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
關燈
小
中
大
喲,一隻幾乎全身被黏在上面不能動,慘叫連連;另一隻隻有一部分黏住,一側的爪子和半身,這隻大約是懷孕了,肚子大得像一隻貓。
它有一半身子還可以亂掙亂動,似乎非常生氣,一邊掙紮,一邊回過頭來咬旁邊那隻不能動的,咬得鮮血淋漓,慘叫連連。
我靈機一動,撿起另一塊黏鼠闆丢在那隻大隻的身旁,也沒丢準,距離有點遠,結果它自己亂掙亂跳竟就湊過去黏上了。
但它的脖子還是可以動,很兇喔,一邊咬另一塊黏闆,一邊回頭繼續咬那可憐的同伴,你姊說肯定是本來正在追咬對方,一前一後,就撲在一起被黏住了。
我拿那長柄鐵杓去撥它們,很沉喔,那隻還張嘴拼命咬我的鐵杓,我快吓死了,慢慢撥撥撥把它們弄出大門,那時它們像粽子捆綁那樣黏在一起,一路都是血迹。
我把松節油才倒下去,嘩啦一下那大隻的立刻掙脫鑽進水溝洞。
嗳喲,我說差一點它可能就在移動途中掙掉了。
另一隻黏得很緊,我又淋了一些松節油,它掙了好久才脫身呢。
“ “了不起。
”他由衷地贊美母親。
挂了電話,便睡不着了。
昨晚,為了送别一位要提前離開的巴勒斯坦作家,他和一群伊斯蘭作家(叙利亞、埃及、馬來西亞)、一位緬甸女作家、一位匈牙利作家、一位馬耳他島女作家、一位蒙古詩人,一道在大學附近一家pub喝到半夜。
他的低能英文非常适合隐匿于酒館的黑暗、煙霧和大分貝音響喇叭中。
他們歡愉且激情地吟唱阿拉伯詩歌或《可蘭經》中肅穆優美的段落,偶爾衆人交換學習“幹杯”的中文、阿拉伯語、匈牙利語、緬甸語和蒙古語。
他不斷傻笑并喝光酒杯裡的冰啤酒。
一面旁觀着這些阿拉伯騎兵後裔荷爾蒙蒸騰地教那語言天賦極高、笑靥如花的馬耳他女人阿拉伯情話或淫詞穢語。
他們沿着夜暗靜寂街道歌唱着走回旅館,家人一一和那巴勒斯坦作家擁抱告别。
緬甸女孩在大夥鼓噪下,獻唱了一首清麗哀傷的朋友離别歌,他看見她一臉淚光。
但這一切像置身在一部默片之中,喔不,像忘了鍵入字幕,他無法理解影中人口語對白,卻仍專注試圖破譯所有人表情、動作、話語、音量高低……如夢中潛泳的慢鏡頭畫面。
後來他便睡不着了,起身煮了一壺咖啡挨到天亮。
天初亮他便如鐵欄内之困獸似監獄等候放風之囚犯,匆匆離開旅館房間。
待他來到那河邊他的“老位置”,卻發現那緬甸女孩抱着一本畫冊坐在那張公園長椅上,他遂焦慮地以破碎英文和她閑扯,女孩說她也睡不着,她的國家正有上萬名僧侶在首都集結抗議示威,昨天還去見了昂山素季。
他問她他們會有危險嗎?她用深邃的黑眼睛看着他,說:“他們也許都會死。
”她說當她與他們在酒館喝酒狂歡時,她很快樂,但她同時非常悲傷。
她的朋友們可能正被逮捕、正在醫院,甚至神秘失蹤死去…… “Iwanttobethere.”她說。
他無言以對。
不僅僅是語言的窘迫。
長期以來,他所來自的島嶼便沒有關注、理解或想象這世界其他許多國度之苦難的習慣。
