裡長大的人來說,禮儀和時宜高于一切。
畢竟,戰争期間,有三年的時間,亨利自己都沒有怎麼和父母說過話。
但現在,亨利從内心深處想要把一切都告訴兒子。
當他回顧一生的時候,一切都顯得是那麼不公,但人們接受了它,并且竭力把日子過好,這多了不起。
他想把惠子的事情告訴兒子——還有巴拿馬旅館。
但埃塞爾才離開六個月。
當然,她實際上已經離開七年零六個月,但馬蒂也許不會明白的。
現在告訴他,太早了點。
而且,從哪裡開始說起?亨利并沒有什麼把握。
想到那把竹制的塗色陽傘,亨利竭力調和着自己的感受——失去埃塞爾,在破舊旅館的地下室裡可能找到某些東西。
他感到悲痛和追悔,這麼些年來,他竟然沒想到可能會有什麼東西在那下面。
他不知道該允許自己有什麼樣的期待,不知道自己心髒的承受力如何。
但他不能再等了。
已經好幾天過去了,那條新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又銷聲匿迹。
是時候去揭開真相了。
亨利不知不覺提前了三站下車,來到巴拿馬旅館。
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這個地方分隔着兩個世界;當他長大成人,這個地方分隔着兩個時代。
這個地方,許多年來他一直在逃避,可現在,他不能再躲了。
裡面,亨利目光所及,全是戴着頭盔的滿身灰土的工人。
被水泡壞的天花闆正在拆除。
地闆正在做抛光。
樓上過道的牆壁正在噴沙。
他望向樓梯頂端的塵土和沙礫,壓縮機的聲響令他捂住了耳朵。
從1949年開始,除了偶爾撞破後窗玻璃進來的候鳥,或是在樓上房間裡做窩的鴿群,這裡就再也沒有誰住過了。
即便是亨利小時候,這裡也是客人稀少,總是空着一半的房間。
特别是在戰争期間和戰争後,從1942年左右起,到日本宣布投降之日。
再後來,這裡就荒棄了。
“佩蒂森太太在嗎?”亨利朝離他最近的一個建築工人大聲喊道,電鋸和噴砂器的聲音實在太嘈雜了。
工人擡起頭,掀開耳朵保護罩。
“誰?” “我找帕爾默·佩蒂森。
” 工人指向一間老舊的衣帽間,那裡好像被改造成了這幢建築修複期間的臨時辦公室。
屋外的公告闆上釘着各種藍圖和建築文件,看上
他正坐着公交車,從湖景公墓回馬蒂口中的“國際區”——簡稱I.D.。
漫長的車程中,他竟然睡着了,還做了夢。
他捂着嘴巴打了個呵欠,朝窗外望去。
在他看來,國王圓頂體育館外的東北區域就隻是唐人街而已。
他從小到大都這麼叫,現在也不想改了——雖然這裡如今彙聚着越南卡拉OK廳、韓國音像店以及一兩家午餐時總是擠滿了白人顧客的壽司店。
馬蒂對于亨利的兒時所知甚少。
亨利隻有在講關于他自己的父母,主要是馬蒂的祖母的時候,才會提到自己的兒時。
他偶爾也會提到馬蒂完全不認識的祖父。
亨利和父親之間缺乏有意義的溝通,這建立在他一生的孤立之上。
亨利是家中唯一的孩子,沒有兄弟姐妹可以說話、分享東西。
馬蒂也一樣。
亨利和他父親之間曾經有過的困難重重的溝通方式,似乎又傳給了馬蒂。
這些年來,是埃塞爾為他們之間的鴻溝架起橋梁,現在,亨利必須自己來跋涉過這道溝渠了。
但他一直不是很确定要和他的兒子說些什麼,什麼時候說。
對于一個在中國家庭裡長大的人來說,禮儀和時宜高于一切。
畢竟,戰争期間,有三年的時間,亨利自己都沒有怎麼和父母說過話。
但現在,亨利從内心深處想要把一切都告訴兒子。
當他回顧一生的時候,一切都顯得是那麼不公,但人們接受了它,并且竭力把日子過好,這多了不起。
他想把惠子的事情告訴兒子——還有巴拿馬旅館。
但埃塞爾才離開六個月。
當然,她實際上已經離開七年零六個月,但馬蒂也許不會明白的。
現在告訴他,太早了點。
而且,從哪裡開始說起?亨利并沒有什麼把握。
想到那把竹制的塗色陽傘,亨利竭力調和着自己的感受——失去埃塞爾,在破舊旅館的地下室裡可能找到某些東西。
他感到悲痛和追悔,這麼些年來,他竟然沒想到可能會有什麼東西在那下面。
他不知道該允許自己有什麼樣的期待,不知道自己心髒的承受力如何。
但他不能再等了。
已經好幾天過去了,那條新聞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又銷聲匿迹。
是時候去揭開真相了。
亨利不知不覺提前了三站下車,來到巴拿馬旅館。
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這個地方分隔着兩個世界;當他長大成人,這個地方分隔着兩個時代。
這個地方,許多年來他一直在逃避,可現在,他不能再躲了。
裡面,亨利目光所及,全是戴着頭盔的滿身灰土的工人。
被水泡壞的天花闆正在拆除。
地闆正在做抛光。
樓上過道的牆壁正在噴沙。
他望向樓梯頂端的塵土和沙礫,壓縮機的聲響令他捂住了耳朵。
從1949年開始,除了偶爾撞破後窗玻璃進來的候鳥,或是在樓上房間裡做窩的鴿群,這裡就再也沒有誰住過了。
即便是亨利小時候,這裡也是客人稀少,總是空着一半的房間。
特别是在戰争期間和戰争後,從1942年左右起,到日本宣布投降之日。
再後來,這裡就荒棄了。
“佩蒂森太太在嗎?”亨利朝離他最近的一個建築工人大聲喊道,電鋸和噴砂器的聲音實在太嘈雜了。
工人擡起頭,掀開耳朵保護罩。
“誰?” “我找帕爾默·佩蒂森。
” 工人指向一間老舊的衣帽間,那裡好像被改造成了這幢建築修複期間的臨時辦公室。
屋外的公告闆上釘着各種藍圖和建築文件,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