他缺乏所有以啟動感同身受她的悲傷的線索,他們陷入長時間的靜默,然後他用極破的英文(啊多像出國前,妻子塞在他背包裡那本《輕松到美國旅行》裡的對話句法:如何在機場詢問登機門與時間、如何搭地鐵或出租車、如何在餐廳點餐、如何到藥房買藥、如何問路……)說: “或許這是你的命運,也許很殘酷,但它是一個苦難的贈禮,你必須寫下去,也許無法在緬甸發表,但你相較于我,更在寫作的同時,必須去直視那黑暗之心,你不能轉過頭去,你現在回去,隻是一條生命、一個人、你那些準備犧牲的朋友裡的一分子,但上天給你另一種命運、另一個禮物,你看着事情正在發生,你必須記下它,必須去完成。
” 她深邃的黑眼睛浮起一陣霧光。
她說: “是的,這是我的命運。
”然後她說:“謝謝你。
” 他感到非常羞恥。
她正被巨大的哀傷、憤怒和恐懼所騷動,但他僅用那初學者單字便誇誇而言“她的命運”。
他起身向她告辭。
走到不遠處一株巨大楓樹的樹根坐下、點煙,拿出書本,裝作專心開始他的工作。
但他屁股下的木屑腐殖土堆,恰正是一個蟻窩,上百隻的黑色螞蟻慌亂地、密密麻麻地爬上他的褲裆,他拍打褲管,拂去它們,這過程弄死了不少不知什麼巨大怪物壓住它們城市上方而亂竄的螞蟻。
但他仍舊坐在那兒,不敢移動,繼續抽煙,害怕過大或過于戲劇性的動作會破壞了草坪另一端,那個女孩的悲傷構圖。
那天他又來到那河邊的草坪,遠遠地,眼睛尚未聚焦,一片綠光中有什麼不對勁,像睫毛紮進下眼睑或眼鏡鏡片上沾上一抹黏糊鼻涕。
走近了些,仍說不出在他每日置身其中的靜物畫中,有什麼關鍵性的細節被動了手腳,像每天初醒時無意識開冰箱、拆封灌進喉嚨的牛奶,有一天,突然發現含入口中的液體,有什麼成分因牛奶公司的疏忽而漏失了。
他坐在那一排美術館建築前的階梯,點了根煙,才吸第一口,便發現是怎麼回事了。
原來在他每日來報到的草坪上的兩張公園長椅,不見了,被人拆掉了。
他大受驚動。
這原是件或許除了他無人注意的小事。
草地前小徑上,那些美麗的金發男孩女孩仍像牧場的馬匹安靜地慢跑着。
草坪上原該浸沐在穿透樹影垂挂下冰冷陽光的木條長椅,現在剩下兩塊長方形的水泥地基,還有各自四圈鐵鏽色的固定釘痕。
像從人體背部撕去撒隆巴斯遺下的蒼白光秃區塊。
在這空曠寂靜的場景裡,說不出的古怪。
什麼人把“他的”這兩張椅子連夜給拆掉了?那像是某種靜默的訊息。
什麼意思?莫非有人每天從他背後那幢美術館某一扇窗後觀察着他?他們不歡迎這片靜美草坪,每天有一個東方流浪漢在此出現,坐在這兩張公園椅其中一張上,抽煙、發呆、傻笑或摳鼻孔?他們不知如何把這不希望他再來的訊息傳遞給他,因為他們太溫和理性又内向,所以幹脆在雙方不碰頭的情況下,把椅子拆了?讓他識趣離開? 他感到一種稀薄而無法強烈湧起的憤怒和羞恥。
在原先那兩張公園椅旁一排樹後,有一處死角,那是可能通往美術館地下室的一截大約二十級階梯,但底下一扇布滿鏽瘤疙瘩的灰色鐵門鎖着。
因為陽光恒照不到,階梯上鋪着腐爛樹葉,最底下還積着污水,水裡至少漂着上萬隻孑孓。
你一走下這小小的陰陽之界,蚊群便如沙漠風暴轟地撲襲籠罩,似乎為了保護它們暗影中的子裔。
門上有一枚玻璃罩結滿蛾屍蟲屎的感應燈,這時也會幽幽昏昏地亮起黃光。
他曾幾次在這草坪公園椅呆坐至尿急,懶得過橋走回旅館,四顧無人,便鑽進那隐沒在白日黑影的地面下死角,對着那攤污水撒尿。
現在他面紅耳赤地發現:他們全看見了!他真的像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東張西望,一臉猥瑣,鑽進地底,幾次之後,那無人侵犯的陰冥之境便充滿他遺留下的、騷臊腥臭的穢氣。
這一切在靜默中發生。
除了他,以及躲在他背後那建築物窗裡的他(或是她?或他們?),無人知曉。
後來他聽香港仔說起,才知道旅館裡的那些外國人,彼此之間亦有小型的沖突,并不像他默片般置身事外所看見的那麼平靜。
譬如說,最開始那幾天,那個暗金色長發長得像耶稣的瘦削以色列作家,在人群中朝那個總是醉醺醺紅着鼻頭,唱阿拉伯情歌向其他女作家調情的中年叙利亞作家伸出手,叙利亞作家毫不留情地拒絕了。
或是另一位巴勒斯坦裔的以色列籍作家,有一次在旅館樓下衆人吸煙時,沖着土耳其作家說:“你們的宗教就是愚蠢。
”當時一旁的蒙古人和馬來西亞人緊張地抱住雙方,才沒有打起來。
有一些近似國際縮影的小圈圈也在旅館裡的各國人間隐隐成形:捷克女作家、保加利亞作家、意大利裔阿根廷女教授、希臘小說家和馬耳他島女作家每晚在旅館的交誼廳聚會聊天;那個叙利亞中年作家、埃及作家、馬來西亞作家(他像個男孩)、一個戴耳環的印度尼西亞作家,再加上蒙古詩人,則每夜至Downtown酒吧酗酒;他和香港仔、緬甸女作家及韓國女詩人這幾個亞洲人則常相約一道午餐;比較沉默的是肯尼亞、海地幾個非洲或加勒比海黑人作家。
有一些事直如隐喻:命運交織的旅館。
每天早晨準六點半,他總在所有人仍在窗外黑夜轄治的睡夢裡,踮腳穿過那仿佛魔法煙霧并未聚攏成形的旅館走廊,趕第一個到早餐室。
那時刻那房間空無一人,電視兀自開着(當然是他聽不懂的美國新聞),咖啡機像滴着鼻涕的機器忠犬漫散出濃郁的枯草香味,一個櫃上的餐盤累累堆着一枚枚猶太貝果面包,一旁另一個籃子堆着蘋果、柳橙,依序過去是Maf
它有一半身子還可以亂掙亂動,似乎非常生氣,一邊掙紮,一邊回過頭來咬旁邊那隻不能動的,咬得鮮血淋漓,慘叫連連。
我靈機一動,撿起另一塊黏鼠闆丢在那隻大隻的身旁,也沒丢準,距離有點遠,結果它自己亂掙亂跳竟就湊過去黏上了。
但它的脖子還是可以動,很兇喔,一邊咬另一塊黏闆,一邊回頭繼續咬那可憐的同伴,你姊說肯定是本來正在追咬對方,一前一後,就撲在一起被黏住了。
我拿那長柄鐵杓去撥它們,很沉喔,那隻還張嘴拼命咬我的鐵杓,我快吓死了,慢慢撥撥撥把它們弄出大門,那時它們像粽子捆綁那樣黏在一起,一路都是血迹。
我把松節油才倒下去,嘩啦一下那大隻的立刻掙脫鑽進水溝洞。
嗳喲,我說差一點它可能就在移動途中掙掉了。
另一隻黏得很緊,我又淋了一些松節油,它掙了好久才脫身呢。
“ “了不起。
”他由衷地贊美母親。
挂了電話,便睡不着了。
昨晚,為了送别一位要提前離開的巴勒斯坦作家,他和一群伊斯蘭作家(叙利亞、埃及、馬來西亞)、一位緬甸女作家、一位匈牙利作家、一位馬耳他島女作家、一位蒙古詩人,一道在大學附近一家pub喝到半夜。
他的低能英文非常适合隐匿于酒館的黑暗、煙霧和大分貝音響喇叭中。
他們歡愉且激情地吟唱阿拉伯詩歌或《可蘭經》中肅穆優美的段落,偶爾衆人交換學習“幹杯”的中文、阿拉伯語、匈牙利語、緬甸語和蒙古語。
他不斷傻笑并喝光酒杯裡的冰啤酒。
一面旁觀着這些阿拉伯騎兵後裔荷爾蒙蒸騰地教那語言天賦極高、笑靥如花的馬耳他女人阿拉伯情話或淫詞穢語。
他們沿着夜暗靜寂街道歌唱着走回旅館,家人一一和那巴勒斯坦作家擁抱告别。
緬甸女孩在大夥鼓噪下,獻唱了一首清麗哀傷的朋友離别歌,他看見她一臉淚光。
但這一切像置身在一部默片之中,喔不,像忘了鍵入字幕,他無法理解影中人口語對白,卻仍專注試圖破譯所有人表情、動作、話語、音量高低……如夢中潛泳的慢鏡頭畫面。
後來他便睡不着了,起身煮了一壺咖啡挨到天亮。
天初亮他便如鐵欄内之困獸似監獄等候放風之囚犯,匆匆離開旅館房間。
待他來到那河邊他的“老位置”,卻發現那緬甸女孩抱着一本畫冊坐在那張公園長椅上,他遂焦慮地以破碎英文和她閑扯,女孩說她也睡不着,她的國家正有上萬名僧侶在首都集結抗議示威,昨天還去見了昂山素季。
他問她他們會有危險嗎?她用深邃的黑眼睛看着他,說:“他們也許都會死。
”她說當她與他們在酒館喝酒狂歡時,她很快樂,但她同時非常悲傷。
她的朋友們可能正被逮捕、正在醫院,甚至神秘失蹤死去…… “Iwanttobethere.”她說。
他無言以對。
不僅僅是語言的窘迫。
長期以來,他所來自的島嶼便沒有關注、理解或想象這世界其他許多國度之苦難的習慣。
他缺乏所有以啟動感同身受她的悲傷的線索,他們陷入長時間的靜默,然後他用極破的英文(啊多像出國前,妻子塞在他背包裡那本《輕松到美國旅行》裡的對話句法:如何在機場詢問登機門與時間、如何搭地鐵或出租車、如何在餐廳點餐、如何到藥房買藥、如何問路……)說: “或許這是你的命運,也許很殘酷,但它是一個苦難的贈禮,你必須寫下去,也許無法在緬甸發表,但你相較于我,更在寫作的同時,必須去直視那黑暗之心,你不能轉過頭去,你現在回去,隻是一條生命、一個人、你那些準備犧牲的朋友裡的一分子,但上天給你另一種命運、另一個禮物,你看着事情正在發生,你必須記下它,必須去完成。
” 她深邃的黑眼睛浮起一陣霧光。
她說: “是的,這是我的命運。
”然後她說:“謝謝你。
” 他感到非常羞恥。
她正被巨大的哀傷、憤怒和恐懼所騷動,但他僅用那初學者單字便誇誇而言“她的命運”。
他起身向她告辭。
走到不遠處一株巨大楓樹的樹根坐下、點煙,拿出書本,裝作專心開始他的工作。
但他屁股下的木屑腐殖土堆,恰正是一個蟻窩,上百隻的黑色螞蟻慌亂地、密密麻麻地爬上他的褲裆,他拍打褲管,拂去它們,這過程弄死了不少不知什麼巨大怪物壓住它們城市上方而亂竄的螞蟻。
但他仍舊坐在那兒,不敢移動,繼續抽煙,害怕過大或過于戲劇性的動作會破壞了草坪另一端,那個女孩的悲傷構圖。
那天他又來到那河邊的草坪,遠遠地,眼睛尚未聚焦,一片綠光中有什麼不對勁,像睫毛紮進下眼睑或眼鏡鏡片上沾上一抹黏糊鼻涕。
走近了些,仍說不出在他每日置身其中的靜物畫中,有什麼關鍵性的細節被動了手腳,像每天初醒時無意識開冰箱、拆封灌進喉嚨的牛奶,有一天,突然發現含入口中的液體,有什麼成分因牛奶公司的疏忽而漏失了。
他坐在那一排美術館建築前的階梯,點了根煙,才吸第一口,便發現是怎麼回事了。
原來在他每日來報到的草坪上的兩張公園長椅,不見了,被人拆掉了。
他大受驚動。
這原是件或許除了他無人注意的小事。
草地前小徑上,那些美麗的金發男孩女孩仍像牧場的馬匹安靜地慢跑着。
草坪上原該浸沐在穿透樹影垂挂下冰冷陽光的木條長椅,現在剩下兩塊長方形的水泥地基,還有各自四圈鐵鏽色的固定釘痕。
像從人體背部撕去撒隆巴斯遺下的蒼白光秃區塊。
在這空曠寂靜的場景裡,說不出的古怪。
什麼人把“他的”這兩張椅子連夜給拆掉了?那像是某種靜默的訊息。
什麼意思?莫非有人每天從他背後那幢美術館某一扇窗後觀察着他?他們不歡迎這片靜美草坪,每天有一個東方流浪漢在此出現,坐在這兩張公園椅其中一張上,抽煙、發呆、傻笑或摳鼻孔?他們不知如何把這不希望他再來的訊息傳遞給他,因為他們太溫和理性又内向,所以幹脆在雙方不碰頭的情況下,把椅子拆了?讓他識趣離開? 他感到一種稀薄而無法強烈湧起的憤怒和羞恥。
在原先那兩張公園椅旁一排樹後,有一處死角,那是可能通往美術館地下室的一截大約二十級階梯,但底下一扇布滿鏽瘤疙瘩的灰色鐵門鎖着。
因為陽光恒照不到,階梯上鋪着腐爛樹葉,最底下還積着污水,水裡至少漂着上萬隻孑孓。
你一走下這小小的陰陽之界,蚊群便如沙漠風暴轟地撲襲籠罩,似乎為了保護它們暗影中的子裔。
門上有一枚玻璃罩結滿蛾屍蟲屎的感應燈,這時也會幽幽昏昏地亮起黃光。
他曾幾次在這草坪公園椅呆坐至尿急,懶得過橋走回旅館,四顧無人,便鑽進那隐沒在白日黑影的地面下死角,對着那攤污水撒尿。
現在他面紅耳赤地發現:他們全看見了!他真的像個不折不扣的流浪漢:東張西望,一臉猥瑣,鑽進地底,幾次之後,那無人侵犯的陰冥之境便充滿他遺留下的、騷臊腥臭的穢氣。
這一切在靜默中發生。
除了他,以及躲在他背後那建築物窗裡的他(或是她?或他們?),無人知曉。
後來他聽香港仔說起,才知道旅館裡的那些外國人,彼此之間亦有小型的沖突,并不像他默片般置身事外所看見的那麼平靜。
譬如說,最開始那幾天,那個暗金色長發長得像耶稣的瘦削以色列作家,在人群中朝那個總是醉醺醺紅着鼻頭,唱阿拉伯情歌向其他女作家調情的中年叙利亞作家伸出手,叙利亞作家毫不留情地拒絕了。
或是另一位巴勒斯坦裔的以色列籍作家,有一次在旅館樓下衆人吸煙時,沖着土耳其作家說:“你們的宗教就是愚蠢。
”當時一旁的蒙古人和馬來西亞人緊張地抱住雙方,才沒有打起來。
有一些近似國際縮影的小圈圈也在旅館裡的各國人間隐隐成形:捷克女作家、保加利亞作家、意大利裔阿根廷女教授、希臘小說家和馬耳他島女作家每晚在旅館的交誼廳聚會聊天;那個叙利亞中年作家、埃及作家、馬來西亞作家(他像個男孩)、一個戴耳環的印度尼西亞作家,再加上蒙古詩人,則每夜至Downtown酒吧酗酒;他和香港仔、緬甸女作家及韓國女詩人這幾個亞洲人則常相約一道午餐;比較沉默的是肯尼亞、海地幾個非洲或加勒比海黑人作家。
有一些事直如隐喻:命運交織的旅館。
每天早晨準六點半,他總在所有人仍在窗外黑夜轄治的睡夢裡,踮腳穿過那仿佛魔法煙霧并未聚攏成形的旅館走廊,趕第一個到早餐室。
那時刻那房間空無一人,電視兀自開着(當然是他聽不懂的美國新聞),咖啡機像滴着鼻涕的機器忠犬漫散出濃郁的枯草香味,一個櫃上的餐盤累累堆着一枚枚猶太貝果面包,一旁另一個籃子堆着蘋果、柳橙,依序過去是Maf